《酸和堿》教學設計(精選3篇)
《酸和堿》教學設計 篇1
酸和堿 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
第1課時 酸堿指示劑的探究
一、教學設計思路:
酸和堿是化學中常用的兩類物質,同時也是生活中常見的兩類物質。本課將根據學生在生活中對酸和堿的初步認識,從其己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提出問題:如何確定物質是酸性還是堿性?引導學生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認識酸堿指示劑,探討在生活中檢驗酸堿的方法,學習自制酸堿指示劑,并用其檢驗生活中物質的酸堿性。從而使學生“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
二、教案
課題
酸堿指示劑的探究
授課人
羅紅
學校
宜春一中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酸和堿溶液能和酸堿指示劑反應。
會用酸堿指示劑檢驗溶液的酸堿性。
能自制酸堿指示劑,并設計和完成與之有關的實驗。
2.過程和方法:
通過一些探究活動,進一步認識與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根據所學知識來主動探究未知,進一步增加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發展學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學精神。
重點
認識酸堿指示劑能使酸堿溶液反應,可用于檢驗酸或堿的溶液
難點
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探究
教學方法
引導--探究教學模式
儀器、藥品
1、 師準備:食醋、稀鹽酸、稀硫酸、石灰水、氫氧化鈉溶液、紫色石蕊試液、酚酞溶液; 滴管、試管、試管架、研缽、紗布;紫色康乃馨花、紫卷心菜
2、學生準備:2-3種花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很多同學都曾吃過桔子和皮蛋,有誰知道:為什么桔子、檸檬等水果吃起來是酸酸的味道,皮蛋吃起來時卻有一股澀味?
聆聽后回答:因為水果中有各種果酸;皮蛋中含有堿。
從生活中己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引入新課
〔過渡〕酸和堿對于大家來說并不陌生。其實酸和堿不僅是生活中常見的物質,也是化學中常見的兩類重要物質。在生活中可以通過品嘗辯別一些物質,而化學試劑是不允許品嘗的。我們怎么確定物質是酸還是堿?
〔提出問題〕試管中的紫色石蕊溶液,在不借助實驗室中任何化學藥品的情況下,能否使之變成紅色?
學生演示:向試管中吹氣。紫色石蕊溶液變成紅色
創設情境,回顧已學的知識,引入課題
〔問題研究〕是什么物質使石蕊試液變紅?
〔設問〕除了碳酸,我們熟悉的食醋、鹽酸、石灰水等物質能使紫色石蕊試液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
學生回答: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演示實驗〕在試管內分別滴入食醋、鹽酸、石灰水、氫氧化鈉溶液,向其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試液,觀察顏色的變化。
學生觀察實驗,記錄實驗現象,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資料:石蕊溶液遇酸溶液變成紅色,遇堿溶液變成藍色
〔討論〕1.根據上述實驗現象和信息,試分析這4種物質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堿溶液?
2.你認為紫色石蕊有什么作用?
學生思考后回答:
1、 醋和鹽酸是酸溶液,石灰水和氫氧化鈉溶液是堿溶液
2、紫色石蕊可用于檢驗酸或堿的溶液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講述〕像石蕊溶液這樣能跟酸或堿溶液起作用而顯示不同顏色的試劑,稱做酸堿指示劑。實驗室常用的酸堿指示劑除了石蕊溶液外還有酚酞。
〔演示實驗〕在試管內分別加入食醋、稀鹽酸、氫氧化鈉溶液、石灰水,再滴加2-3滴酚酞試液,觀察顏色的變化。
〔小結〕無色酚酞遇酸溶液不變色,遇堿溶液變紅色
學生觀察實驗,記錄實驗現象,
使學生認識酸堿指示劑,知道其用途
〔過渡〕石蕊和酚酞是化學實驗室中常用的試劑,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能用于檢驗酸或堿的物質呢?我們知道紫色的石蕊溶液可用來檢驗酸或堿的溶液,那么,紫色的花是否也可用來檢驗酸或堿的溶液呢?
〔觀察與思考〕將一朵紫色康乃馨泡在氫氧化鈉溶液中,觀察顏色的變化。(紫色康乃馨變黃)對紫色康乃馨在氫氧化鈉溶液中變黃的現象,你能提出哪些問題進行探究?
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代表發言,同學討論,相互補充,完善方案,進行實驗。
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教師從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中選擇“紫色康乃馨能否用于檢驗酸或堿的溶液?”這個代表性問題進行探究。
你的猜想
你驗證猜想的實驗方案
實驗現象
你的結論
〔活動與探究〕學生先獨立。設計實驗方案,然后進行小組交流,各小組代表發言提出小組的實驗方案。
方案一、將紫色康乃馨泡在氫氧化鈣溶液中,觀察顏色的變化
方案二、將紫色康乃馨泡在鹽酸中,觀察顏色的變化。
方案三、1.將紫色康乃馨泡在鹽酸、食醋等酸溶液中;2.將紫色康乃馨泡在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等堿溶液中觀察顏色的變化
〔交流與討論〕上述方案中,哪種方案較科學?請大家利用桌上的實驗藥品進行實驗探討。
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代表發言,同學討論,相互補充,完善方案,進行實驗。
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講述〕為什么康乃馨在酸或堿的溶液中會呈現不同的顏色變化呢?花瓣內含有一些植物色素,這些色素在酸性或堿性溶液中呈現不同的顏色。用花瓣來檢驗物質,使用和保存都不方便,你們能想出簡便的方法嗎?
〔實驗演示〕將提取的康乃馨汁液滴加到鹽酸溶液中。
我們可以提取花瓣的汁液,制成酸堿指示劑。(色素易溶解在酒精中,可用酒精浸泡,得到提取液)這樣在使用和保存時都很方便。
學生思考后提出 各種方法
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活動與探究〕自制酸堿指示劑
1. 將帶來的幾種植物的花瓣或果實,分別在研缽中搗爛,加入酒精(乙醇和水的體積比為1:1)浸泡
2. 用紗布將浸泡出的汁液過濾或擠出,得到酸堿指示劑。
3. 試驗指示劑在食醋、鹽酸、氫氧化鈉、氫氧化鈣溶液中的顏色變化
學生用帶來的各種花瓣或果實,提取汁液,制取酸堿指示劑
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交流與討論〕交流實驗結果,比較所制得的指示劑在酸或堿溶液中顏色變化效果是否較好?你認為這些汁液有什么用途?
〔講述〕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充滿了化學。
學生思考后回答
培養學生遷移能力知識
〔聯想與應用〕色彩絢麗的花朵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生機和活力。你們知道為什么會有“萬紫千紅的花”?
〔閱讀資料〕萬紫千紅的花
學生討論,閱讀資料
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化學與生活的聯系“生活之中處處有化學”。
〔反思與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體會或想法?
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內容后回答
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小結〕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認識了酸堿指示劑,知道如何確定物質是酸性還是堿性,并學會了在生活如何檢驗溶液的酸堿性,探究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在今后的學習中,同學們還要不斷地積極進行探索和研究。
學生聆聽
激發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要勇于地探索和研究
〔課外探究〕課外收集一些花卉、水果和蔬菜,提取其汁液,作為酸堿指示劑,用其檢驗家中的白醋、果汁、石灰水、肥皂水、清潔劑液、自來水等物質的酸堿性。
學生課后完成
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實驗操作能力
〔板書設計〕 第十單元 酸和堿
課題1 常見的酸和堿
酸堿指示劑的探究
1、 堿指示劑跟酸或堿的溶液作用顯示不同的顏色。
2、 石蕊和酚酞溶液是常用的酸堿指示劑。
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溶液變成紅色,遇堿溶液變藍色
無色酚酞遇酸溶液不變色,遇堿溶液變紅色
3、 酸堿指示劑能用來檢驗酸或堿的溶液。
4、 從植物的花瓣或果實中可制得酸堿指示劑
《酸和堿》教學設計 篇2
“探”就是摸索,就是提出問題并尋求問題可能的答案,“究”就是求是,就是科學制定計劃,依據事實說話、去偽存真的過程。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是發展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學生親歷探究過程,使他們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在第十單元《酸和堿》的教學中如何培養探究性學習的能力,使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孕育創造的“基因”達到教為不教的目的呢?本文從以下幾方面作了一些探討。
一、課程標準對第十單元的能力要求
1、 知道常見酸堿的主要性質和用途,認識酸堿的腐蝕性。
2、 初步學會稀釋常見的酸堿溶液。
3、 會用酸堿指示劑和ph試紙檢驗溶液的酸堿性。
4、 知道酸堿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生長的影響。
本單元可供選擇的學習情境材料的補充建議
ü生活中常見的酸性和堿性物質
ü洗發劑護發劑的酸堿性
ü 海鹽、巖鹽、湖鹽、井鹽
ü 中國化工專家侯德榜
二、教材中的素材如何體現課程標準
(1)本單元各素材對學生能力培養所起的作用
課程標準要求
教材內容
呈現形式
對學生能力培養所起的作用
知道常見酸堿的主要性質和用途,認識酸堿的腐蝕性。
稀硫酸、稀鹽酸;氫氧化鈉、氫氧化鈣。
文字、圖片、實驗、討論。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閱讀能力、歸納的能力。
初步學會稀釋常見的酸堿溶液。
濃硫酸的稀釋。
文字、圖片、實驗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
會用酸堿指示劑和ph試紙檢驗溶液的酸堿性。
用石蕊、酚酞檢驗溶液的酸堿性,用ph試紙試驗溶液的酸堿度。
文字、圖片、實驗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操作的能力、歸納的能力。
知道酸堿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生長的影響。
溶液酸堿度的表示方法
文字、圖表、實驗、社會調查。
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客觀事物內部具有一定的規律性的認識。
(2)各要素在培養學生能力時所起的相互作用
1、本單元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通過大量的語言信息、生活經驗、食物信息、資料信息、圖片信息培養了學生信息處理的能力,創造良好的問題情境,也為整個酸堿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氛圍,把學習和生活融為一體有利于學生主動去尋找研究的材料,便于問題意識的形成并使學生保持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
2、本單元共2個課題,通過六個活動與探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能力、歸納能力,使學生主動獲取了酸堿的通性與及常見酸堿的特性等核心知識,特別是酸堿的性質與中和反應的探究又為后面的探究提供了層次深淺不同的探究點,培養了學生探究的能力,為后續探究拓展了很大的空間。
3、本單元通過常見酸堿的用途及中和反應的應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所學的知識,通過酸堿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生長的影響使學生認識到生活處處皆化學,認識到化學學習的價值,易于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學情分析
1、本單元內容與工農業生產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十分緊密,食醋、檸檬、熟石灰較為常見、對碳酸的性質有一定的認識,許多學生知道用胃舒平可以治療某些胃痛病,在學習金屬性質的時侯對酸的性質也有一定的認識,但對酸和堿的學習來說這些知識不僅是零碎的,甚至有些還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基礎上。
2、本單元學生探究性實驗特別多,雖然探究的過程與方法前面都已涉及,但仍需要在探究活動中使知識不斷地系統和深化,使探究能力不斷地培養和提高。在實踐新課標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許多學生只停留在對表面現象的認知上,對產生的現象感到新奇而不思考現象背后隱藏的問題的本質;只停留在對個別問題的認識上而不注意去比較和歸納上升到一般規律;只停留在記住課堂上探究的現成結論而忽視運用規律性知識去解釋生產生活中的現象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只停留在課本中提出的問題而忽視探究活動的各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
3、分組實驗中應避免學生當實驗現象的旁觀者,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使實驗技能得到鞏固和提高。
四、案例分析
案例1、(教材p66)某學校化學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取剛降到地面的雨水水樣,用ph計(測ph的儀器)每隔幾分鐘測一次ph,其數據如下表所示:
ph
4.95
4.94
4.94
4.88
4.86
4.85
4.85
時刻 5:055:10 5:15 5:20 5:25 5:30 5:35
(1)所降雨水是否為酸雨?在測定的期間內,雨水的酸性是增強還是減弱?
(2)經調查這一地區有一個硫酸廠,(生產過程中產生二氧化硫)和一個電鍍廠,這些工廠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煤。另外這一地區的生活燃料主要也是煤,還有液化石油氣,試分析造成這一地區酸雨的主要原因,你認為應采取什么措施?
本題通過表格和文字提供信息,學生通過觀察表格中ph的范圍和變趨勢判斷溶液是酸雨(ph<5.6)且酸性逐漸增強(ph逐漸減小)。通過分析文字提供的4條信息,發現前3條都產生二氧化硫,第4條不產生二氧化硫,從而找到造成這一地區酸雨的主要元兇是硫酸廠生產過程中及這一地區的工廠和居民用煤作燃料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學生在回答本題的過程中必然要對信息進行對比、篩選、加工從而培養了信息處理的能力、書面表達能力以及關愛環境的情感;學生在回答本題的過程中鞏固了基礎,同時題目所提供的信息中還隱含了許多值得探究的新問題,如為什么降雨過程中酸性逐漸增強?如何減少或避免酸雨的發生?給學生留有很大的探究空間。
案例2、稀鹽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色,稀鹽酸中含有氯離子、氫離子、水分子,究竟是稀鹽酸中的什么微粒使紫色石蕊變紅的?試設計實驗加以證明。
本題意在培養學生利用控制變量的方法設計實驗的能力,作為酸堿第一課的隨堂練習,可以鞏固有關酸堿溶液使指示劑變色的知識,認識變色的本質是溶液中的氫離子與指示劑相互作用的結果,前面探究方法的遷移運用有助于激發學生興趣,點燃創造性思維的火花。通過對探究活動的反思,該實驗的方案可以優化,對后面的學習效率的提高還是大有益處的。
案例3、小明用濾紙折成一只紙蝴蝶,并在上面噴灑了試劑a,掛在鐵架臺上。另取一只盛有溶液b的燒杯,放在紙蝴蝶的下方,如圖所示,一會兒紙蝴蝶的顏色變成紅色。
(1)請從下面提供的試劑中找出a、b可能的組合 (填序號);
①石蕊試液 ②酚酞試液 ③濃鹽酸 ④濃硫酸 ⑤氫氧化鈉溶液 ⑥濃氨水
(2)若移走b溶液,放置一段時間后,你可能看到的現象有 ,你對此現象的解釋是 。
(3)下列試劑中的一種進行實驗,就能確定b的成份,則該試劑可能是(填序號) 。
①na2co3溶液 ②bacl2溶液 ③鐵釘 ④nacl溶液
本題通過氣體擴散實驗,構筑了分子在不斷運動等多種知識融合的平臺,要完成這一探究活動需要了解這些酸堿中哪些有揮發性(特性),哪些能與鹽酸或氫氧化鈉溶液發生化學反應(通性),根據反應物和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溶解性分析碳酸鹽和金屬反應產生的現象,它要求在平常的實驗中對現象要觀察的細、描述的準、對物質變化的規律認識深刻。所以本題考查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案例4、(XX年宜昌市中考題)化工生產中可用稀鹽酸除去鐵制品表面的鐵銹。實驗課上,小強將生銹的鐵釘放入稀鹽酸中,觀察到鐵銹逐漸溶解,并伴有少量氣泡產生,溶液由無色逐漸變為黃色,除去鐵銹的化學方程式為 。當鐵釘表面沒有氣泡時,小強看到溶液仍呈黃色。
再過一段時間后,小強意外發現黃色溶液逐漸變為了淺綠色,經過仔細分析,小強大膽寫出了溶液顏色發生改變的化學方程式 。
本題準確而生動地再現了實驗室用稀鹽酸除鐵銹時鐵過量時的實驗現象,它要求學生根據對物質性質的認識和對反應現象的觀察,分析本題所發生的反應,從而正確地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但氯化鐵與過量鐵作用生成氯化亞鐵的反應學生從來沒有學過,如果平常的教學搞黑板實驗紙上探究,如果平常探究活動中沒有真正引導學生去仔細觀察、去對異常現象進行思考和再探究是很難得到正確答案的,學生根據含鐵離子的溶液呈黃色,含亞鐵離子的溶液呈淺綠色,正確寫出氯化鐵與鐵反應生成氯化亞鐵的化學方程式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創新能力。本題重在考查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考查了書寫化學方程式的能力。
案例5、化學課上,老師將一定量的naoh溶液和稀鹽酸溶液混合,沒觀察到任何現象,這激發了同學們的探究熱情:
(1)兩者是否發生了反應,請你協助老師設計一個方案證明naoh與hcl確實發生了反應: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結論
(2)芳芳同學向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硫酸銅溶液后沒有見到藍色沉淀,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他認為二者已恰好完全反應,他的實驗設計不完善之處在于 。
(3)兩者是否恰好反應,三位同學分別作出了三種假設,請你幫助完善他們的方案,進行驗證:[要求三種方法依據不同原理]
假設
步驟
現象
結論
a、恰好反應
b、hcl過量
c、naoh過量
本題要求學生在真正掌握酸堿性質的基礎上,通過實驗產生的特殊現象去檢驗氫氧化鈉與鹽酸是否反應、是否完全反應、什么物質過量。它考查了學生實驗設計的能力,思維的嚴密性,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策略
1、采取各種方法保持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不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必然導致學習空氣沉悶、學習效率低下,甚至使學生喪失學習化學的信心。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1)明確目的,引起學生間接興趣。
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了解到酸堿鹽的知識在學習化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工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知道酸堿鹽的知識是重要的知識。知道學習的價值就可以提高學習的自覺性。
(2)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中多聯系生活中常見的酸和堿,如炒菜時在鐵鍋中加食醋有什么好處,建筑工人使用熟石灰后手感到發燒,農民熬松堿合劑時如果接觸藥液也感到手發燒是怎么回事?如何消除這種癥狀?蚊蟲叮咬后又痛又癢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為什么不能用熟石灰,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可以加深對酸堿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寓學于樂。
(3)開展課外活動,激發學生興趣。
如學生在家從植物中提取植物色作指示劑試驗家中常見物質的酸堿性,增強對常見物質酸堿性的認識;用不同濃度的食醋除去保溫瓶內的水垢,第二天上課前讓他們匯報結果,引導分析其原理,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發幾片ph試紙回家測家中常見物質的ph通過觀察多彩的現象讓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
(4)適時歸納整理,激發學習興趣。
本單元首先要在學生認真觀察個別反應現象的過程中啟導學生分析所發生的反應,第二,要認識同類物質與其它物質反應的基礎上歸納酸和堿的通性,第三,要在練習的過程中弄清酸堿的聯系和性質的不同以及探究酸堿性質的方法。
(5)加強直觀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本單元有六個活動與探究足見實驗的重要,一定要開齊實驗,盡量多搞分組實驗,讓學生獲得第一手材料。
2、采用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1)培養觀察能力
酸堿第一課可增補中性物質如水、氯化鈉溶液與指示劑相互作用的實驗,擴大學生視野;實驗中引導學生細致觀察和準確描述,如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在遠處看好象變化前后都是藍色,但在亮處一照,全班同學都能看清楚這個反應不僅溶液顏色改變了,而且還看到了一團團的藍色沉淀,放置一會兒藍色沉淀又逐漸變黑。還要把觀察與思考相結合,如上述實驗中為什么會產生藍色沉淀?為什么放置一會兒藍色沉淀會變為黑色?把觀察與思考相結合,極易迸發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2)培養信息處理的能力
本單元向學生提供了大量信息,如圖片信息、資料信息、文字信息在接收這些信息時要在問題中讀、在讀中思,從而獲得新的發現。
(3)培養動手能力
如濃硫酸的稀釋,用ph測溶液的ph等實驗中要注意規范的示范操作,注意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幫助糾正操作中的錯誤,掌握實驗操作的技能。
(4)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思維總是在一定的問題情景中產生的,問題情景是指個人覺察到的“一種有目的,但不知如何達到”的心理困境而又急需解決的心理狀態。思維過程就是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發現問題既是思維的起點,更是思維的動力。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設恰當的問題情景,讓其覺察到問題,通過問題啟發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從而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得出科學的結論。
(5)運用評價手段,培養學習的實驗設計能力
教學中要注意對實驗方案的討論,交流與評價,訓練思維的嚴密性;注意探究結果的評價,不放過實驗中的異常現象,獲得探究結果的準確性,和對問題實質認識的深刻性。
(6)抓住核心知識進行重點探究
對酸與金屬和金屬氧化物的反應、堿與酸性氧化物的反應、以及中和反應(見案例分析)要在原有探究結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這是因為原有的探究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新的探究點,原有的知識不少學生還似懂非懂,存在許多疑問,質疑是打開學生思維的鑰匙,探究路上要求具有更強的探究能力,這就需要使探究更深入一步。
在單元小結時可以增補一些實驗,如預測氫氧化銅與稀硫酸反應、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現象,然后讓學生進行演示實驗加以驗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人教版初中化學課本第67頁進行化學方程的書寫訓練,形成穩固的知識骨架,為鹽的探究奠定基礎。
《酸和堿》教學設計 篇3
《酸和堿》知識點
一、酸、堿、鹽的組成
酸是由氫元素和酸根組成的化合物 如:硫酸(h2so4)、鹽酸(hcl)、硝酸(hno3)
堿是由金屬元素和氫氧根組成的化合物 如:氫氧化鈉、氫氧化鈣、氨水(nh3•h2o)
鹽是由金屬元素元素(或銨根)和酸根組成的化合物 如:氯化鈉、碳酸鈉
酸、堿、鹽的水溶液可以導電(原因:溶于水時離解形成自由移動的陰、陽離子)
二、酸
1、濃鹽酸、濃硫酸的物理性質、特性、用途
濃鹽酸 濃硫酸
顏色、狀態 “純凈”:無色液體
工業用鹽酸:黃色(含fe3+) 無色粘稠、油狀液體
氣味 有刺激性氣味 無
特性 揮發性
(敞口置于空氣中,瓶口有白霧) 吸水性 脫水性
強氧化性 腐蝕性
用途 ①金屬除銹
②制造藥物
③人體中含有少量鹽酸,助消化
①金屬除銹
②濃硫酸作干燥劑
③生產化肥、精煉石油
2、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離解時所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h+)
(1)與酸堿指示劑的反應: 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不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色
(2)金屬 + 酸 → 鹽 + 氫氣
(3)金屬氧化物 + 酸 → 鹽 + 水
(4)堿 + 酸 → 鹽 + 水
一、酸、堿、鹽的組成
酸是由氫元素和酸根組成的化合物 如:硫酸(h2so4)、鹽酸(hcl)、硝酸(hno3)
堿是由金屬元素和氫氧根組成的化合物 如:氫氧化鈉、氫氧化鈣、氨水(nh3•h2o)
鹽是由金屬元素元素(或銨根)和酸根組成的化合物 如:氯化鈉、碳酸鈉
酸、堿、鹽的水溶液可以導電(原因:溶于水時離解形成自由移動的陰、陽離子)
二、酸
1、濃鹽酸、濃硫酸的物理性質、特性、用途
濃鹽酸 濃硫酸
顏色、狀態 “純凈”:無色液體
工業用鹽酸:黃色(含fe3+) 無色粘稠、油狀液體
氣味 有刺激性氣味 無
特性 揮發性
(敞口置于空氣中,瓶口有白霧) 吸水性 脫水性
強氧化性 腐蝕性
用途 ①金屬除銹
②制造藥物
③人體中含有少量鹽酸,助消化
①金屬除銹
②濃硫酸作干燥劑
③生產化肥、精煉石油
2、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離解時所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h+)
(1)與酸堿指示劑的反應: 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不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色
(2)金屬 + 酸 → 鹽 + 氫氣
(3)金屬氧化物 + 酸 → 鹽 + 水
(4)堿 + 酸 → 鹽 + 水
酸性增強 中性 堿性增強
(2)ph的測定:最簡單的方法是使用ph試紙
用玻璃棒(或滴管)蘸取待測試液少許,滴在ph試紙上,顯色后與標準比色卡對照,讀出溶液的ph(讀數為整數)
(3)酸堿性與酸堿度關系:
指示劑 ph值 石蕊 酚酞
酸性 <7 變紅色 無色
中性 =7 紫色 無色
堿性 ﹥7 變藍色 變紅色
(4)酸雨:正常雨水的ph約為5.6(因為溶有co2);ph<5.6的雨水為酸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