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教案(精選11篇)
《元素》教案 篇1
一、 教學目的要求:
1. 了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2. 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3. 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關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二、 課題分析:
本課題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元素周期表簡介三部分內容。本節知識是在學生已掌握分子、原子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此時學生認識到物質是無限可分的,學生能夠應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用微觀領域的思維方法去認識物質的微觀世界。在原子組成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了同種原子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而不同類原子的根本區別正在于核內所含的質子數不同,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為"元素"的概念的建立進行了知識的鋪墊。
本節課設計的重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建立"元素"的概念,引導學生理出元素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系,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發生變化,而元素不發生變化。
本節難點:(1)元素概念的內涵
(2)元素與原子的區別和聯系
三、 教學過程:
本節教學共分三大部分進行:
1、元素概念的建立
<情景創設>1、許多分子中含有相同的原子,它們能否劃為一類
2、不同類的原子有什么本質區別
在復習原子構成的基礎上讓學生回答下表
物質名稱 原子種類 其中氧原子的質子數
氧氣(o2)
水(h2o)
五氧化二磷(p2o5)
過氧化氫(h2o2)
物質名稱 原子種類 其中氮原子的質子數
氮氣(n2)
二氧化氮(no2)
尿素[co(nh2)2]
硝酸(hno3)
<提出問題>上述物質中原子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指導學生分析比較,從而使學生概括找出以上物質中都含有氧原子且這些氧原子中核電荷數都為8,綜合其余幾種原子核電荷數的分析,指導學生抽象的得出同一類原子的本質特點是核電荷數的相同,進一步引出元素的概念,通過概念含義的分析,幫助學生形成概念。
<討論> 見課本71頁
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分子、原子的知識。進而明確化學變化中分子的種類發生了改變,而元素沒有發生變化,在此基礎上學生會對原子和元素的理解發生混淆,接下來通過對比原子與元素的聯系與區別,加深學生對所學概念的理解,從而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自學>地殼中元素的分布。
<思考>為數不多的元素為什么可以組成這么許多物質呢?
2.元素符號
鎂在空氣中燃燒生成氧化鎂,這一化學變化
用中文表達: 鎂 氧氣 → 氧化鎂
用英語表示:magnesium oxygen → magnesium oxide
用化學用語表達:mg o2 → mgo
通過以上表示方法的對比,使學生明白,元素符號、化學式是國際通用的化學語言,不同國家的學生學習化學都要學習這套語言。不同國家的化學家們合作和交流也要用這套語言。
<拓展視野> 閱讀課本73頁資料。聯系查找常見元素的名稱、元素符號。
<討論〉元素符號表示的意義
三、元素周期表
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質和用途,需要尋求它們之間的內在規律。為此,科學家們根據元素的原子結構和性質,把它們有序的排列起來。簡介門捷列夫及元素周期表各部分表示的意義。
<活動與探究> 課本74頁。
四、本課小結:
<學生活動>1、你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探究,有哪些收獲?
2、你從人類對科學的探究活動中得到什么啟示和感悟?
五、本節檢測
全班過關:
1.一種元素跟另一種元素之間最本質的不同點是( )
a.質子數 b. 中子數 c.電子數 d.相對原子質量
2."樂百氏"礦泉水標簽上印有水質成分如下(mg/l):
硒:0.013;鍶:0.0596;鋅:0.00162;鈉:18.4;鈣:4.69。這里的硒、鍶、鋅、鈉、鈣是指( )
a.元素 b.原子 c.單質 d. 分子
3.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屬元素是( )
《元素》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堿金屬元素性質的異同,能夠用原子結構的初步知識來理解它們性質上的差異和遞變規律,為今后學習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礎。
(2)了解焰色反應的操作及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演示實驗現象,培養學生總結、推理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結構決定性質的觀念,培養量變到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二:學情分析
本章內容的知識網絡圖。這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個金屬元素族,關鍵是熟悉自然族的學習方法。每一族重點掌握代表物質的性質,其他元素的性質可以利用相似性和遞變性的規律加以掌握。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很重要的。形成知識結構的網絡可以把分散的內容統一起來。為以后學習典型的非金屬元素族 鹵族鋪平道路,使得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學習“水到渠成”。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
堿金屬元素結構性質的相似性,遞變性及其原因。
難點:
科學方法模式的訓練;堿金屬的化學性質。
四:教學過程
1.堿金屬元素的原子結構和物理性質
。垡耄輰W生上黑板寫出堿金屬元素的名稱、符號及原子結構示意圖。
。厶釂枺
。1)堿金屬元素的原子結構的相同點是什么?
最外層有一個電子,在反應中易失掉一個電子,表現出還原性。
(2)堿金屬元素的物理性質是否相似?
接著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36頁[表 2—l],堿金屬的主要物理物質并加以總結。
①色狀:銀白色金屬(銫略帶金色光澤)
、谌彳、密度小,熔點低
、塾休^強的導電導熱性。
。厶釂枺
(1) 堿金屬元素的原子結構的不同點是什么?
隨著核電荷數的增多,它們的電子層數逐漸增多,原子半徑逐漸增大。核對于外層電子的束縛能力越來越弱,失電子的能力越來越容易。
。2)堿金屬元素的物理性質有什么變化規律?
指導學生根據課本第36頁[表2—1]與[表2-2],總結出堿金屬由于核電荷數的增加,電子層數遞增,原子半徑漸大,物理性質也有所不同。如:
a.硬度:柔軟,有展性,由小到大;
b.密度:由小到大,(K反常)。
c.熔沸點:由高到低,Na略低于水的沸點,K稍高于人的體溫,Cs低于人的體溫,除汞外,金屬中銫的熔點最低。
五:[歸納]學生通過討論,分析得到結論。
①在變化規律中有個別反,F象,如鉀的密度比鈉的密度小。
、趶拿芏鹊拇笮〉玫戒嚨拿芏缺让河托。玫戒嚤4嬖谑炛,而鈉鉀則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小結]堿金屬元素的性質與原子結構的變化規律:隨核電荷數的增加,電子層數依次增加,原子半徑依次增大,還原性依次增強。
六:布置作業
《元素》教案 篇3
(一)知識目標
使學生掌握堿金屬的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并能運用原子結構的知識來解釋它們的性質上的異同及其遞變規律,為學習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礎。
(二)能力目標
1、充分利用物質的結構與性質的關系,掌握學習金屬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三)情感目標
通過物理與化學性質遞變規律的學習,對學生進行“量變到質變”、“對立統一”規律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教學重點:堿金屬元素的性質以及跟其原子結構的關系
教學方法:討論、講解、實驗相結合
教學過程:
。蹚土曁釂枺菡故疽黄拷饘兮c,設問:金屬鈉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
展示一瓶金屬鉀,設問:金屬鉀保存在什么物質中?為什么?
[引入]這說明鉀和鈉以及鋰、銣、銫元素之間存在著某種內在聯系,這種內在聯系是什么呢?下面我們將從它們的結構特征和性質等方面來進行探討。由于鈁是放射性元素,暫不討論。
[板書]第三節堿金屬元素
[板書]一、物理性質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36表2-1,堿金屬的主要物理性質并加以總結。
1、相似性;銀白色固體、硬度小、密度。ㄝp金屬)、熔點低、導電、導熱、有展性。
2、遞變性(從鋰到銫):
①密度逐漸增大(K反常)(鋰能否放在煤油中?)
、谌埸c、沸點逐漸降低
[提問]推測鈁的密度和熔點沸點比銫高還是底?
[板書]二、原子結構
請學生看P36表2-2,堿金屬元素的原子結構,由學生小結。
[板書]
1、相同點:最外電子層上都只有1個電子。
2、遞變規律:從鋰到銫核電荷數增大,電子層數增多,原子半徑增大。
[講述]:堿金屬元素有原子結構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遞變性,而結構決定性質,因此我們推測它們在性質上存在相似性和遞變性。
元素化學性質主要由原子結構決定,請同學們根據原子結構的相似點和遞變性推出堿金屬元素的化學性質。
[學生小結]堿金屬元素原子的最外層上都只有1個電子,因此,可以推測它們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它們都與鈉相似,都能與氧氣等非金屬以及水等起反應。但由于從鋰到銫核電荷數增大,電子層數增多,所以它們在化學性質上也有一定的差異,也存在遞變規律。
[板書]三、堿金屬的化學性質
[講述]同學們的推測是否正確,還需要通過實驗和事實進行論證。
[板書]1.堿金屬與非金屬反應
[學生實驗]用鑷子取一小塊鉀,擦干表面煤油后,放在石棉網上稍加熱,觀察發生的現象。
[提問]觀察到哪些現象?比較與鈉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有什么差異?
。ㄢ浫刍尚∏,劇烈燃燒,鉀比鈉在空氣中燃燒更劇烈。)
[提問]從上述現象比較鈉與鉀失電子能力強弱和金屬性。
點燃
。ㄢ洷肉c更易失去電子,金屬性更強。)
點燃
[板書]
4Li+O22Li2O
2Na+O2Na2O2
[講述]鉀燃燒后生成的是比過氧化鉀更復雜的氧化物,由于大綱和教材不要求,我們就不討論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后查閱有關資料進行學習。下面我們觀察鉀與水是如何進行反應的。
[板書]2.堿金屬與水的反應
[演示實驗]教材[實驗2-10]。
[討論](1)在上述實驗中觀察到什么實驗現象?
(2)鉀、鈉分別與水反應,何者更劇烈?
(3)根據上述實驗現象可得出什么結論?
教師引導學生小結:
2R+2H2O=2ROH+H2↑
(1)鋰到鉀與水反應越來越劇烈,生成的堿的堿性越來越強。
(2)鋰到鉀金屬性逐漸增強。
[敘述]從上面的實驗及大量事實證明,同學們前面根據原子結構所作的推論是合理的,也是正確的,今后我們在學習中要學會這種方法。由于堿金屬的化學性質都非常活潑,因此,它們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態存在,堿金屬的單質都由人工制得。實驗室保存堿金屬時,都要密封保存,如把K、Na保存在煤油中。
作業:P40:三、四、五
《元素》教案 篇4
1.知識目標
。1)掌握堿金屬元素性質的異同,能夠用原子結構的初步知識來理解它們性質上的差異和遞變規律,為今后學習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礎。
(2)了解焰色反應的操作及應用。
2.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現象,培養學生總結、推理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樹立結構決定性質的觀念,培養量變到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堿金屬元素結構性質的相似性,遞變性及其原因。
難點:
科學方法模式的訓練;堿金屬的化學性質。
1.堿金屬元素的原子結構和物理性質
。垡耄輰W生上黑板寫出堿金屬元素的名稱、符號及原子結構示意圖。
。厶釂枺
。1)堿金屬元素的原子結構的相同點是什么?
最外層有一個電子,在反應中易失掉一個電子,表現出還原性。
。2)堿金屬元素的物理性質是否相似?
接著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36頁[表2—l],堿金屬的主要物理物質并加以總結。①色狀:銀白色金屬(銫略帶金色光澤)②柔軟、密度小,熔點低③有較強的導電導熱性。
。厶釂枺
(1)堿金屬元素的原子結構的不同點是什么?
隨著核電荷數的增多,它們的電子層數逐漸增多,原子半徑逐漸增大。核對于外層電子的束縛能力越來越弱,失電子的能力越來越容易。
。2)堿金屬元素的物理性質有什么變化規律?
指導學生根據課本第36頁[表2—1]與[表2-2],總結出堿金屬由于核電荷數的增加,電子層數遞增,原子半徑漸大,物理性質也有所不同。如:
a.硬度:柔軟,有展性,由小到大;
b.密度:由小到大,(K反常)。 c.熔沸點:由高到低,略低于水的沸點,K稍高于人的體溫,低于人的體溫,除汞外,金屬中銫的熔點最低。
[歸納]學生通過討論,分析得到結論。①在變化規律中有個別反,F象,如鉀的密度比鈉的密度小,②從密度的大小得到鋰的密度比煤油小,得到鋰保存在石蠟中,而鈉鉀則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2.堿金屬的化學性質
。壑v解]堿金屬原子的最外層都是1個電子。則化學性質應與金屬鈉相似。對比與、的反應及堿金屬其他金屬的反應,加上閱讀課文,發現與反應只生成氧化物,與反應會生成氧化物和過氧化物,而K與反應除生成氧化物、過氧化物外,還能生成超氧化物。這說明的活潑性,應該是。分析了堿金屬與的反應后,再比較鉀與水的反應
。垩菔緦嶒灒菡n本第37頁實驗[2—9]與[2—10],教師可邊演示邊強調操作方法,并要求學生注意比較實驗的現象與程度。
。壑v解]通過觀察現象可知,鉀與反應能產生超氧化鉀,且比鈉與氧氣反應更加劇烈,鉀與水反應,與鈉與水反應的產物是一樣的,但更劇烈。
。塾懻摚
(1)堿金屬表現哪些共同的化學性質?與原子結構、電子層數、原子半徑的變化有什么
聯系?
。2)堿金屬元素的原子半徑與相應離子半徑的關系?
[小結](1)堿金屬的共同的化學性質與遞變性
a.堿金屬都能與氧氣反應,從鋰到銫反應越來越劇烈,生成物為氧化物(鋰)、過氧化物(鈉)、比過氧化物更復雜的氧化物,如超氧化物等(鉀、銣、銫)。
b.堿金屬都能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物和氫氣。從鋰到銫與水反應越來越劇烈。
c.均為強還原劑,我們知道,物質的化學性質是由其本性決定的,堿金屬元素的原子結構特點決定了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堿金屬元素原子最外層都是一個電子,決定了它們都是活潑的金屬,強還原性。而隨核電荷數的增加,原子半徑增大,核對外層電子的吸引力逐漸減小,失電子能力逐漸增強,金屬活動性逐漸增強,因而,生成氧化物時越復雜,與水反應更劇烈。
。2)因為堿金屬元素為活潑金屬,易失去最外層電子使次外層變為最外層,所以其原子半徑大于相應的離子半徑。如:
即:原子半徑半徑。
3.焰色反應
。垡耄菝慨斘覀兛吹轿骞馐、絢麗多彩的焰色時就會想:焰火是怎么制造的?為什么燃燒時火焰會有不同的顏色呢?我們下面可以根據演示實驗的現象來解釋這些問題。
。垩菔荆菡n本第38頁實驗[2—11],學生通過實驗現象得出結論,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焰色反應的定義。
。厶釂枺
(1)每次試驗完后,為什么都要用鹽酸洗凈鉑絲(或光潔的鐵絲或鎳、鉻、鎢絲)?
。2)除金屬的化合物之外,單質金屬能不能有同樣的現象?
。3)在觀察鉀的火焰顏色時,為什么要隔著藍色的鈷玻璃?
。4)學習焰色反應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讓學生參閱課本封里“焰色反應”彩圖,了解除堿金屬及它們的化合物外,鈣、鍶、鋇、銅等金屬及其化合物也能呈現焰色反應,并重點記憶鈉鉀焰色反應的顏色。強調 指出:由于一般鈉鹽、鉀鹽易溶于水,在溶液中又無顏色,無法通過其他反應進行檢驗,所以常常利用焰色反應來檢驗。
總結、擴展
1.總結
堿金屬作為典型的金屬族,通過分析、總結堿金屬元素的性質變化規律,學習最外層電子數相同的一族元素及化合物知識的一般方法;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培養了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事物內在的不同和聯系的學習方法。
2.擴展
《元素》教案 篇5
教學目標概覽
。ㄒ唬┲R目標
使學生了解焰色反應,并能利用焰色反應檢驗鈉和鉀及其化合物。
。ǘ┠芰δ繕
1、使學生初步掌握以焰色反應檢驗鈉和鉀及其化合物的操作技能.
2、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ㄈ┣楦心繕
通過學習堿金屬元素遞變規律的學習,體會化學的規律美。焰色反應的學習體悟化學的現象美。
教學重點:
堿金屬元素的焰色反應及科學方法模式的訓練。
教學方法:
討論、講解、實驗相結合
教學過程:
[設問]從上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K、Na的化學性質是非常相似的。初中學習物質的溶解性時我們就知道鈉鹽、鉀鹽是全溶的,用離子反應是不可能把鈉離子和鉀離子鑒別出來的。怎么樣鑒別鈉鹽和鉀鹽?
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平時我們炒菜時如果不小心把鹽水灑在爐火上,火焰會變成黃色。酒精燃燒的火焰本身是淡藍色的,但我們使用酒精燈時發現酒精燈的火焰實際上也是黃色的,這是為什么?
[學生]可能存在一些物質改變了火焰的顏色。
[教師]這種假設合不合理呢?我們用實驗來驗證。同學們認真觀察實驗時火焰顏色的變化。
[演示]NaCl、NaOH、Na2SO4的焰色反應。
[學生歸納]有鈉離子的化合物在灼燒時火焰都是黃色的。
[演示] K2CO3、Cu、CuSO4、BaCl2、CaCl2的焰色反應
[電腦展示]Sr、Rb的焰色反應
[板書]四、焰色反應
1、焰色反應——很多金屬或它們的化合物在灼燒時都會使火焰發出特殊的顏色,在化學上稱為焰色反應(實質不是化學反應,是物理變化)。
2、焰色反應的操作
完成要點:先要灼燒鉑絲成無色,做完一種離子的鑒別后,要用鹽酸洗,再灼燒至無色,再檢驗第二種離子。
[思考].:為什么鉑絲用稀鹽酸洗滌、灼燒后才能做下一個焰色反應實驗?
[學生]:氯化物絕大多數都是易溶的,只有氯化銀不溶,用稀鹽酸洗滌灼燒可使鉑絲上殘留的陽離子除去。
[設問]觀察鉀的焰色反應,為什么要透過藍色的鈷玻璃?(焰色反很靈敏,微量的金屬都能被檢驗出來,一般的溶液中都有少量的鈉離子,由于鉀焰色反應的顏色淺,容易被鈉干擾)
[強調]1.鈉原子與鈉離子的焰色反應的顏色是一樣的,書中說:"金屬或金屬離子"
2.熟記鈉,鉀的焰色反應的顏色:鈉:黃色 鉀:紫色(透過藍色鈷玻璃)
[設問]一種溶液,若其焰色反應呈黃色,能證明它是鈉鹽溶液嗎(不能,能得出其中含有鈉離子,也可能是氫氧化鈉)
[板書]3、焰色反應的用途(引導學生歸納)
① 離子檢驗
、 焰火材料(電腦展示節日焰火圖片)
堿金屬元素(第二課時)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討論] :
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是純堿。當在玻璃管口點燃某些可燃性氣體時,火焰常呈現黃色。能否由此說明這些氣體的火焰為黃色?為什么?
建議有條件的學?裳a充混合物的計算。
例如:18.4g由NaOH和NaHCO3組成的固體混合物,在密閉容器中加熱到約2500C,經充分反應排出氣體,冷卻后稱得剩余固體質量為16.6g。試計算原混合物中NaOH的質量分數。(54.3%)
[反饋練習]
1、 灼某物質灼燒時,焰色反應呈黃色,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ˋ)該物質一定含鈉元素 (B)該物質一定是鈉的化合物
(C)該物質一定是金屬鈉 (D)不能確定是否含鉀元素,堿金屬元素(第二課時)
2、 下列關于銫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CsOH是一種可溶于水的強堿性物質
。˙) Cs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一種氧化物Cs2O
(C)Cs與水反應,能發生爆炸,并放出O2
(D) 加熱Cs2CO3可生成氧化銫和二氧化碳
3、A,B,C,D四種化合物的焰色反應,透過鈷玻璃觀察均為紫色.A,B,C和鹽酸反應均生成D,B和C 反應可生成A,在B溶液中通入一種無色,無味氣體時,適量時得A,過量時得C,寫出分子式:
A___ ____B____ ____C___ ____D_____ ____
4、一定條件下,下列各物質可發生如圖所示的變化(反應中生成的水沒有寫出)。請回答:
。1)固體A的化學式:_______________。
。2)反應①的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反應②的化學方程式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堿金屬元素(第二課時)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5、有A、B、C、D四種物質的水溶液,焰色反應均為黃色。
A為酸性,B為堿性,C、D為兩種鹽。在A的水溶液里加入HNO3酸化的BaCl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A與B、C、D反應時,B無明顯現象,C、D均能產生無色無臭氣體,并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B、D也可以等物質的量相互反應生成C。試回答:
。1)寫出化學式A 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 D_______
。2)B與D作用的離子方程式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與D作用的離子方程式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顯酸性的原因(用離子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
堿金屬元素(第二課時)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堿金屬元素(第二課時)。
《元素》教案 篇6
各位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題2的內容《元素》。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元素》一節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題2的內容,本節課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周期表簡介三部分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原子結構,這為過渡到本節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為學生從微觀結構的角度認識元素,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打好了基礎。本節內容是后面章節《離子》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節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結合對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號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元素周期表發現史的教育,體味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間規律性聯系,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量變引起質變的思想。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教材和教學目標的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重點:掌握元素符號的意義和元素周期律
教學難點:元素概念的理解
二、說學情
對于九年級的學生來說,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們對于化學知識以及物質的宏觀組成已經有了一定積累,但對于物質的微觀結構還沒有太深入的認識,學生在化學學科中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多采用直觀方法指導學生學習。
三、說教法
本著“因材施教”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原則,結合教材分析和學生實際情況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法為:講解法、談話法、指導發現法。
四、說學法
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本節課內容,我將本節課的學法確定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說教學過程
(一)溫故導入
教師通過問答的方式帶領學生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復習內容包括原子的構成、構成物質的幾種粒子(陰離子、陽離子、原子、分子)的關系,并重點強調數量關系:質子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原子結構是本節知識學習的基礎,在開始新課前復習有關原子的內容,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銜接,為知識的遷移打好基礎。
(二)新授
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的事物、照片或是圖片,包括藥品(含氟牙膏、加碘鹽、葡萄糖酸鈣、各種維生素復合劑等)、各種礦泉水和音量、各種食品包裝等,通過閱讀、比較這些物品給出的信息,讓學生體會標識中的元素種類、元素含量以及元素對人體的作用等。
比較學生熟悉的幾種物質,O?、O3、H2O、H2O2等物質中都含有化學符號O這種成分,引導學生認識它們都含有氧原子,但是它們的性質各不相同。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我進行講解闡釋。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具有類似原子和元素的例子,幫組理解元素的概念。如可以組合無數英文單詞的26個英文字母、由有限的幾個積件可以搭建很多不同形式建筑的兒童玩具積木,等等,由此說明元素可以組成多種物質。由此引出目前已發現一百多種元素,這些元素組成豐富多彩、形態萬千的物質世界。
學生自己閱讀教材圖4-4“地殼中的各種元素的含量(質量分數)”,得出結論:地殼中各種元素的含量或多或少,差異很大,氧、硅、鋁、鐵含量相對較多,而與生物關系密切的氫、氮、鉀等相對較少。引導學生有意識的觀察記憶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氧、硅、鋁、鐵),并指出跟生物關系密切的元素不足,有必要適當施加化學肥料,以提高糧食等農作物的產量,保證人類生存的需要。
將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完成教材 P71討論題。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在化學反應里,分子發生變化,而元素種類不發生變化。通過此種形式使學生加深對元素概念的了解。
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及課本75頁、76頁資料,引入元素符號部分的內容。引導學生議一議:為什么要采用元素符號?它的書寫規則是什么?由此讓學生體會元素符號的重要作用,練習、記憶元素符號的書寫,并強調元素符號書寫時的注意事項,為進一步學習化學式做準備。
由超市中物品的分類引出元素周期表,學生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構成、表中各個數字的意義、了解化學家門捷列夫的貢獻,了解化學周期表對于化學研究的重要作用,并通過完成課本76頁的活動1來練習使用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發現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科學探究史,通過呈現補充材料、引導學生討論的形式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探究還要應講究科學誠信。
材料如下:新華社2019年7月15日電,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公開承認,該實驗室1999年發現的兩種超重元素(即118號元素和116號元素)的實驗數據是“捏造”的,有關研究人員從事了“不正當科學行為”,造假者已被開除。這項被列為“1999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之一的成果,德國、法國和日本的研究小組卻無法重復其實驗,而當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他們自己重復做該實驗時,也制造不出這種元素。在對原始數據進行分析后,他們發現實驗中的一項重要指標根本就是子虛烏有,因此他們撤回了3年前的研究結論。
本題可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多方面地了解科學。具體來講,該事件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使學生更好的理解科學本質,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1)科學家也是人。引導學生從多元角度看待科學研究的過程、局限性以及所涉及的問題,有助于學生脫離那種對科學的簡單化認識,使他們認識到,雖然科學家為人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科學家們在從事科學工作時,仍然具有人的本性,不完全是客觀的、理性的,科學家也會犯錯。
(2)科學是動態的“求真”的過程。“不正當科學行為”告訴我們,科學研究的成果一直不斷地接受檢驗?茖W不是永遠不犯錯誤,但正是因為科學最終必須建立在客觀存在的基礎之上,有自我糾錯機制,所有欺詐行為終將會被科學界內的同行揭穿而身敗名裂,科學的不正當行為還會誤導科學家們的研究工作,危害科學的發展,有的甚至可能傷害人類生命,
(3)得出事實的科學實驗應該是可重復的。如果不可重復,科學就不能接受它,可重復性是科學最根本的一條準則。通過這種教育能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到科學學習,特別是實驗過程中觀察記錄、收集證據的重要性,從而加深對科學研究的理解。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探究,我給予指導。讓學生觀察每周期開頭的是什么類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類型的元素,結尾的是什么類型的額元素,這說明元素之間存在著什么規律性的聯系?與“元素周期表”這個名稱是否有關系?之后教師進行講解,使學生明確其中的規律。通過此種形式,加深學生對于元素周期表的認識及規律的把握。
(三)拓展應用
有條件的學校,可帶領學生參觀地質博物館,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巖石的標本和各種礦物標本,了解地殼中含量較大的幾種元素的存在形式。另外,可讓學生自己尋找一些常用藥品、食物或生活用品的商標,找出它們之間的區別,比較它們在使用后對人體造成的正面和負面影響,體會合理使用化學物質的重要性。
(四)課堂小結
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學生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并嘗試說說實際生活與本節課所學內容存在怎樣的聯系。
(五)布置作業
1、完成課本77頁練習題
2、鞏固復習本節課所學:元素、元素符號、元素周期表相關知識
六、說板書設計
(一)元素: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電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二)元素符號:書寫規則
(三)元素周期表:規律
《元素》教案 篇7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雙基”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標準指出,初中化學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是構成學生科學素養的基本要素,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將來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打好基礎所必需的。所以,本節教材對學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學習的理論基礎,又是 不可少的工具。
(二)教學目標
⒈知識與技能
、帕私庠氐母拍,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⑵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 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簡單信息
、策^程與方法
通過對元素知識的探究學習,聯系生活和地殼中元素含量,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培養歸納總結能力。
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合作學習,學會與人相處,對生活中一些物質元素含量的確定,更加關心社會,關心自然。
。ㄈ┙虒W重點 難點
重點: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
難點: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的含義,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簡單信息。
課時:2課時
二、學況分析
1.知識基礎:此前學生把元素當成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現在他們已經學習了原子結構,就應該從微觀的角度對元素下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從而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學難點,因為它比 較抽象,而且對于“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中的“一類原子”這一定義,在沒有同位素知識準備時,學生難以理解。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再加上前三個單元學生學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識不多(主要是空氣、氧氣和水),感性知識不充分,這就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針對這一問題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調整,降低了教學要求,不過分要求把握概念的嚴謹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學生能結合實例正確使用概念,理清他們的區別就行。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與指導學生閱讀、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并與多媒體有機結合。
在教學中把握好知識的深度和難度。
四、教學過程
。ㄒ唬┬抡n引入
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
[設置問題]
。1)什么是元素?
(2)元素與物質之間存在什么關系?
。3)元素與原子的關系如何?
。ǘ、新課教學
一 元素
、痹馗拍
通過說明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使學生對“元素”有初步的印象。進一步分析,氫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相同質子數的氫原子。同樣,氧分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質子數。元素的概念在舉例中導出。
⒉學生討論:
①元素的種類由什么決定的?
[學生總結]:元素的種類是由核內質子數決定的。也就是說質子數不同,元素的種類就不同。
、趩钨|和化合物的主要區別是什么?
[學生總結]:它們的主要區別在于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種。
[教師講解]:物質的簡單分類。
⒊元素只講種類,不能講個數。
設疑:元素和原子有什么關系?
分析: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是同一類原子的總稱,是宏觀概念。而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講種類也可以講個數。
舉例: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不能講成水是由2個氫元素和1個氧元素組成的。
、吹貧ぶ懈髟氐暮浚
通過學生閱讀教材中地殼中各物質的含量,使學生認識物質的種類非常多,而組成這些物質的元素并不多,已經發現的元素只有100余種;并要求學生記住含量最多的前3種元素。利用“養閨女”的諧音,幫助學生記憶。
引導學生閱讀有關生物細胞中元素分布的資料,使他們進一步認識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由100余種元素組成的。
。ㄈ┲R遷移
[分組討論]:課本p73,學生討論活動。
利用討論讓學生領悟化學反應中什么粒子一定改變?什么粒子一定不變 ?元素種類是否發生變化?
[學生總結] 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發生改變,而原子只是進行重新組合,沒有發生變化;元素的種類也沒有發生變化。
(四)本節小結
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ㄎ澹┲R反饋:
、钡貧ぶ泻孔疃嗟那3種元素是( )
a 硅 鋁 氧 b 鋁 硅 氧
c 氧 鋁 硅 d 氧 硅 鋁
、苍刂g的根本區別是( )
a 核內質子數不同 b 核外電子數不同
c 核內中子數不同 d原子的相對質量不同
、 水是由__ 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__構成的。
⒋某物質在氧氣中充分燃燒,產物只有二氧化碳,則該物質中一定含有__元素,還可能含有__元素。
(六) 課后作業
、睆纳飳W或科普刊物中查找幾種食品的元素組成,并列表說明。
⒉查閱資料,了解地殼中含量交大的集中元素及其存在。
⒊背誦課本p75,常見元素名稱及元素符號。
五 板書設計
一 元素
⒈元素概念
、苍氐姆N類是由核內質子數決定的。
、吃刂恢v種類,不能講個數。
、吹貧だ锔髟氐暮浚汉孔疃嗟那3種元素是氧,硅,鋁。
《元素》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義及元素符號的表示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了解并記憶常見的24種元素符號。
理解單質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及查閱資料的能力。
情感目標:
樹立量變引起質變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建議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難點: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教材分析:
本節要求學生學習的概念有元素、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較抽象,需要學生記憶常見的元素符號及元素名稱也比較多,學生對這些知識的掌握程度將是初中化學的學習一個分化點。這節課是學生學好化學的基礎課,所以在教學中要多結合實例,多做練習,使學生在反復實踐中去加深理解和鞏固,是所學的化學用語、概念得到比較清晰的對比、區分和歸類。
化學用語的教學:
元素符號是化學學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學用語,必須將大綱中規定要求記住的常見元素符號記牢,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元素符號的讀法、寫法和用法,它需要學生直接記憶并在以后的運用中直接再現的知識和技能。教學中應最好采用分散記憶法,在此過程中,進行元素符號發展簡史的探究活動,課上小組匯報。這樣既增加了學生的興趣、豐富了知識面,又培養了學生的查閱資料及表達能力。
關于元素概念的教學
元素的概念比較抽象,在教學時應從具體的物質著手,使他們知道不同物質里可以含有相同種類的原子,然后再指出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為它們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說明以下物質是怎樣構成的?
氧氣→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氫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這些物質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這些氧原子的核電荷數都是8,凡是核電荷數是8的原子都歸為同一類,稱氧元素。此外,把核電荷數為6的同一類原子稱為碳元素;將核電荷數為15的同一類原子稱為磷元素等等。這時再讓學生自己歸納出元素的概念。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時應及時地進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較,使學生清楚元素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系。注意元素作為一個宏觀概念的意義及說法。
關于單質和化合物的分類過程中,學生也容易出錯,關鍵在于理解單質和化合物是純凈物這個前提下進行分類的,即它們首先必須是純凈物。
教學設計示例
課時安排:2課時
重點: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難點: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第一課時
復習提問:說明以下物質是怎樣構成的?
氧氣→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氫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這些物質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這些氧原子的核電荷數都是8,凡是核電荷數是8的原子都歸為同一類,稱氧元素。此外,把核電荷數為6的同一類原子稱為碳元素;將核電荷數為15的同一類原子稱為磷元素等等。
請同學們給元素下定義:[學生討論歸納]
(1)元素:
、俣x: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學生討論思考]
a、判斷是否為同種元素的根據是什么?
b、學習元素這個概念的目的何在?
c、元素與原子有什么區別和聯系?
教師引導得出結論:
a、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是判斷是否為同種元素的根據。但中子數不一定相同。
b、元素是一個描述某一類原子的種類概念,在討論物質的組成成分時,只涉及到種類的一個宏觀概念,只講種類不講個數。
c、元素與原子的區別于聯系:[投影片展示]
投影片展示:教材圖2-8介紹地殼中所含各種元素的質量分數
、诘貧ぶ泻枯^多的元素:氧、硅、鋁、鐵
③元素的分類: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稀有氣體元素。到目前為止,已發現的元素有一百多種,而這一百多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卻達三千多萬種。
。2)物質分類:
學生閱讀課本p36前三段,理解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思考討論:我們已經學過的物質中那些是單質?哪些是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物?
布置研究課題:元素的故事。分組布置任務,要求以講故事的形式向全班匯報。
第二課時
。3)元素符號:
①元素的分類:
金屬元素:“钅”旁,汞除外
非金屬元素:“氵”“石”“氣”旁表示其單質在通常狀態下存在的狀態
稀有氣體元素:“氣”
、谠胤柕膶懛ǎ阂淮蠖〉脑瓌t:Fe、Cu、Mg、Cl、H等
、墼胤柋硎镜囊饬x:表示一種元素(種類):表示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微粒):(知道一種元素,還可查出該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
學生討論回答:下列符號表示的意義:Fe、2N
用卡片的形式幫助學生記憶元素符號及元素名稱。
課堂練習記憶元素符號名稱及寫法、讀法。
。4)探究活動匯報:元素的故事。
增加學生學習興趣,鞏固加深對元素的理解和記憶。
4、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元素的故事”
將全班同學分組,課下到圖書館去查閱資料,課上選代表向全班匯報。選材可以是“元素的發現史”,“元素名稱及符號的由來”,“關于元素的趣事”等等。這樣既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查閱資料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對元素的概念及元素符號的理解和記憶起了促進作用。
《元素》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2.會正確區分元素和原子。
3.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4.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關該元素的一些初步知識。
5.通過微觀想像、分析、討論、對比、認識到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發生變化而元素不發生變化。
6.通過同學之間相互合作,查閱資料,了解地殼、生物細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二、課題分析
本課題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內容。學生通過前階段的學習,已經初步認識到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結構,本課從微觀結構的角度對它下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從而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元素的概念比較抽象,是教學中的難點。
元素符號是國際通用的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學的重點。要求學生了解元素符號的意義,對于一些常見元素的符號,必須會寫、會讀、會用。
教材編排“元素周期表簡介”的目的,是讓學生較早地學習和使用元素周期表這個工具,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提供方便。學生只要會根據原子序數查找某一元素的符號、名稱、核外電子數、相對原子質量以及確認該元素是金屬、非金屬還是稀有氣體元素即可,不要隨便提高要求。本課題分兩課時完成:1.元素。2.元素符號、元素周期表簡介。
三、教學策略分析
本課題的教學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學生在閱讀課文、查閱有關資料后進行討論,在此基礎上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紤]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應提供有關資料,供學生查閱,提出問題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教學中要多結合實例、多做練習,讓學生在反復練習中加深理解和鞏固,使所學的概念得到比較清晰的對比、區分和歸類。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學生對枯燥無味的元素符號的記憶負擔,教學過程 中可組織一些有趣味的活動,如符號認位、聯想記憶、查表搶答等。
四、設計思路
1由問題、圖片、文字資料推出元素概念,課本72頁活動與探究得出地殼、生物細胞和部分食品中所含元素。
2.由課本73頁資料、圖片和課文內容得出元素符號的寫法和涵義。
3由.課本74頁活動與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有關用途。
五、教具設計
1.投影1:按照課本49至50頁圖樣繪制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圖。
2.投影2:元素與原子比較表。(空白)
3投影3:介紹地殼里含量較多的幾種元素及其存在,簡介幾種食品中的元素含量。
4.投影4:簡介門捷列夫如何發現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復習引入
提問:水通電分解的實驗說明水是由什么組成的?
回答
引入課題2“元素”。
教學新課
1.設疑:什么是元素呢?
投影1,指導學生閱讀課本68頁表4-2,要求學生思考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中都含有哪種原子?它們為什么屬于同一種原子?
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觀察投影,得出:三種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因為這些原子的質子數都是8.
閱讀本課第一節,了解元素的概念。
討論:什么是氫元素?什么是碳元素?
讓學生體會到凡質子數相同的原子都歸為同一類,從而得出元素的概念。
加深對元素概念的理解
2.投影2。
引導學生討論元素和原子的區別和聯系。
根據表格內容分組討論各小組代表發言,共同完成表格內各項內容。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對已學概念的分析和比較能力。初步學會正確使用元素和原子的概念。
3.引導學生討論71頁的討論題,再放投影1供學生參考圖形進行分析
分組討論在化學反應中分子是否發生了變化?元素是否發生了變化?在討論的基礎上歸納出分子在化學反應中變了,元素在化學反應中不變的結論。
培養學生的微觀想象和分析、比較的能力。了解化學反應中分子的可分和元素的不可分。
4.投影3。
引導學生完成72頁活動與探究。
閱讀課本71頁二、三兩節、圖4-4、72頁資料以及其它資料,觀察投影3,相互交流,了解地殼中含量較大的幾種元素及其存在,了解生物細胞和某些食品的元素組成。
讓學生認識到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由100多種元素組成的。
第二課時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新課
在我們前一階段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接觸過一些符號,如Al,O,H,
C.等。這些符號表示什么意思呢?
帶著問題閱讀課本73頁內容。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以舊引新,設疑引思。
教學新課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73頁表4-3元素名稱和元素符號,
認真閱讀課本73頁表4-3。LNFT
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他們學好化學的信心。
提問:如何正確書寫元素符號呢?
出示幾個錯誤的元素符號,讓學生改正。
閱讀課本有關內容,回答問題。
讓學生通過自學掌握元素符號的書寫法則
提問:元素符號能表示什么呢?
以具體符號為例,說明元素符號的涵義。
學生閱讀課本資料,了解元素中文名稱的造字規律。
加強對與元素有關的知識的理解。
投影4.簡介元素周期表,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74頁內容。
閱讀。完成活動與探究;顒舆^程 中采用如下形式:符號認位,小組查表搶答競賽。
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本課小結
對學生的歸納進行評價。
仍以小組討論方式對本課題進行歸納小結,然后各組商議推出代表發言。
加深對本課所學知識的理解。
練習:
1.一種元素與另一種元素最本質的區別是什么?
2.說出地殼中含量前四位元素的名稱。
3.判斷正誤,說明理由。
。1)水是由氫分子和氧分子組成的。
。2)水分子由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
(3)化學反應中分子和元素都改變了。
(4)一個水分子中含有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
4.寫出氯、氮、硫、磷、錳、銅、金的元素符號。
5.寫出He,F,Si,K,Ag,Hg的元素名稱。
6.將下列寫錯的元素符號加以改正:
銅CU.鋅ZN.銀AG.氯cl.鈣Cu.
七、板書設計
課題2.元素(一)元素
1.什么叫做元素?
2.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分元素不可分.
3物質世界是由100多種元素組成的.
(二)元素符號
1.元素符號的書寫:一大、二小。
2.元素符號的涵義:表示一種元素,還表示這種元素的一個原子。
。ㄈ┰刂芷诒硎菍W習和研究化學的重要工具。
《元素》教案 篇10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內容的學習是在學生掌握了水的組成、原子構成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將引領學生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和微觀構成的認識統一起來,為今后學習化學式、化學方程式打下基礎。同時元素作為“雙基” 知識 ,是構成學生化學素養的基本要素,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將來適應社會生活所必需的。因此,這部分知識對學生十分重要 。
2、重點難點: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學習重點是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記憶與書寫。由于元素的概念較抽象,易跟原子混淆,我確定元素的概念為本節的學習難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初三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水平和新課標的要求,我確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為:
⒈知識與技能
、懦醪秸莆赵氐母拍,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屏私庠胤査硎镜囊饬x,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⒉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學習,聯系生活和地殼中元素知識,加深對元素概念的理解,引導學生體驗探究過程。
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胚M一步建立科學的物質觀,增進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構成的認識。
、瓢l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培養關心社會,關心自然的情感和意識。
三、教學方法
基于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借助多媒體,采用了 “自學輔導,當堂達標”教學模式,以學為主,切實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根據以學定教的原則,我確立了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自學、探究、合作交流中獲得知識,增長能力。
四、教學過程
流程設計: 先是簡單導入、認定目標 ,接下來我把本部分內容分成兩個模塊進行學習:第一模塊是元素的概念,第二模塊是元素符號的書寫、記憶和意義 。每個模塊一個小循環,每個小循環都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精講點撥---鞏固應用四個環節進行的,最后是達標測試,反思小結。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 情境導入(2分鐘)
創設學習情境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有利于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多媒體展示一杯水,水中有許多水分子 ,你能根據圖示,說出水的宏觀組成和微觀構成嗎?引導學生思考回答。
過渡:水中這許許多多的氫原子都屬于氫元素,許許多多的氧原子都屬于氧元素,那么,什么是元素?從而導入本節課題 。這樣從學生熟知的水和已有知識出發引入課題,貼近學生生活,將大大激發學生學習元素知識的強烈愿望,增強學習的動力。
(二 )認定目標(2分鐘)
多媒體出示學習目標,學生默讀。使學生從總體上把握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明確努力方向。
﹙三﹚課堂達標
下面我們進入第一模塊的學習。
《元素》教案 篇11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雙基”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標準指出,初中化學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是構成學生科學素養的基本要素,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將來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打好基礎所必需的。所以,本節教材對學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學習的理論基礎,又是 不可少的工具。
(二)教學目標
、敝R與技能
、帕私庠氐母拍,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屏私庠胤査硎镜囊饬x,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 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簡單信息
、策^程與方法
通過對元素知識的探究學習,聯系生活和地殼中元素含量,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培養歸納總結能力。
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合作學習,學會與人相處,對生活中一些物質元素含量的確定,更加關心社會,關心自然。
(三)教學重點 難點
重點: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
難點: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的含義,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簡單信息。
課時:2課時
二、學況分析
1.知識基礎:此前學生把元素當成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現在他們已經學習了原子結構,就應該從微觀的角度對元素下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從而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學難點,因為它比 較抽象,而且對于“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中的“一類原子”這一定義,在沒有同位素知識準備時,學生難以理解。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再加上前三個單元學生學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識不多(主要是空氣、氧氣和水),感性知識不充分,這就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針對這一問題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調整,降低了教學要求,不過分要求把握概念的嚴謹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學生能結合實例正確使用概念,理清他們的區別就行。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與指導學生閱讀、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并與多媒體有機結合。
在教學中把握好知識的深度和難度。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
[設置問題]
(1)什么是元素?
(2)元素與物質之間存在什么關系?
(3)元素與原子的關系如何?
(二)、新課教學
一 元素
、痹馗拍
通過說明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使學生對“元素”有初步的印象。進一步分析,氫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相同質子數的氫原子。同樣,氧分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質子數。元素的概念在舉例中導出。
、矊W生討論:
、僭氐姆N類由什么決定的?
[學生總結]:元素的種類是由核內質子數決定的。也就是說質子數不同,元素的種類就不同。
、趩钨|和化合物的主要區別是什么?
[學生總結]:它們的主要區別在于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種。
[教師講解]:物質的簡單分類。
、吃刂恢v種類,不能講個數。
設疑:元素和原子有什么關系?
分析: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是同一類原子的總稱,是宏觀概念。而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講種類也可以講個數。
舉例: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不能講成水是由2個氫元素和1個氧元素組成的。
、吹貧ぶ懈髟氐暮浚
通過學生閱讀教材中地殼中各物質的含量,使學生認識物質的種類非常多,而組成這些物質的元素并不多,已經發現的元素只有100余種;并要求學生記住含量最多的前3種元素。利用“養閨女”的諧音,幫助學生記憶。
引導學生閱讀有關生物細胞中元素分布的資料,使他們進一步認識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由100余種元素組成的。
(三)知識遷移
[分組討論]:課本p73,學生討論活動。
利用討論讓學生領悟化學反應中什么粒子一定改變?什么粒子一定不變 ?元素種類是否發生變化?
[學生總結] 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發生改變,而原子只是進行重新組合,沒有發生變化;元素的種類也沒有發生變化。
(四)本節小結
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五)知識反饋:
、钡貧ぶ泻孔疃嗟那3種元素是( )
a 硅 鋁 氧 b 鋁 硅 氧
c 氧 鋁 硅 d 氧 硅 鋁
、苍刂g的根本區別是( )
a 核內質子數不同 b 核外電子數不同
c 核內中子數不同 d原子的相對質量不同
、 水是由__ 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__構成的。
⒋某物質在氧氣中充分燃燒,產物只有二氧化碳,則該物質中一定含有__元素,還可能含有__元素。
(六) 課后作業
⒈從生物學或科普刊物中查找幾種食品的元素組成,并列表說明。
、膊殚嗁Y料,了解地殼中含量交大的集中元素及其存在。
、潮痴b課本p75,常見元素名稱及元素符號。
五 板書設計
一 元素
、痹馗拍
⒉元素的種類是由核內質子數決定的。
、吃刂恢v種類,不能講個數。
、吹貧だ锔髟氐暮浚汉孔疃嗟那3種元素是氧,硅,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