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經濟大危機:
1929年10月24日上午10點多鐘,紐約股票交易所開盤伊始,大批股票涌入市場。盲目拋售,交易所陷入一片混亂,這一大拋售額達1000多萬股,創股票交易所記錄,股票價格暴跌。到11月中旬,交易所證券貶值50%股票市場全部崩潰、信用破產。(投影“紐約華爾街股票交易所前擁擠的人群”圖,以增強感性認識)
2.危機的特點(板書)
特點一,范圍廣。過去危機只發生在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里。但這次危機則席卷整個世界資本主義世界,既波及到資本主義國家,也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另外,這次危機也影響到工、農、商、金融等所有一切經濟領域,這也是過去任何一次危機所不及的。
特點二,時間長。以往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一般是幾個月,最長的是一、二年。危機后經歷短期的蕭條,便轉入復蘇,而這次危機前后持續了5個年頭(1929—1933年)。這次危機持續時間之長,是以往任何一次危機所沒有的。
特點三,破壞性大。課本圖表中列舉的資本主義工業下降情況和世界貿易縮減的情況,已可看出這次危機的嚴重性。
3.危機的影響(板書)
1929—1933年經濟危機對社會生產力產生什么影響?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歸納為二點,并做如下講述:(1)工人大量失業,勞動人民生活惡化。失業隊伍的增加,隨之而來的自然是工資降低,生活水平的下降。廣大勞動人民生活無著、流離失所,社會矛盾加深。(2)銷毀商品、生產破壞。提問:為什么“一方面是廣大勞動人民饑寒交迫、流離失所;另一方面卻是資本家人為故意大量銷毀產品?”這暴露了資本家什么本性?
經濟危機引起政治危機,造成各國社會的動蕩不安,各國政府紛紛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里可以提一下《中國近代史》上日本為轉嫁危機而加大侵華力度的有關史實,順利的過渡到下面的內容)
三、羅斯福新政(板書)
1、羅斯福當選美國總統(板書)
形勢需要
嚴重的經濟危機引發政治危機,資產階級急需尋找出路
個人魅力
羅斯福是美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總統。介紹羅斯福生平時,可指引學生閱讀課本“羅斯福總統”畫像下的生平簡介。還可介紹一下羅斯福任總統后在電臺上的“爐邊談論”,以增進學生對羅斯福的感性了解。
2、羅斯福實施新政的目的(板書)
新政的目的:消除經濟危機,穩定社會經濟正常秩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鞏固資產階級統治,鞏固資本主義制度。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3、新政的主要措施、目的(板書)
《國家工業復興法》。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對工業生產的調整,其任務是克服工業生產的盲目競爭所造成的生產過剩現象,減少失業,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
4、其它方面
還有比如整頓金融、調整農業、舉辦公共工程(在公共工程中,最有意義的是美國田納西水利工程。投影“田納西水力工程中的水壩”圖)。通過解決失業救濟問題,緩和勞資關系和社會矛盾,從而消除危機。
5、新政的效果
經濟方面:通過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經濟得以較快恢復。
政治方面:由于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社會矛盾逐漸緩和。穩定了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
〔思維拓展〕
新政的成功實施說明了什么?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總結:羅斯福新政為資本主義國家干預經濟生活提供了先例,成為今天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制定政策、法規的依據,這說明現代資本主義制度具有自我調節和改良的功能。但新政由于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因此只能遏制當時危機,而不可能從根本上消除危機。
〔自我檢測〕
(見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