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和羅斯福新政
授課題目 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和羅斯福新政教
學
目
標
要
求
知識
目標 大危機:原因(根本原因、現實原因和直接原因)、概況、新特點及影響。羅斯福新政:背景、概況、主要內容、新特點、實質和影響(直接影響、間接影響和深遠影響) 綜合:大危機中美、德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技能目標 學習大危機的原因、特點和羅斯福新政,提高分析、比較、概括能力,及知識遷移能力。
情感
目標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根源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大危機是一戰后國際關系的重要轉折點;羅斯福新政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前提下,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教材分析 大危機是一戰后資本主義世界國際關系的轉折點,前所未有,美國實施羅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專政,二戰歐亞戰爭策源地形成,而羅斯福新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新模式。教學重點 大危機、羅斯福新政及各自特點教學難點 羅斯福新政(實質、新特點、影響)教學方法 導入法學法指導歸納法教具學具 教學圖片 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學流程或教學步驟)復習鞏固與新課導入(回顧“柯立芝繁榮”、1825年和1857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一.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1.原因⑴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是其根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本質上屬于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⑵供需矛盾尖銳化,為現實原因。主要表現為生產盲目擴大與勞動人民實際購買力相對下降之間的矛盾加深。政府推行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使矛盾進一步尖銳化。“柯立芝繁榮”局面下潛伏的主要:①工業發展超前。農業發展滯后;②舊工業部門開工不足;③國民收入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擴大;④股票投機猖狂等。⑶股票投機使金融市場風險大大增加,是為直接原因。2.概況1929年10月下旬“黑色星期四”,首發于美國,之后波及到德、英、法、日、意、比等國,席卷整個資本主義時間,其影響、破壞力前所未有。股市→→→銀行業→→→工商業→→→農業。3.新特點⑴范圍廣;⑵破壞大;⑶持續時間長;⑷影響深遠。整個危機期間,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1/3,對外貿易下降2/3。其中各國工業生產下降分別為美 國德 國英 國法 國日 本46.2%40.6%28.4%16.5%8.4%4.影響①加深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社會危機,階級矛盾空前激化;②加劇了世界局勢,法西斯國家與世界人民之間的矛盾逐漸成為20世紀30、40年代世界國際關系的主要矛盾;③為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了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 在大危機中美、德、日分別走上不同道路,二戰歐亞戰爭策源地形成。二.羅斯福新政1.背景①經濟大危機對美國的打擊;②羅斯福競選總統成功。2.主要內容項 目具體內容整頓財政金融體系(突破口)整頓銀行,逐步恢復銀行信用。實行美元貶值,刺激進口。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中心措施)頒布《國家工業復興法》,防止盲目競爭和持續生產過剩。
調整農業政策頒布《農業調整法》,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穩定農產品價格。推行“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刺激生產和消費,穩定社會秩序。3.新特點加強國家對經濟發展的干預4.實質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前提下,最大程度避免國有化而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所做的局部性調整。5.影響①直接影響:較大程度地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的破壞,雖未能也不可能根除經濟危機,但促進了美國經濟的恢復與發展;②現實影響:使社會階級矛盾相對緩和,鞏固了美國資本主義民主代議制和自由企業制度,遏制了法西斯勢力的崛起和擴大;③深遠影響:開創國家干預經濟發展新模式;凱恩斯理論在國家政策上得到成功實踐;是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過渡的轉折點;二戰后,國家干預經濟模式從美國進一步被推廣到其他資本主義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