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新經濟政策
難點:新經濟政策 斯大林時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導入
1.歷史劇《和平時期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2.焦點訪談:和平時期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否合時宜。
(讓學生了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經嚴重阻礙經濟發展。)
(一)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1、新經濟政策
一試身手:讓學生設計一條相對落后的國家如何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道路。
線索梳理:新經濟政策。 (背景、時間、主要內容及重要意義)
(新經濟政策是本課的重點之一,通過學習讓學生明白:以新經濟政策取代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俄國國情決定的。在相對落后的情況之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需要一個逐步過渡的階段,即在一個限度內發展資本主義,鞏固工農聯盟后,再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它是列寧將馬克思主義與俄國實際相結合的典范。列寧的這一創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煥發著強大的生命力。)
2、蘇聯的成立 :你知道嗎:觀看蘇聯地圖、說明蘇聯國徽的含義、聽蘇聯的國歌。
(讓學生了解這已是一個歷史名詞,存在時間是1922~1991年。當時蘇聯的成立,加強了國內各民族的團結合作,推動了政治、經濟、文化和國防事業的發展。到1991年,蘇聯解體。)
想一想:區別沙俄、蘇俄、蘇聯三個名稱的不同。
(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包括蘇聯的工業化、農業集體化、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小組討論:搜集蘇聯在第一、二個五年計劃期間的工業方面的成就。討論取得成就的原因。(原因是實施有計劃的經濟建設,除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之外,還有計劃經濟體制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作用。)
知識梳理:工業化促進了農業集體化。糧食收購危機,導致了政府實行農業集體化。若將小農經濟改為集體農莊,國家便能隨意收購糧食,從而解決糧食問題。因此,為進一步適應工業化快速發展的需要,蘇聯開始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
議一議:農業集體化的進步之處及出現的問題。思考與討論:蘇聯的經濟政治體制特征;給我們什么啟示?
動動手:列出1917~1936年蘇俄(蘇聯)歷史大事年表。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