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學案) 俄國十月革命
在科學社會主義創立時期,資本主義正處于平穩的上升時期,資本主義各國之間的矛盾并不尖銳,單個國家發生無產階級革命就有可能被國際資本的聯合力量所擊破。馬克思、恩格斯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全局考慮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相互關系,提出共產主義革命“將在一切文明國家里,即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這個結論在當時無疑是正確的。但后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恩格斯到了晚年已不再認為各文明國家將同時發生革命。
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后,由于一些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較晚的國家采用新的生產技術,趕上并超過了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它們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建立自己的殖民地。這種經濟政治的不平衡,導致新老帝國主義之間矛盾不斷加劇。列寧研究了帝國主義時代的新情況,發現了資本主義各國經濟和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得出了社會主義將首先在一國或幾國取得勝利的新結論。19xx年,列寧在《論歐洲聯邦口號》一文中指出:“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由此就應得出結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或者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19xx年,列寧又在《無產階級革命的軍事綱領》一文中指出:“社會主義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列寧提出的新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學說的重大發展。
社會主義將首先在一國或幾國獲得勝利的理論,揭示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客觀規律,指明了社會主義革命從一國勝利到幾國勝利再到全世界勝利的光輝前景,極大地鼓舞了無產階級去進行革命斗爭。正是在這個學說的指導下,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取得了勝利。
【思維拓展】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根據當時的國際環境和俄國的國內狀況,列寧創造性地提出了“資本戰線將在帝國主義鏈條最薄弱的地方被突破”,認為首先突破資本主義戰線的不一定是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而可能是資本主義比較不發達的國家。根據這種新的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列寧成功地領導了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請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十月革命前俄國的社會狀況,分析俄國為什么是“帝國主義鏈條最薄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