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氣的壓強”的教學設計談探究性教學的幾個問題
通過學習環境的創設,大量物理事實的印證和類比,誘發學生的積極思考。發現并理解實驗的本質,從而養成一種良好的思考問題的習慣。4.從現象的分析與數據的處理中,學習科學探究方法,培養實踐操作能力學生通過對現象的觀察,實驗的操作和記錄獲得了大量的實驗數據,但只有對有關的現象或實驗數據進行認真分析,才能找出現象內在的本質聯系,從而掌握科學探究方法。奧托·格里克通過實驗證實了大氣壓的確很大,但只有測出大氣壓強具體數據,問題的假設與推斷才真實可信。正因為如此,托里拆利實驗就顯得十分重要,這一實驗在物理學的發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圖4),完成這一實驗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思想也很有益處。由于水銀有毒,實驗不宜由學生自己來完成,但教師一定要在實驗室演示給學生看。演示時要不斷地傾斜玻璃管,并測量出管內水銀面與水銀槽中水銀面之間的高度差,讓學生類比分析。教學時也可以利用課本上的插圖或教學掛圖講解這一實驗,讓學生真正明白大氣壓強就與此時的水銀產生的壓強相等。還可以對玻璃管中的水銀柱進行受力分析,利用二力平衡加以說明,從而讓學生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托里拆利實驗,不但證明了大氣壓強能使水銀柱保持在管內不下降,而且還能進一步證明管中水銀面的上方是真空。教師在水銀槽中加水,然后把倒插在水銀槽中的玻璃管緩慢上提,當玻璃營口升到水銀和水的界面以上時,管中的水銀就流出來,同時水就進入玻璃管中,并充滿玻璃管,從而證明了真空的存在。
5.讓學生親手實驗,體驗探究成功的喜悅與樂趣,領悟物理學家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
活動一 將兩只皮碗緊貼在一起,同桌的兩位同學相互對拉。感受大氣壓的存在,并讓學生解釋其中的原因。
活動二 讓同學們玩一玩“粘粘球”,讓其解釋“粘粘球”為何不會從球拍中掉下來。
活動三 引導學生回憶前面計算液體壓強的方法,討論如何計算出760mm高水銀柱產生的壓強,即
討論 大氣壓強能支持760mm高水銀柱,如果把玻璃管中的水銀換成水,大氣壓強能支持多高的水柱?
引導學生讀課后的閱讀材料“大氣壓發現的歷史”,體會知識發現的不容易,領悟物理學家的科學思想。學習科學家追求真理堅忍不拔的精神,是新課程的重要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之一,因此在探究性教學設計中,應對此特別重現。
6.運用物理知識解決自然現象或物理問題,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中學物理教學一直重視物理知識在自然現象、科學技術和生活實踐中的運用,以此來體現其科學價值,從而激發學生深入研究、自主學習的興趣。這也是正確理解物理概念或規律的重要策略之一。探究教學也不例外,只有這樣,才能使探究性學習不斷深入下去。
(1)為什么鋼筆墨水用完后,吸墨水時總是要先將吸管壓癟才能將墨水吸起?
(2)抽水機為何只能把水抽到10m高。
(3)教材中的“想想議議”。
(4)討論:如何“利用自行車打氣筒測大氣壓強”?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社會走向物理,這是物理教育的重要途徑,是物理學習的重要策略,也是探究性教學設計的重要策略。
摘自:《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