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的描述”教學設計
“運動的描述”教學設計
湖北潛江市老新中學 周平
一、設計理念
關注學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為原則,精心創設問題情景,提供探索途徑,引導學生思維、討論,在討論中探究獲得知識,發現規律,掌握方法和發展能力。
二、教材地位
“運動的描述”是“運動和力”的第一節,這一節看似簡單,但它卻深深影響運動、運動和力、機械能的學習,因而理解本節的內容對后面的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參照物的概念,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過程與方法
體驗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能用實例解釋機械運動及其相對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運動是宇宙的普遍現象,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建立唯物主義世界觀。
四、教學方法
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根據本節的內容及特點,采用討論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師逐步深化提問,學生分析、論證、歸納得出結論,而后實例分析應用來使三維目標得到落實。
五、過程設計
1.引入新課
提問:生活中哪些物體是運動的?哪些物體是靜止的?
這一問題與學生生活聯系很緊,學生人人都能舉出很多例子。教師選擇幾例記錄。
2.進行新課
討論探究①:你們剛才所舉例子中靜止的物體真的不動嗎?
這個問題激起學生的心里沖突而使學生主動思考,敘述各自的看法,討論,而后明確: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
討論探究②:你們剛才所舉例子中說有的物體靜止,有的物體運動,你是如何判斷的?
由于物體的運動、靜止是學生提出來的,問他們是如何得來,再次引起學生的思考、討論,慢慢分析得出是通過看這個物體所處的位置是否改變的方法得來。
討論探究③:你們是如何判斷物體的位置是否變化的?
這樣引起學生再次思考、討論,得出結論:物體位置是否變化是相對于某個物體(標準)的,由此得出參照物的概念。
討論探究④:行駛汽車中坐著一位乘客,請你們描述乘客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
這里學生表述各自不同的看法,但經過討論,分析得出: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討論探究⑤:剛上課時,大家所舉的運動和靜止的例子現在你怎樣看?應如何完整的描述?
學生進一步的討論分析,準確描述了物體的運動。
3.課堂小結
提問:這一節課你對“運動的描述”有了哪些認識?讓學生歸納敘述本節的主要內容、判斷方法,使學生對本節內容形成知識體系。
4、鞏固練習(略)
六、課后感悟
本節課由討論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生人人參與,興趣極高,不知不覺中完成了課程標準的三維目標。通過讓學生觀察身邊熟悉的現象,探究物理規律,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活躍了課堂氣氛,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場所。在課堂中教師不再是一個主講者,而是課堂教學的參與者和組織者,教師和學生一起去感覺、認識、探索、分析、概括,和學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重視了學生間的交流合作,加強了學生間友好相處的心態。充分體現了物理教學“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