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體壓強
【設計理念】
1. 本節課是很好的探究素材,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力求體現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
2. 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類比的方法。先把液體看成大量密集的小液滴組成,然后,用“大量、密集”的關鍵詞,搜尋生活中的實例,把液體類比成“大米、蘋果”等。針對一袋子大米,進行擬人類比,假如你是其中的一粒大米,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展開討論,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然后再利用象征類比,把“大米”的感受“無奈”,關聯到生活中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是學生最熟悉的。對學習狀況的研究得出:學習的感受與給學生的壓力有關,與自己的“名次”有關,與所在的集體有關。根據這些類比,可以建立液體壓強規律的假說。然后,用實驗驗證假說,得出正確的結論。
【教材分析】【教學過程】一、引入新課教師演示實驗:用一個塑料袋裝滿水,用一個釘子從底部扎一小孔,水就會從底部流出。 (組織學生討論)說明:水對底部有壓強。老師用釘子從袋子的四周扎上一些小孔,水就會從四周噴出。(組織學生討論)說明:水對側面有壓強。如果塑料袋子裝的是別的液體,實驗現象是一樣的。拓展:液體對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壓強。(組織學生討論)液體有重力,所以對底部有壓強;液體與固體不同,有流動性。容器壁阻擋著它流動,它就會對容器壁有壓強。二、進行新課水對底部和側壁有壓強,水的內部是否有壓強?有。為什么說有?就像我們在吃火鍋時,在中間有一個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開了。假如設想一下,把隔板的一邊的水拿走,另一邊的水對側壁就有壓強。因此,我們都同意當隔板還在時,兩邊的水對它有壓強,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內部有壓強。(一)提出問題液體壓強有什么規律?或者說,液體的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二)引導類比咱們先看能不能把液體分成若干小液滴,(邊畫示意圖,邊講解)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擠在一起?在這個描述中,關鍵詞是“大量、密集”。1. 直接類比請找出日常與“大量、密集”有關的事物,請同學們想得越多越好,盡可能多地告訴我。街上走的人群、亂哄哄的蒼蠅、箱子中的蘋果、一袋子大米……我們從一大箱蘋果開始研究。2. 擬人類比現在我們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只蘋果,被裝在箱子中。這時,你有何感受?呼吸困難、憤怒、受到擠壓、掙扎、無奈……3. 象征類比大家的感受也就是:無奈地承受。現在以“無奈地承受”為題,說說日常哪些現象是這樣的?在圈中的羊、在網中的魚、同學們的學習狀況……我們不妨來討論一下:我們學習狀況是如何無奈地承受?各方面的壓力,如家長、同學、親戚……;在班中的名次前后對于個人的感受也不同;同樣的成績在不同的班級或不同的學校感覺也不同。可見,由于學習的狀況造成的無奈與壓抑,來自各個方面,并與名次、學習環境都有關系。(說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類比,從而使陌生的問題變為熟悉的問題。該環節是學生思維最獨特、最發散的環節。在以上的這三個環節中,學生的想法很多,發散思維得到從沒有過的訓練,他們的好多想法來自生活,他們更熟悉,更愿意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在這幾個環節中,只起組織、引導的作用。為使學生得到良好的發展,切不可為了趕進度,匆匆而過,使學生來不及思考討論,在最能鍛煉學生能力的環節,達不到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