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體壓強
設計理念
1.本節課在《課程標準》中沒有具體的要求。但這一節課是很好的探究素材,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力求體現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素質。
2.在教學過程中,采用類比的方法。先把液體看成大量密集的小液滴組成,然后,用“大量、密集”的關鍵詞,搜尋生活中的實例,把液體類比成“大米、蘋果”等。針對一袋子大米,進行擬人類比,假如你是其中的一粒大米,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展開討論,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然后再利用象征類比,把“大米”的感受“無奈”,聯系到生活中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是學生最熟悉的。對學習狀況的研究得出:學習的感受與給學生的壓力有關,與自己的“名次”有關,與所在的集體有關。根據這些類比,可以建立液體壓強規律的假說。然后,用實驗驗證假說,得出正確的結論。
教材分析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液體壓強規律,學會用壓強計測量壓強,知道液體壓強的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過程與方法在探究液體壓強規律的過程中,練習使用類比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整堂課的學習中,通過發散式思維的訓練,培養學生樂于參加探究的態度,敢于把想法說出來與大家交流的勇氣。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整堂課的學習中,通過發散式思維的訓練,培養學生樂于參加探究的態度,敢于把想法說出來與大家交流的勇氣。教學重點探究式教學過程,培養學生能力。教學難點熟練運用類比法教法探究式教學教具和媒體多媒體,壓強計,自制“可樂瓶”燒杯,水,刻度尺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老師演示實驗:用一個塑料袋裝滿水,用一個釘子從底部扎一小孔,水就會從底部流出。
(組織學生討論)說明:水對底部有壓強。
老師用釘子從袋子的四周扎上一些小孔,水就會從四周噴出。
(組織學生討論)說明:水對側面有壓強。
如果塑料袋子裝的是別的液體,實驗現象是一樣的。
拓展:液體對容器底和容器壁有壓強。
(組織學生討論)液體有重力,所以對底部有壓強;液體跟固體不同,有流動性。容器壁阻擋著它流動,它就會對容器壁有壓強。
二、進行新課
水對底部和側壁有壓強,水的內部是否有壓強?有。為什么說有?就像我們在吃火鍋時,在中間有一個隔板把辣的和不辣的分開了。假如設想一下,把隔板一邊的水拿走,另一邊的水對側壁就有壓強。因此我們都同意當隔板還在時,兩邊的水對它有壓強,那么,把隔板拿走,水的內部有壓強。
1.提出問題
液體壓強有什么規律?或者說,液體的壓強與哪些因素有關?
2.引導類比
咱們先看能不能把液體分成若干小液滴,(邊畫示意圖,邊講解)這些小液滴密密麻麻地擠在一起?
在這個描述中,關鍵詞是“大量、密集”。
①直接類比
請找出日常與“大量、密集”有關的事物,請同學們想得越多越好,盡可能多的告訴我。
街上走的人群、亂哄哄的蒼蠅、箱子中的蘋果、一袋子大米……我們從一大箱蘋果開始研究。
③擬人類比
現在我們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只蘋果,被裝在箱子中。這時,你有何感受?
呼吸困難、憤怒、受到擠壓、掙扎、無奈……
③象征類比
大家的感受也就是:無奈的承受。現在以“無奈的承受”為題,說說日常哪些現象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