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
【設計理念】一節的課堂設計宗旨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的興趣,體現物理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摩擦力定義的引出是本節的一個難點,為突破這一難點,采用了透鏡式教學。通過教師的演示,學生列舉日常生活、生產中物體受摩擦力的事例,學生討論、分析摩擦力的共同特點,然后讓學生根據這些特點,給摩擦力下定義。這樣按排的目的是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節的重點,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學。通過實驗讓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學生討論設計實驗,學生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最后進行評估交流。整個過程全部放手給學生,由學生自己完成,讓學生親自體驗探究的樂趣,成功的喜悅。教師只起引導組織作用。增大、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本節設計的一個亮點。將辯論引入課堂。教師通過巧妙的設計,將學生分為正、反兩方,教師主持,學生辯論。通過辯論學生自己總結得出增、減摩擦力的方法。這樣安排的目的一是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二是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三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結讓學生總結本節學到哪些知識,用到了哪些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還要小結研究問題的思維程序。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窘滩姆治觥拷虒W目標知識與技能① 知道摩擦力的定義方向② 通過實驗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③ 知道摩擦力在實際中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① 經歷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② 學習從實驗數據歸納簡單的物理學規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的興趣,體現物理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
教學重點探究摩擦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教學重點壓力與重力的區別,摩擦力的定義
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對摩擦力的定義采用透鏡式教學模式;對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對增大、減小摩擦力的方法采用猜想與反駁教學模式
教具和媒體教師演示用:小車、彈簧秤、木塊、金屬塊、實物投影學生演示用:小車、長木板、毛巾、彈簧秤、木塊、金屬塊【教學過程實錄】一、復習提問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哪兩種力?生:重力、彈力師:什么是重力?什么是摩擦力?生:思考回答二、引入新課師:請看實驗:老師把小車放在桌面上,此時小車處于什么狀態?當用手推小車時,小車怎樣呢?(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回答)生:開始處于靜止狀態,后來小車漫漫停下來師:為什么運動的小車會漫漫停下來?生:小車受到阻力(討論、回答)師:這個力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摩擦力。板書:第三節 摩擦力三、進行新課師:日常生活中哪些現象說明物體也受到了摩擦力?生:討論舉例師:(副板事例)運動的小車、汽車、足球等這些物體它們都受到了摩擦力。他們都有什么共同特點呢?生:討論回答師:點撥、歸納(兩物體是否接觸 在什么位置,是運動還是靜止) (說明:通過摩擦力事例,討論其共同特點,對初中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此時教師應及時充當優秀學生的教色,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