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大全 > 《摩擦力》的教案(精選16篇)

《摩擦力》的教案

發布時間:2023-07-18

《摩擦力》的教案(精選16篇)

《摩擦力》的教案 篇1

  整體設計

  摩擦力是力學中的三大性質力之一,正確認識摩擦力對后面知識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這節課中,要求會計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判斷其方向,以及靜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學生在初中所學過的相關概念與本節內容相結合,與生活中的實例相結合,逐步引導、循循善誘,對兩種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判定有個清晰的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知識,在物體從靜止到運動的過程中認識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大小變化情況,使學生的認識從感性到理性發生質的變化.對于動摩擦因數的教學最好通過實驗讓學生探究得出.由于本節課的特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新課標的探究精神,讓學生多用所學知識揭示生活中的相關現象本質.

  教學重點

  1.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判斷.

  2.靜摩擦力的有無及方向的判斷.

  3.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

  教學難點

  1.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和方向的判斷.

  2.靜摩擦力大小的計算.

  課時安排

  3課時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靜摩擦力、最大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

  2.能計算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并會判斷它們的方向.

  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設計實驗,并使用控制變量法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進行實驗探究.

  2.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靜摩擦力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科學的思想方法.

  課前準備

  教具準備:木塊、彈簧秤、木板、毛巾、紙、鋼板、砂紙、水等.

  知識準備:搜集有關的摩擦力信息.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活動導入

  準備兩只碗,分別放入數量較多的玻璃小球,一只碗內是光滑干凈的,另一只碗內是粘有灰塵的.請兩個同學把玻璃球從碗中用筷子夾出來,比賽看誰夾得快.然后讓兩位同學分別說出自己的感想,從而引出摩擦力的問題.

  情景導入

  (課件展示)播放運動員滑雪的錄像,如圖3-3-1,讓學生說出滑雪要求的環境條件,然后導

  出摩擦力的概念.

  圖3-3-1

  問題導入

  粉筆在黑板上可以寫出字來,在玻璃上寫得出來嗎?試試看.想想若在外面的柏油路面上用粉筆寫字又會有何不同?為什么?你認為摩擦力是一種什么樣的力?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摩擦力.

  推進新課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摩擦力,通過直接提問使學生回憶并敘述摩擦力的概念.

  概念: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生相對運動或具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這種力叫做摩擦力.本節課就來深入研究摩擦力.

  請學生做個小實驗:要求學生用逐漸增大的水平力推動在教室中放置的桌子,直到推動一段距離.(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并分析出桌子受到推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使學生產生對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感性認識)

  學生活動:學生按老師要求推桌子,并感受推力大小變化.

  問題:為什么用力推桌子而桌子不一定運動?為什么想讓桌子繼續運動還要繼續推?

  初步引出對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感性認識.

  一、靜摩擦力

  由用力推桌子而不動,師生討論引導出靜摩擦力的概念: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之間有相對運動趨勢而又保持相對靜止時,在接觸面間所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叫靜摩擦力.

  問題:靜摩擦力是一恒定的力嗎?怎樣求靜摩擦力的大小?怎樣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

  【實驗探究】 在水平桌面上放一木塊,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用較小的力拉木塊但保持木塊不動,并不斷緩慢地增大拉力.注意提示學生觀察彈簧秤的示數變化.

  實驗如圖3-3-2:

  圖3-3-2

  實驗現象: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拉力的增大,彈簧秤的示數不斷增大.

  結論:由二力平衡的知識可以知道,木塊受到的靜摩擦力大小等于彈簧秤的拉力,方向和拉力的方向相反.所以靜摩擦力不是一固定值,它隨外力的變化而變化,總是和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繼續試驗:在彈簧測力計指針下輕塞一個小紙團,它可以隨指針移動,并作為指針到達最大位置的標志.在剛才實驗的基礎上繼續用力,當拉力達到一定的值時木塊開始移動,此時拉力會突然變小.要求學生記下剛才的最大值.

  結論:靜摩擦力的增大有一個限度,這個限度就是最大靜摩擦力Fmax,其值等于物體剛剛開始運動時的拉力.兩物體間實際發生的靜摩擦力F在0與最大靜摩擦力Fmax之間.

  問題:最大靜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呢?(教師提出問題,由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驗證最大靜摩擦力大小的決定因素)

  學生活動:學生設計實驗并探究,整理分析實驗數據.

  參考設計:

  1.裝置如上面的實驗,在木塊上面增加砝碼,驗證在不同的壓力作用下的最大靜摩擦力的大小;保持壓力不變,分別在桌面上、棉布面上、毛巾面上驗證最大靜摩擦力的值.

  2.用手握一油瓶,手的握力恰好使得油瓶不下落,此時最大靜摩擦力等于瓶的重力.不斷增加瓶中的油,要想瓶恰不滑落,應該增加手的握力即壓力,由此判斷最大靜摩擦力和壓力的關系.換用不同粗糙程度的瓶子做實驗,驗證最大靜摩擦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系.

  活動:學生交流討論并得出結論:

  1.靜摩擦力大小值并不唯一;

  2.最大靜摩擦力與壓力和接觸面有關系.

  引導學生說一下生活中和生產中利用靜摩擦力的事例.

  (課件展示)圖片示例:

  圖3-3-3

  課堂訓練(課件展示)

  1.有關靜摩擦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只有靜止的物體才受靜摩擦力 B.靜摩擦力與壓力成正比

  C.靜摩擦力可能與運動方向垂直 D.靜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一定相反

  解析:受靜摩擦力作用的物體不一定靜止,故A錯.靜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無關,而與物體的運動狀態及所受其他力的情況有關,故B錯.靜摩擦力的方向可與運動方向成任意角度,故C正確.靜摩擦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無關,但一定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故D錯.

  答案:C

  2.如圖3-3-4所示,用外力F水平壓在質量為m的物體上(設受力F的面絕對光滑),恰好使物體靜止,此時物體與墻之間的摩擦力為______;如果F增大為3F,物體與墻之間的摩擦力為______.

  圖3-3-4

  解析:物體受向下的重力為mg,由二力平衡條件知靜摩擦力大小也為mg,方向向上,當推力增為3F時,物體重力不變,則靜摩擦力也不變.

  答案:mg mg

  二、滑動摩擦力

  概念: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滑動的時候,會受到另一個物體阻礙它滑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沿著接觸面,并且跟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可以通過復習回憶得出,或者通過演示實驗總結得出,也可以直接給出)

  (提出要求)利用教材演示實驗儀器設計實驗,定量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設計意圖:使學生意識到應采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多變量的研究;使學生體會摩擦力的大小的影響因素)

  1.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原理的探究.

  (學生活動:思考并交流討論得出利用二力平衡定量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2.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方法的探究

  (學生活動:思考并交流討論得出控制變量法)

  3.組織學生利用已有器材進行實驗探究

  (學生活動: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探究)

  4.要求學生設計表格記錄數據,并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初步得出自己的結論.

  (學生活動:展示自己的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分析,最終定量得出壓力與滑動摩擦力的關系,對動摩擦因數有定性的認識)(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實驗數據的分析處理能力)

  小結:滑動摩擦力的計算公式f=μN.(設計意圖:訓練學生語言表達及邏輯推理能力)

  介紹動摩擦因數的物理意義及常見材料間的動摩擦因數.

  課件展示:

  幾種材料間的動摩擦因數

  材料 動摩擦因數 材料 動摩擦因數

  鋼—鋼 0.25 鋼—冰 0.02

  木—木 0.30 木頭—冰 0.03

  木—金屬 0.20 橡膠輪胎—路面(干) 0.71

  皮革—鑄鐵 0.28

  例題.滑雪是北方地區人們喜愛的一種運動.有的地方人們用鹿拉滑雪板進行滑雪比賽.已知滑雪板與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02,滑雪板和人的總質量為180 kg.如果鹿拉著滑雪板做勻速直線運動,求鹿的拉力大小.

  解析:由于滑雪板做勻速直線運動,可知鹿的拉力F與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相等,即F=f.同時,滑雪板與冰面的壓力N與滑雪板和人的重力相等,即N=G.

  由滑動摩擦力公式,可求出鹿的拉力大小為

  F=f=μN=μMg=0.02×180×9.8 N=35.3 N.

  答案:35.3 N

  課堂訓練

  質量為2 kg的物體,靜止在水平面上.物體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5,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大小視為相等.給物體一水平拉力.

  (1)當拉力大小變為5 N時,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是多大?

  (2)當拉力大小變為12 N時,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是多大?

  (3)此后若將拉力又減小為5 N(物體仍在滑動),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是多大?

  (4)若撤去拉力,在物體繼續滑動的過程中,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是多大?(取g=10 N/kg)

  解析:(1)當拉力F=5 N時,F<fmax,物體沒有滑動,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為靜摩擦力,f=F=5 N;

  (2)當拉力F=12 N時,F>fmax,物體滑動起來,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為滑動摩擦力F滑=μN=μmg=0.5×2×10 N=10 N;

  (3)當拉力又減小為5 N時,由于物體仍在地面上滑動,所以物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仍是滑動摩擦力,所以仍是10 N;

  (4)當拉力撤去后,由于物體繼續在地面上滑動,物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仍是滑動摩擦力,所以仍為10 N.

  答案:(1)5 N (2)10 N (3)10 N (4)10 N

  知識拓展

  增大有益摩擦:

  1.增加物體表面的粗糙程度.如:鞋底、車輪胎、各種旋鈕表面都有花紋.

  2.增大壓力.如:電動機的皮帶拉得很緊,以便增大壓力來增大摩擦力,防止皮帶打滑.

  減小有害摩擦:

  1.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用滾動軸承代替滑動軸承.

  2.減小表面粗糙程度:加潤滑油.

  課堂小結

  1.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物體間相對運動的力,叫摩擦力.

  靜摩擦力 滑動摩擦力 符號及單位

  產生原因 表面粗糙有擠壓作用的物體間具有相對運動趨勢時 表面粗糙有擠壓作用的物體間發生相對運動時 摩擦力用f表示

  單位:牛頓

  簡稱:牛

  符號:N

  大小 始終與外力沿著接觸面的分量相等 f=μN

  方向 與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2.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有關,跟物體間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常用增大壓力和使接觸面更粗糙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使摩擦面光滑,用滾動代替滑動,使摩擦面脫離接觸(加潤滑油、氣墊)這三種方法.

  布置作業

  1.教材第62頁,“問題與練習”2、3.

  2.教材第60頁“做一做”.

  板書設計

  3 摩擦力

  1.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1)接觸面粗糙

  (2)在接觸面上有垂直作用的正壓力

  (3)有相對運動或者有相對運動趨勢

  2.靜摩擦力

  (1)變力:0<F靜≤Fmax

  (2)方向:靜摩擦力的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并且跟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3.滑動摩擦力

  (1)大小:F=μFN

  (2)方向: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接觸面相切,且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活動與探究

  1.設計實驗測量紙面間的動摩擦因數.

  2.觀察自行車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辦法來增大或減小它們.

  自主設計實驗.包括選擇實驗器材、設計實驗步驟,并設計、寫出實驗報告.

  習題詳解

  1.解答:手壓著桌面向前移動時,手受到桌面的滑動摩擦力作用.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手指移動的方向相反,阻礙手指的運動.手對桌面的壓力越大,手指受到的滑動摩擦力越大,對手指相對桌面運動的阻礙作用越明顯.

  2.解答:(1)不受.因為瓶子與桌面之間沒有相對運動的趨勢.

  (2)受靜摩擦力作用,靜摩擦力的方向沿桌面斜向下.

  (3)受靜摩擦力作用,靜摩擦力的方向豎直向上(瓶子處于豎直狀態).

  (4)受滑動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沿紙條相對瓶子的運動方向.

  3.答案:35 N 30 N 0.3 20 N

  設計點評

  本節重點是理解動摩擦因數的意義和滑動摩擦力大小的計算和方向的判定.難點是對靜摩擦力的理解,尤其是靜摩擦力方向和大小的確定.教學中通過大量的實例,并借助受力分析等方法來突破.靜摩擦力是由于物體間具有相對運動趨勢而產生的,其方向與相對運動趨勢相反.如何判定靜摩擦力的方向?通過假設物體間不存在摩擦力,那么在其他力的作用下物體將往什么方向運動去思考確定.教學時特別注意了對于靜摩擦力大小與所受外力及所處運動狀態的關系.設計中基本遵循問題—理論—問題的模式進行.

《摩擦力》的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產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

  3.知道摩擦的利與弊。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過實驗,探究摩擦力跟物體表面受到的壓力以及接觸面的關系,并使學生嘗試運用實驗、歸納等科學的研究方法研究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探究,使學生體驗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對知識的應用,使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的重要性和對社會的價值。

  教學重點:

  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設計探究實驗。

  教學準備:

  學生實驗材料:彈簧測力計、帶掛鉤的木塊(側面積不同)、砝碼(或鉤碼)、玻璃板、毛巾、幾支圓桿鉛筆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今天上課之前,我帶了幾個小玻璃球準備和同學們一起進行科學研究。但在來學校的.路上,小玻璃球變臟了。老師給他們洗干凈了。現在,請兩個同學把玻璃球請出來。(請兩個同學上臺20秒夾球)提出問題:玻璃球為什么不好夾?

  你認為摩擦力是一種什么樣的力?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摩擦力。

  播放動畫:摩擦3

  (二)新課學習

  1.認識什么叫摩擦

  關于摩擦力,你了解多少,你還想知道?你認為怎樣能產生摩擦力?請同學自己感受摩擦力是一種什么樣的力。請同學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感受摩擦力,并體會摩擦力是幫助物體運動還是阻礙物體運動?

  實驗:學生將手掌放在桌面滑動,腳在地板上來回擦動等。我們的手、腳運動受到阻礙的現象叫摩擦現象,這種阻礙物體運動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兩物體要相互接觸,摩擦力只能發生在接觸面上;

  兩物體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位移;

  兩物體之間要有壓力。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的哪些現象中存在摩擦的作用?這些摩擦中哪些是有害的?有些是有益的?顯然,我們需要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為此,需要測量摩擦力的大小探究改變摩擦力的方法。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你認為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請同學大膽猜想。

  播放動畫:摩擦1,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1)學生預測。

  (2)教師點撥:如何測量摩擦力的大小?請同學們看《信息快遞》,注意勻速拉動實驗過程中,若要證明摩擦力大小與壓力的關系,哪些條件應該是相同的?哪些條件是可以變化的?想好以后,如果你需要什么材料,而桌子上沒有的,可以由組長上來拿需要的材料。

  (3)各組學生分別匯報準備進行的實驗方法。

  (4)學生以組為單位,安排好每個人的實驗分工。

  (5)學生按照所設計的方法進行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6)學生反饋實驗現象,并說明原因。

  播放動畫:摩擦2

  教師總結,并板書。

  3.了解摩擦力的存在和應用。

  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例:人走路

  a.哪里存在摩擦?

  b.想象:如果沒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樣子?

  c.鞋底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紋?

  例:汽車在冰面上打滑

  a.汽車出現了什么情況?為什么?

  b.怎樣解決?(撒鹽、木屑、煤渣等)

  c.輪胎上為什么有紋?

  例:滑雪比賽

  a.滑雪時板與雪間的摩擦有害還是有益?

  b.怎樣減小摩擦力?

  摩擦有時有利,有時有害。因此有時我們要增大摩擦,有時又要想辦法減小摩擦。從理論上看該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減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車上的摩擦。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對自行車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比一比,賽一賽,看那一組知道的最多。(從教室外搬進一輛自行車)。

  5.知識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嗎?介紹水翼船、氣墊船、磁懸浮列車。

  三、小結

  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1)兩物體要相互接觸,摩擦力只能發生在接觸面上;

  (2)兩物體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位移;

  (3)兩物體之間要有壓力。

《摩擦力》的教案 篇3

  詳細介紹:

  (一)教學目的

  1.理解滑動摩擦,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2.理解摩擦力的應用,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教具

  彈簧秤、木塊、木板、重物、毛巾、軸承.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是力?力有哪些效果?

  2.物體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運動狀態如何?

  3.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什么?

  二、引入新課

  教師:力的效果之一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我們用比較小的力推桌子,桌子并沒有開始運動,這是為什么?

  (學生回答)

  桌子和地面之間有摩擦力,它的作用效果跟推力相抵消.我們用比較大的力推桌子,桌子開始運動起來,這時推力的大小超過了摩擦力.

  當桌子運動起來后,我們必須繼續施加推力才能使它保持勻速直線運動.如果不用力,桌子會停下來,這時的推力用來平衡摩擦力.

  二、摩擦力

  1.什么情況下產生摩擦力

  教師:當我們推桌子時,桌子沒有動,這時有摩擦力.桌子和地面接觸,當桌子要運動時,產生了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就是摩擦力.正是由于有摩擦力,導致桌子要發生相對運動,但是沒有動起來.

  當桌子運動起來后,我們不再用力推它,桌子很快停下來.其原因是桌子受摩擦力.可見,桌子和地面接觸,桌子在地面上已經發生相對運動,這時也有摩擦力.

  綜上所述,摩擦力是一種常見的力.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一個物體要發生相對運動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個力就是摩擦力.

  2.摩擦力產生的原因

  摩擦力產生的原因目前在科學上還沒有定論.一般認為,摩擦力的產生,是因為物體的表面不光滑.甲、乙兩個物體接觸時,由于擠壓,兩個物體的凹凸部分相咬合,甲物體要發生運動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乙物體對甲物體的相對運動有一種阻礙作用,這就是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

  (1)摩擦力大小的測量

  教師: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首先應該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我們拉著木塊在水平桌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此時,木塊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摩擦力,當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根據二力平衡的條件可知,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只要用彈簧秤測出拉力的大小,就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

  (2)學生實驗(課本圖912)

  教師:將木塊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彈簧秤拉著木塊在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測出拉力的大小,就可知摩擦力的大小.

  (學生操作)

  (3)學生實驗

  教師:在木塊上放一個鉛筆盒,這時,木塊對木板的壓力增大,再測摩擦力的大小.

  (學生操作)

  (4)學生實驗

  教師:將毛巾鋪在木板上,把木塊放在毛巾上,測量木塊在毛巾表面上運動時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學生操作)

  (5)教師總結

  通過以上實驗可知,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大小有關.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還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摩擦力的方向

  教師:摩擦力對物體的相對運動起阻礙作用,所以摩擦力的方向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

  三、增大有益摩擦

  教師: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在很多場合,摩擦力是有益的.請人家說說摩擦力的有益之處.

  (學生回答)

  人走路時不打滑多虧了摩擦力.我們拿起一個茶杯,靠的就是手和杯子之間的摩擦力.縫紉機的大輪帶動小輪轉動,那是皮帶和輪子之間有摩擦力的緣故.很難想象,生活中一旦失去了摩擦力會變成什么樣子.

  凡是摩擦有益的場合,我們應該設法增大摩擦,根據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的道理,請大家舉例說明在什么場合用什么方法增大有益摩擦.

  (學生舉例,教師講評)

  四、減小有害摩擦

  教師:摩擦力并不是都有好處,在有些場合是有害的,必須設法減小它.

  機器的各個部件之間的摩擦不僅浪費動力,而且造成機件的摩損,影響機器的壽命.

  大家想想,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

  (學生回答)

  教師:由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要減小有害摩擦,應該使物體表面更光滑.但是,利用這種方法還不能使摩擦力減小到令人滿意的程度.現在,我們再做一個實驗.在木塊和木板之間放一排圓鉛筆,使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測出拉力的大小.

  (學生操作)

  可見,利用滾動代替滑動可以減小摩擦,這就是所有的車輛都安上輪子的道理.機器的轉動部分安裝滾動軸承,軸承內圈和外圈之間裝有很多光滑的鋼球或鋼柱(展示軸承),這樣,轉動時的滾動摩擦非常小.

  還有一種減小摩擦的方法是使兩個互相接觸的摩擦面彼此離開.加潤滑油可以在摩擦面間形成一層油膜,運動部件只在油膜上滑動,減小了摩擦.利用壓縮氣體在摩擦面之間形成一層氣墊,使摩擦面脫離接觸,可以使摩擦變得更小.氣墊軸承、氣墊船就是利用氣墊來減小摩擦的.

  五、總結

  1.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物體間相對運動的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大小有關,跟物體的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3.常用增大壓力和使接觸面更粗糙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使摩擦面光滑,用滾動代替滑動,使摩擦面脫離接觸(加潤滑油、氣墊)這三種方法.

  六、作業

  1.復習課文.

  2.章后習題7、8.

《摩擦力》的教案 篇4

  一、學習目標

  1. 知道摩擦力的概念及分類,知道這兩種摩擦力的分類

  2. 知道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會判斷靜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3. 知道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會判斷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4. 知道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的關系。

  5. 了解動摩擦因數μ的決定因素,會用實驗測量計算μ

  6. 知道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止和利用摩擦力。

  二、課前預習

  1、初中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學習過摩擦力,請大家回憶一下,摩擦力可以分為哪三類?

  2、請同學們利用你們的課桌和書本做一個簡單的實驗:把書平放在桌面上,給書本一個初速度,仔細觀察書本滑出后在桌面的滑行情況是怎樣的?

  3、書本在滑動過程中速度會逐漸減小并最終停止下來。是什么原因導致書本的速度越來越慢呢?

  4、你能概括出什么是滑動摩擦力嗎?我們可以用手掌在桌面上滑動兩手相互對搓來感受滑動摩擦力。

  5、當我們用手掌壓著桌面滑動時,桌面給手掌的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6、手掌在桌面滑動時,桌面對手掌有摩擦力作用,那手掌對桌面有摩擦力作用嗎?為什么?

  7、那手掌給桌面的摩擦力向什么方向?

  8、那桌面對手的摩擦力是三種摩擦力中的哪一種?手對桌面的摩擦力是三種摩擦力中的哪一種?

  9、大家還可以再做一個實驗體會一下:左手壓在一本書上,右手將書抽走,整個過程中要保持左手不動,由于書本與左手間是相對滑動的,所以無論是書給手的摩擦力還是手給書的摩擦力均是滑動摩擦力。

  10、你能說出產生滑動摩擦力的條件是什么嗎?

  11、試比較說明彈力與滑動摩擦力在產生條件及力的方向上的關系。

  12、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斷?是與運動方向相反嗎?

  13、請以左手壓書,右手抽書的實例來體驗滑動摩擦力方向。

  14、有一種野蠻缺貨法,就是卡車加速后退,突然剎車,則貨物由于慣性會滑出車廂,試分析此過程中貨物受到的滑動摩擦力方向。

  15、請寫出滑動摩擦力的嚴格定義。

  16、滑動摩擦力大小如何計算?

  17、公式中物體對地面的壓力等于物體的重力嗎?看下面三個圖。

  18、例1、例2、例3、例4、例5

  19、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見到這樣一種現象,一個大木箱停放在水平地面上,你用一個水平力推,沒推動,什么原因呢?大木箱受到幾個力的作用?

  20、靜摩擦力的定義及產生條件是什么?

  21、如果你用10N的力推箱子沒有推動,此時箱子受到的靜摩擦力是多大?如果你用100N還沒有推動,此時箱子受到的靜摩擦力又是多大?那如果你用500N還是沒有推動,靜摩擦力是多大?

  22、物體所受靜摩擦力的大小如何計算?什么是最大靜摩擦力?最大靜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23、用一由0逐漸增大的水平力推物體時,當該力小于最大靜摩擦力時,物體始終靜止;當推力達到最大靜摩擦力時,物體開始滑動,物體所受的摩擦力從靜摩擦力變成滑動摩擦力,那么滑動摩擦力與最大靜摩擦力的大小關系如何呢?試作出(摩擦力-推力)圖象。

  24、靜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斷?試分析:

  ①人用F力向右推箱子沒有推動

  ②三角斜面上靜止的木塊

  ③放在汽車里的箱子隨汽車由靜止啟動過程中與汽車沒有相對滑動。

  ④人行走時,腳與地面間的摩擦力是靜摩擦力還是滑動摩擦力,方向如何?

  ⑤自行車前后輪與地面的摩擦是靜摩擦還是滑動摩擦,前后輪所受摩擦力方向如何?

  25、例6、例7

  26、靜摩擦力是動力還是阻力?滑動摩擦力是動力還是阻力?

  27、實例:①汽車啟動時,放在車里的箱子相對于汽車向后滑,這里箱子受到的摩擦力是動力還是阻力呢?箱子對汽車的摩擦力是動力還是阻力呢?

  ②緩慢(以接近0的速度勻速)拉動物體B,AB相對靜止,彈簧伸長。這段過程中B對A的靜摩力是動力還是阻力?A對B的摩擦力是動力還是阻力呢?

  三、經典例題

  例1:磚橫放和豎放在地面移動時受到的滑動摩擦力哪一個大?

  例2:那物體分別做勻速直線運動

  和勻加速直線運動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關系如何呢?

  例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只有相互接觸且發生相對運動的物體間才可能產生滑動摩擦力。

  B. 只有運動的物體才可能受滑動摩擦力。

  C. 受彈力的物體一定受滑動摩擦力

  D. 受滑動摩擦力的物體一定受到彈力。

  例4、判斷下列各情況下物體所受滑動摩擦力的方向。

  (1)

  (2)汽車啟動時,車上貨物向后滑動,分析貨物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的方向。

  (3)汽車剎車時, 車上貨物向前滑動,試分析貨物受到的沒動摩擦力的方向。

  (4)接觸面均不光滑。

  (5)已知:傳送帶靜止時,將物體輕輕放上,物體將由靜止開始下滑,若傳送帶反向轉動時,會不會減緩物體下落速度甚至物體不下落呢?

  (6)看圖,斜面光滑,傳送帶不光滑。若帶子不動時,物體從高處下來后會沖出帶子,若帶子反向轉動呢?

  例5、一物體正在水平桌面上沿正東方向做直線運動,物體與桌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0.2,物體的質量為m=10kg,g=10m/s2,此時物體正受一個沿正西方向的水平拉力F=20N的水平拉力的作用,求此時物體受到的滑動摩擦力。

  例6、一物體如圖所示,F由零逐漸增大直到物體剛要開始滑動,則整個過程中關于說法正確的是( )

  A. 逐漸增大,當剛要開始滑動時達到最大。

  B. 大小不變

  C. 方向一直水平向左

  D. 方向先向左后向右。

  例7、判斷靜摩擦力方向

  1、人緊握瓶子水平移動

  2、 3、 4、

  例8、G=400N的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120N,μ=0.25,若分別用70N、150N及180N力推,求f。

  四、鞏固練習

  1、關于摩擦力的下列說法中正確的( )

  A.摩擦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反

  B.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重力成正比

  C.摩擦力的方向可能與運動方向相反

  D.摩擦力大小總正比于接觸面上的壓力

  2、下列關于摩擦力說法正確的是( )

  A、受靜摩擦力作用的物體一定是靜止的

  B、物體間的壓力增大時,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不變

  C、運動物體受到的摩擦力一定等于μN

  D、靜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3、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若某接觸面上有滑動摩擦力,則也一定有彈力

  B、彈力的方向與滑動摩擦力的方向一定垂直

  C、滑動摩擦力一定阻礙物體的相對滑動

  D、滑動摩擦力一定阻礙物體的運動

  4、用手握住一個油瓶(瓶始終處于豎直方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瓶中油越多,手必須握得越緊

  B、手握得越緊,油瓶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C、不管手握得有多緊,油瓶受到的摩擦力總是一定的

  D、以上說法都正確

  5、有三個相同物體疊放在地面上,如圖,物體之間及物體和地面之間不光滑。ABC靜止。( )

  A. C受地面摩擦力,大小為F,方向向左。

  B. A受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C. B對C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D. C和地面間無摩擦力

  6、一根質量為m,長為a的均勻木棒,它與桌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用F力推動,當其經過如圖所示位置時,求f。

  7、物體靜止,F力作用處光滑,求靜摩擦力。當力F變為3F時,再求靜摩擦力。

  參考答案

  1

  、【答案】C

  【解析】摩擦力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與運動方向無必然聯系,A錯C對;摩擦力有兩種: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只有滑動摩擦力大小正比于壓力,D錯;滑動摩擦力正比于壓力不是重力,B錯。

  2、【答案】BD

  【解析】靜摩擦力是指產生摩擦力的兩個物體是相對靜止的,并不是指物體是靜止的,A錯;如果受的是靜摩擦力,則可能壓力增加但摩擦力不變,比如手握油瓶,握得再緊瓶子受到的靜摩擦力還是mg,B對C錯;D正確。

  3、【答案】ABC

  4、【答案】 AC

  【解析】沒越多,為了不掉下來,必須增加最大靜摩擦力,A對;由受力分析知:豎直方向只有豎直向上的靜摩擦力和豎直向下的重力,瓶始終靜止,說明靜摩擦力始終與重力平衡,大于始終等于mg,不變,B錯C對D錯。

  5、【答案】AC

  【解析】分別對A進行受力分析有:

  6、【答案】μmg

  【解析】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積無關。

  7、【答案】mg

《摩擦力》的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力學中的三大性質力之一,正確認識摩擦力對后面知識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這節課中,要求會計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判斷其方向,以及靜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學生在初中所學過的相關概念與本節內容相結合,與生活中的實例相結合,逐步引導、循循善誘,對兩種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判定有個清晰的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知識,在物體從靜止到運動的過程中認識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大小變化情況,使學生的認識從感性到理性發生質的變化、由于本節課的特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新課標的探究精神,讓學生多用所學知識揭示生活中的相關現象本質、

  [教學理念]:

  (1)立足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多元學習方式相結合

  (2)理論與實際相聯系,讓學生理解生活、社會與物理的關系。

  (3)確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

  (4)重視物理與科技前沿的聯系,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

  (5)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課堂教學的靈魂。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靜摩擦力、最大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

  2、能計算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并知道它們的方向、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2在自己設計探究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創新意識。

  3、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在探究影響摩擦力的過程中學習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問題。

  三、情感目標:通過摩擦力大小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科學的思想方法,嚴謹的實驗態度。

  【過程與方法】:

  學生通過設計實驗,并使用控制變量法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進行實驗探究。

  【教學重點】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靜摩擦力

  【教學過程】:

  一、引入:今天我們來學習摩擦力。(課件展示)。

  二、推進新課

  1、摩擦力

  出示目標:什么樣的力才是摩擦力?

  (1)閱讀課本明確概念(完成導學案第一部分):

  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生相對運動或具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這種力叫做摩擦力、

  (2)師生互動:進一步認識摩擦力,掌握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3)說明生活中我們遇到的摩擦力有三種,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和滾動摩擦力,高中階段我們只掌握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

  2、靜摩擦力

  出示目標:靜止的物體受的就是靜摩擦力么?

  (1)學生閱讀課文明確靜摩擦力,小實驗說明相對運動的趨勢以及靜摩擦力的方向。

  (2)演示實驗:拉人。探討靜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并認識最大靜摩擦力。

  3、滑動摩擦力

  出示目標:運動的物體受的摩擦力就是滑動摩擦力么?

  (1)閱讀課文明確概念:

  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滑動的時候,會受到另一個物體阻礙它滑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小實驗明確相對運動以及滑動摩擦力的方向。

  (2)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①探究實驗目標:改變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②討論影響因素:

  ③提出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

  如果一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有關,我們在研究某一個因素對該物理量的影響時,應控制其他與該物理量有關的因素不變,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做控制變量法。

  ④設計實驗方案。

  ⑤選擇實驗數據的處理方式。

  ⑥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計時實驗,并完成導學案第二部分。

  ⑦老師抽樣展示數據,并與學生一起對數據進行分析,最終定量得出壓力與滑動摩擦力的關系,并介紹動摩擦因數的物理意義及常見材料間的動摩擦因數。

  ⑧學生結合課文,自己小結:滑動摩擦力的計算公式F=μFN、并討論它的用途。

  三、課堂總結:師生結合導學案第三部分歸納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四、動一動(為課堂還有空余時間時用):拉書比賽。

  五、板書設計

  課題:3—3摩擦力

  一、摩擦力

  1、概念

  2、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二、靜摩擦力

  1、概念

  2、方向

  3、大小

  三、滑動摩擦力

  1、概念

  2、方向

  3、大小

《摩擦力》的教案 篇6

  【設計理念】

  摩擦力一節的課堂設計宗旨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的興趣,體現物理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

  摩擦力定義的引出是本節的一個難點,為突破這一難點,采用了透鏡式教學。通過教師的演示,學生列舉日常生活、生產中物體受摩擦力的事例,學生討論、分析摩擦力的共同特點,然后讓學生根據這些特點,給摩擦力下定義。這樣按排的目的是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

  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節的重點,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學。通過實驗讓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學生討論設計實驗,學生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最后進行評估交流。整個過程全部放手給學生,由學生自己完成,讓學生親自體驗探究的樂趣,成功的喜悅。教師只起引導組織作用。

  增大、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本節設計的一個亮點。將辯論引入課堂。教師通過巧妙的設計,將學生分為正、反兩方,教師主持,學生辯論。通過辯論學生自己總結得出增、減摩擦力的方法。這樣安排的目的一是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二是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三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結讓學生總結本節學到哪些知識,用到了哪些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還要小結研究問題的思維程序。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摩擦力的定義方向

  ②通過實驗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③知道摩擦力在實際中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①經歷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

  ②學習從實驗數據歸納簡單的物理學規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的興趣,體現物理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

  教學重點探究摩擦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教學重點壓力與重力的區別,摩擦力的定義

  教學方法

  對摩擦力的定義采用透鏡式教學模式;對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對增大、減小摩擦力的方法采用猜想與反駁教學模式

  教具和媒體

  教師演示用:小車、彈簧秤、木塊、金屬塊、實物投影

  學生演示用:小車、長木板、毛巾、彈簧秤、木塊、金屬塊

  【教學過程實錄】

  一、復習提問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哪兩種力?

  生:重力、彈力

  師:什么是重力?什么是摩擦力?

  生:思考回答

  二、引入新課

  師:請看實驗:老師把小車放在桌面上,此時小車處于什么狀態?當用手推小車時,小車怎樣呢?(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回答)

  生:開始處于靜止狀態,后來小車漫漫停下來

  師:為什么運動的小車會漫漫停下來?

  生:小車受到阻力(討論、回答)

  師:這個力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摩擦力。

  板書:第三節摩擦力

  三、進行新課

  師:日常生活中哪些現象說明物體也受到了摩擦力?

  生:討論舉例

  師:(副板事例)運動的小車、汽車、足球等這些物體它們都受到了摩擦力。他們都有什么共同特點呢?

  生:討論回答

  師:點撥、歸納(兩物體是否接觸在什么位置,是運動還是靜止)

  (說明:通過摩擦力事例,討論其共同特點,對初中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此時教師應及時充當優秀學生的教色,參與討論。)

  師:根據剛才的分析,同學們討論一下給摩擦力下個定義

  生:討論、回答,補充

  師:板書定義

  (說明:摩擦力定義的得出,主要采用了提出問題---搜尋事例---歸納分析---得出結論的創造學思維程序進行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師:明確了摩擦力的定義,對于摩擦力,同學們還想知道哪些內容呢?(提出問題)

  生:(討論,并提出問題)摩擦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作用點在什么地方?方向向哪?

  師: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問題,由于時間關系,今天我們重點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首先來解決摩擦力的作用點、方向。請同學們看摩擦力的定義,然后討論一下就能找到答案

  生:(討論、回答)摩擦力的作用點在物體表面上,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師:(板書摩擦力的作用點、方向,并舉例鞏固。)小車在桌面上向右運動時,桌面對小車的摩擦力向右。解決了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點,再來重點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請同學們猜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呢?

  生:討論、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觸面、重力、速度、接觸面的面積……)

  師:(副板板)摩擦力可能跟這些因素有關,要研究跟其中一個因素的關系應該采用什么方法進行研究?

  生:控制變量法(討論回答)

  師: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這些因素有關,首先應該測出摩擦力的大小,那么如何測木塊在桌面上滑動時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呢?用什么方法。

  生:(討論、回答)講桌上展示實驗方案。(其它學生觀察進行評估、補充)

  師:針對情況進行引導(怎樣運動?為什么勻速?怎樣判斷?)并找出研究問題的方法(轉換法)。找到了測量摩擦力的方法,下面我們先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與重力和面這兩個因素是否有關呢?

  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展示實驗方案并進行評估,找出最佳方案。

  師:明確了實驗方案,各小組先討論設計好實驗表格,并進行實驗,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格中,隨后交流

  (說明:在明確了研究目的的基礎上,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完整的設計出方案,充分體現力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生:進行實驗

  師:巡回指導,搜集實驗數據

  師:(實物投影展示實驗數據)請同學們觀察這幾組同學設計的表格與你設計的是否一致,不一致遞給老師,(展示并進行評估)根據這幾組表格的內容,同學們討論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生:(討論個別回答并補充)摩擦力與重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重力越大,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師:對剛才的結論,同學們有沒有疑問?(進行評估交流)

  生:思考、討論

  師:(教師充當優秀學生的教色參與討論)老師對摩擦力和重力有關有疑問,認為不太確切。為什么呢?請同學隨老師一起做一個小實驗來體驗一下你就能找到答案。

  師生實驗:請同學們伸出右手食指,并將食指放在桌面上①輕輕向前推手指;②用力向前推手指。手指向前推動的過程中感覺有什么不同?哪位同學談一下體驗

  生:手指前進越來越困難(受摩擦力越來越大)

  師:什么原因使摩擦力變大呢?

  生:手對桌面所施加壓力不同,壓力大、摩擦力大(討論回答)

  師:因此,我們對上述結論應做怎樣的修改呢?

  生:(討論回答)摩擦力大小應該為與壓力大小有關

  師:當物體放在水平面上時,物體受的重力和它對桌面壓力大小是相等的,有關壓力的知識我們后面再學習。(板書)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的有關。

  師:摩擦力與物體運動速度和接觸面面積是否有關,請同學利用桌面器材繼續實驗。(提示:研究接觸面積時,兩個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必須相同。)

  (說明:次實驗完全放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設計并進行實驗,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親自體驗成功的喜悅。)

  師:(巡回指導)實驗結束提問實驗結論

  生:摩擦力與物體運動速度和接觸面面積無關

  師:通過實驗探究可知:摩擦力的大小只跟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現在老師有一問題,請同學們思考:你認為摩擦力越大越好?還是越小越好?

  (學生討論,舉手示意?教師對兩種不同觀點的學生,進行分組,開一個辯論會,認為摩擦力越大越好的是正方,認為摩擦力越小越好的是反方,老師是主持人。正反雙方在辯論時,舉例證明自己的觀點。正反雙方,一次一人發言,各舉一例,自由辯論。)

  生:自由辯論

  師:由于時間關系自由辯論到此結束,請正反雙方各派一名代表做總結性發言(學生代表發言)

  師:通過辯論可以看出,摩擦力有時大好,有時小好,都有有利一面,也有不足之處,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要設法增大,為我們服務,有害的我們要千方百計減小。那么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呢?(學生討論回答)

  師:(板書)增大、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說明:以上將辯論引入課堂,學生興趣高漲,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培養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小結:(讓學生討論小結)

  本節課(1)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2)我們主要采用了幾種研究問題的方法?(轉換法和控制變量法)

  (3)在研究問題時,采用了幾種思維程序?

  (①提出問題---搜尋事例---歸納分析----得出結論

  ②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論證---得出結論)

  (說明:小結不僅要總結知識,更重要的是將本節研究問題的方法及思維程序提煉出來,使學生初步學會這些方法并體會到它們在解決問題中的巨大作用,從而實現教學的真正目的。)

  五、思考題:

  1、自行車在設計、制造、使用的過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摩擦力的知識

  2、下雪天,路很滑,易發生交通事故,請同學們利用所學的物理知識想辦法幫助解決,并說明這樣做的理由

  六、作業:以“沒有摩擦力的世界”為題,寫一篇想象作文

  【板書設計】

  三、摩擦力

  1、定義:

  摩2、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擦壓力的大小

  力3、決定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小壓減力

  4、增大摩擦增大壓力減小摩擦使接觸面光滑

  力的方法使接觸面粗糙力的方法變滾動為滑動

  變滑動為滾動使接觸面分離

《摩擦力》的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有關摩擦、摩擦力的現象。

  2.設計實驗研究減小或增大固體與固體間、固體與液體間摩擦力。

  3.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摩擦的研究結果。

  科學知識

  1.認識摩擦現象發生的條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現象,什么是摩擦力。

  2.了解減小或增大物體間摩擦力的方法。

  3.知道生活中應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現象感興趣。

  2.意識到摩擦力會給人們帶來好處,但也存在著負面影響。

  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有關摩擦、摩擦力的現象。設計實驗研究減小或增大固體與固體間、固體與液體間摩擦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摩擦的研究結果。認識摩擦現象發生的條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現象,什么是摩擦力。了解減小或增大物體間摩擦力的方法。知道生活中應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現象。

  學習成果評價:

  概念發展

  層次1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不認識摩擦現象發生的條件,不能了解什么是摩擦現象,什么是摩擦力。不了解減小或增大物體間摩擦力的方法。不知道生活中應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現象。

  層次2: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認識摩擦現象發生的條件,能了解什么是摩擦現象,什么是摩擦力。不了解減小或增大物體間摩擦力的方法。不知道生活中應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現象。

  層次3: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認識摩擦現象發生的條件,能了解什么是摩擦現象,什么是摩擦力。能了解減小或增大物體間摩擦力的方法。知道生活中應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現象。

  探究能力:

  層次 1: 不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有關摩擦、摩擦力的現象。不能設計實驗研究減小或增大固體與固體間、固體與液體間摩擦力。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摩擦的研究結果。

  層次 2:能夠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有關摩擦、摩擦力的現象。不能設計實驗研究減小或增大固體與固體間、固體與液體間摩擦力。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摩擦的研究結果。

《摩擦力》的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中摩擦力的測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識的具體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知識的具體應用,通過學習本節教材的知識,提高了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大小的關系;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地是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更注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體驗自然科學的價值,體驗知識來源于實踐而又作用于實踐的辯證關系。

  3、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教材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對于教材中的知識點,學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探究能力培養和探究過程體驗方面,通過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各種因素的實驗探究,突出“猜想與假設”這個環節,同時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變量控制”的意義和方法。

  二、教法和學法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引導轉化作用就是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簡單的把"啟發式教學"看作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要運用啟發式教學的思想去指導教學。本著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打算采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三、教學程序的設計

  依據本節教材編排的順序,依據學生的認識規律,我設計了下面的教學程序和相應的具體操作:

  (一)創設情境,實驗引入:

  今天上課之前,我帶了幾個小玻璃球準備和同學們一起進行科學研究。但在來學校的路上,小玻璃球變臟了。老師給他們洗干凈了。現在,請兩個同學把玻璃球請出來。(請兩個同學上臺20秒夾球)提出問題:玻璃球為什么不好夾?——學生討論回答

  你認為摩擦力是一種什么樣的力?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摩擦力。

  (二)新課學習

  1、認識什么叫摩擦力

  先請同學們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來做幾個動手實驗。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進而引入摩擦力的定義及種類。并進一步指出,在靜摩擦、滑動摩擦、滾動摩擦中,滑動摩擦是初中學習的重點,自動導入到本節第二個環節"影響滑動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學習。

  2、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1)探究活動的第一步是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有的學生思維受教材的影響,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對于這部分同學注意對他們進行鼓勵,讓他們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不局限于書本,而會提出其它猜想,作為老師,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的猜想后,可以問問他“你為什么要這樣想呢?”在各種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生的機理和制約因素都很復雜,對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們只對四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是否與物體運動的方向有關?是否于表面積的大小有關?并將全班分為四個大組,每組用實驗探究一個猜想。

  (2)探究活動的第二步是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怎樣證明學生自己的猜想?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他們交流討論,然后有針對性地請了一位同學來說說他們組討論的探究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點撥,啟發學生,問他們“大家贊同他的方案嗎?其他同學還有沒有更好的實驗方案?”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我們這組的同學是要研究壓力的變化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那我們應如何設計實驗才能知道滑動摩擦力的變化是由這個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過學生的思考、交流和討論、老師的點撥,學生都會制定出正確的探究計劃。

  (3)探究活動的第三步是學生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論證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前,提醒同學們注意實驗器材的選擇,提醒學生如果想讓彈簧測力計上的示數等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該讓木塊在長木板上做怎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這里運用了什么知識?(二力平衡知識)。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巡視各實驗小組,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實驗結束后,四個實驗小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實驗數據,全班同學共同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時鼓勵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在課后繼續探索滑動摩擦力是否與其他因素有關。

  在得到實驗結論后,繼續引導學生們總結實驗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有關,我們在研究某一個因素對該物理量的影響時,應控制其它與該物理量有關的因素不變,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做“變量控制法”。接著再講述:“變量控制法”是科學研究的一個基本方法,它適用于多因素問題的研究。它不僅僅適用于研究物理問題,也適用于其他科學領域問題的研究,在今后的學習和探究中,我們還要經常使用這個方法。

《摩擦力》的教案 篇9

  【設計理念】

  摩擦力一節的課堂設計宗旨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的興趣,體現物理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

  摩擦力定義的引出是本節的一個難點,為突破這一難點,采用了透鏡式教學。通過教師的演示,學生列舉日常生活、生產中物體受摩擦力的事例,學生討論、分析摩擦力的共同特點,然后讓學生根據這些特點,給摩擦力下定義。這樣按排的目的是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

  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本節的重點,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學。通過實驗讓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學生討論設計實驗,學生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最后進行評估交流。整個過程全部放手給學生,由學生自己完成,讓學生親自體驗探究的樂趣,成功的喜悅。教師只起引導組織作用。

  增大、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本節設計的一個亮點。將辯論引入課堂。教師通過巧妙的設計,將學生分為正、反兩方,教師主持,學生辯論。通過辯論學生自己總結得出增、減摩擦力的方法。這樣安排的目的一是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二是培養了學生的競爭意識。三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結讓學生總結本節學到哪些知識,用到了哪些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還要小結研究問題的思維程序。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摩擦力的定義方向

  ②通過實驗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③知道摩擦力在實際中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①經歷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探究

  ②學習從實驗數據歸納簡單的物理學規律,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的興趣,體現物理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

  教學重點探究摩擦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教學重點壓力與重力的區別,摩擦力的定義

  教學方法:

  對摩擦力的定義采用透鏡式教學模式;對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對增大、減小摩擦力的方法采用猜想與反駁教學模式

  教具和媒體:

  教師演示用:小車、彈簧秤、木塊、金屬塊、實物投影

  學生演示用:小車、長木板、毛巾、彈簧秤、木塊、金屬塊

  【教學過程實錄】

  一、復習提問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哪兩種力?

  生:重力、彈力

  師:什么是重力?什么是摩擦力?

  生:思考回答

  二、引入新課

  師:請看實驗:老師把小車放在桌面上,此時小車處于什么狀態?當用手推小車時,小車怎樣呢?(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回答)

  生:開始處于靜止狀態,后來小車漫漫停下來

  師:為什么運動的小車會漫漫停下來?

  生:小車受到阻力(討論、回答)

  師:這個力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叫摩擦力。

  三、進行新課

  師:日常生活中哪些現象說明物體也受到了摩擦力?

  生:討論舉例

  師:(副板事例)運動的小車、汽車、足球等這些物體它們都受到了摩擦力。他們都有什么共同特點呢?

  生:討論回答

  師:點撥、歸納(兩物體是否接觸在什么位置,是運動還是靜止)

  (說明:通過摩擦力事例,討論其共同特點,對初中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此時教師應及時充當優秀學生的教色,參與討論。)

  師:根據剛才的分析,同學們討論一下給摩擦力下個定義

  生:討論、回答,補充

  師:板書定義

  (說明:摩擦力定義的得出,主要采用了提出問題---搜尋事例---歸納分析---得出結論的創造學思維程序進行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師:明確了摩擦力的定義,對于摩擦力,同學們還想知道哪些內容呢?(提出問題)

  生:(討論,并提出問題)摩擦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作用點在什么地方?方向向哪?

  師: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問題,由于時間關系,今天我們重點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首先來解決摩擦力的作用點、方向。請同學們看摩擦力的定義,然后討論一下就能找到答案

  生:(討論、回答)摩擦力的作用點在物體表面上,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師:(板書摩擦力的作用點、方向,并舉例鞏固。)小車在桌面上向右運動時,桌面對小車的摩擦力向右。解決了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點,再來重點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請同學們猜想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呢?

  生:討論、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接觸面、重力、速度、接觸面的面積……)

  師:(副板板)摩擦力可能跟這些因素有關,要研究跟其中一個因素的關系應該采用什么方法進行研究?

  生:控制變量法(討論回答)

  師: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跟這些因素有關,首先應該測出摩擦力的大小,那么如何測木塊在桌面上滑動時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呢?用什么方法。

  生:(討論、回答)講桌上展示實驗方案。(其它學生觀察進行評估、補充)

  師:針對情況進行引導(怎樣運動?為什么勻速?怎樣判斷?)并找出研究問題的方法(轉換法)。找到了測量摩擦力的方法,下面我們先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與重力和面這兩個因素是否有關呢?

  生:(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展示實驗方案并進行評估,找出最佳方案。

  師:明確了實驗方案,各小組先討論設計好實驗表格,并進行實驗,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格中,隨后交流

  (說明:在明確了研究目的的基礎上,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完整的設計出方案,充分體現力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生:進行實驗

  師:巡回指導,搜集實驗數據

  師:(實物投影展示實驗數據)請同學們觀察這幾組同學設計的表格與你設計的是否一致,不一致遞給老師,(展示并進行評估)根據這幾組表格的內容,同學們討論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生:(討論個別回答并補充)摩擦力與重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重力越大,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師:對剛才的結論,同學們有沒有疑問?(進行評估交流)

  生:思考、討論

  師:(教師充當優秀學生的教色參與討論)老師對摩擦力和重力有關有疑問,認為不太確切。為什么呢?請同學隨老師一起做一個小實驗來體驗一下你就能找到答案。

  師生實驗:請同學們伸出右手食指,并將食指放在桌面上①輕輕向前推手指;②用力向前推手指。手指向前推動的過程中感覺有什么不同?哪位同學談一下體驗

  生:手指前進越來越困難(受摩擦力越來越大)

  師:什么原因使摩擦力變大呢?

  生:手對桌面所施加壓力不同,壓力大、摩擦力大(討論回答)

  師:因此,我們對上述結論應做怎樣的修改呢?

  生:(討論回答)摩擦力大小應該為與壓力大小有關

  師:當物體放在水平面上時,物體受的重力和它對桌面壓力大小是相等的,有關壓力的知識我們后面再學習,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的有關。

  師:摩擦力與物體運動速度和接觸面面積是否有關,請同學利用桌面器材繼續實驗。(提示:研究接觸面積時,兩個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必須相同。)

  (說明:次實驗完全放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設計并進行實驗,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親自體驗成功的喜悅。)

  師:(巡回指導)實驗結束提問實驗結論

  生:摩擦力與物體運動速度和接觸面面積無關

  師:通過實驗探究可知:摩擦力的大小只跟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現在老師有一問題,請同學們思考:你認為摩擦力越大越好?還是越小越好?

  (學生討論,舉手示意?教師對兩種不同觀點的學生,進行分組,開一個辯論會,認為摩擦力越大越好的是正方,認為摩擦力越小越好的是反方,老師是主持人。正反雙方在辯論時,舉例證明自己的觀點。正反雙方,一次一人發言,各舉一例,自由辯論。)

  生:自由辯論

  師:由于時間關系自由辯論到此結束,請正反雙方各派一名代表做總結性發言(學生代表發言)

  師:通過辯論可以看出,摩擦力有時大好,有時小好,都有有利一面,也有不足之處,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要設法增大,為我們服務,有害的我們要千方百計減小。那么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呢?(學生討論回答)

  師:(板書)增大、減小摩擦力的方法

  (說明:以上將辯論引入課堂,學生興趣高漲,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培養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小結:(讓學生討論小結)

  本節課(1)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2)我們主要采用了幾種研究問題的方法?(轉換法和控制變量法)

  (3)在研究問題時,采用了幾種思維程序?

  (①提出問題---搜尋事例---歸納分析----得出結論

  ②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論證---得出結論)

  (說明:小結不僅要總結知識,更重要的是將本節研究問題的方法及思維程序提煉出來,使學生初步學會這些方法并體會到它們在解決問題中的巨大作用,從而實現教學的真正目的。)

  五、思考題:

  1、自行車在設計、制造、使用的過程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摩擦力的知識

  2、下雪天,路很滑,易發生交通事故,請同學們利用所學的物理知識想辦法幫助解決,并說明這樣做的理由

  六、作業:以“沒有摩擦力的世界”為題,寫一篇想象作文

《摩擦力》的教案 篇10

  一、說教材

  《運動與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四單元“運動和力”的第五課。本單元屬于力學知識板塊,學生初次學習,但對力已有初步的感受。教材從研究小車的運動開始,轉到力的概念認識、力的測量;然后進入本課的學習。此前學生已經掌握用彈簧秤測定力的大小的實驗,本課的知識是學習第六課“滑動與滾動”的基礎。本單元的學習內容與初中《科學》的力學單元聯系緊密,為初中學生學習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滾動摩擦力、慣性等知識打下了基礎。

  本課的探究活動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測量物體運動時的摩擦力。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光滑程度關系,這一活動是要求學生根據材料來自行設計實驗、檢驗推測。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的關系。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科學、用科學能力的要求及本課特點,本人確定的本課教學目標是:

  科學概念: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接觸面發生摩擦,會產生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重量有關: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物體越輕,摩擦力越小。

  探究技能:通過推測、設計實驗檢驗摩擦力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系。發展識別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和記錄并運用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對研究問題作出合理解釋的探究技能。

  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認真實驗、根據數據得出結論的科學精神。

  本課的重點:認識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物體重量的關系。

  本課的難點;掌握測定摩擦力大小關系的實驗。

  二、說學法、教法

  教法:以學生為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主導課堂教學。在教學中主要采用實驗探究法。讓學生通過現象提出問題、推測猜想、設計實驗,通過實驗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同時充分利用各小組的相互合作,使學生之間有更好交流,讓教學更容易突破重難點,再輔以課件教學,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情感。

  學法:與教法相適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分組實驗,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時間給學生實驗,整理數據和分析數據。教師只作適當點撥,從內容方法方面作歸納小結,真正做到“以探究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

  三、說教學程序

  1、談話導入——認知摩擦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導入不僅能激起學習注意力,更能拉住學生思維,引發學生思考。教學一開始,多媒體出示兩物體經摩擦后的對比圖片:一幅是新舊輪胎對比圖片;一幅是新舊鞋底對比圖片。通過圖片的直觀感知,讓學生比較容易地認識“摩擦”現象,并讓學生思考,舉例說說生活、學習中的摩擦現象。我預設學生可能會想到粉筆寫字、拉桌子、橡皮擦擦字等現象,最后,再強調指出“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有相對運動時都會發生摩擦”。通過這一引入教學,為學生理解“摩擦力”這概念作好鋪墊,因為這個概念是建立在學生剛剛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2、認識摩擦現象,感知摩擦力

  認知了“摩擦”現象后,馬上引入“摩擦力”這一知識概念。在教學中我以提問滲入:在前兩課我們知道了當橡皮筋被拉長時產生了彈力;氣球吹大后噴出氣體,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沖力。那么,請大家思考一下,兩物體摩擦時是否也存在一種力?為什么這樣引導?因為我想對“摩擦力”這個概念雖有“摩擦”現象做鋪墊,但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感知理解,作一個很好的引入滲透,我覺得是十分關鍵的。因為如果將書上的摩擦力概念出示,直接讓學生理解掌握,我覺得比較勉強,學生也必定理解不深。在此,以這樣的提問引導,就能讓學生較容易去思考聯系,然后會嘗試感知尋找“摩擦力”。在學生自己感知摩擦力的活動中,我就及時給予學生引導,比如:讓學生比較手掌按在桌面拖動和離開桌面拖動時的用力大小來感知摩擦力,同時提問還能用什么方法感覺到摩擦力?從而希望學生自己去發現更多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摩擦力。最后指出,摩擦力大小是可測量的:“剛好能使物體運動起來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明確了摩擦力大小可測量后,再將如何測量,測量方法進行強調指導,為下一個活動作好鋪墊。

  強調指導了測摩擦力的方法后,我讓各小組嘗試測桌上一樣物體(自己學習用品或教師準備的大小不一的螺帽)運動時的摩擦力。在這我想是否可提示學生:如果小組內選的物品比較大,可放在地上測。這樣設計也是為讓學生匯報結果并分析時引起學生的思考(接觸面關系)。然后讓學生匯報所測物體及結果,老師簡單板書后提出疑問:請大家思考一下,我們讓物體運動起來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樣,是什么原因?什么因素引起的?這里的活動設計一是為了讓學生熟練并掌握測摩擦力大小的方法;二是為引出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對比實驗。

  3、設計實驗、推測猜想

  當學生提出猜測后,給予小結:摩擦力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狀況有關;摩擦力大小可能與物體重量的有關。然后,引導提問:要知道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可以如何驗證?再由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實驗計劃。首先,明確實驗探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的關系,讓學生思考設計實驗。如果在設計實驗計劃時出現困難,就及時給予點撥:從中也可以出現結構性材料加以引導。因為實驗計劃的制定,對于學生來說是探究的一個重點,同時可能也是一個難點。所以教學中應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進行討論,最后全班集體交流。這樣我想學生在交流時才會每個人都有話可說,因為交流之前給了每個人思考的時間與空間。在探究設計“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的關系”實驗計劃時應強調哪些條件改變?哪些不變?并明確實驗方法,集體交流統一標準后教師可課件出示實驗要求。

  結論得出要通過實驗數據作為依據。所以,學生實驗是重點,但實驗過程中對數據的記錄與分析卻是結論得出關鍵點。當學生實驗探究時,要求小組實驗過程中對同一物體拉動粗糙面和光滑面時的拉力大小進行記錄。再對每組的數據進行板書,分析每組數據得出結論。結論的得出我想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所以對全班同學實驗所得的數據進行分析十分關鍵,應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考慮。而數據分析,得出結論也必須在初步認知的基礎上,所以在分析全班同學的數據前應該讓學生先分析小組內實驗現象,這樣更有利于讓學生得出結論。

  在得出“物體間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物體間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這一結論后,再讓學生思考設計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關系的對比實驗,因為有了第一個實驗計劃的制定。對這個實驗計劃的制定學生會比較容易得出。所以教學時可讓小組直接討論,匯報設計方案。明確實驗方法后讓學生比較物體間接觸面一樣但輕重不同時的運動摩擦力,最后記錄分析數據。通過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物體重,運動時的摩擦力大;物體輕,運動時的摩擦力小。

  4、課后拓展延伸

  實驗探究了摩擦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后,引導學生自行總結本節課知識: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有什么收獲?同時,請大家思考摩擦力的大小看來是可以改變的,那人們為了減小物體運動時的摩擦力會想出什么辦法?對物體做出怎樣的設計?(如果學生舉出例子并回答出滾動時,教師可以給予肯定,然后引導下節課我們還會對滾動做具體研究。)同時提出:大家舉了那么多例子都是減小摩擦力,那看來摩擦力是小點好啊,最好一點都沒有!你們認為呢?(學生舉手想說)

《摩擦力》的教案 篇11

  本文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高中物理《摩擦力》說課稿模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教材的特點

  這是一節科學探究課,教材以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探討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

  同時,這節教材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及生產實際聯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編寫突出了這一點。在通過實驗得出摩擦力的有關知識后,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釋大量生活生產中的摩擦現象,其中還編入磁懸浮列車、氣墊船等與現代科技聯系很密切的內容。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二、教學目標

  按照課程標準,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大小的關系;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地是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與老教材的課程目標相比,它更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更注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三、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教材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對于教材中的知識點,學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探究能力培養和探究過程體驗方面,通過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各種因素的實驗探究,突出“猜想與假設”這個環節,同時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變量控制”的意義和方法。

  四、教學設計思路

  為了加強這節課的探究性,體現課改精神,這節課我主要安排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實驗。將全班分為兩個大組,分別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其中一個因素。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在生活中,初二學生對摩擦有感性認識,只是還沒有從物理學角度對它有一個科學的認識。為了貼近學生,一上課我就演示小車從斜面上滑下的實驗,并提出問題:“小車為什么會停下來?”待學生回答后,我們本節就要來學習科學探究:摩擦力。

  2、進行新課

  (1)介紹摩擦的分類及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由于教材中不僅研究了滑動摩擦,也提到了滾動摩擦,所以我在教學中通過演示實驗,向學生簡單介紹了摩擦的分類:摩擦分為滑動摩擦、滾動摩擦和靜摩擦。同時告訴學生在初中物理學習中,我們只重點研究滑動摩擦。接下來我向學生介紹了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在解釋這個概念時,主要強調滑動摩擦是在兩個物體表面間產生的,這個力的作用是“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而對于“相對運動”沒作過多的解釋。

  (2)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探究活動的第一步是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有的學生思維受教材的影響,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對于這部分同學注意對他們進行鼓勵,讓他們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不局限于書本,而會提出其它猜想,作為老師,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的猜想后,可以問問他“你為什么要這樣想呢?”在各種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生的機理和制約因素都很復雜,對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們只對兩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并將全班分為兩個大組,每組用實驗探究一個猜想。

  探究活動的第二步是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怎樣證明學生自己的猜想?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他們交流討論,然后我有針對性地請了一位同學來說說他們組討論的探究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點撥,啟發學生,問他們“大家贊同他的方案嗎?其他同學還有沒有更好的實驗方案?”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我們這組的同學是要研究壓力的變化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那我們應如何設計實驗才能知道滑動摩擦力的變化是由這個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過學生的思考、交流和討論、老師的點撥,學生都會制定出正確的探究計劃。

  探究活動的第三步是學生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論證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前,提醒同學們注意實驗器材的選擇,提醒學生注意實驗時要水平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至于有同學問到為什么在勻速狀態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是木塊所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告訴學生我們將在第六章討論這個問題,并對提出這個問題的同學進行表揚。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我巡視各實驗小組,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實驗結束后,在每個大組我抽取了兩個實驗小組公布自己的實驗數據,全班同學共同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時鼓勵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在課后繼續探索滑動摩擦力是否與其他因素有關。

  在得到實驗結論后,我繼續引導學生們總結實驗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有關,我們在研究某一個因素對該物理量的影響時,應控制其它與該物理量有關的因素不變,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做“變量控制法”。接著我再講述:“變量控制法”是科學研究的一個基本方法,它適用于多因素問題的研究。它不僅僅適用于研究物理問題,也適用于其他科學領域問題的研究,在今后的學習和探究中,我們還要經常使用這個方法。

  (3)如何增大和減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減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學生們所熟悉的,而且學生們已經通過實驗獲得了滑動摩擦的有關知識,所以對于這個問題我組織學生自己進行討論,我還鼓勵他們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減小摩擦的事例,讓他們自己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這些有關摩擦的現象,并總結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只是適當地進行引導和點撥。

  在減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網下載了有關磁懸浮列車的資料和圖片,并簡單介紹了磁懸浮列車減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從上面的討論中,學生已經知道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并不總是有害的,接下來我讓同學們繼續討論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會是什么樣呢?并讓學生在課后完成“迷你小實驗”,并將討論的內容以“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3、課堂小結

  我先讓學生以“學到了什么”為線索進行小結,在學生小結的基礎上,我再做適當的補充。因為學生大都只能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一個小結,但對學習過程中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卻不能做一個很好的總結,所以我在學生小節后做了適當的補充,讓學生知道探索知識的過程比單純的學習知識更重要。

《摩擦力》的教案 篇12

  目標:通過小實驗活動,幫助幼兒發現靜電現象,知道摩擦能產生電;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繼續培養幼兒對科學小實驗的興趣。

  準備:

  1.塑料尺子、梳子、筆、木梳等,剪好小紙。

  2.塑料板、玻璃杯、錫箔紙、羊毛衫。

  3.《蝴蝶飛》實驗材料:塑料板、彩色薄紙等。

  實施:

  (一)分組實驗活動:

  1.讓幼兒用塑料尺、筆等,在頭上摩擦后吸紙削進行觀察有什么現象。

  2.用羊毛衫在塑料板上摩擦若干次,然后把塑料板放在干燥的玻璃杯上,觀察有什么現象。

  3.用塑料板做的小扇子順著一個方向使勁摩擦,然后握住小扇子柄,把小扇子摩擦的一面撲向蝴蝶,觀察有什么現象。

  (二)集中談話:

  1.你們是怎么做試驗的?發現了什么?

  2.塑料尺、筆怎么會吸紙削的?

  3.什么叫摩擦?為什么經過摩擦后能吸紙削?告訴幼兒這種現象叫靜電現象。

  4.這些東西除了可以在頭上摩擦產生靜電外,還可以在什么地方摩擦產生靜電?

  5.為什么有的摩擦會產生靜電?有的不會產生靜電?

  6.幫助幼兒回憶生活中的摩擦生電現象。

《摩擦力》的教案 篇13

  一、教學目標

  1.學生能說出滑動摩擦力的概念和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通過實驗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過程,提高動手操作和歸納總結能力。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感受物理與生活的聯系,提高對物理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滑動摩擦力的概念和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難點】摩擦的利用與防止。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導入

  請學生將手舉在空中并嘗試前推,再請學生將手壓在桌面上并嘗試前推,引導學生發現將手壓在桌面上前推時受到了某種阻礙。結合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思考受到了阻礙說明其中一定有力的作用,那么這種力叫什么又有著怎樣的特點,進而引入本節新課。

  環節二:新課教學

  1.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問答:引導學生思考產生這種力時手和桌面有怎樣的位置關系,并得到手緊貼著桌面移動,手和桌面之間產生了摩擦的結論。

  教師講解:學生回答后教師順勢提出“滑動摩擦力”并明確滑動摩擦力的概念: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相對滑動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叫作滑動摩擦力。

  2.摩擦力產生的原因

  自主探究:教師在大屏幕上呈現顯微鏡下物塊與桌面接觸面的微觀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顯微鏡下的接觸面與肉眼觀察時有什么區別。

  教師講解:學生回答后教師順勢總結滑動摩擦力產生的原因:正是因為接觸面凹凸不平,所以當相互接觸的物體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彼此阻礙,產生滑動摩擦力。

  3.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小組討論:請學生思考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關。

  猜想與假設一:將手壓在桌面上前推時,發現手越用力壓桌子,滑動摩擦力就越大,所以猜測可能與接觸面壓力有關。

  猜想與假設二:滑動摩擦力是因為接觸面凹凸不平產生的,所以可能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設計實驗:帶領學生回顧測量力的大小需要用到彈簧測力計,明確實驗器具,而后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嘗試設計實驗驗證猜想

  教師提示:教師提示學生設計實驗過程中要注意控制變量,并且因為是通過二力平衡間接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所以在拉動物塊的過程中要注意保持勻速。

  實施實驗:學生按計劃進行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得出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確實與接觸面的壓力和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也越大。

  環節三:鞏固提高

  教師向學生提問并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情況下利用了摩擦力,哪些情況下需要防止摩擦力的危害。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作業:觀察生活當中還有哪些情況是利用或防止了摩擦力的危害,并想一想是怎樣增大或減小摩擦力的。

《摩擦力》的教案 篇14

  一、課標要求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和規律;

  2、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簡單描述所觀察到的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觀察能力;能在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有初步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設計思想

  以新課標要求為理念,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主要通過問題引導和實驗探究指導學生認識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規律,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維方式。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1)認識靜摩擦力的規律;知道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間的關系;

  (2)認識滑動摩擦力的規律;知道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3)能運用動摩擦因數計算摩擦力。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究實驗的過程,學習從實驗結果總結規律的方法;

  (2)學習通過查閱資料的形式,了解生活中的摩擦力現象;

  (3)通過對生活中各種摩擦的觀察與思考,學習結果表述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理解摩擦力的利與弊過程中,領略自然界的和諧和奇妙,使學生的價值觀得到提升。

  四、教學流程圖

  五、教學過程

  1、引入

  分組討論:生活中關于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例子有哪些?

  2、新課

  (1)靜摩擦力

  思考與提問:你對靜摩擦力的認識有多少?你所知道的靜摩擦力的規律有哪些?

  以下根據學生道出的關于靜摩擦力的規律進行有目的的引導和對錯誤觀念進行糾正,重點放在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和大小變化的規律,并引入最大靜摩擦力。

  堂上小練:請分析以下三種情況木塊受到的靜摩擦力,并準確把該靜摩擦力在圖上標出(a)(b)(c)木塊受到水平方向的外力木塊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木塊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為0,保持靜止F=1N,保持靜止F=3N,保持靜止

  引導學生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相關知識分析靜摩擦力的大小,結合圖討論木塊所受靜摩擦力的作用點和方向,歸納出靜摩擦力與接觸面相切。

  實驗與探究一:研究靜摩擦力的規律

  實驗器材:木塊、彈簧秤、砝碼、粗糙木板

  帶著問題完成實驗,并把有關數據填入課本P42表3—2—1中

  ①用彈簧秤水平拉木塊,逐漸增大拉力,靜摩擦力有何變化?與彈簧秤拉力讀數有何關系?依據是?

  ②觀察彈簧秤拉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木塊剛被拉動?(引入最大靜摩擦力)

  ③木塊被拉動后勻速運動,根據初中學過的知識,這時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動摩擦力,如何讀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④對比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有何關系?

  ⑤在木塊上增加砝碼,對最大靜摩擦力有沒有影響?

  實驗后小組討論,歸納規律,教師引導學生得出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a、互相接觸且擠壓

  b、接觸面粗糙且雙方有相對運動

  以及靜摩擦力大小和最大靜摩擦力大小的規律

  (2)滑動摩擦力

  引入:

  a、剛才的實驗可觀察到滑動摩擦力是一個怎樣的力?(引導學生歸納滑動摩擦力是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有相對運動,物體之間存在著的摩擦力)

  b、剛才的實驗給我們暗示了一個測量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么?

《摩擦力》的教案 篇15

  一、教材的特點

  這是一節科學探究課,教材以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探討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

  同時,這節教材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及生產實際聯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編寫突出了這一點。在通過實驗得出摩擦力的有關知識后,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釋大量生活生產中的摩擦現象,其中還編入磁懸浮列車、氣墊船等與現代科技聯系很密切的內容。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二、教學目標

  按照課程標準,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大小的關系;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地是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與老教材的課程目標相比,它更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更注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三、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教材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對于教材中的知識點,學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探究能力培養和探究過程體驗方面,通過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各種因素的實驗探究,突出“猜想與假設”這個環節,同時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變量控制”的意義和方法。

  四、教學設計思路

  為了加強這節課的探究性,體現課改精神,這節課我主要安排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實驗。將全班分為兩個大組,分別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其中一個因素。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在生活中,初二學生對摩擦有感性認識,只是還沒有從物理學角度對它有一個科學的認識。為了貼近學生,一上課我就演示小車從斜面上滑下的實驗,并提出問題:“小車為什么會停下來?”待學生回答后,我們本節就要來學習科學探究:摩擦力。

  2、進行新課

  (1)介紹摩擦的分類及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由于教材中不僅研究了滑動摩擦,也提到了滾動摩擦,所以我在教學中通過演示實驗,向學生簡單介紹了摩擦的分類:摩擦分為滑動摩擦、滾動摩擦和靜摩擦。同時告訴學生在初中物理學習中,我們只重點研究滑動摩擦。接下來我向學生介紹了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在解釋這個概念時,主要強調滑動摩擦是在兩個物體表面間產生的,這個力的作用是“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而對于“相對運動”沒作過多的解釋。

  (2)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探究活動的第一步是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有的學生思維受教材的影響,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對于這部分同學注意對他們進行鼓勵,讓他們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不局限于書本,而會提出其它猜想,作為老師,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的猜想后,可以問問他“你為什么要這樣想呢?”在各種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生的機理和制約因素都很復雜,對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們只對兩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并將全班分為兩個大組,每組用實驗探究一個猜想。

  探究活動的第二步是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怎樣證明學生自己的猜想?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他們交流討論,然后我有針對性地請了一位同學來說說他們組討論的探究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點撥,啟發學生,問他們“大家贊同他的方案嗎?其他同學還有沒有更好的實驗方案?”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我們這組的同學是要研究壓力的變化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那我們應如何設計實驗才能知道滑動摩擦力的變化是由這個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過學生的思考、交流和討論、老師的點撥,學生都會制定出正確的探究計劃。

  探究活動的第三步是學生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論證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前,提醒同學們注意實驗器材的選擇,提醒學生注意實驗時要水平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至于有同學問到為什么在勻速狀態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是木塊所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告訴學生我們將在第六章討論這個問題,并對提出這個問題的同學進行表揚。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我巡視各實驗小組,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實驗結束后,在每個大組我抽取了兩個實驗小組公布自己的實驗數據,全班同學共同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時鼓勵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在課后繼續探索滑動摩擦力是否與其他因素有關。

  在得到實驗結論后,我繼續引導學生們總結實驗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有關,我們在研究某一個因素對該物理量的影響時,應控制其它與該物理量有關的因素不變,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做“變量控制法”。接著我再講述:“變量控制法”是科學研究的一個基本方法,它適用于多因素問題的研究。它不僅僅適用于研究物理問題,也適用于其他科學領域問題的研究,在今后的學習和探究中,我們還要經常使用這個方法。

  (3)如何增大和減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減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學生們所熟悉的,而且學生們已經通過實驗獲得了滑動摩擦的有關知識,所以對于這個問題我組織學生自己進行討論,我還鼓勵他們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減小摩擦的事例,讓他們自己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這些有關摩擦的現象,并總結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只是適當地進行引導和點撥。

  在減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網下載了有關磁懸浮列車的資料和圖片,并簡單介紹了磁懸浮列車減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從上面的討論中,學生已經知道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并不總是有害的,接下來我讓同學們繼續討論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會是什么樣呢?并讓學生在課后完成“迷你小實驗”,并將討論的內容以“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3、課堂小結

  我先讓學生以“學到了什么”為線索進行小結,在學生小結的基礎上,我再做適當的補充。因為學生大都只能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一個小結,但對學習過程中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卻不能做一個很好的總結,所以我在學生小節后做了適當的補充,讓學生知道探索知識的過程比單純的學習知識更重要。

《摩擦力》的教案 篇16

  一、教材的特點

  這是一節科學探究課,教材以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探討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過程。很好地體現了新教材讓學生在體驗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的精神。

  同時,這節教材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及生產實際聯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編寫突出了這一點。在通過實驗得出摩擦力的有關知識后,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釋大量生活生產中的摩擦現象,其中還編入磁懸浮列車、氣墊船等與現代科技聯系很密切的內容。很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二、教學目標

  按照課程標準,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大小的關系;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地是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與老教材的課程目標相比,它更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更注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三、教材的重難點

  本節教材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對于教材中的知識點,學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探究能力培養和探究過程體驗方面,通過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各種因素的實驗探究,突出“猜想與假設”這個環節,同時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變量控制”的意義和方法。

  四、教學設計思路

  為了加強這節課的探究性,體現課改精神,這節課我主要安排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實驗。將全班分為四個大組,分別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其中一個因素。

  五、教具

  對于每個實驗小組,準備了相同的器材:一個彈簧測力計、一個木塊、一塊木板、一塊玻璃板、一條毛巾、兩個鉤碼。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自己根據實驗的要求選擇實驗器材。

  六、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在生活中,初二學生對摩擦有感性認識,只是還沒有從物理學角度對它有一個科學的認識。為了貼近學生,一上課我就開門見山地問學生:“同學們知道摩擦嗎?”待學生回答后,我又繼續問:“既然大家都知道摩擦力的存在,那你們能不能舉一些生活中摩擦力存在的例子呢?”然后讓學生思考回答。

  2、進行新課

  (1)介紹摩擦的分類及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由于教材中不僅研究了滑動摩擦,也提到了滾動摩擦,所以我在學生舉例后,向學生簡單介紹了摩擦的分類:摩擦分為滑動摩擦、滾動摩擦和靜摩擦,并將他們所舉的例子進行了簡單歸類,同時列舉了幾個他們熟悉的例子。同時告訴學生在初中物理學習中,我們只重點研究滑動摩擦。接下來我向學生介紹了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在解釋這個概念時,主要強調滑動摩擦是在兩個物體表面間產生的,這個力的作用是“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而對于“相對運動”沒作過多的解釋。

  (2)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探究活動的第一步是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有的學生思維受教材的影響,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對于這部分同學注意對他們進行鼓勵,讓他們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不局限于書本,而會提出其它猜想,作為老師,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的猜想后,可以問問他“你為什么要這樣想呢?”在各種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生的機理和制約因素都很復雜,對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們只對四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是否與物體運動的方向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面積大小有關?并將全班分為四個大組,每組用實驗探究一個猜想。

  探究活動的第二步是學生制定探究計劃與設計實驗

  怎樣證明學生自己的猜想?我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他們交流討論,然后我有針對性地請了一位同學來說說他們組討論的探究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點撥,啟發學生,問他們“大家贊同他的方案嗎?其他同學還有沒有更好的實驗方案?”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個,我們這組的同學是要研究壓力的變化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那我們應如何設計實驗才能知道滑動摩擦力的變化是由這個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過學生的思考、交流和討論、老師的點撥,學生都會制定出正確的探究計劃。

  探究活動的第三步是學生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分析論證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前,提醒同學們注意實驗器材的選擇,提醒學生注意實驗時要水平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至于有同學問到為什么在勻速狀態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是木塊所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告訴學生我們將在第六章討論這個問題,并對提出這個問題的同學進行表揚。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我巡視各實驗小組,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實驗結束后,在每個大組我抽取了四個實驗小組公布自己的實驗數據,全班同學共同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實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時鼓勵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在課后繼續探索滑動摩擦力是否與其他因素有關。

  在得到實驗結論后,我繼續引導學生們總結實驗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有關,我們在研究某一個因素對該物理量的影響時,應控制其它與該物理量有關的因素不變,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做“變量控制法”。接著我再講述:“變量控制法”是科學研究的一個基本方法,它適用于多因素問題的研究。它不僅僅適用于研究物理問題,也適用于其他科學領域問題的研究,在今后的學習和探究中,我們還要經常使用這個方法。

  (3)如何增大和減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減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學生們所熟悉的,而且學生們已經通過實驗獲得了滑動摩擦的有關知識,所以對于這個問題我組織學生自己進行討論,我還鼓勵他們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減小摩擦的事例,讓他們自己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這些有關摩擦的現象,并總結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只是適當地進行引導和點撥。

  在減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網下載了有關磁懸浮列車的資料和圖片,并簡單介紹了磁懸浮列車減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從上面的討論中,學生已經知道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并不總是有害的,接下來我讓同學們繼續討論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會是什么樣呢?并讓學生在課后完成“迷你小實驗”,并將討論的內容以“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為題寫一篇小論文。

  3、課堂小結

  我先讓學生以“學到了什么”為線索進行小結,在學生小結的基礎上,我再做適當的補充。因為學生大都只能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一個小結,但對學習過程中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卻不能做一個很好的總結,所以我在學生小節后做了適當的補充,讓學生知道探索知識的過程比單純的學習知識更重要。

  七、教學反思

  第一點,學生按照教材的內容進行猜想時,要注意鼓勵和引導學生打開思路,大膽地進行其它猜想。

  第二點,要轉變教學理念,不能走形式上的科學探究,要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以達到教學目的。而這個教學環節對能否真正達到新課程的教學目標是極為重要的。特別是學生探究時的組織教學。

  第三點,由于這是一堂科學探究課,所以教師在引導和提問時,要注意問題的目的性和語言的技巧性;對于學生的看法和觀點,要多使用鼓勵性的語言,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第四點,由于這一節教材的容量較大,本節內容分為兩節課來完成。第一節課完成科學探究,總結實驗的方法叫“變量控制法”;第二節課再討論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以及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摩擦力》的教案(精選16篇) 相關內容:
  • 《摩擦力的秘密》的說課稿(精選2篇)

    一、說教材(一)分析教材《摩擦力的秘密》是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四課。本課與《力在哪里》、《物體形狀改變以后》、《蘋果為什么會落地》、《降落傘》共同組成了《無處不在的力》這一單元。...

  • 物理教案-摩擦力(精選2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知道摩擦現象中的滑動摩擦和滾動摩擦.2.知道產生摩擦的原因。3.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4.知道摩擦在實際中的意義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能力目標:1.通過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學培養學生分析概括...

  • 摩擦力教學反思(通用2篇)

    一、教材的特點 這是一節科學探究課,教材以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探討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過程。...

  • 運動與摩擦力(精選2篇)

    【教學目標】1.了解汽車靠車輪與地面的摩擦力啟動和運動,也是靠車輪與地面的摩擦力制動,摩擦力對車的運動有弊也有利。2.了解生活中有時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時需要減小摩擦力,了解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一些方法。...

  • 摩擦力教案(通用7篇)

    教 學 目 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什么是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 (2)了解改變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3)知道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4)知道摩擦力的利與弊。...

  • 《摩擦力》教案(精選13篇)

    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知道什么是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知道摩擦的利與弊。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摩擦力的存在;通過實驗,探究摩擦力跟物體表面受到的壓力以及接觸面的關系,并使學生嘗試運用實驗、歸納...

  • 摩擦力 -(精選12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知道摩擦現象中的滑動摩擦和滾動摩擦.2.知道產生摩擦的原因。3.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4.知道摩擦在實際中的意義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能力目標:1.通過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學培養學生分析概括...

  • 摩擦力(精選14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知道摩擦力產生的條件;2、能在簡單的問題中,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判斷靜摩擦力的有無、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著最大靜摩擦力;3、掌握動摩擦因數,會在具體問題中計算滑動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4、知道...

  • 《摩擦力》教學反思(精選4篇)

    一、教材的特點 這是一節科學探究課,教材以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為主線,安排了學生猜想、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學過程,讓學生經歷探討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的過程。...

  • 摩擦力教學案例反思

    在我讀過的書籍中記得,華師大葉瀾教授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則可能成為名師。由此可見在教學實踐中應不斷的進行課后總結自我反思,促進自己專業成長,同時也使我們的工作更有趣和充實課后...

  • 摩擦力教案

    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知道什么是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知道摩擦的利與弊。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摩擦力的存在;通過實驗,探究摩擦力跟物體表面受到的壓力以及接觸面的關系,并使學生嘗試運用實驗、歸納...

  • 第六課   運動與摩擦力

    第六課 運動與摩擦力教學目的:1、知道摩擦力是一種阻礙運動的力。會做出測定小車摩擦力大小的實驗。2、知道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狀況(光滑、粗糙程度),運動狀況(滾動還是滑動),小車的重量(對地面的壓力)有關。...

  • “摩擦力”預習導學提綱

    (以教科版教材為例)1、 什么是滑動摩擦力?(學習方法:看課本17頁第1、2自然段)2、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關系?學習方法::a、感受一下,(1)擦凈地板然后把書包放在地板上拉動,再把書包里的書本拿出來,在地板上拉動書包,感...

  • 摩擦力教案示例

    (一)教學目標(二)教學條件(三)教法選擇教材難度適中,適宜用探索法展開教學,由于摩擦實驗用文具可以進行,本課以實驗探索法為主要教學方法.(四)教學過程一、懸問征解引入新課提出問題:有什么辦法在不使用任何工具情況下,用手豎直地把一本書...

  • 第三節  摩擦力

    第三節 摩擦力從容說課 對于摩擦現象,學生們有豐富的感性認識,因此,教材先通過分析一些實例使學生認識摩擦力的存在,再通過探究實驗了解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進而理解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然后應用在實際生活中,體現了...

  • 教案大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区欧美 | 都市激情91 | 少妇bbbb水多毛片人 |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 日日日日做夜夜夜夜无码 | 国产精品A1A2久久久 | 亚洲第八页 | 欧美午夜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 亚洲av最新天堂网址 | 久草三级 | 一级黄色视 | 久久av动漫 | 国产极品视频 | 玩弄邻居少妇高潮潮喷的经历 | 亚洲avtv永久综合在线 |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绿巨人 | 中文在线播放一区二区 | 免费色视频在线观看 | 久青草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 91最新国产视频 | 久久精品国产香蕉亚洲av | 国产福利酱国产一区二区 | 黄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羞羞的视频在线观看 | 九九精品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精品网站 | 波多野结衣av在线观看 | 亚洲无人区码一码二码三码四码 | 超碰在线98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 少妇老师寂寞高潮免费A片 青青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欧美乱码卡一卡二卡四卡免费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看 |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久久不卡 | 亚欧美日韩香蕉在线播放视频 | 精品国产免费久久久久久桃子图片 | 人操人人爽 |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久熟女老人AV |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臀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日本真人添下面视频免费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