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質世界
猜想:與物質的分子排列情況有關。 為了表示三態物質分子排列情況的不同,需要建立一個模型。 老師引導 學生討論 學生討論建立模型 并上臺展示 設計實驗驗證模型的正確性 老師指導 學生實驗 得出結論,并讓學生完成表格。 總結: 搜集資料→得出結論→提出問題 →猜想假設→建立模型→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教師引導 老師總結整節課的程序。 學生討論 布置作業 搜集資料探究納米材料第一節 宇宙和微觀世界(3) 從容說課 步入九年級,學生對物理知識已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他們渴望更加深入地研究多姿多彩的物質世界,課本從第十章開始介紹“多彩的物質世界”,從宏觀走向微觀又從微觀走向宏觀是本節的主體脈絡.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宇宙的寬闊無垠;另一方面,讓學生在寬闊無垠的宇宙中認識到太陽系及整個宇宙的漫長經歷.緊接著,課本從宏觀宇宙談到了微觀的物質世界.分子、原子的介紹加深了學生對物質世界的認識,在以后的幾節課中,談了質量、密度的概念,以及如何測量質量、密度等的知識點,使學生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更加深入. 本節的內容重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比較淺顯地介紹了宇宙的組成、原子的結構、納米技術等,加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講授本節時應重在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盡量使學生參與其中,并且應設計一些簡單易行的實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的結構. 3.對物質世界從微觀到宏觀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了解一些現象. 2.應用所學知識了解宇宙的構成,并會解釋一些常見的現象. 三、德育目標 1.通過介紹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物質世界觀和價值觀等,為以后的學習作充分的準備. 3.通過了解宇宙,認識人類的探索過程. 教學重點 物體的三態變化.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宇宙及其組成. 教學方法 分析討論法:通過學生積極的活動,了解三態變化及其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 教具準備 一塊冰糖、廢舊的玻璃杯、原子結構模型、水、形狀不同的杯子、錄像機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都生活在一個美麗的世界上.大家看,我們的世界中有藍天、有白云、有花朵,這么多美麗的現象都離不開我們這個美麗的地球. (教師引導同學們觀察教材中圖10.1-1和圖10.1-2中的兩幅圖) [師]看到這些,同學們能想到什么問題呢? [生]宇宙的組成是怎樣的呢? [生]太陽系的組成呢?地球在太陽系中是怎樣運動的呢? [生]科學界說火星上已發現了生物生存的痕跡. [師]同學們的問題提得很好,通過這一節的學習,我們來了解一下宇宙和微觀世界. 二、新課教學 1.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 [師]奇妙的宇宙中,一定有許許多多的物質未被發現,大家認為宇宙是由什么組成的呢? [生]各種各樣的物質. [師)對,這些物質包括很多,從“小”的說,有我們人類以及我們所生活的地球;從“大”的說,有除了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地球處于太陽系中,這是同學們知道的天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