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物理《電阻》學案
一、教材分析
電阻編排在學生學習了電流以及電流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學生認識規律,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系統性。通過本節課學習,主要使學生掌握電阻的概念和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同時也為學習下一節滑動變阻器打下基礎。
本課時的特點:
十分重視探究方法教育,重視科學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體驗實驗方法、學習方法,了解什么是電阻和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教學內容的編排是根據提出的問題,設計實驗方案,通過實驗和對實驗現象分析、處理得到相應的結論。
二、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⒈ 認知目標: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知道電阻的概念和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
⒉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依據物理事實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和嚴謹細致、一絲不茍、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教學中滲透鍥而不舍科學精神的教育。
三、重點、難點分析
新課標中要求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初步認識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學習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本節課的重點為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而難點是電阻概念的建立。
四、教學方法
采用教師引導、啟發,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師生共同分析計論,總結出電阻的概念和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
五、教學設計
(一)引入新課
出示一個調光燈,請大家注意觀察,當轉動旋轉開關時,你看到有什么發生了變化?(亮度發生變化)
提問:燈泡亮度的變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電流)可以用什么方法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大小呢?
(二)講授新課
展開探究活動一:
1、同組同學討論:根據實驗目的,利用我們學過的器材,設計一個實驗來試一試,你一共有多少種方法改變電路中的電流。通過討論,使學生了解科學實驗的設計過程:(1)明確實驗目的。(2)確定研究方法。(3)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在對學生的討論作簡單的分析的評價的的基礎上,投影電路圖,介紹有關用電器以用兩個帶夾子的導線應接在什么位置上,有什么作用。
2、實驗: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實驗,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可以接入桌面的任何一個器材
活動一:嘗試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大小
1、器材:干電池兩節、小電燈、開關、不同材料的金屬絲、電流表
2、思路:當同學們在改變接入電路中的導體或電池的節數時,會通過電流表示數的變化或燈泡亮度的變化來判斷出電路中的電流發生了變化,從而總結出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大小的方法。
3、目的:通過實驗得出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大小的方法。
4、步驟: (1)、按圖14-1連成電路,并嘗試用各種方法改變電路中的電流。
(2)、記錄你的方法和觀察到的現象:
5、交流討論并得出結論
師:我們把剛才大家所說的方法總結起來可以歸納為兩個因素:一是電路兩端的電壓;
二是連在電路中的導體。
師:我們從第二個因素知道,不同的導體接在同一個電路中,電流的大小是不同的,說明導體在導電的同時還存在著對電流的阻礙作用,物理學中把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稱為電阻。
提問:導體的電阻越大,它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就怎么樣?(越大)電流就會怎么樣呢?(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