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則教案 5-8
這種設計是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的,從實施的過程來看,教學策略也是完全正確的。這節課結束后,我無比興奮。一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換而產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行為的高度自主性,讓我體會到了新理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之中所產生的魅力。二是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了富有創意的修改和再創造,這使得學生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三是教師與學生組成了“學習共同體”,教師教的成份明顯比傳統式少多了,教師也輕松了許多。
當然,這種策略并不是適用于對每篇文言文的教學,這又反映出“場復原”式聯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針對《<論語>十則》而言,這種方法又是最恰當不過的。但這種教學是不是又超出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了呢?沒有超過吧,我想。
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中心發言人發言時,常出現“我認為”而不是“我們小組經過討論,認為”。要知道,小組討論的成果應是小組所有成員一起探究的結晶,怎么能讓中心發言人一個人獨享呢!但對于這一點,只要我們做教師的,在課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教學目標:1,學會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文章大意
3,學習古人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教學方法:朗讀法、講解法
教學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一、預習:
1,正音、字、義
罔 慍 殆
謂 哉 焉
誨 論語
2,看課文注釋,試翻譯課文
3,熟讀成誦
二,導入
1,作者作品介紹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先世為宋國貴族。少年時家境衰落,成年后做過小官。后罷官,周游列國,晚年致力于教育,相傳有弟子三千,賢者72人。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刪修《春秋》使之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傳“仁”的學說,政治上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維護貴族統治,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漢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很大。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的書。《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是封建社會讀書人的必讀書。《論語》共20篇,492章,內容涉及很廣:哲學、政治、教育、文學、藝術乃至立身處世之道等。文字簡短,精練質樸,含義很深,不少句子被人們當作格言而奉行,是我國現存最早用語錄體記錄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據,在我國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廣的影響,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導語:
本課有的談求知態度,有的談學習方法、有的談修身做人,語言簡練,含義深刻。學習時要熟讀、深思、牢記。
三、正課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全班齊讀課文,教師糾正
4,請學生翻譯課文
⑴,翻譯方法指導:要弄懂每個字的含義;把古代的單音節詞換成現代雙音節詞;弄清虛詞的用法;補充適當詞語;調整句子的語序;揣摩句子的語氣。
⑵,指名翻譯課文,教師糾正。
四,探究質疑:本文所選十則有的談到學習的態度和方法,有的談到思想品德的修養,請具體分析。
明確:1,談學習方法、態度和為人態度,啟發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
2,古代治學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