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上《詞五首》教案及練習2
“劍”的故事 話說南宋某年,在沂蒙山區,有一座山寨,寨里是一支民眾自發組成的抗金義軍,為首的.姓耿名京。(曾愛看梁羽生小說的弟兄們肯定對他和辛棄疾的關系和事跡熟悉得很。)此人一介草莽,卻統帥著數萬大軍。這一天,耿京正在休息,有人來報,說一著藍衫騎白馬的青年持帖闖山拜會要求入伙。(不用說,就是辛棄疾了。)耿京忙請來一看。呵,竟是一個白面書生!心中很是猶豫。但礙于這介紹人臺硬面子大(古代也興這個)。只好留他作個書記官。可辛棄疾豈是池中之物,沒多久就提了很多建議,又說服耿京整編了軍隊,并開始演練陣法(嘿嘿,看得耿京一愣一愣的)。于是漸漸成了耿京的左膀右臂。 軍隊強大了,兩人就想著和金兵較量較量,但是遇到一個難題,在他們和金兵之間,還隔著一個清風口。這清風口也有一個山寨,領頭的是個胖大和尚,名叫義端。此人是個自立門戶的山大王,不降金也不降宋。不管你是誰,甭想過他的地盤兒。兩人商量不出辦法,辛棄疾可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把心一橫,獨闖清風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出渾身解數,最后竟把義端的隊伍給收編了!真令耿京大跌眼鏡,佩服得無體投地。這下義軍是老虎發了威,攻城略地,一直打到海州。一面原地休整,一面派人通知朝廷出兵,以期兩軍夾擊,于海州會師。不料朝廷此時正在議和,不肯出兵。義軍撐不下去了,只好回師根據地,不料探子來報,說清風口義端見勢不好,投*了金兵。這下義軍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真是進退兩難。耿京一氣之下,競要斬了辛棄疾,(理由是誰叫他收編了這個野和尚!看來耿京不大講理。)辛棄疾無奈,只好又來了個獨闖清風口,經過一番惡戰,取了義端首級。個人英雄主義的作風挽救了義軍的失敗,義軍成功退守沂蒙山。辛棄疾想想義軍前途渺茫,只有想辦法打入朝廷內部,壓倒主和派(攘外必先安內嘛),從而取得朝廷的支持才是義軍的出路。而這個任務當然非自己不能完成了。不過此去風險重重,且關系重大,身上還帶有義軍重要的秘密文件。臨行前,耿京解下佩劍,說:“紅粉贈佳人,寶劍送英雄。此劍削鐵如泥,乃是神兵寶器。愿你持此劍為義軍殺出一條生路,為北方百姓殺出一條生路!”(真有點兒像囑托后事。不過后來果然辛棄疾再回山東時,耿京已為叛徒所害。這是后話。)這便是詞中“劍”的來歷。“醉”的故事 辛棄疾別了耿京,歷盡千辛萬苦,來到朝廷,想辦法在皇上駕臨較場時一展身手,遂得以面圣。從此在朝中得志,還先后出任了各地知府等官職,并曾潛回到山東,卻驚聞耿京已死,義軍也煙消云散。他想辦法為耿京復了仇。但朝中終是主和派的天下,他越來越不得志。最后不得不在淳熙八年退隱鵝湖山。從此郁郁寡歡,與酒為伍。直到有一天,他看著耿京送他的寶劍.意識到自己不能就這樣消沉下去。酒只會消磨他的斗志,他不甘心就如此置北方那些在金兵鐵蹄下的百姓于不顧。于是作《沁國春》一首以志戒酒。詞寫得詼諧生動。可是有一天,陳亮來訪。陳亮何許人也?陳亮陳同父,也是文武全才,賦性慷慨,任俠使氣,一時稱為豪杰。辛棄疾隱居時并不識此人。一日.辛棄疾于樓上望遠,只見居處山旁小溪對岸,有一人騎馬而來。過橋時,馬停不前。那人將馬三躍,馬三次退卻,那人大怒。拔出佩劍,一劍揮去馬首,馬倒地上,那人卻面不改色,徐步而行。辛棄疾大奇,覺此人真是吾輩中人。此人正是來訪辛棄疾的陳亮。兩人遂為友,辛棄疾于此憂國而不得志之時,逢此良友,真乃一大快事,怎可不飲?可是畢竟剛剛戒了酒。于是辛棄疾揮毫又作一首《沁園春》,兩人遂飲至大醉。此是“醉”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