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貓洞》基礎知識及同步練習
【知識儲備】1.字詞積累
貧寒:窮苦。
認死理:堅持某種道理或理由,不知變通。
輝煌:光輝燦爛。
玲瓏:精巧細致。
下馬威:原來指官吏初到任時對下屬顯示的威風,后泛指一開頭就向對方顯示的威力。
徒步:步行。
告幫:請人助以金錢。
仆役:仆人。
無獨有偶:雖然罕見,但是不只一個,還有一個可以成對兒。
2.作家作品
關于作者
金克木(1912-2000),安徽壽縣人,著名學者、文學家、北大教授,第三至八屆全國政協委員。早年以詩聞名,中年以梵語文學和印度文化研究馳譽海內外,晚年以學術文化隨筆贏得廣大讀者的景仰。金克木先生學貫東西,知兼古今,精通多種外國語言文學,學術研究涉及諸多方面。他一生筆耕不輟,主要學術著作有《梵語文學史》、《印度文化論集》、《比較文化論集》,詩歌有《蝙蝠集》、《雨雪集》,小說有《舊痕集》、《難忘的影子》,散文隨筆集有《天竺舊事》、《燕口拾泥》、《書城獨白》,譯著有《伐致呵利三百詠》、《印度古詩選》等。
3.背景鏈接
孫中山談“大小貓洞”
英國從前有一位大科學家,在近來世界上的學問家之中,沒有那一個能夠駕乎他之上的,是叫做紐頓(今譯牛頓)。紐頓是什么人呢?他是一個很聰明、很有學問的人。他在物理學中,有很多超前絕后的發明,最著名的是“萬有引力”。紐頓推出來的“萬有引力”,是世界上頭一次的發明,是至今科學中的根本原理,近來世界上許多科學原理的新發明,沒有那一種能夠駕乎萬有引力學說之上的。紐頓對于科學既是有這樣的特別聰明,試看他對于別的事情是不是一樣的聰明呢?照我看起來,卻有大大的不然。有一件很有趣味的故事,可以證明紐頓做事,不是件件事都是很聰明的。紐頓一生除了讀書、試驗之外,還有一種嗜好是愛貓,他養了大小不同的兩個貓,出入總是跟著他。因為他很愛那兩個貓,所以貓要行動,他便怎么樣去侍候。譬如他在房內讀書、試驗,貓要出門,他便停止一切工作,親自去開門讓貓出去。如果貓要進到房內,他又停止一切工作,去打開房門讓貓進來。那兩個貓要終日總是出出入入,弄到鈕頓開門關門,是麻煩不堪的,億以有一天。紐頓便想一個辦法,讓那兩個貓自己出入自由,不致擾亂他的工作,總是開門關門,他所想出來的是什么方法呢?就是把房門開兩個孔,一個是很大的,一個是很小的。在紐頓的思想,以為在門上所開的大孔,便可以令大貓出入,在門上所開的小孔,便可以令小貓出入,象這種思想還這是大科學家的聰明,這件事實在還是大科學家做出來的。照普通的常識講,開一個大孔,大貓可以出入,小貓也當然是可以出入,那么開一個大孔便夠了,又何必要枉費工夫多開一個小孔呢?在常人都知道只要開一個孔,大科學家的紐頓偏要開兩個孔,這是不是可笑呢?科學家做事,是不是件件事都是很聰明呢?由此便可以證明,科學家不是對于件件事都是很聰明的,科學家有了一藝的專長,未必就有種種學問的兼長。
【文本解讀】
一、謀篇立意
本文是一篇立論,文章通過“牛頓開貓洞”和“晏子使楚”兩則故事的分析論證,得出了“故事里有道理”的結論,闡發了考慮問題從人的實際需要出發,即以人為本的思想,啟發我們從故事中、從書本中、從生活中悟出道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