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貓洞》基礎知識及同步練習
二、文章脈絡
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論題。本段只有一句話,這句話有統領全篇的作用。
第二部分(2-21),論證“牛頓開貓洞”和“晏子使楚”兩個故事里的道理。
本部分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2-11),論證分論點之一“牛頓開貓洞的故事里面有開貓洞應當從人出發還是從貓出發的道理”。
第二層(12-19),論證分論點之二“晏子使楚的故事里面有門的開設應當以人為準還是以國為準的道理”。
第三層(20-21),推而廣之,以門和橋為喻,宣傳人本主義思想。
第三部分(22),點明文章的中心論點:故事里面有道理。啟發我們從故事中、從書本中、從生活中悟出道理來。
三、寫作方法
1.采用隱喻手法,思想內容深刻含蓄。
如:在“牛頓開貓洞”的分析中,以貓隱喻人;在“晏子使楚”的分析中,以人的高矮隱喻人的等級。
一方面本文的論點并不是直接表達的而是隱含在文章中的,需要讀者去感悟作者的言外之意,體會其中的深刻內涵。從而把握文章所宣傳的人本主義思想。另一方面,作者運用隱喻的手法,以貓指人也就是被管理者,寫出要考慮他們的實際需要;以人的高矮喻人的等級,而以大國開大門,小國開小門隱喻了做事從實際需要出發。學習文章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既要知道作者采用了隱喻及隱喻的內容,也應該了解隱喻的手法及作者采用這一手法的目的,即作者用這樣的方法以幫助我們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2.流暢的思路。
文章從牛頓開貓洞的故事,聯想到晏子使楚的故事中的門洞,從門聯想到文廟的門,從文廟的門聯想到文廟的橋,從文廟的門和橋聯想到現在北大的門和橋,可謂思路流暢。
3、本文語言生動。
本文語言的生動首先表現為幽默,例如“請晏大使從小門進”“城墻不是紙糊的”。幽默的語言與豐富的想像相關,例如“大貓:你看我的洞多么輝煌。我可以讓你也利用。小貓:謝謝。我的玲瓏小洞也可以供你用?墒悄氵M得去嗎?”語言的生動也表現在句式的變化,例如,前面說“不論真假,這故事里有點道理”,后邊說“不論真假,這故事里有沒有什么道理可談”。語言的生動還與銜接連貫流暢相關。例如,“無獨有偶”就把兩個故事緊密地連起來了。
四、問題探究
1、“事實上,中國歷來實行的是楚國式,不是齊國式”作者這句話闡發了什么道理?
楚國式的是門以人為準,因為歷來都是貴賓到來,中門大開;普通人走側門還得掛號等候,下人走后門,可見這里的“以人為準”是以人的等級為標準,人在門的面前是不平等的。
既然中國傳統的楚國式的是不平等的,是有著森嚴的封建等級觀念的,那就是作者所要批判的,那么齊國式的大國開大門,小國開小門則應該是民主的,是做事從實際出發的。
在這里作者隱含的意思應該是大人是封建“官大人”,小人是自稱“小人”的仆役丫環,有著明顯的等級差別;而“大國城大”,人多,為了方便人的出入,所以城門也大,“小國的城小”,人也少,開一個小門就夠用了,是從人的方面出發,是符合實際需要,從實際出發的,這才是正確的。
2、句段理解:
⑴中心句: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本句是文章的總結句,又是文章的中心句。文章從“牛頓開貓洞”故事里邊有道理,宴子使楚故事里邊有道理歸納出了“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這一結論,它就隱含了本文的中心論點“故事里面有道理”,此論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啟發我們從故事中、從書本中、從生活中悟出一些道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