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說》有講有練
【文本解讀】
一、謀篇立意
《捕蛇者說》通過蔣氏三代人寧肯冒死捕蛇不愿受苛政之害的事實,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橫征暴斂的罪惡,表達了作者對勞苦大眾的同情。文章的核心是最后一段,從孔子的名言引出全篇主旨,前面四段依次敘述了捕蛇的緣起、作者跟蔣氏的對話和蔣氏自陳心曲,都是為了表現“賦斂之毒有甚是蛇”這個主旨的。前人評論此文說:“必先得孔子‘苛政猛于虎’一句,然后有一篇之意”。是說得很中肯的。
二、文章脈絡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交待人們捕蛇的緣由?煞侄䦟樱
第一層(從開頭到“殺三蟲”):說明異蛇毒性之劇及其特殊醫療功效。在結構上的作用:為下文作鋪墊。
第二層(“其始”到段末):敘述捕蛇來由。永之人爭奔與蛇毒形成對比,要害是“當其租人”暗示賦斂之毒有甚于蛇。全文主旨已寓含其中。
第二部分(2~4):文章主體部分,借蔣氏之口說明了“賦斂之毒有甚是蛇”。
第2自然段:概述蔣氏三代人的悲慘遭遇。先說蔣氏三世專利,使人以為可羨;再由蔣氏說出三代人的遭遇,卻又使人感到可悲。這樣由羨入悲,把事情的本質揭露得更深刻——原來這所謂的“利”是用生命換來的。本段可看作是下面所要說到的社會悲劇的序幕。
第3自然段:敘述作者向蔣氏提出“更役復賦”的建議。
這是作者的勸慰之辭。作者既要求蔣氏在“役”和“賦”之間進行選擇,則蔣氏不能不道出其難言之隱。這一段在結構上起過渡作用。
第4自然段:蔣氏自陳心曲。可分兩層:
第一層(開頭到“而吾以捕蛇獨存”):回顧過去,以鄉鄰們在重賦逼迫下非死即徙以致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以捕蛇獨存”的情形作對比。
第二層(“悍吏之來吾鄉”到段末):敘述現在,以悍吏來鄉索租鬧得雞犬不寧的情形,跟自己“弛然而臥”“甘食其土之有”和“熙熙而樂”的情形作對比。
第三部分(5):點明文章主旨。
本文議論僅此一段,卻是全文的核心。開頭用“余聞而愈悲”結束敘事,由此自然轉入議論。接著用孔子的話作為立論根據,并用跌宕筆法,先表“疑”而后表“信”,為主旨句出現蓄勢。最后卒章顯志,用“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點明全篇主旨即揭露封建統治階級橫征暴斂的罪惡,表達了作者對勞苦大眾的同情。
三、寫作方法
本文顯著的特點是對比手法的運用。
從開篇到結束,無不用強烈鮮明的對比來增強效果。如文章開頭用毒蛇的毒“以嚙人,無御之者”,咬了誰,都不免一死,可“永之人爭奔走焉”,這形成強烈反差。在中間蔣氏的答話中,處處運用對比:捕蛇與納稅兩者不幸程度相對比;60年鄉鄰非死即徙與蔣氏“獨存”相對比;悍吏騷擾鄉民的情形和自己弛然而臥相對比;自己一年冒死危險兩次與“鄉鄰旦旦有是”相對比。
四、參考譯文
永州的山野間生長一種奇異的蛇,黑色的身子而有著白色的花級;這種蛇碰到草木,草木都要枯死;如果咬了人,就沒有辦法救治。但捉到它并且把它晾干,用蛇肉干制成藥丸,可以用來治療麻風,手足痙攣、頸腫、毒瘡等病;還能去掉腐爛的肌肉,殺死人體內的各種寄生蟲。起初,太醫奉皇帝的命令來征集這種蛇,每年征收兩次,招募能夠捕捉蛇的人,用蛇頂替他們的租稅去繳納。于是永州的人爭先恐后地干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