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知識要點及同步練習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否?”……
對羅敷的美麗,作者沒有直接加以表現,而是通過描寫人們見了羅敷以后的種種失態(tài)來間接表現的,這和古希臘史詩《伊利亞特》通過描寫那些特洛伊長老們見了海倫以后的驚奇與低語來表現海倫的絕世之美的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羅敷的美麗,既使行者、少年、耕者、鋤者們驚羨不已,也使路過的使君立馬踟躕,這似乎會引向一個邂逅的浪漫故事(如《詩經》里所經常表現的那樣)。但此詩作者卻無意于如此表現,毋寧說,他是希望用倫理愛來否定浪漫愛的。因此,在羅敷斷然以“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為由拒絕使君的求愛以后,詩歌轉入了羅敷對于丈夫的夸耀:
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間鹿盧劍,可直千萬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羅敷從丈夫的打扮之豪華講到身份之高貴,從相貌之英俊講到風度之翩翩,極盡夸張之能事。作者的意圖,在于讓羅敷說得高興,則使君自然聽得掃興。可以想象,當一心以為艷遇之將至的使君不僅受到羅敷“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的嚴詞拒絕,而且還聽到羅敷的夫婿在財產、地位、容貌、風度等各方面都勝過自己時,他該是如何的狼狽!
這篇作品既滿足一般人喜愛美麗女子和浪漫故事的心理,又不在這方面過分展開,以順合社會的正統道德觀;同時,在以夫妻關系的倫理愛否定邂逅的浪漫愛時,又避免了枯燥無趣的道德說教,和破壞和諧氣氛的嚴重結果(如“秋胡戲妻”故事中秋胡妻的憤而自殺)。它以浪漫性的描寫開始,以詼諧性的喜劇結束,所以得到人們普遍的欣賞。《陌上桑》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很大的影響,后世大詩人如曹植、陸機、杜甫、白居易等都莫不為之醉心傾倒,不少人寫過對此詩的模擬之作。
【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這首漢樂府民歌,通過面對面的斗爭,歌頌了一個反抗荒淫無恥的五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羅敷,塑造了一個美麗、機智、不慕富貴、不畏權勢的女性形象。
二、文章脈絡
羅敷美貌,眾人傾慕(側面)………………美麗勤勞
使君覬覦,無恥要挾(正面)………………機智勇敢
拒絕使君,盛夸丈夫(正面)………………愛憎分明
三、重難點導析
⑴《陌上桑》是一首敘事詩,敘述了一個太守調戲采桑女遭到嚴詞斥責的故事。詩歌揭露了上層封建統治者荒淫無恥的丑惡面目,同時刻畫了一個不僅外表美麗,而且不畏強暴、機智勇敢的秦羅敷形象。詩的第一段描述了羅敷的居住環(huán)境、勤勞、服飾以及普通勞動者的傾慕,突出羅敷的容貌之美;詩的第二段寫使君垂涎于羅敷的美色,向她提出了“寧可共載不”的無理要求,表現了使君的無恥;詩的第三段寫羅敷夸夫以壓倒對方,巧妙拒絕使君,突出了女主人公機智幽默、不畏強暴的性格。全詩情節(jié)完整、人物形象鮮明突出,而且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⑵本詩的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是因為運用了合理的表現方法。在第四單元學習小說文體時,我們已經比較全面地學習了刻畫人物的方法。塑造人物時,可以正面直接描寫人物的肖像、語言、行動、心理等,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可以通過環(huán)境描寫來渲染、烘托,或借助他人的反應、與他人的對比等,來襯托、反襯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這是側面描寫。詩歌為了表現羅敷的美麗,運用多種藝術手法,既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烘托。詩歌第一段中通過對行者、少年、耕者、鋤者等人忘形失態(tài),近乎傻、癡的種種滑稽可笑的舉動的描寫,更突出了羅敷的容貌之美;第二、三兩段,用使君的無恥作反面對比,又突出了羅敷的心靈之美。詩歌通過多種描寫方法的運用,不僅突出了主人公的鮮明特點,也更好地表達了思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