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全集之同一題目的不同寫法
寫作背景和中心不同。
鄭振鐸的《海燕》寫于1927年,當時正處在革命低潮時期,作者被迫離開祖國,遠游歐洲。在海輪上見到海燕,借托海燕抒發對祖國故土的一種濃濃的思鄉戀國之情。
高爾基的《海燕》寫于1901年3月,當時俄國正處在革命高潮到來的前夜,歐洲的工業危機波及俄國,工廠紛紛倒閉,大批工人失業,再加上沙皇統治日趨黑暗,人民群眾無法忍受,反抗情緒日益高漲,革命斗爭蓬勃興起。作者通過寫海燕,熱情漚歌了英勇善戰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
構思不同。
鄭振鐸的《海燕》寫作者由見到大海上的小燕子想起家鄉的小燕子,于是描繪了家鄉飛燕圖和海上飛燕圖;
高爾基的《海燕》則著力塑造了在暴風雨來臨時海燕這一迎著風浪奮飛搏擊的英雄形象。如果說鄭振揮筆下的“海燕”是一個充滿戀國思鄉之情的“游子”形象,那么高爾基筆下的“海燕”則是一個充滿勝利信心的革命樂觀主義者的形象。
寫作方法不同。
鄭振鐸的《海燕》抓住小燕子的特點,以細膩的筆觸,狀物傳情,表達出對祖國的思念之情。作者用中國畫中寫意畫的筆調,畫了一幅“春燕飛舞圖”。作者在寫海上飛燕圖之前先寫家鄉的小燕子,是聯想,由此引起絲絲縷縷的鄉愁。
高爾基的《海燕》則采用了象征和對比的手法,把勇敢的海燕與海鷗、海鴨、企鵝等作了對比,突出海燕的勇敢、自信和豪邁,堅信革命風暴即將來臨,堅信革命一定會取得勝利。
語言風格不同。
鄭振鐸的《海燕》語言細膩、抒情,帶有優美、舒緩的節律;
高爾基的《海燕》語言激昂、奔放,充滿激情,帶有壯美、高亢的節律。
(三)小結:
通過討論和交流,比較了兩篇《海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我們從中了解了同一題目文章的不同寫法,值得我們在以后的寫作中學習和借鑒。
(四)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①②③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難點:
比較閱讀重點語段,仔細體會兩篇《海燕》的不同筆法。
分析象征、對比手法,理解象征的意義和對比的作用。
二、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新課
兩篇《海燕》的相同點是什么?(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
兩篇(海勃的不同點是什么?(文體不同,寫作背景和中心不同,構思不同,寫作方法不同,語言風格不同。)
精讀重點語段。(鄭振鐸《海燕》(甲)第l、2段、高爾基《海燕》的第l--5段(乙))
甲語段總寫家鄉的小燕子外部形象的是哪幾句?突出了小燕子怎樣的特點?乙語段采用什么方法來寫海燕?其作用是什么?
甲語段文章第一句總寫了家鄉小燕子的外部形象,突出了它活潑可愛的特點
乙語段文章采用對比寫法來寫海燕,突出了它的無比英勇的高大形象。
甲語段文章把小燕子放在怎樣的背景下來寫的?用了哪些動詞寫小燕子的活動?乙語段又是把海燕放在怎樣的背景之下來寫的?作者寫海燕運用了哪些形象化描述?哪些詞語描寫海鴨、海鷗、企鵝的丑態?
甲語段中作者用寫意畫的筆調畫出了一幅春燕飛舞圖。景象是“微風細雨中”“陽光滿地時”;地點是“稻田上”“柳樹下”“湖面”“電線上”。用了“斜飛”“橫掠”“想息”等動詞,用詞十分準確、傳神。
乙語段在“蒼茫的大海上”、“風卷集著烏云”的背景下寫海燕。運用了“高傲地飛翔”“像黑色的閃電”“箭一般地”.“勇敢的叫喊聲里”“充滿著對暴風雨的渴望”等形象化的語言描寫海燕的勇敢和無畏。描寫海鷗、海鴨、企鵝丑態的詞語是:“呻吟”“恐懼”“掩藏”“嚇壞”“蠢笨”“膽怯”“躲藏”“飛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