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現代詩朗誦的基本方法。
2、在誦讀中體味詩人濃烈的懷鄉思國之情。
3、學習作者運用鮮明的意象表達情感的寫法。
【教學設想】
通過反復誦讀,體味詩中包含的濃烈的思鄉之情;通過揣摩品味,理解詩歌中意象之美;通過點撥指導,使學生初步掌握用詩歌形式來表達情感的方法。本課擬用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走近作者
播放《江河水》音樂。(創設情境,教師以飽滿的激情介紹這首曲的作詞人)
曾有這樣的一位詩人,一位富有民族感和責任感的詩人,他于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離開大陸前往中國臺灣,從此就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漂泊生涯。從祖國大陸到祖國寶島臺灣,從求學美國到謀職香港,期間他多次想回到大陸看看,可惜都不能成行,在回鄉無望的時候,他于1972年寫下了一首詩,一首生離死別般灼人心痛的詩──《鄉愁》。他是誰?──中國臺灣著名的詩人余光中。我們在傾聽的這首歌曲就是根據他的《鄉愁》譜曲改編而成。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那如煙似霧的鄉愁世界……
板書:鄉愁 余光中
二、誦讀中感知
1、配曲《春江花月夜》,教師美讀(語調緩慢、深情,期望中凸顯深沉)。
問1:你從中聽出了什么?
可能有以下說法:內容方面:思鄉、惆悵;
形式方面:形象、整齊。
2、再讀:讓學生自由誦讀全詩,要求讀準節奏,讀出情感,讀出自己的理解
3、三讀:指名兩位同學誦讀并要求他們說說如此處理的原因。
教師明確:當時,大陸與中國臺灣互不往來,幾乎隔絕。作者抒寫的是特殊時代背景下的千千萬萬的游子對親人、對祖國大陸的思念情懷。
4、歸納并投影朗讀的方法:
劃分朗讀的節奏:每節詩之間停頓二拍,句與句間為一拍,句間停頓要長一些。
確定朗讀的重音:抓住關鍵詞語(表示形象的詞語)以及富有表現力的修飾語。
把握感情基調:
感情:深摯 綿長的思念
語調:低沉略帶哀傷
語速:舒緩
5、動畫展示音樂響起,全班齊讀。
三、研讀中感悟
1、這首詩是現代詩歌的上品,曾撥動了千萬人的心弦。它究竟好在哪里呢?我想聽一下同學們的意見。
小組合作討論并作圈點批注,可出示兩問題提示學生思考:
⑴ 將每節相同位置的語句進行歸類賞析,看看哪一處最美?
、啤∧銓ψ髌分心囊还澯∠笞钌?試作評析。
學生暢所欲言并美讀相應的詩句。
教師評價,歸納整理。
如:
⑴ 美在意象。詩人精心擷取和提煉意象,以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可感的具體對象,把四個人生階段中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感情表達出來:單純、集中、豐富、含蓄。
板書:小時侯→長大后→后來→現在
↓ ↓ ↓ ↓
郵票 船票 墳墓 海峽
、啤∶涝谇楦。主題逐步深化升華。第四節“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具有了其他鄉愁詩不可比擬的深度和廣度,暗含了渴望親人團聚,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表達的不再只是個人情感,而是千千萬萬海外游子的戀國思家的民族情感、愛國情感?芍^是“一首懷鄉詩,滿腔故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