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斷想》教案2
師:找的很準確。這里是換一種語氣強化這種否定的情緒。
生1:作者在文中以第二人稱“你”來稱呼地下森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師:地下森林本是沒有生命的,但在我們看來地下森林卻有了生命。大家圍繞這個問題來談一談。
生2:我們常在書信中用第二人稱的寫法,這樣顯得很親切。我們覺得地下森林仿佛是作者的一個朋友一樣。
生3:我認為還有一個作用,作者對地下森林非常景仰和熱愛,用第二人稱可以使這種感情更強烈,便于直接抒發感情。
生1:我們組還有一個疑問。文章的最后這樣寫道:“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尋光明的地下的‘種子’。這里的種子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師:這個問題很有深度。有哪個組談談自己的見解。
生2:這里的種子不僅是指地下森林的種子,
生3:我認為指代那些不怕艱難險阻,不怕黑暗,堅韌頑強的一類人人。
生4:還有那些生命力頑強的人。
<專家點評:教師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把學生置于問題之中,引發學生質疑、探究、發現。>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題
師:剛才同學們通過小組合作,探討了一些疑難問題。文章的最后有這樣一句話:“地下森林,我們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驕子,謝謝你的啟迪。”你們學完這篇文章以后,一定有很多的啟迪,你能用一句名言警句來談談你的啟迪嗎?你能用一個事例來驗證這一道理嗎?
生1: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堅持不懈,就終會有成果的。例,錢學森是參加“兩彈一星“的設計者之一,在設計之中,他們會遇到重重困難,但他們沒有失去信心,而是堅持不懈,正是因為他們有堅強意志,“兩彈一星”才能實驗成功。
生2:無論遇到任何險境都不能放棄努力,勝利往往出現于堅持之中。只要鼓起勇氣,鼓足力量,盡力拼搏,又有什么艱難險阻不能戰勝呢?德國詩人海涅生前最后八年是躺在“被褥的墳墓”中度過的,他手足不能動彈,眼睛半瞎,但他去寫下了大量譽滿人間的優秀詩篇。
生3:人生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么。葉圣陶老人的遺囑,全文不過130個字,然而卻寫了三次,他竟然在第三次修改中寫到要將自己的遺體捐獻給醫院。短短遺囑,數年而成,兩次增補,發人深思。
生4:堅強者能在命運風暴中奮斗。張海迪,她從胸部以下全部癱瘓,然而她憑著自己堅強的毅力,向命運挑戰。被譽為“中國的保爾”。
<專家點評:教師給學生創設了自主學習的空間,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談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這些名言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本文的主旨,學生在自主地學習中個性得到張揚,創新精神得到培養。>
師:親愛的同學們,在人生的征途中,只有矢志不渝的開拓,才能贏得光輝的未來;只有堅忍不拔的進取,才能到達幸福的樂園;只有頑強不息的攀登,才能登臨理想的顛峰。我將這一段話送給每一位同學。愿我們的人生是無愧、充實而又閃光的人生。
<專家點評:教師引導學生在內容與情感的雙重延伸中,幫助學生形成了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教學反思]
1、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新知識需要借助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才容易被學生接受,變成學生自己的知識。
2、文質優美、情感豐富的一類課文的教學可以使用“發現閱讀”教學方式。但需要教師全面占有材料,精心備課,指導、點撥要有步驟,有層次,力爭達到少而精。
3、恰當使用合作與交往的過程。在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教學中,合作與交往是不可缺少的。教師遇到疑難問題時,要組織學生合作學習。
作者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