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九下7
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文中重點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了解賓語前置的句式特點。
2.了解《戰國策》。
能力目標
1.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語境推斷文言實詞意義的能力。
2.欣賞鄒忌的諷諫藝術,理解諷喻說理的特點。
德育目標:
認識除蔽納諫在當時的積極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鑒意義。
教學重點
理讀課文,總結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詞類活用現象。
教學難點
反復誦讀,體會鄒忌進諫的技巧。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用以讀帶講的方式,使學生在自讀、齊讀、默讀等各種形式的朗讀中感知課
文,理解課文。
2.討論點撥法 教學過程中,從不同角度多設疑,巧設疑,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解題,了解《戰國策》;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語:
人們常說: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歷史上那些敢于進諫的大臣也往往沒有什么好的下場。請看大屏幕:(課件演示)
比干菹醢:比干因勸諫暴君商紂王而被剁成肉醬;屈原投江:屈原因勸諫昏君楚懷王而遭流放,最終投江自盡;魏征死諫:魏征曾被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稱為是自己的一面鏡子,但有時也是冒著殺頭危險直言進諫的。由此可見,進諫成功要有兩方面的因素: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賢明,二要看諫者是否注意了進諫的藝術,使“良藥”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戰國時齊威王非常幸運遇到了這樣一位賢臣——鄒忌。而這位以雄辯著稱的謀臣的諷諫之法更是令人叫絕。今天,我們就欣賞選自《戰國策》的歷史散文《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解題
1、標題“鄒忌諷齊王納諫”巧妙地用一個兼語句式點明了文章內容地兩個方面:鄒忌諷齊王,齊王納諫。
3、齊威王,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君王,據史載,他繼位之初,好為淫樂,不理政事,結果“百官荒廢,諸侯并侵,國且危亡,在于旦暮!饼R威王愛隱語,謀士淳于髡乃以隱語進諫曰:“國中有大鳥,止于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王聽后頓悟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后,齊威王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齊國大治。
三、提供有關《戰國策》與戰國的資料
《戰國策》是戰國末年和秦漢間的人編輯的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等名稱,經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國策》。全書共33篇。主要記載的是戰國時策士們的言論和行動。
戰國時代七雄并立,兼并戰爭比春秋時代更為頻繁激烈,各諸侯王紛紛招攬謀臣策士為自己出謀劃策,于是“士”這一階層活躍起來,有的主張連橫,有的主張合縱,所以,史稱這些人為策士或縱橫家,他們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張或斗爭策略,為某些統治集團服務,并且往往利用當時錯綜復雜的斗爭形勢游說諸侯!稇饑摺肪褪侵赜浭鲞@些策士們的言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