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漢何嘗殺妻教案
三、分析論據.看作者是怎樣論證的(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問:作者的論據分布在哪幾段?
2.提問:作者從哪些書籍的原始資料中尋找依據?第四段從《后漢書》中關于吳漢的生平中找到的有力證據是什么?作者為什么不就此作出結論,為什么還要再查究他的家庭和夫妻關系呢?從第五段找出原因,這說明什么呢?
3.提問:作者在從《后漢書》找到了吳漢的生平和家庭夫妻關系之后,為什么?
4.作者在第七段介紹劉珍是為了說明什么? 這為什么不是多余的?
5.第八段作者又以吳漢的人品作證,只有一句話,作者為什么還要引用?文章的最后一段說出了自己對編寫戲劇的態度,作者用“雖然……但是……”,這表明作者重點強調的是前者還是后者?
學生活動
1.回答:分布在第四、六、七、八段。
2.回答:作者從《后漢書》和《東觀記》尋找證據;他為亭長,并非總兵;而且對他和王莽的關系根本沒提,因為作者想找出更有力的證明材料,想使讀者更加信服。這說明作者論證的嚴密性。
3.回答:作者其實是在旁征博引,使讀者更加信服,因為如果單獨從一本書上找又舉出《東觀記》中的文字作證明,顯得缺乏說服力,這樣可以使它們相互印證。
4.回答:是說明劉珍的《東觀記》的可靠性,以使讀者更加信服。
5.作者從他的人品來說,是因為在封建社會忠孝是最大的美德,殺妻一事表明忠孝,一定會上書的。這是很有力的推斷。最后一段作者用這組關連詞,表明作者強調的是后者。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1.讓學生歸納本課的主要內容。
2.講解本文的論證過程。
3.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有效組織論據的方法。
學生活動
1.回答教師的提問。
2.分析作者的論證過程。
3.學習并掌握組織論據的方法。
一、回顧上節課內容。熟悉本文內容(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讓學生復習上節課講到的本文的論點、論據和論證,并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2.分析文章中的難理解的文言字句,一一解釋,使學生理解其大意。
3.讓學生回答作者是怎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文章最后一段和文章開頭一段是什么關系?
學生活動
1.用自己的話回答,也可以用課本上的原話回答。
2.就不懂的地方向教師詢問,也可以自己查詞典等等。
3.自己概括,只要言簡意賅,言之成理就可以;文章開頭和最后是前后呼應或對應關系。
二、分析作者的論證過程(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問:作者是怎樣組織論據的?試讓學生分析,組織學生討論,再作出回答,教師可以進行必要的引導:引經據典,步步為營。
2.作者在論證時采用了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而不是空洞的說教,這樣做的好處是什么?作者在哪一段中把擺事實和講道理結合起來?讓學生逐段分析。
3.把以上作者的論證過程向學生交代清楚后,提問: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治學態度怎樣?
學生活動
1.回答:作者先是用最一般的原始材料論證史書上根本沒有提到殺妻的情節,然后又研究和這個情節有關的章節,再舉出可以和其觀點相印證的其它史書的資料來論證。
2.回答:好處是論證充分嚴密,使讀者信服;第四段用擺事實的方法,第六段、第七段和第八段把兩者結合起來使用,只是有的段落側重二者中的一種。
3.回答:作者十分注重論據的充足性、論證的充分性、邏輯的嚴密性,很顯然,作者治學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