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生命(節選)
《故事的尾聲》寫林捷醫生冒著嚴寒,跋山涉水去給一位被豹子咬傷的獵人治療,當他看到這位受傷者就是奪去他妻子梅瑞的施特令格時,內心碰撞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他要立即動身往回走,卻又被梅瑞哀留下來。梅瑞答應他:等施特令格治愈后就跟他走。他于是悉心地給施特令格治療。然而,當他真的把施特令格的傷治好后,梅瑞正上路跟他一道走時,他突然冷漠地說:“故事的尾聲是很清楚的。我認為施特令格的茅屋不應該沒有女人。再見了。”他猛然抽回了梅瑞緊緊地握住的他的手,撐船離開了河岸。原來,林捷在給施特令格治療過程中,已全然明白梅瑞當初離開自己的原因,她對施特令格的愛如此強烈,他們誰也離不開誰。整個小說,作者未置一辭,卻將一個醫術高明、醫德高尚的醫生形象凸現在讀者面前,而讀者也正是在這種不動聲色的描寫中,深深地感受到人物內心的激蕩。又如《棕色的沃爾克》,作者為了讓男女主人公能自我展露心跡,精心設計了一個戲劇性的生活環境:丈夫懷特•伊文和他的妻子帶著心愛的沃爾克──一條公狗走在鄉間的土路上,沒想到碰上了沃爾克的舊主人、從北方來的凱福•米勒。雙方為爭奪這條公狗各不相讓。這就形成了一種態勢:隨著狗在新、舊主人間緊張地往返奔跑,在各自的心靈上都產生激烈撞擊。人們也就在他們心靈撞擊迸發的瑰麗火花中,窺見其各具特色的美好心靈和堅毅性格。
人物與環境、與自身的撞擊,二者缺一不可。在寫好這兩面撞擊的同時,尤其要寫好人物內心的自我撞擊,這是因為它既是人物與環境撞擊的“因”,也是人物與環境撞擊的“果”。說“因”,是因為人的意志、情感、愿望、要求等,是造成環境發生矛盾的起因;說“果”,是因為它最終決定人計算的行動。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內在的要求,有要求就會有碰撞,有碰撞就要最后通過內心作出抉擇。那種只強調寫好人物與環境發生碰撞,或者只強調寫好人物的內心沖突,都是不全面的。杰克•倫敦的短篇小說在雙重撞擊中展現人物性格,為我們提供了值得借鑒的寶貴的藝術經驗。
(選自《外國文學研究》XX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