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分類例說與實戰(思鄉詩)
抓住篇中的夢境描寫,是解答這類詩詞的一大關鍵。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以古人有詩云:“夢境原虛幻,情真幻亦真。”記夢必須寫景,這樣,抒發鄉思之情就有了依托;夢境往往是奇特的,
而情奇就不會使人覺得怪。鄉思的愿望在現實中難以實現,而在夢中卻很容易實現,“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里”,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先以武元衡的《春興》(楊柳陰陰細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為例做個簡要的分析:詩中的第三句寫春風吹夢,第四句寫夢逐春風,那和煦的春風仿佛正在為天涯漂泊者帶來故鄉春天的信息,圓了牽腸掛肚的鄉思夢,飄飄蕩蕩,越大山,跨大河,回到了故鄉。夢中的春風是那么的多情,又那么善解人意,似乎成了詩人回鄉的引路者。這樣,無形的夢境就變成了有形的現實,抽象的鄉思就被形象化了,這里用的是化虛為實的表現手法。還有司空圖的《華下》(故園春歸未有涯,小欄高檻別人家。五更惆悵回孤枕,猶自殘燈照落花。),戎昱的《旅次寄湖南張郎中》(寒江近戶慢流聲,竹影當窗月亂明。歸夢不知湖水闊,夜來還到洛陽城。)等,都是用記夢來抒發鄉思之情的佳作,可以做個比較鑒賞,以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下面再以解題分析來結束本段:“閱讀顧況《聽角思歸》(故園黃葉滿青苔,夢后城頭曉角哀。此夜斷腸人不見,起看殘月影徘徊。),就詩中作者怎樣運用記夢來表達鄉思之情做簡要的分析。”解答前應先考慮詩中哪些地方是記夢,哪些地方是寫夢醒之后的景象,再和詩題中“思歸”情結聯系起來分析,就不難做出這樣的回答:“詩人描寫夢中的故園已經荒廢,說明離家已久,思情更切,長夜漫漫,夢魂顛倒,夢醒時分更覺斷腸,繼續入夢已不可能,起看殘月,顧影徘徊,復聽曉角,更是悲從中來。”
領會詩中家信的作用,也是解答這類詩詞的一大關鍵。杜甫有詩云:“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戰火連年不斷之時,人民是多么盼望得到家中親人的信息,因此,詩人認為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萬金”,這一千古名句不但抒發了杜甫對親人的殷切思念之情,而且把國恨家愁抒發得淋漓盡致,把憂國憂之民之情表達得十分充分。還是舉個很有趣的例子來作深入一點的分析:如張籍的《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人在寫家信時深感鄉思情切,柔情萬種,“一行書信千行淚”,說不完,寫不盡,其間充滿了深厚豐富的感情和難以完全表達的矛盾,又似乎有點“書被催成墨未濃”的意味,到帶信人要出發了,仍然擔心漏掉了什么,覺得還有沒寫完的,又開封想再添上些,卻又不知從何說起。這一細節寫得非常細膩,非常典型,看似平淡,卻韻味猶濃。可以說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所以《唐詩別裁》認為這首詩“亦復人人胸臆語,與‘馬上相逢無紙筆’一首同妙。”潘德輿《養一齋詩話》更是推崇備至,以為“七絕之絕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而白居易的“心緒萬端書兩紙,欲封重讀意遲遲”,在寫法上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王灣的“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以“雁傳尺素”來表達,也別有一番滋味。為了加深認識,我們可以用岑參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出道題進行練習,以期得到鞏固,題曰“詩人出塞路上逢入京使者,想給親人捎封信,但卻苦于沒有紙和筆,只好請他帶個平安口信。詩人真的連紙筆都沒有嗎?這樣表達妙在哪里?請從語言和風格上作簡要的分析。”答前應作這樣的思考:詩人說沒有紙筆只是個漂亮的借口,而詩人出塞的目的自然是投筆從戎,豪情滿懷,想立功邊疆,封妻蔭子,對故鄉和親人雖有思念之情,但并不太強烈,因此不知從何說起,倒不如不寫更好些。然后即可作出以下正確的回答:“詩人并非沒有紙筆,這樣寫顯得更為含蓄。從語言上看,詩人用的是‘人人胸臆語’,樸素自然,不假雕飾,極平凡而極親切感人;從風格上看,表現出詩人豪邁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