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分類例說與實戰(思鄉詩)
5、(1)“涼”字表達仲夏暑熱中經日跋涉后,向晚突然來到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的快感。“蒼蒼”表現了那江中汀洲,隔岸的青山中與云平的樹木,色調深沉怡目,像在清水中洗浴過一樣的景象,給人以舒暢之感。
(2)由于感情的激動往往比理性的思索更迅速,人受外物感染,往往不自知其所以然,這樣寫是詩人當時思想感情獨特的真實的發生過程。把“隔水青山似故鄉”這一動人發現于末句點出,更近情理,更耐人尋味,傳達出一種特殊的生活況味,耐人含詠。
6、(1)分別是“靜”“昏”。“靜”字寫出了黃昏江潮初落,水面平靜得令人寂寞的景象;“昏”字寫出了林間瘴氣繚繞,一片迷蒙的景象。這兩種景象平添了詩人一段失意的痛苦,和鄉思的煩惱。
(2)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以景襯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頸聯寫景接頷聯的抒情,以景襯情,渲染了凄涼孤寂的氣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尾聯詩人又從寫景轉為抒情,詩人希望能寄一枝梅,安慰家鄉的親人,情致凄婉,綿長不斷,把詩人懷鄉之情升發到最高點。
7、(1)“隨”字化靜為動,傳神生輝,給人以青山挺立,紛至沓來,舟行江上,應接不暇之感;也表現出詩人風神爽朗,心馳神往之態。“入”字平中見奇,力透紙背,既寫出了江流奔騰直瀉,壯浪形骸的氣勢;又展現詩人高亢激越,樂觀開朗的情懷。
(2)這兩句詩明明是寫詩人思念故鄉,但又不直說,而采用擬人化手法,說“故鄉水”對自己懷有深情,不辭勞苦,一直送他到荊門外,即“萬里送行舟”。采用這種擬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陳述離鄉之情,顯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詩味和情趣。
8、(1)詩人首先描繪一幅秋天邊塞圖景,目的是用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渲染出邊塞的冷落沉寂,用“斷人行”來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頻仍、激烈,道路為之阻隔,渲染出濃重的悲涼氣氛。
(2)因為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所以說“月是故鄉明”。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并不使人覺得于情理不合,因為它極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正如古人所說“憶在故鄉兄弟故也,蓋情異而景為之變也”。
9、(1)“念”字,引出了離愁別恨;“拋”字,道出了后悔當初輕率離家,將離家稱為“拋”,后悔之意溢于言表;“浪”字,既是慨嘆今日浪跡他鄉,又是不滿眼下行蹤不定的生活。
(2)全詞分上、中、下片,上、中片寫景,筆調舒徐從容,由敘述轉為描繪。描敘內容從自然現象轉到社會人事,整體上層次分明,鋪排有序。下片抒情,抒寫了悔當初、恨現在的感情。寫景,為抒情鋪墊;徐緩,為急驟蓄勢。通篇轉承自然、渾若天成,體現了柳永長調善于鋪敘的特點。
10、(1)這首詞表現了詞人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愁苦心情。
(2)這兩句從思家轉到思念仲高,巧妙地借“寄語”流水來表達懷人之情,詞由橋寫到水,用擬人的手法,問一聲紅橋下的流水,何時能駕著小船去尋找兄弟?一聲“兄弟”,情義滿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