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學案設計
③是以后 ④益怠 ⑤蔽之甚
2.這個人為什么會溺死?請選擇根本原因( )
a.河水暴漲 b.乘的船破了。 c.不善于游泳。 d.腰纏千錢,游不動。
3.如果這個人舍棄他腰中的錢,能逃生嗎?從文中哪些語句能看出來。
4.其他渡河的人是怎樣勸這個人的?先后的語氣有何不同?
5.對眾人的勸戒,這個人的反應怎樣?這說明他是個怎樣的人?
6.從“吾哀之”到結尾是作者的議論,你覺得作者“哀”的僅只是這個溺死的人嗎?這個故事對當代社會有什么現實意義?
第二課時
指導預習
一、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在括號內解釋其意。
1.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________同_______ ( )
2.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同_______ ( )
3.河曲智叟亡以應 ________同_______ ( )
4.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________同_______ ( )
二、判斷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與哪一項例句中“之”字用法相同,將例句序
號填入括號中。
例句:a 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起舒緩語氣調整節奏作用,讀起來好聽)
b 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相當于“的”)
c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相當于“這”)
d 跳往助之。(相當于“他、她、它”)
1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 ( )
2甚矣汝之不惠。( )
3笑而止之( )
4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
5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
6操蛇之神聞之。( )( )
教讀新課。
(一)初步理清“人”和“事”:
1.思考:這則寓言一共寫了哪些人物?
2.思考:老愚公有多大年紀了?智叟是個年輕人嗎?那個“遺男”姓什么?有幾歲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嗎?
3.提問:再請大家計算一下,參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4.提問:“移山”這件事做起來困難嗎?他們的勞動艱苦嗎?
(二)人物分析——重點:智叟和愚公妻;并及愚公子孫、遺男。
愚公妻和智叟講的話差不多,態度似乎很接近。我們的分析就從這兩個人入手:
1.學生朗讀有關語句,進行比較: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提問:哪些話只有愚公的妻子講而智叟不講,哪些話只有智叟講而愚公的妻子不講?即使是兩個人都講的話,在內容和語氣上有什么差別?
下面再來討論另幾個人對移山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