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學案設計
4.對文段內容的理解和欣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段交代了放鶴亭名稱的由來,并具體描寫了放鶴亭的特點。
b.文段中所寫之鶴很馴順,善于高飛遠翔,自由往來。
c.文段描寫了“異境”之景的開闊與變化,為寫鶴設置了背景。
d.從文段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到張君盡享自然之趣的人生態度。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一 人物分析:愚公實不愚,智叟未必智。
二 這則寓言的深刻教育意義。
指導預習
一、“而”字作連詞有下面四種常見用法:a 表示并列關系;b 表示順承關系;c 表示轉折關系;d 表示修飾關系。試判斷下面各句中“而”字的用法屬于哪一種,將序號填入括號內。
1.面山而居( ) 2.聚室而謀( )
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 4.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 )
二、與其它句中“焉”字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 且焉置土石 b 始一反焉 c 有子存焉 d 無隴斷焉
三、翻譯下面句子,注意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的區別。
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2.如太行、王屋何?
3.甚矣,汝之不惠。
4.告之于帝。
教學過程
(一)思考:愚公多大年紀?(年且九十)太行、王屋二山有多大多高(方七百里,高萬仞)憑愚公的一點力量能不能把山移掉?(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那么愚公 堅決主張移山,是不是太笨了呢?
(二)討論:要看愚公笨不笨,關鍵在于弄明白他對移山這件事是怎么考慮的。請先想想:是什么情況引起愚公移山的動機的?
(三)思考:愚公認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呢?他是怎樣針鋒相對地駁斥智叟的反對和嘲笑的?
(四)你怎么看待寓言里愚公的“愚”?
(五).智叟真的“智”嗎?為什么?
(六)思考:我們再來看一看最后一段文章。有人說,這個故事到最后還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這兩座大山搬走的,這樣看來,愚公到底是無能的。你們同意這個觀點嗎?
練習鞏固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