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孟子二章教學案
三、名著
1、他在一座無人荒島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土人為奴,取名“________”。在島上生活28年后,因幫助一個船長制服叛變的水手,得以乘船返回自己的祖國,他在成為巨富后派人到島上繼續墾荒。他的名字叫 ________這部作品叫《________ 》。
2、英國著名作家笛福代表作品是《魯濱孫飄流記》。請你用簡潔的語言寫出這部小說的內容提要(80字左右)。
答案:
課前作業
二、戰國 儒 三、略 四、略
課后作業
二、1、經常犯錯 弄斷
2、憂患使人生存,安逸享樂使人死亡 從這件事情之后,孟子就不再遺忘了。
3、甲文以議論為主,語言精練,分析透辟;乙文以敘述為主,用引刀裂織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4、孟母這種教育方式是通過現實事物的現象以物示人,用實際行動來教育孩子
道理:①做事情不可半途而廢,貴在堅持 ②專心致志的學習往往能夠取得好的效果。③做任何事情要全神貫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
三、1、星期五、魯賓遜、魯賓遜漂流記2、魯濱孫四次航海。第一次出海他幾乎被淹死;第三次出海,又被海盜擄去,逃出后在巴西發了財。但他仍不死心,經別人提議,再次出航,結果滯留海島,在孤島中生活了二十八年。
魚我所欲也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把握本文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
3.強化朗讀訓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4.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引導學生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個大寫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內涵,辨析“失其本心”與“舍生取義”的關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生與死、利與義的問題歷來為世人關注,那么幾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呢?請走進《魚我所欲也》尋找答案。今天,我們學習《魚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現了孟子什么樣的道德主張。
二、資料助讀
1.“性善論”的要點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2)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仁義禮智的道德規范即由此產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變壞,是由于受外物的影響,不是本性的表現。“富歲子弟多賴、懶。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養”。“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