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孟子二章教學案
②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謂失其本心。
選若干名同學回答,明確:
(1)“辟”通“避”,躲避。
“辯”通“辨”,辨別。
“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之意。
“與”通“歟”,語氣詞。
“鄉(xiāng)”通“向”,從前。
(2)是:這種;這種做法。
為:寧愿;為了;接受。
而:表修飾,不譯;表轉(zhuǎn)折,卻。
于:比;對。
(3) ①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輕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鐘”的優(yōu)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④這就叫作喪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五、朗讀訓練,體會語言特色,初背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韻美。
2.學生背誦成組的排比句、對偶句。
3.教師出示背誦練習。幫助學生背誦。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