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孟子二章教學案
六、布置作業
《魚我所欲也》作業
【課前作業】
一、資料助讀
1.作者及題目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是編者加的。孟子(約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山東)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稱。他生活在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主張“法先王”。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
《孟子》一書,《漢書•藝文志》著錄十一篇,現存七篇,跟《論語》一樣,也是用語錄體寫的,但體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論述當代的某些重要問題,篇幅比較長,論證也很充分,已經具有議論文的規模,不過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語,《魚我所欲也》即屬于這一類。孟子長于言辭,在辯論中經常設譬,以小喻大,邏輯性很強,有極大的說服力;其文氣勢磅礴,筆帶鋒芒,又富于鼓動性,對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響。
解題: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理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重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生動形象;排比鋪陳,氣勢恢弘。體現了《孟子》一書文筆的特點。
2.“性善論”的要點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2)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仁義禮智的道德規范即由此產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變壞,是由于受外物的影響,不是本性的表現。“富歲子弟多賴、懶。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養”。“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
3.《禮記•檀弓》中有:“齊大饑,黔敖(富人)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捧)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二、預習題
⒈ 加點字注音。
死亦我所惡 一簞食 一豆羹
蹴爾而與之 乞人不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