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廢墟的召喚
2.背景資料【明確】本文寫于1979年12月,時值黨史的改革開放的號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響,作者將歷史的回顧與現實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用這篇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的散文為改革開放搖旗吶喊。3.題目解說【明確】文章的題目借“廢墟的召喚”來暗示對改革的呼喚,也是呼喚人們為處于落后狀態的祖國和民族奉獻自己的聰明才智。也號召人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4.結構分析(1)全文共21自然段,可劃分為4個部分。第一部分(1-3):對圓明園廢墟的整體描繪。第二部分(4-10):作者直抒胸臆,號召人們留下來,改造這凝固的歷史。第三部分(11-19):通過“我”與年青人的對話,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抒發,轉向面全社會的呼喚,尤其是對青年人的呼喚。第四部分(20-21):篇末點題,表明全文主旨。5.“廢墟的召喚”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寫了怎樣一個廢墟?“廢墟”召喚的是什么?【明確】用擬人的寫法寫了一個百廢待興、渴望變革、期待尊重的“廢墟”!皬U墟”召喚的是一種積極改革、棄舊更新、尋求新的建設和發展的時代精神。三、深入探究1.寫作特點探究:(1)融情入景,意旨深遠。析:作者將歷史的回顧與現實的思考一起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過畫面蘊含的意象,傳達中渴望改革、渴望振興的時代呼聲。(2)語言準確生動,富有表現力。析:作者描寫景物,筆力嫻熟,妙手偶得,信手拈來,而又韻味無窮、充滿了詩意,如“摸得著的寒意”,“濃處如酒,淡處如夢”這些表現了作者敏銳、準確的觀察、捕捉景物的能力和較強的語言表現力,而且也巧妙地映襯了作者內心情感的奧妙變化與波動。(3)敘議結合,對比鮮明。析:作者敘寫歷史,描寫景物,中間穿插了富有寓意的議論,如結尾處作者希望保留一部分廢墟的議論,就是在告誡人們不要忘記歷史的悲劇,不要忘記現實的召喚,這都是有深遠的寫作用意。文章前后部分的景物描寫在情調和色彩都有鮮明的對比,這種強烈的反差既傳達了作者改變現實的迫切的情感,也寄托了她對未來的希望與憧憬。2.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談談對“但是怎樣盡每一個我的責任?怎樣使環境更好地讓每一個我盡責任?”這句話的體會?【明確】本文寫于1979年,當時“十年動亂”結束不久,國家百廢待興,黨中央發出改革開放的號召,人們渴望變革,但又不知道道路在何方,且心有余悸,這句話寫出了青年面對時代的變革的迷惘與徘徊,表現了青年人在時代變革前的思索,也表現了人們對好政策的渴望。3.仔細品味下列句子,說說它們的含義?(1)石波不興,雕兵永駐,這蒙受了奇恥大辱的廢墟,只管悠閑地、若無其事地停泊著!久鞔_】這句話用擬人的手法表現了這永不變化的廢墟,使人感到歷史似乎在這里停滯了、凝固了。其中蘊含著作者對更新變革的渴望。(2)空中一陣鴉噪,抬頭只見寒鴉萬點,馱著夕陽,掠過枯樹林,轉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紅色的西天。【明確】本句從空中鴉噪與之靜對比,寫出廢墟的空曠、寂寥!胺奂t色的西天”與“暗影下的廢墟”對比,既是寫實景,又把人們的視線由地面引向透著美麗夕陽的空中。作者的心情由陰轉晴,表達了作者對變革給國家和民族帶下帶來的萬千氣象的向往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