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涉世家》先說后教名師教案
一、名師說課
作為對一篇文言文傳記課文的思考:
1.對文言文而言,字詞的解決是必然的,然而是把解決字詞作為學習的起點甚至是目標,還是把它作為手段,結合在過程中?
2.就課文而言,我們學習的指向是“陳涉起義”這一事件及其意義,還是陳涉其人在某一歷史場景中的言與行?
3.是就文解文,還是進行歷史還原?是襲用歷史定論,還是讓學生與原初的文本進行對話?
通過這些問題的思考,我們可以發現,我們面對教材時,首先還是一個采取何種思維范式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不言自明,雖然在實際操作中絕大多數老師還是會因襲與簡便起見采取逐字逐句的解釋,但大家都已經知道采取第二種方式是較為合理的教學方式,只是對于其中的原因卻不甚明了。我想最理想的文言文教學就是讓學生用文言的句式來直接進行閱讀與思考,而不應該時時借助于翻譯這一拐杖。字句的疏通,只是為了在肯綮處給學生以幫助,而不應該把文言文教學當成先翻譯為白話,用白話思考、討論對話的過程。
第二個問題其實是想糾正由于政治的原因所導致的對課文理解的干擾,由于對“農民起義”這一政治形式的重視,所以本文作為人物傳記,卻被錯誤地當成是歷史事件的記敘來進行解讀。我以為這在教學中應該進行“糾枉”。
二、名師引路
【創新方案一】
教學角度:巧設話題“評”陳勝——設置不同的話題,從多個角度豐滿人物形象。
主要教學步驟:
(一)整體感知明大意
⒈教師范讀并指導朗讀(重點讀好人物語言);學生朗讀課文、注釋,初知文意。
2.概括課文主要情節,如“置書魚腹,篝火狐鳴”、“激尉怒眾,挺身殺尉”等。
(二)巧設話題“評”陳勝
1.教師出示話題:①陳勝的鴻鵠之志;②陳勝的“天下”觀;③陳勝之“智”;④陳勝之“詐”;⑤陳勝的口才;⑥陳勝的領袖才能;⑦陳勝、吳廣之“謀”;⑧聯系課后練習三,評陳勝之“敗”。
2.教師指導:①聯系課文及資料,要“評”之有“據”;②分析周密細致,要“評”之有“理”。
3.學生依據話題,分小組研討、評價陳勝。
4.教師明確、補充、豐富、小結陳勝的形象。
【創新方案二】
教學角度:自主質“疑”,合作解“疑”——轉變學習方式,在貴“疑”處質疑,合作解“疑”。
主要教學步驟:
(一)朗讀質“疑”
學生朗讀課文、注釋,就文言知識自主質“疑”:①長句停頓;②句子語氣;③一詞多義,如“之”字用法;④古今異義,如:“亡憐往往豪杰”;⑤難句理解,如:“借第令毋斬”。
(二)精讀質“疑”
學生精讀“二世元年……吳廣為都尉”,就內容及人物自主質“疑”:
①課文詳寫起義的準備和發生的意圖是什么?②陳勝為什么要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并裝神弄鬼?③“召令徒屬”與“并殺兩尉”,能否顛倒?④司馬遷為什么把陳涉歸入“世家”?
(三)合作解“疑”
學生之間研討、學生與教師交流、學生與文本對話,解決以上“疑”點,全課自然收束。
三、精品教案
教學目的:
1. 熟悉課文,疏通文意。
2. 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
3. 培養學生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
教學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