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九年級語文教案 > 懷疑與學問(精選14篇)

懷疑與學問

發布時間:2023-09-04

懷疑與學問(精選14篇)

懷疑與學問 篇1

  教學目標

  (1)著重學習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使用,注意怎樣把引名言、敘事例、講道理結合起來以證明論點。

  (2)學習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論述語言。

  (3)理解的關系及求學中要善于“疑”的道理。

  教學建議

  論點與論證方法

  論述怎樣做學問。作者根據經驗,提出并論證了這樣的觀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才能辨偽去妄,才能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為證明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方法,論證精辟,令人信服。

  過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本文在論述中,條分縷晰,層次分明,其中過渡句的作用也是很明顯的,當作者引用兩位古代哲學家的話作為文章的論點之后,用三段話層層推進,提出對傳說要疑,進而又擴展到對書、對學問也要疑,初步確立懷疑的基本作用,然而作者并未由此進入總結,卻用一個并列復句既總結上文,又開啟下文,像一座橋梁,把作者的另一層意思連接起來,使論述走向更新的一個層面。這個過渡句用得恰到好處,無生硬之感。

  第 1 2 頁  

懷疑與學問 篇2

  教學目標

  (1)著重學習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使用,注意怎樣把引名言、敘事例、講道理結合起來以證明論點。

  (2)學習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論述語言。

  (3)理解的關系及求學中要善于“疑”的道理。

  教學建議

  論點與論證方法

  論述怎樣做學問。作者根據經驗,提出并論證了這樣的觀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才能辨偽去妄,才能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為證明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方法,論證精辟,令人信服。

  過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本文在論述中,條分縷晰,層次分明,其中過渡句的作用也是很明顯的,當作者引用兩位古代哲學家的話作為文章的論點之后,用三段話層層推進,提出對傳說要疑,進而又擴展到對書、對學問也要疑,初步確立懷疑的基本作用,然而作者并未由此進入總結,卻用一個并列復句既總結上文,又開啟下文,像一座橋梁,把作者的另一層意思連接起來,使論述走向更新的一個層面。這個過渡句用得恰到好處,無生硬之感。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并理解文中論證的層次和過渡句的作用。

  (2)學習課文層層深入論證的結構形式。

  教學過程:

  (1)導入  新課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高爾基曾經說過:“愛書吧,它是你知識的源泉”;對于過去的文化,毛澤東曾經說過:“要批判地吸收”;邦達列夫(原蘇聯)曾經說過:“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懷疑,在探索”。書上說的,難道還要懷疑嗎?有什么關系呢?

  今天我們學習(板書課文標題)就是要闡明“懷疑”與“學問”的關系問題,即“學則須疑”、“學者先在會疑”。

  (2)預習新課

  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思考、討論或完成下列問題(可以用投影的手段出示給學生)

  ①解釋下列詞語

  虛妄:

  墨守:

  不攻自破:

  辨偽去妄:

  啟迪:

  流俗:

  停滯:

  大儒:

  ②課文開頭兩段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為什么不能刪去?(可分組討論)

  ③本文的論題是什么?(要求學生獨立思考)

  ④我們學過哪五種常用的論證方法?本文主要是用的什么論證方法?試舉例說明。(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獨立思考)

  (3)研習課文

  ①朗讀課文,解釋“預習” ①中的詞語。

  讓數名學生依次讀完一遍,邊讀邊理解詞語;老師予以指正。

  ②整體認讀,概括段意。

  (先讓學生各自思考并寫出段意,然后三人以上的小組討論并有代表發表意見,其它同學補充,最后由教師指導并修改。)

  教師明確如下:

  劃分段落,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論證第一個分論點: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

  第三部分:(第6段)論證第二個分論點: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4)學生齊讀全篇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論證方法與論證過程。

  (2)理解的關系及求學中要善于“疑”的道理。

  教學過程:

  (1)研讀第一部分

  ①學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然后分組討論并回答問題。

  ②提問:課文開頭兩段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為什么不能刪去?

  明確:引導學生學習引用名言作為全文開頭的寫法。開頭兩段用了引用名言的寫法。所引的兩句古代名言,在全文中起了提出中心論點、充當論據的作用,并使開頭顯得新鮮活潑,所以不能刪去。

  ③提問:本文的論題是什么?

  明確:揭示了文章的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2)研讀第二部分

  ①齊讀課文第二部分,然后分組討論并回答問題。

  ②講解:作者認為對傳說要有懷疑精神,既然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而這種根據有時候不能親自看到,便只靠別人的傳說,而別人的傳說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對別人的傳說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

  ③提問:第4段運用了哪些事例,論述了什么問題?

  明確:運用了“古代有三皇、五帝”和“腐草為螢”兩個事例,論述了人們怎樣以懷疑精神做學問,明白易懂。

  ④課文怎樣論述正確對待書本、學問呢?

  明確:課文運用講道理論證方法論述正確對待書本、學問。先正面說: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這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然后從反面說,如果不是這樣,就是盲從,就是迷信,最后引用孟子名言,使論證有力。

  ⑤什么叫“懷疑精神”?文中是怎樣闡述的?

  明確:文中第四段中闡述:“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態度,便是懷疑的精神。”

  先指出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在第五段又具體論述了“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作用:“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3)研讀課文第三部分

  ①指名學生朗讀第6段課文,然后分組討論并回答問題。

  ②提問:第6段課文第一句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論述了什么分論點?怎樣論述的?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

  明確:課文承上啟下,歸結了第3、4、5段課文分論點后,提出第6段課文的分論點:懷疑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首先作道理論證:對別人的話不假思索,那是惰性的表現,是不能治學的,只有在不斷發問中,學問才會豐富起來(“反面”—“正面”)。其次舉例論證:戴震事例說明發問求解的重要性。再次,從正面闡述一切學問家做學問都要抱懷疑的態度,又從反面闡述“墨守前人舊說”的惡果。這樣,有力的論述分論點。

  (4)歸納小結

  本文善于分析事理,層層深入論證,用分論點論證中心論點,列舉名言、舉事例進行論證,運用道理論據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

懷疑與學問 篇3

  教學目標 

  (1)著重學習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使用,注意怎樣把引名言、敘事例、講道理結合起來以證明論點。

  (2)學習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論述語言。

  (3)理解的關系及求學中要善于“疑”的道理。

  教學建議

  論點與論證方法

  論述怎樣做學問。作者根據經驗,提出并論證了這樣的觀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才能辨偽去妄,才能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為證明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方法,論證精辟,令人信服。

  過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本文在論述中,條分縷晰,層次分明,其中過渡句的作用也是很明顯的,當作者引用兩位古代哲學家的話作為文章的論點之后,用三段話層層推進,提出對傳說要疑,進而又擴展到對書、對學問也要疑,初步確立懷疑的基本作用,然而作者并未由此進入總結,卻用一個并列復句既總結上文,又開啟下文,像一座橋梁,把作者的另一層意思連接起來,使論述走向更新的一個層面。這個過渡句用得恰到好處,無生硬之感。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分析并理解文中論證的層次和過渡句的作用。

  (2)學習課文層層深入論證的結構形式。

  教學過程 

  (1)導入  新課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高爾基曾經說過:“愛書吧,它是你知識的源泉”;對于過去的文化,毛澤東曾經說過:“要批判地吸收”;邦達列夫(原蘇聯)曾經說過:“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懷疑,在探索”。書上說的,難道還要懷疑嗎?有什么關系呢?

  今天我們學習(板書課文標題)就是要闡明“懷疑”與“學問”的關系問題,即“學則須疑”、“學者先在會疑”。

  (2)預習新課

  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思考、討論或完成下列問題(可以用投影的手段出示給學生)

  ①解釋下列詞語

  虛妄:

  墨守:

  不攻自破:

  辨偽去妄:

  啟迪:

  流俗:

  停滯:

  大儒:

  ②課文開頭兩段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為什么不能刪去?(可分組討論)

  ③本文的論題是什么?(要求學生獨立思考)

  ④我們學過哪五種常用的論證方法?本文主要是用的什么論證方法?試舉例說明。(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獨立思考)

  (3)研習課文

  ①朗讀課文,解釋“預習” ①中的詞語。

  讓數名學生依次讀完一遍,邊讀邊理解詞語;老師予以指正。

  ②整體認讀,概括段意。

  (先讓學生各自思考并寫出段意,然后三人以上的小組討論并有代表發表意見,其它同學補充,最后由教師指導并修改。)

  教師明確如下:

  劃分段落,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論證第一個分論點: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

  第三部分:(第6段)論證第二個分論點: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4)學生齊讀全篇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論證方法與論證過程。

  (2)理解的關系及求學中要善于“疑”的道理。

  教學過程 

  (1)研讀第一部分

  ①學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然后分組討論并回答問題。

  ②提問:課文開頭兩段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為什么不能刪去?

  明確:引導學生學習引用名言作為全文開頭的寫法。開頭兩段用了引用名言的寫法。所引的兩句古代名言,在全文中起了提出中心論點、充當論據的作用,并使開頭顯得新鮮活潑,所以不能刪去。

  ③提問:本文的論題是什么?

  明確:揭示了文章的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2)研讀第二部分

  ①齊讀課文第二部分,然后分組討論并回答問題。

  ②講解:作者認為對傳說要有懷疑精神,既然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而這種根據有時候不能親自看到,便只靠別人的傳說,而別人的傳說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對別人的傳說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

  ③提問:第4段運用了哪些事例,論述了什么問題?

  明確:運用了“古代有三皇、五帝”和“腐草為螢”兩個事例,論述了人們怎樣以懷疑精神做學問,明白易懂。

  ④課文怎樣論述正確對待書本、學問呢?

  明確:課文運用講道理論證方法論述正確對待書本、學問。先正面說: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這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然后從反面說,如果不是這樣,就是盲從,就是迷信,最后引用孟子名言,使論證有力。

  ⑤什么叫“懷疑精神”?文中是怎樣闡述的?

  明確:文中第四段中闡述:“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態度,便是懷疑的精神。”

  先指出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在第五段又具體論述了“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作用:“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3)研讀課文第三部分

  ①指名學生朗讀第6段課文,然后分組討論并回答問題。

  ②提問:第6段課文第一句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論述了什么分論點?怎樣論述的?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

  明確:課文承上啟下,歸結了第3、4、5段課文分論點后,提出第6段課文的分論點:懷疑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首先作道理論證:對別人的話不假思索,那是惰性的表現,是不能治學的,只有在不斷發問中,學問才會豐富起來(“反面”—“正面”)。其次舉例論證:戴震事例說明發問求解的重要性。再次,從正面闡述一切學問家做學問都要抱懷疑的態度,又從反面闡述“墨守前人舊說”的惡果。這樣,有力的論述分論點。

  (4)歸納小結

  本文善于分析事理,層層深入論證,用分論點論證中心論點,列舉名言、舉事例進行論證,運用道理論據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證。

懷疑與學問 篇4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先作論述后提出論點的寫法和層進式論證法、對比論證法。

  2.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教學要求

  1.指導預習,要求學生找出論證過程中講道理和舉事例的句子。

  2.學習本文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教學重點

  1.理解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      2.理解論證的層次和過渡句的作用

  教學難點 

  1.本文多次運用對比論證,一共有幾處?       (本文共有四處運用對比論證。

  一、第4段“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從正反兩方面說理,闡明“我們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之因;

  二、第5段“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通過正反兩方面的結果,闡明“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的重要性;

  三、第6段“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地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先從反面說理,后從正面說理,闡明為什么“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四、第6段“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指“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起來的。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先從正面概述事實,后據此事實從反面作一推理,闡明“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2.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本文的語言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 )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腦子里裝滿了問號的人。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們在學習中也應心存疑問,勇于提問,不恥下問,隨時反問,善于提問,只是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議論文談的就是這方面的問題,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啟發,很有價值的見解,學好這篇文章對我們很有意義。

  三、教師帶讀課文         幫助學生掃清字詞障礙

  四、布置閱讀思考題。

  為了有重點地學習這篇文章,我提出幾個閱讀思考題,同學們學習課文時考慮這  些問題應如何回答。      思考題一:本文的結構層次如何劃分?各部分的內容是什么?

  思考題二:文章的總論點是什么?總論點是如何提出來的?

  思考題三:分論點是什么?分論點的提出有什么特點?分論點與總論點之間有何聯系?

  思考題四:哪些地方用了對比論證?

  五、學生分組閱讀課文,考慮思考題的回答,著重考慮思考題一。

  六、講解文章的結構層次。

  這篇文章的結構層次如何劃分?各部分的內容是什么?

  講解:這篇文章有6段,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總論點。第1段是一句引用:“‘學者先要會疑。’——程頤”;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這兩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總論點到底是什么呢?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表達這個總論點,該怎么說呢?這兩個問題,大家課后再考慮考慮,下節課來回答。

  七、逐段講解課文。

  ㈠   第1、2段。

  1、 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總論點,這個總論點是什么?

  (本文的總論點是借用古代學者的名言提出的,總論點是“學者先要會疑”,或者是“學則須疑”。如果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表達,總論點是“研究學問必須有懷疑精神”。)

  2、  引用學者的名言以提出論點,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

  (這種寫法,既提出了論點,同時學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個證明論點的有力論據,這就使得論點的說服力更為增強。)

  ㈡    第3段。

  1、   對這段文章四句話之間層次關系怎樣理解?

  因果關系:因為①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②而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這種可靠;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這種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國難危急的時候……),所以④做學問所依據的材料也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這種材料最要緊最可靠;一種是別人的傳說,這種材料不一定可靠)。

  2、  第三句“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是舉例論證還是比喻論證?

  這句是比喻論證,設喻以說明“事實和根據”的兩種“來源”,不是舉例論證。如果舉例論證,那就要舉出做學問的實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學問的實例。

  3、  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個作用:

  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緊緊相聯。這段講了做學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依據是“靠別人的傳說”,自然就要出現一個問題——如何對待這“傳說”,而下文緊接著就談論這個問題。      二、形成層進,使文章論說深入一步,進了一層。這段講學問的基礎是什么,下面進一步講如何對待這個基礎,內容深入了。

  三、鋪石墊基,使文章的說服力增強。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這個關系到全篇中。動議題的問題,本段雖未加以論說,而“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這點已在本段得到說明,這就為后文論述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墊下了基石,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㈢     第4段。

  1、   第4段分三層意思,是哪三層?

  第一層(開頭到“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指出“懷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種“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懷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        第二層(“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學根據”)舉二例(“三皇、五帝”的傳說、“腐草為螢”的記載)具體說明如何以懷疑的精神對待傳說。

  第三層(末句“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懷疑的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2、  本段的中心在哪層?為何?

  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層。第一層提出文章的總論點:“懷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第二層是舉例說明在做學問中如何以懷疑精神對待傳說;第三層則是在第二層說明的基礎上作出結論,指出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在于攻破一切虛妄的學說。本文是在提出總論點后設立分論點加以論證,第3段以一個方面論證總論點,闡明為什么懷疑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這是第一個分論點的內容,本段第三層說的就是這個內容。

  ㈣    第5段。

  1、  第5段和第4段同是談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意義,為什么寫了第4段還寫第5段?兩段的內容有何異?         一、第4段說的是對于“傳說”要用懷疑精神對待,第5段則說“我們不論對干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各種各樣的書本,各家各派的學問,做學問者時時在評判,常常要棄取,這方面論及了,文章的論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將是缺陷。寫了第4段,又寫第5段,可見作者構思的周到。

  二、第4段側重說懷疑思索是為了取“是”棄“非”,攻破“一切虛妄的學說”,第5段側重說懷疑思索的三個步驟及其目的:“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

  2、  本段用了哪幾種論證方法?

  本段用了正反對比(“因懷疑而思索……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兩種論證方法。

  ㈤    第6段。

  1、  本段包含幾層意思?彼此如何聯系?

  本段包含四層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論點,即第二個分論點——“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二、(“對于別人的話……一切學問才會起來”)講道理論證論點。先從反面闡明:“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再從正面闡明:“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水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地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        三、(“許多大學問家……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舉實例論證論點。這一層分兩小層:第一小層是“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以清代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書向塾師發問的事例為證;第二小層概括指出“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干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

  四、(“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到段末)歸納總結,照應論點。先從正面作結:“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起來的。”再從反面強調:“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八、歸納中心

  本文論述了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的觀點,強調了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學者應有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作者關于之間關系的論述對今天的治學者或讀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懷疑與學問 篇5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及其相互關系,懂得懷疑精神對于做學問的重要性。

  2.了解議論文常用的幾種論證方法。   

  (二)能力訓練點

  1.理解本文運用分論點層層深入地論證中心論點的寫法。

  2.學會緊扣中心論點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

  (三)德育滲透點

  在學生懂得懷疑精神對于治學的重要性的基礎上,教育學生養成好問的學風,成長為有開拓、創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

  (四)美育滲透點

  借助分論點有力地支撐中心論點的嚴謹的結構美,

  二、學法引導

  本文語句通俗易懂,可在學生對議論文的文體知識已經有一點了解的情況下,通過閱讀,辨析論點、論據及運用的論證方法,掌握課文說理的思路,結合分析理解書后習題四,以加深對本文的理解。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1.理解本文運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論證論點,是學習的重點,可以通過放手讓學生閱讀,小組討論、辨析來完成。

  2.學習本文運用分論點層層深入地論證中心論點的論證思路,是學習難點,需要教師作必要的分析、歸納。  

  3.文中所說的治學要有懷疑精神的觀點,與遇事不想動腦筋多思考,一味依賴別人的滿天問的做法是有本質區別的,這一點對于學生來說,可能會分辨不清,教師宜作一點提示和引申。四、課時安排2課時。五、教具學具準備投影儀。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議論文三要素知識,整體了解文章內容、思路、及所用論證方法。2.結合練習四,比較分析,加深理解。

  3.教師在課上,一方面要對本文運用分論點層層深入論證作點撥,另一方面,可以與學生一起,另選事實作論據替換文中的事例,以幫助學生掌握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結構,著重分析理解本文運用分論點逐層深入論證中心論點的特點。

  (二)整體感知

  我國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顧頡剛,從小就有懷疑的精神,讀書時善于提出疑問,他一生在史學領域有許多獨到的研究,為祖國的歷史學作出了寶貴的貢獻。是他的治學經驗的結晶。這篇文章深刻地闡述了懷疑精神在做學問過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今天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對于培養開拓精神和創造精神,是大有益處的。

  本文議論的是怎樣做學問,作者善于層層深入地闡述問題,既擺事實,又講道理,并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論點,因此,文章雖短,但論證全面而透辟。

  (三)教學過程 

  1.由古今有成就的學者、名人的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故事導入  。

  2.教師范讀課文,要求:

  (1)概括出本文議論的問題。

  (2)理解“學者先要會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的意思。

  3.指導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理解下列思考題:(投影)  .

  (1)本文的標題是不是中心論點?如果不是,中心論點是什么?

  (2)本文運用了哪兩個分論點緊扣中心論點進行論證的?兩個分論點之間是并列的關系,還是層進關系?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

  明確:(1)本文的標題只提出了本文議論的問題,即懷疑精神與做學問的關系問題,所以只是論題。本文的論點是“學者先要會疑”或“學則須疑”。    .

  明確:(2)分論點一: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

  分論點二: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兩個分論點之間應是遞進關系。可從文章概括兩個分論點的一句話運用的關聯詞看出來。這句話是“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n新發明的基本條件。”采用的是表示遞進關系的關聯詞語:“不僅……還……”。

  4.指導研讀第3至5節及第6節,著重通過節內句與句之間的關系的分析,加之朗讀體會,感受本文層層深入地論證中心論點的特點。

  明確:3~5節為論證中心論點,提出并論證第一分論點。3—4節論述對于傳說的話,不

  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第.3節,側重論述別人的傳說不

  一定可靠;第4節緊承上文,點出第一層的中心意思,闡明怎樣正確對待傳說的話。第5節

  論述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此層是對上一層的引申和擴展。

  第6節,首句承上啟下,前半句歸結上兩段所論趣的共同論點(即第一個分論點)”后半

  句提出本段的論點(即第二個分論點)。接著先從正反_兩面講道理,再擺事實進行論證。最

  后指出“墨守前人的舊說”的惡果,從反面論說了懷疑在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方面的意義。由此,層層拓展,進行論證。

  (四)總結、擴展

  本節課,我們著重從文章整體人手,通過閱讀、分析、體會,懂得了做學問必須有懷疑精神的道理,特別是本文擺出中心論點后,運用分論點的形式層層深入地論證中心論點的寫法。

  文中所說的治學要有懷疑精神,與遇事不動腦,一味倚賴別人,滿天問的做法是有本質區別的。文中所說的懷疑精神,在第4節這樣闡述:“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態度,便是懷疑的精神。”可見,文中所說的懷疑,是建立在動腦筋思索的前提上的。是真正求知,做學問的表現。

  (五)布置作業     .    。

  1.整理本文結構提綱,加深理解,本文層層深入論證的特點。

  2.繼續朗讀課文,分析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

  (六)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分析本文是如何運用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進行論證的,練習替換論據,學會運用這種論證方法寫議論性的文章。

  (二)整體感知

  議論文提出的論點要為人所信服、接受,必須選用翔實有力的論據來證明。事實論據越確鑿、有代表性,理論論據越能經得起實踐檢驗,就越有說服力。擺事實、講道理,是絕大多數議論所采用的基本論證方法,本文也是這樣。引證、例證、分析事理透徹詳盡,有很強的說服力。

  (三)教學過程 

  (一)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本文論證論點,說明事理主要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試舉例分析。   

  明確:本文突出地采用了引用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方法,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引證:文章開頭引用了古代著名的大學者程頤和張載的話作為論點,又作為論據,很有說服力。中間又引了孟子的話“盡信書不如無書”,并作了闡釋,這“也就是說我們要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與該段的小論點十分切合,也十分精當。   

  例證:為了論證對于傳說必須有懷疑精神,舉了古書上“三皇五帝”和“腐草為螢’’兩個例;子,使人確信古書記載的傳說不一定可靠,懷疑確有必要。為了論證懷疑是建立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又舉了清代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書善疑的事例。用這些確鑿的事例作論據是很有說服力的。    i

  (二)結合完成?練習四”,加深對擺事實、講道理論證方法的理解。   

  (三)試著在文中運用引證和例證_的地方,選用別的論據來替換,看誰找得既多,又與文章論證的論點緊相吻合。   

  (四)以“我嘗到了懷疑的甜頭”為題,寫一段議論性文字,要求所舉例子能證明觀點。   

  (四)總結、擴展   

  論點和論據是被證明與證明的關系,論點能統率論據,論據能緊扣論點。我們不僅要學

  會扣住論點選擇有說服力的論據,還要能夠從材料中準確地提煉出論點。

  完成下列擴展訓練

  美國有家工廠的一臺大型機器發生了故障,許多人都未能修好,老板請來一位專家。專家仔細檢查后用粉筆在機器的某個地方畫了一條橫線,機器很快修好了,老板為此付給這位專家一萬美元。有人不服氣,這位專家說:“畫一條線,只值一美元;知道在哪兒畫,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

  1.從這則材料中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用簡明的文字表述出來。(不超過10個字)

  (提示:知識有價,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2.根據這則材料寫一段300字左右的議論性文字。

  (五)布置作業 

  仔細觀察身邊發生的一次糾紛,邊聽邊辨析各自的觀點及運用的論據,然后就此提出自己的某一觀點,并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分析論證,寫一篇以議為主,敘議結合的練筆。

  (六)板書設計 

懷疑與學問 篇6

  教學目的:

  一、領會“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才能辨偽去妄,才能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觀點;

  二、理解、掌握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

  教學重點:

  一、理解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

  二、理解論證的層次和過渡句的作用。

  教學難點:

  一、理解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

  二、理解論證的層次和過渡句的作用。

  教學時間: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二、新授。

  (一)背景及作者介紹

  顧頡剛(1893—1980),江蘇省吳縣人,歷史學家,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和歷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懷疑和辨偽,有不少創見。編有《古史辨》,著有《漢代學術史略》、《史林雜識初編》等。

  (二)朗讀課文,了解內容,學習文中的生字生詞。

  頡滯儒塾

  啟迪墨守虛妄辨偽去妄

  (三)再讀課文,熟悉內容,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歸納教學設計>文章各自然段的段義。

  第1自然段:“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第2自然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第3自然段:傳說不一定可靠,但做學問有時只能靠它。

  第4自然段:論述對于傳說,無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

  第5自然段:論述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辨別是非。

  第6自然段:論證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四)仔細閱讀課文,找出文中的中心論點和兩個分論點。

  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或“學者先要會疑”,或“學則須疑”)

  兩個分論點:

  1.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

  2.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五)劃分教學設計>文章的段落層次。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或“學者先要會疑”,或“學則須疑”)的中心論點。

  第二部分:論證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

  第二部分第一層(3、4自然段):論述對于傳說,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

  第二部分第二層(5自然段):論述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辨別是非。

  第三部分:論證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小結:本文的結構是層層深入的遞進式結構。

  三、作業:熟讀課文,記憶生字生詞。給本文列提綱

  一、復習引入新課。

  教學設計>文章的結構層次。

  二、新授

  (一)學習課文的第一部分。

  1.破折號后注明作者,是完整的引用格式,體現了作者治學嚴謹的風格。

  2.這兩句名言的作用是什么?(提出中心論點,并證明中心論點)

  3.這兩節作為教學設計>文章的開頭,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為什么不把他們從文中刪去?[用了引用名的寫法。這兩節在全文中起了提出中心論點,并充當論據的作用,還使教學設計>文章開頭顯得活潑有新意,所以不能刪去。]

  (二)分析學習教學設計>文章的第3、4節。

  1.朗讀課文,找出3、4節中舉的三個事例,說說它們要證明的內容分別是什么?[國難危急時刻有各種傳說的例子,“三皇”、“五帝”的傳說,和“腐草為螢”的傳說。第一個事例論證的傳說不,定可靠,不能隨便相信;第二和第三個事例,論證的是對于傳說要善于懷疑,告訴人們怎樣以懷疑精神做學問。]

  2.我們怎樣才能正確對待傳說?[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

  3.什么是懷疑精神?[經過一番事前的思考,不隨便輕信的態度就是懷疑精神。]

  4.“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中的“這”指代的是什么?[懷疑精神]

  5.給第四節課文劃分層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三)學習課文第二部分第二層。

  1.細讀這節課文,想想這層內容與上一層的內容能否調換位置?為什么?[不能,因為這一層緊承上一層內容,也是更進一層的說明。相對于書本、學問來講,人們很容易對傳說產生懷疑,只有人們能對傳說產生懷疑,才有可能對書和學問產生懷疑,課文中的排列更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

  2.“懷疑、思索、辨別”三步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不能。因為人之有先懷疑才可能思索,只有思索才可能辨別是非,三個步驟是按人對事物進行懷疑時的先后順序排列的,進行調整后就不符合人的認知規律了。]

  3.作者是如何論證對一本書或一種學問進行懷疑的?[先從正面論證要對書和學問進行懷疑,再從反面論證對書和學問不懷疑就是盲從,就是迷信。]

  4.文中引用孟子的話的作用是什么?[證明作者的觀點正確,使論證更有說服力。]

  三、小結:

  1.思考這部分課文用哪種論據證明作者的觀點?[用了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2.作者用兩個小層次論證了具有懷疑精神的必要性,它可以幫助人們消除迷信或盲從,進而也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

  四、作業。完成課后第二題。

  第三課時

  一、復習引入。

  二、新課。

  (一)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1.朗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第一句在內容和結構上起的作用是什么?[在結構上是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內容上前半句歸結上一部分所論述的論點,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論點。]

  ②文中第②③④⑤句與第①句的關系是什么?[第②③④⑤是用講道理的方法證明第①句提出的論點,第②③句從反面說理,第④⑤句從正面說理]

  ③文中第⑥⑦○8句與第①句之間的關系是什么?[第⑥⑦○8句是用事例論證第①提出的論點,第⑥句提出一個小論點,第⑦○8句是用事例來證明第⑥句提出的小論點和第①句的全段論點。]

  ④第○10○11句分別是從那什么方面論述的?[第⑩句是從正面論述,第○11句是從反面舉行論述]

  2.思考第⑨句中“一切學問家”中的“一切”能否刪去?為什么?[不能刪去,因為“一切”包括所有的學問家,表示無一例外,有強調的作用,如果去掉就失去了這種強調作用]

  3.第⑨句中的四個“常常”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它們的順序不能調換,因為“懷疑”、“辯論”、“判定”、“修正”這四個詞的順序是人們對過去學說進行懷疑的全過程,如果調換順序就與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過程不相符合。]

  4.這段文中共有三個“這樣”,把他們找出來,說說它們分別指代的是什么?[第一個“這樣”指到“對別人的話,不僅過思考,都不打折扣的承認;第二個和第三個“這樣”指代的事“對過去學者的學說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

  5.第○11據中“學術”和“文化”這兩個詞語能互換嗎?[不能,因為“學術”是人類眾多“文化”活動的一種,文中的順序是從部分到整體,互換之后就講不通了。]

  6.給這段文字劃分層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二)分析本文中論據的種類。

  本文中共用了兩種類型的論據:到理論據和事實論據。事實論據體現在第4節和第6節。道理論據體現在第1、2、5、6中。

  (三)分析本文的論證,各舉一例。

  本文中為了突出論說的力度,是用了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和道理論證三種論證方法。舉例略

  (四)總結擴展。

  論點和論據是被證明與證明的關系,論點能統率論據,論據能緊扣論點。我們不僅要學習扣住論點選擇有說服力的論據,還要能夠從材料中準確的提煉論點。

  完成下列擴展練習。

  美國一家工廠的大型機器發生了故障,許多人都未能修好,老板請來一位專家。專家仔細檢查后用粉筆在機器的某個地方花了一條橫縣,機器很快修好了,老板為此付給這位專家一萬美元。有人不服氣,這位專家說:“畫一條線,只值一美元;知道在哪畫,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

  1.從這則材料中提煉一個觀點,并用語言文字表述出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知識有價]

  2.根據這則材料,寫一篇議論文。

  三、作業:完成課后第二題和第四題。

懷疑與學問 篇7

  課堂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先作論述后提出論點的寫法和層進式論證法、對比論證法。

  2學習本文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3.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二、難點、重點分析

  1.本文是怎樣引用古人的話作為道理的論據來論證的?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們的作用,領會引用的精要,與論點切合和引用后闡釋等特點。除了引用,本文還運用了哪些方法?試舉例說明。    

  分析:本文引用古代大學者的話作為論據,對于增強文章的說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開頭引用古代兩位著名的大學問家的話,既用他倆的經驗之談作論點,又作論據,頗具說服力。程頤的“學者要先會疑”和張載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兩句話的意思概括起來就是:做學問要善于提出問題。中間引用了孟子的“盡信書不如無書”,并作闡釋:“這也就是教我們要有一點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引話十分精當,與該段的分論點十分切合。    

  除了道理論證,本文的舉例論證也用得很好。在論證對于傳說必須要有懷疑精神這個論點時,舉了古書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為螢”兩個例子,使人確信古書記載的傳說不一定可靠,懷疑確有必要。為了論證懷疑是建設新學說的基本條件這個分論點,舉了清代戴震讀《大學章句》敢于懷疑大儒朱表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學術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為大學問家,與他自幼讀書就善疑好問分不開。作者舉例時,還能擺出自己的經驗,如讀書時該怎樣懷疑與發問,列出了一系列尋根究底的疑問,給人以啟發和借鑒。總之,用這些事實論據來進行論證十分有說服力。    

  2.本文談到要有懷疑精神,而《說謙虛》一文談到要謙虛,兩者之間有沒有矛盾?為什么?    

  分析:“懷疑”與“謙虛”對于我們都需要,兩者并不矛盾。“懷疑”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為了求得真知而獨立思考,“謙虛”是指應承認自己的知識的不足而渴求新知。兩者之間的關系是謙虛才能求知,而求知須經懷疑,以力求真知。因此,兩者都是我們在認識世界過程中所需要的:我們既要有謙虛精神,又要有懷疑精神,這是唯物辯證法在治學觀點上的應用。   

  3.本文多次運用對比論證,一共有幾處?    

  分析:“本文共有四處運用對比論證。一、第4段“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從正反兩方面說理,闡明“我們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之因;二、第5段“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通過正反兩方面的結果,闡明“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的重要性;三、第6段“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地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先從反面說理,后從正面說理,闡明為什么“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四、第6段“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指“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起來的。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先從正面概述事實,后據此事實從反面作一推理,闡明“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4.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分析:本文的語言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如:“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短短兩句,15個字,把對傳說“信”與“不信”,“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的理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無可置疑。“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這是一個長句,70余字,對“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的產生”,作了準確的精辟的論述,蘊含著豐富的內容。“一切學問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學問家,無一例外。“不但……,就是……”準確地表達了作者的意思;“抱懷疑的態度”,“和書中的學說辯論”,“評判書中的學說”,“修正書中的學說”,具體、細致、深入、有序地說明學問家是如何才把“新學說”“建設”起來的;四個“常常”,多次重復詞語,突出說明學問家是經常這樣做的,表明這樣做,這種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這句是對上面論述的一個精當的總結,準確指出“這樣”做是“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的必要條件,闡明了分論點“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更新”、針對“過去”的學說而言,“更善”,說明優于“過去”的學說,“更新更善”,精當地說明了“新學說”的發展性,優越性。這70余字的長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三、教學過程 設計    

  (一)導入  新課。    

  教師:一個人從事學習,總是希望學有所獲,學有所成的。但是,從實際情況看,并非所有的求學者其最終收效都一樣,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卻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異,有的甚至差異很大,非常懸殊。無論歷史上,無論現實中,都存在這種情況。這是什么緣故呢?我們如何才能讓自己學習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這個問題,吸取有益的經驗,對我們搞好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懷疑與學問》這篇文章談的就是這方面的問題,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啟發,很有價值的見解,學好這篇文章對我們很有意義。    

  (二)布置閱讀思考題。   

  教師:為了有重點地學習這篇文章,我提出幾個閱讀思考題,同學們學習課文時考慮這些問題應如何回答。

  思考題一:本文的結構層次如何劃分?各部分的內容是什么?

  思考題二:文章的總論點是什么?總論點是如何提出來的?

  思考題三:分論點是什么?分論點的提出有什么特點?分論點與總論點之間有何聯系?

  思考題四:哪些地方用了對比論證?

  思考題五: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三)學生各自閱讀課文,考慮思考題的回答,著重考慮思考題一(結構層次)的回答。

  (四)學生朗讀課文(叫兩個學生朗讀)。

  (五)講解文章的結構層次。

  提問:這篇文章的結構層次如何劃分?各部分的內容是什么?(同學回答畢,教師酌情適當講評。)    

  講解:這篇文章有6段,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總論點。第1段是一句引用:“‘學者先要會疑。’——程頤”;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這兩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總論點到底是什么呢?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表達這個總論點,該怎么說呢?這兩個問題,大家課后再考慮考慮,下節課來回答。    

  (六)逐段講解課文。    

  第1、2段。   

  提問一: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總論點,這個總論點是什么?    

  講解:本文的總論點是借用古代學者的名言提出的,總論點是“學者先要會疑”,或者是“學則須疑”。如果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表達,總論點是“研究學問必須有懷疑精神”。    

  提問二:引用學者的名言以提出論點,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    

  講解:這種寫法,既提出了論點,同時學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個證明論點的有力論據,這就使得論點的說服力更為增強。   

  第3段。    

  教師:第3段在文章中是個重要段落,但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同學們閱讀時要多加思考。這段文章一共是四句話:①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②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③譬如在困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說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自己親自去觀察。④做學問也是一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但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了。對這段文章,有幾個問題需要弄清楚。    

  提問一:對這段文章四句話之間層次關系的理解,下面幾種看法哪種是正確的?為什么?

  講解:D是正確的。因為①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②而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這種可靠;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這種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國難危急的時候……),所以④做學問所依據的材料也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這種材料最要緊最可靠;一種是別人的傳說,這種材料不一定可靠)。    

  提問二:第三句“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是舉例論證還是比喻論證?    

  講解:這句是比喻論證,設喻以說明“事實和根據”的兩種“來源”,不是舉例論證。如果舉例論證,那就要舉出做學問的實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學問的實例。   

  提問三: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講解: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個作用: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緊緊相聯。這段講了做學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依據是“靠別人的傳說”,自然就要出現一個問題——如何對待這“傳說”,而下文緊接著就談論這個問題。二、形成層進,使文章論說深入一步,進了一層。這段講學問的基礎是什么,下面進一步講如何對待這個基礎,內容深入了。三、鋪石墊基,使文章的說服力增強。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這個關系到全篇中心議題的問題,本段雖未加以論說,而“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這點已在本段得到說明,這就為后文論述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墊下了基石,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第4段。    

  提問一:第4段分三層意思,是哪三層?    

  講解:這段分三層:第一層(開頭到“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指出“懷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種“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懷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第二層(“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學根據”)舉二例(“三皇、五帝”的傳說、“腐草為螢”的記載)具體說明如何以懷疑的精神對待傳說。第三層(末句“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懷疑的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提問二:本段的中心在哪層?為何?    

  講解: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層。第一層提出文章的總論點:“懷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第二層是舉例說明在做學問中如何以懷疑精神對待傳說;第三層則是在第二層說明的基礎上作出結論,指出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在于攻破一切虛妄的學說。本文是在提出總論點后設立分論點加以論證,第3段以一個方面論證總論點,闡明為什么懷疑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這是第一個分論點的內容,本段第三層說的就是這個內容。    

  第5段。    

  提問一:第5段和第4段同是談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意義,為什么寫了第4段還寫第5段?兩段的內容有何相異?   

  講解:一、第4段說的是對于“傳說”要用懷疑精神對待,第5段則說“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各種各樣的書本,各家各派的學問,做學問者時時在評判,常常要棄取,這方面論及了,文章的論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將是缺陷。寫了第4段,又寫第5段,可見作者構思的周到。二、第4段側重說懷疑思索是為了取“是”棄“非”,攻破“一切虛妄的學說”,第5段側重說懷疑思索的三個步驟及其目的:“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    

  提問二:本段用了哪幾種論證方法?    

  講解:本段用了正反對比(“因懷疑而思索……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兩種論證方法。    

  第6段。    

  提問一:第6段第一句“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講解:這句在文章中起兩個作用:一、揭示第一個分論點,提出第H個分論點。第3、4、5段在總論點提出后,先作論述,然后在這句的前一分句揭示第一個分論點——“懷疑”是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這個分論點說明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的一個方面,從一個方面回答為什么說懷疑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闡明了總論點;后一分句提出第二個分論點——“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這個分論點從另一方面回答為什么說懷疑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闡明總論點。二、承上啟下,使前后部分緊密相聯,全文渾然一體,而且使前后部分具有層進關系,論述深入一步。前一分句承上,是上文論述的總結,后一分句啟下,提出后文要論述的論點。“不僅……,也……”,分句之間是遞進關系,使文章前后部分具有層進關系,論述深入一步。    

  提問二:本段包含幾層意思?彼此如何聯系?    

  講解:本段包含四層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論點,即第二個分論點——“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二、(“對于別人的話……一切學問才會起來”)講道理論證論點。先從反面闡明:“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再從正面闡明:“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地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三、(“許多大學問家……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舉實例論證論點。這一層分兩小層:第一小層是“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以清代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書向塾師發問的事例為證;第二小層概括指出“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四、(“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到段末)歸納總結,照應論點。先從正面作結:“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起來的。”再從反面強調:“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七)歸納中心。    

  本文論述了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的觀點,強調了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學者應有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作者關于懷疑與學問之間關系的論述對今天的治學者或讀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八)議論寫作特點。    

  (參見“難點、重點分析”第3.4兩題。)

  二、作者及文中提到的幾位名人。    

  1.顧頡剛(1893~1980),我國當代史學家,原名誦坤,字銘堅。江蘇蘇州人。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先后在廈門、中山、北京等大學任教。解放后,擔任過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和學術委員、中國史學會理事等職務。主持《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的標點工作。他一生堅持記筆記66年,即使在十年動亂受到迫害以及住院治病期間也不中斷。他一共寫了500多萬字筆記,共1200多冊。其中有不少“創見”,為祖國的歷史學作出了寶貴的貢獻。主要著作有《顧頡剛文集》、《顧頡剛古史論文集》。    

  2.程頤(1033~1107),北宋哲學家,教育家。字正叔,學者稱伊川先生,洛陽人。曾和兄程領學于周敦頤,并同為北宋理學的奠基者,世稱“二程”。官至崇政殿說書,反對王安石新政。講學達30余年。程頤的著作有《易傳》、《顏子所好何學論》等。    

  3.張載(1020~1077),北宋哲學家。字子厚,鳳翔?縣(現陜西省眉縣)橫梁鎮人,世稱橫渠先生。青年時代學過兵法,欲結客收復沈西失地。曾任祟文院校書等職。講學關中,故其學派被稱為“關學”,著作有《正蒙》、《經學理窟》、《易說》等,編入《張子全書》中。   

  4.戴震(1724~1777),清代思想家、學者。字東原,安徽休寧人。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特召為纂修官,在館五年,病死。博聞強記,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均有深刻研究,又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旁轉之例。成為一代考據大師。在哲學上有力地批判理學家“理在事先”等理論,強調了從具體考察事物中認識事物規律的必要。著有《原善》、《原象》、《孟子字義疏證》等。

  5.朱衰(1130~1200),南宋哲學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別稱紫陽,徽州愛源價屬江西)人。僑寓建陽(分屬福建),曾任秘閣修撰等職。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有很深的研究。    

  三、關于戴震問塾師本事。    

  生十歲,就傅讀書,過目成誦,日數千言不肯休。授“大學章句”右行一章以下,問其塾師曰:“此何以知其為孔子之言,而曾予述之?又何以知其為曾子之意,而門人記之?”師應之曰“此先儒予朱子所注”云爾。即問子朱子何時人也?曰:“南宋。”又問孔子曾予何時人也?曰:“東周。”又問宋去周幾何時矣?曰:“幾二千年矣。”又問然則子朱子何以知其然?師無以應。(戴先生行狀)    

  四、治學格言選錄。    

  1.“學貴心悟,守舊無功。”(張載)    

  2.“所以觀書者,釋己之疑,明己之未達,每見每知所益,則學進矣;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張載)    

  3.“君子不隱其短,不知則問,不能則學。”(董仲舒)    

  4.“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罵行之。”(《中庸》    

  5.“古人學問并稱,明均重也,不能問者,學必不進。”(陳宏謀)    

  6.“群疑并興,寢食俱廢,乃能驟進。”(朱嘉)    

  7.“學貴知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陳獻章)    

  8.“讀書易,思索難,兩者缺一,便都全無用處。”(富蘭克林)    

  9.“學問就是要你認真地去發現事物的異同之處。一言以敝之,學問就是辨別之術。”(赫塞)    

  五、有爭議的問題。      

  1.關于作者。    

  文章的作者一說為吳世昌,認為是吳世昌先生于1934年代顧領剛先生寫的。      

  吳世昌,我國現代作家,文學史研究專家。浙江海寧縣人。1932年燕京大學英文系畢業,曾任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所編輯。1947年赴英國講學深造,1962年返國,任中科院文研所研究員。主要著作有《(紅樓夢)探源》《羅音室詩詞存稿》等。      

  2.關于文章結構劃分。      

  主要有兩種意見。一是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認為應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引用名言,提出中中心論點。第二部分(第3~ 5自然段),論證第一個分論點:“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此部分可分兩層:第一層(第3、4自然段),論述對于傳說,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索,不應當隨便輕信。第二層(第5自然段),論述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辨別是非。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論證第二個分論點: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二是認為該文應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提出文章的總論點。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闡明總論點,是本文的論證部分,應分為兩層:第一層為第3~5自然段,第二層為第6昂然段。      

  3.關于第3自然段的論證方法。      

  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這一段用的是類比論證方法。另一種意見認為這一段用了比喻論證方法。

  4關于原文的語病問題。    

  主要有四處:    

  原文一:“我們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這句話現教材刪掉了“不論信不信”和“都”。原文主要有兩個問題:①“不論信不信”,意思是說:“不管我們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問題在于“我們對于傳說的話”已經有了相信或不相信的結果,又怎么還談得上“應當經過一番思考”呢?②“不論信不信”是從正反或肯否兩個方面說的,與之相對應,這句話的后半部分也應當從兩個方面講,使前后一致。可原句后半部分卻只從“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一個方面做出判斷。因此把原文改成現在的樣子是合適、恰當的。由于已刪去“不論信不信”,從語感上再保留“都”也屬多余,故一并刪去為好。    

  原文二:“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現教材把“必須”改成了“必要”。按《現代漢語詞典》注,“必須”是“一定要”的意思,據此義,說懷疑是“辨偽去妄的一定的步驟”則不通。另外,安汝磐編《常用詞用法例釋》對“必須”的語法特點作了說明:“必須”在句子中作謂語動詞的狀語,不作謂語和定語。原句中“步驟”為名詞,系賓語中心詞,它不能受作狀語的“必須”的修飾。因此改文中用“必要”《現代漢語詞典》釋為“不可缺少”)是恰當的。   

  原文三:“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現教材在“對于別人的話”之后,增加了“不經過思索”一句。原文在語法上是通)飯的,但在邏輯判斷上有毛病。照該句所言,對于別人的話,如果都打點折扣的承認,那就是思想上的勤奮了。所以原文省略了必要的表達內容,是不恰當的,應補出。    

  原文四:“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都是這樣起來的。”現教材將“起來”一詞換成了“產生”。原文用“起來”與“發明”“理論”“作風”等搭配,總覺拗口,不合當代人語言習慣。改動是恰當的。

  (趙大鈞)

懷疑與學問 篇8

  教學目的: 

  一、領會“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才能辨偽去妄,才能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觀點; 

  二、理解、掌握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 

  教學重點: 

  一、理解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 

  二、理解論證的層次和過渡句的作用。 

  教學難點: 

  一、理解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 

  二、理解論證的層次和過渡句的作用。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引入。 

  二、    新授。 

  (一)    背景及作者介紹 

  顧頡剛(1893—1980),江蘇省吳縣人,歷史學家,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和歷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懷疑和辨偽,有不少創見。編有《古史辨》,著有《漢代學術史略》、《史林雜識初編》等。 

  (二)    朗讀課文,了解內容,學習文中的生字生詞。 

  頡(    )滯(    )儒(    )塾(    ) 

  啟迪  墨守  虛妄  辨偽去妄 

  (三)再讀課文,熟悉內容,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歸納教學設計>文章各自然段的段義。 

  第1自然段:“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第2自然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第3自然段:傳說不一定可靠,但做學問有時只能靠它。 

  第4自然段:論述對于傳說,無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 

  第5自然段:論述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辨別是非。 

  第6自然段:論證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四)仔細閱讀課文,找出文中的中心論點和兩個分論點。 

  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或“學者先要會疑”,或“學則須疑”) 

  兩個分論點:1.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 

  2.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五)劃分教學設計>文章的段落層次。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或“學者先要會疑”,或“學則須疑”)的中心論點。 

  第二部分:論證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 

  第二部分第一層(3、4自然段):論述對于傳說,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 

  第二部分第二層(5自然段):論述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辨別是非。 

  第三部分:論證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小結:本文的結構是層層深入的遞進式結構。 

  三、作業:熟讀課文,記憶生字生詞。給本文列提綱 

  第二課時 

  一、    復習引入新課。 

  教學設計>文章的結構層次。 

  二、    新授 

  (一)    學習課文的第一部分。 

  1.破折號后注明作者,是完整的引用格式,體現了作者治學嚴謹的風格。 

  2.這兩句名言的作用是什么?(提出中心論點,并證明中心論點) 

  3.這兩節作為教學設計>文章的開頭,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為什么不把他們從文中刪去?[用了引用名的寫法。這兩節在全文中起了提出中心論點,并充當論據的作用,還使教學設計>文章開頭顯得活潑有新意,所以不能刪去。] 

  (二)    分析學習教學設計>文章的第3、4節。 

  1.朗讀課文,找出3、4節中舉的三個事例,說說它們要證明的內容分別是什么?[國難危急時刻有各種傳說的例子,“三皇”、“五帝”的傳說,和“腐草為螢”的傳說。第一個事例論證的傳說不,定可靠,不能隨便相信;第二和第三個事例,論證的是對于傳說要善于懷疑,告訴人們怎樣以懷疑精神做學問。] 

  2.我們怎樣才能正確對待傳說?[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 

  3.什么是懷疑精神?[經過一番事前的思考,不隨便輕信的態度就是懷疑精神。] 

  4.“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中的“這”指代的是什么?[懷疑精神] 

  5.給第四節課文劃分層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三)學習課文第二部分第二層。 

  1.細讀這節課文,想想這層內容與上一層的內容能否調換位置?為什么?[不能,因為這一層緊承上一層內容,也是更進一層的說明。相對于書本、學問來講,人們很容易對傳說產生懷疑,只有人們能對傳說產生懷疑,才有可能對書和學問產生懷疑,課文中的排列更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 

  2.“懷疑、思索、辨別”三步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不能。因為人之有先懷疑才可能思索,只有思索才可能辨別是非,三個步驟是按人對事物進行懷疑時的先后順序排列的,進行調整后就不符合人的認知規律了。] 

  3.作者是如何論證對一本書或一種學問進行懷疑的?[先從正面論證要對書和學問進行懷疑,再從反面論證對書和學問不懷疑就是盲從,就是迷信。] 

  4.文中引用孟子的話的作用是什么?[證明作者的觀點正確,使論證更有說服力。] 

  三、小結: 

  1.思考這部分課文用哪種論據證明作者的觀點?[用了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2.作者用兩個小層次論證了具有懷疑精神的必要性,它可以幫助人們消除迷信或盲從,進而也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 

  四、作業。完成課后第二題。 

  第三課時 

  一、    復習引入。 

  二、新課。 

  (一)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1.朗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第一句在內容和結構上起的作用是什么?[在結構上是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內容上前半句歸結上一部分所論述的論點,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論點。] 

  ②文中第②③④⑤句與第①句的關系是什么?[第②③④⑤是用講道理的方法證明第①句提出的論點,第②③句從反面說理,第④⑤句從正面說理] 

  ③文中第⑥⑦○8句與第①句之間的關系是什么?[第⑥⑦○8句是用事例論證第①提出的論點,第⑥句提出一個小論點,第⑦○8句是用事例來證明第⑥句提出的小論點和第①句的全段論點。]  

  ④第○10○11句分別是從那什么方面論述的?[第⑩句是從正面論述,第○11句是從反面舉行論述] 

  2.思考第⑨句中“一切學問家”中的“一切”能否刪去?為什么?[不能刪去,因為“一切”包括所有的學問家,表示無一例外,有強調的作用,如果去掉就失去了這種強調作用] 

  3.第⑨句中的四個“常常”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它們的順序不能調換,因為“懷疑”、“辯論”、“判定”、“修正”這四個詞的順序是人們對過去學說進行懷疑的全過程,如果調換順序就與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過程不相符合。] 

  4.這段文中共有三個“這樣”,把他們找出來,說說它們分別指代的是什么?[第一個“這樣”指到“對別人的話,不僅過思考,都不打折扣的承認;第二個和第三個“這樣”指代的事“對過去學者的學說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 

  5.第○11據中“學術”和“文化”這兩個詞語能互換嗎?[不能,因為“學術”是人類眾多“文化”活動的一種,文中的順序是從部分到整體,互換之后就講不通了。] 

  6.給這段文字劃分層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二)分析本文中論據的種類。 

  本文中共用了兩種類型的論據:到理論據和事實論據。事實論據體現在第4節和第6節。道理論據體現在第1、2、5、6中。 

  (三)分析本文的論證,各舉一例。 

  本文中為了突出論說的力度,是用了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和道理論證三種論證方法。舉例略 

  (四)總結擴展。 

  論點和論據是被證明與證明的關系,論點能統率論據,論據能緊扣論點。我們不僅要學習扣住論點選擇有說服力的論據,還要能夠從材料中準確的提煉論點。 

  完成下列擴展練習。 

  美國一家工廠的大型機器發生了故障,許多人都未能修好,老板請來一位專家。專家仔細檢查后用粉筆在機器的某個地方花了一條橫縣,機器很快修好了,老板為此付給這位專家一萬美元。有人不服氣,這位專家說:“畫一條線,只值一美元;知道在哪畫,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 

  1.從這則材料中提煉一個觀點,并用語言文字表述出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知識有價] 

  2.根據這則材料,寫一篇議論文。 

  三、作業:完成課后第二題和第四題。

  上一篇:《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3

  下一篇:《懷疑與學問》《一個少年的筆記》教案及練習

懷疑與學問 篇9

  基礎能力測試1.給下邊加粗字注音。①虛________  ②守 ________  ③偽去妄________④程________  ⑤朱________  ⑥腐草為________2.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下邊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做學問必須抱懷疑態度。b.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c.學者先要會疑。d.學則須疑。3.下邊對于“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說明書上的東西多不可*,不能全信。b.說明人類到了盲從書本的時代,還不如回到沒有書本的遠古時代。c.書本的東西來自別人的傳說,別人的傳說不如自己親見,所以書本上的東西不可*。  

懷疑與學問 篇10

  【教學目標】

  1.學習文章遞進式論證結構。

  2.運用遞進式結構進行課堂練筆。

  【教學重難點】

  學習文章遞進式論證結構。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有一只鵝,在很小的時候就被主人放到一個大肚長頸的瓶子中養著。鵝的身子窩在瓶子的肚子里,脖子剛好能伸到瓶口之外。每天主人都忘不了來喂這只鵝,鵝呢,在瓶子里養尊處優很快就長大了。當鵝的身子膨脹到了不能經由瓶口從瓶子里被拿出來的時候,用什么樣的辦法可以在既不損壞瓶子又不弄傷鵝的前提下把鵝與瓶子分離?

  請大家幫幫這只鵝,看如何把它與瓶子分離。除了思考這個分離的方法之外,有沒有同學想提出自己的疑問?

  二、助讀資訊

  顧頡剛(1893-1980),原名誦坤,字銘堅。江蘇蘇州人。1920年畢業北京大學哲學系,是我國現代的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現在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著有《漢代學術史略》《史林雜識初編》等。

  三、活動一:探究課文,明確結構

  1.通讀課文,提取本文的中心論點。

  明確:學則須疑;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2.這篇文章講的是“懷疑”與“學問”之間的關系,大家找找看,課文哪一段的哪句話具體闡明了懷疑對做學問的作用?

  明確:

  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3.小組合作完成,找出本文的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并說說這些論據分別論證什么論點?

  明確:

  ①事實論據:

  a.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

  b.聽說古代有三皇、五帝。

  c.聽說“腐草為螢”。

  d.戴震善問的例子。

  ②以上四個事實論據分別論證了:

  a.“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這一論據論證了“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這一分論點。

  b.“聽說古代有三皇、五帝。聽說腐草為螢”。這兩個論據論證了“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這一分論點。

  c.戴震善問的例子,論證了“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這一分論點。

  ③道理論據:

  a.“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c.“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

  d.“我懷疑,所以我存在。”(笛卡兒)

  ④以上四個道理論據分別論證了:

  a.“學者先要會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這兩句名言是為了論證“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這一中心論點的。

  b.“盡信書不如無書。”這一名言論證了“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這一分論點。

  d.“我懷疑,所以我存在。”這一名言論證了“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這一分論點。

  通過以上的小組合作,我們明確了什么是懷疑精神,為什么說治學必須要有懷疑精神,怎樣做才能體現懷疑精神這三個問題。那么,就本篇課文而言,我們可以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來理清全文結構。

  4.理清全文論證結構。

  明確:

  ①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1—2)(中心論點)——是什么

  ②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需步驟的分論點(3—5)(分論點)——為什么

  a.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

  b.聽說古代有三皇、五帝;聽說“腐草為螢”。(論據)——怎么樣

  c.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a.戴震善問的例子。(論據)——怎么樣

  b.我懷疑,所以我存在。

  5.通過梳理,我們對課文結構一目了然,這樣的結構方式是什么結構,有什么作用呢?

  明確:

  遞進式結構。

  遞進式結構的基本模式:將中心論點進行分解,分成幾個分論點,這些分論點之間的關系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簡單到復雜。層間可用諸如“不僅……還是……”“……況且……”等關聯詞語過渡,同時又以此反映層次間遞進的關系。

  簡而言之:

  “是什么”就是下定義,“為什么”就是探原因,“怎么樣”就是談做法。

  四、活動二:再析例文,學以致用

  1.出示并引導分析例文一:《讓夢想在現實中起舞》。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讓思想自由飛翔。沉湎幻想難以取得成績,讓夢想建立在踏實的現實基礎上方有成就。正視現實,但不委身于現實,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讓夢想在現實中去跳一曲酣暢淋漓的舞蹈!

  閱讀例文,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來梳理結構。

  明確:

  第一句:“仰望星空,腳踏實地,讓思想自由飛翔”解釋了什么是“讓夢想在現實中起舞”。

  第二句:“沉湎幻想難以取得成績,讓夢想建立在踏實的現實基礎上方有成就”告訴我們為什么要“讓夢想在現實中起舞”。

  第三句:“正視現實,但不委身于現實,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讓夢想在現實中去跳一曲酣暢淋漓的舞蹈”明確如何做,才能“讓夢想在現實中起舞”。

  2.出示并自主分析例文二:《節儉是一種美德》。

  節儉是一種美德。

  因為節儉體現了一個人對他人勞動成果和人格的尊重。

  想必每個人小時候都念過這樣一首詩吧:“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只是“盤中餐”凝結著農民們的辛勤汗水,我們大家的“身上衣”“手中物”,又有哪一樣沒有飽含著千萬人的辛勤和汗水呢?所以,對這些東西的浪費,就是對他人勞動果實的不尊重,也就是對他人人格的不尊重。

  賞析提示:

  ①什么是節儉。

  ②為什么說“節儉是一種美德”。

  ③怎樣做才稱得上是節儉。

  根據賞析提示,請同學們自主梳理例文結構。

  明確:

  什么是節儉——節儉是一種美德。

  為什么說“節儉是一種美德”——因為節儉體現了一個人對他人勞動成果和人格的尊重。

  怎樣做才稱得上是節儉——珍惜他人的勞動果實。

  3.課堂練筆:請圍繞“論網絡游戲利弊”這個主題,寫一個遞進式結構的小片段。

  提示:

  ①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②為什么這樣說。

  ③我們應該怎樣做。

  五、課堂寄語

  通過對本篇課文結構的剖析,了解到這是一篇有深意的議論文,運用遞進式結構,層層論證了“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這一中心,文中引經據典,論述有理有據,具有很強的論證力。

  通過本篇課文內容的學習,希望同學們都能手握一把“懷疑”之鑰匙去打開學問的大門,在生活中大膽懷疑,小心求證,相信一定會獲得巨大的喜悅和無窮的收獲。

懷疑與學問 篇11

  第一部分:

  1.根據拼音寫漢字。

  p (  )如  虛w ng(  ) 停zh (  ) 私sh (  ) 步zh u(  )

  2.根據你對文章的理解,說說下面兩句話的意思。

  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

  ⑵盡信書不如無書。

  3.選出不是中心論點的一項(  )

  a、學者先要會疑。

  b、學則須疑。

  c、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

  d、做學問時,我們應有懷疑精神。

  4.懷疑精神包括哪三步?

  5.懷疑與學問有著怎樣的關系?(用書中的原話回答)

  6.你在學習的過程中具有懷疑精神嗎?結合課文談談你受到的啟發。

  讀選文,回答問題:

  ⑴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⑵對于別人的話,不經過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⑶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⑷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⑸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⑹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⑺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⑻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⑼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是善的學說產生。⑩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產生的。⑾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7.請根據本段內容,推測并寫出前一段的論點。

  8.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  )

  a、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

  b、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c、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

  d、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產生的。

  9.第一句中談及“消極方面”的作用是     ,談及“積極方面”的作用是    。

  10.讀6至9句,回答問題:

  ⑴相呼應的兩句是     和     。

  ⑵舉事實論據的是     句。

  ⑶四個“常常”概括了     。

  ⑷“一切學問家”的“一切”和句中的四處“常常”可否刪去?為什么?

  11.第十句中三個“新的”作用是     。

  12.第十一句中“學術”和“文化”兩個詞為什么不能互換?

  13.語段2至5句與第一句之間的關系是   。

  14.第7、8兩句寫戴震好問,是事例論據,直接證明的觀點是(  )

  a、學者先要會懷疑。

  b、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

  c、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

  d、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

  第二部分: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人們總是很尊敬發現真理的人,以為只有天才才能發現真理。其實,要發現真理,說難也不難,說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邊,能不能發現它,就看你有沒有一雙敏銳的眼睛,有沒有一個善于思考的腦子,有沒有敢于堅持探求真理的勇氣。

  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中看出問題,追根求源,終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來說,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謝皮羅教授,卻敏銳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時,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的。這是為什么呢?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號不放,進行了反復的實驗和研究。1962年他發表了論文,認為這種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如果地球停止旋轉就不會產生這種漩渦,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旋轉,而美國處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北半路的臺風也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其道理與洗澡水的漩渦是一樣的。他還斷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渦將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他的這種見解,引起各國科學家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在各地進行實驗,結果證明謝皮羅的結論完全正確。

  無獨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爾遜的生物學家,發現美國東海岸和歐洲西海岸同緯度的地區都有一種蚯蚓,而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這種蚯蚓。這是為什么?這個疑問,引起了當時正在研究大陸和海岸起源問題的德國地質學家魏格納的注意。魏格納認為,那小小的蚯蚓,活動能力有限,無法跨越大洋,它的這種分布情況,正好說明歐洲大陸和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后來裂開分成了兩個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為例證之一寫進了他的名著《大陸和海洋的起源》一書。

  最有趣的是一位奧地利醫生,他看到兒子睡覺時,忽然眼珠子轉動起來。他感到奇怪,連忙叫醒兒子,兒子說他剛才做了個夢。這位醫生想,眼珠子轉會不會與做夢有關?于是他以兒子、妻子、鄰居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反復的觀察實驗,最后寫出論文,指出當人的眼珠子轉動時,表示睡者正在做夢。如今,人們研究夢的生理學,便用眼珠子轉動的次數、轉動的時間,測量人做夢的次數、夢的長短。

  洗澡水的漩渦、蚯蚓的分布、睡覺時眼珠子的轉動,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科學史上,這樣的事例豈止三個?它說明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只要你見微知著,那么,當你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后,必能發現真理。

  15.請你概括本文的中心論點。

  16.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論證方法是    。

  17.本文談到發現真理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是:①   ②   ③    。

  18.第三自然段中加點的“發現者”與“創立者”的位置不能互換,原因是什么?

  19.第三自然段中劃直線的句子的含義是     。

  20.\'科學史上,這樣的事例豈止三個?\'在這句話中,\'這樣的事例\'是指怎樣的事例?

  第三部分:

  21.有時,當父母的往往喜歡這樣抱怨自家的孩子:“你看,人家的孩子……”這句話說得節省與含蓄,不過,個中滋味也只好由那“自家的孩子”慢慢地體會。如果你是“自家的孩子”,定會知道父母想要說的是      。假如你不是“自家的孩子”,聽到別人父母說出這樣的話來,你是怎樣理解他的言外之意的?(2004年梅州試題)

  22.下列各項中成語使用不當的一項是(  )(2004年瀘州試題)

  a.對于昨天發生的那件事,張三當時不在,一竅不通,就不必再問他了。

  b.為了籌建廣場,他嘔心瀝血,到處奔波。

  c、老師浯重心長地給我講了許多道理,列舉了大量名人的事例。

  d.在科學史上,一些科學發明往往源于異想天開。

  23.依次填入下面語句中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2004年內江試題)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而青少年     階段所受的教育對一個人一生的有著很大的     ,在青少年階段,知識、藝術的營養對他們的健康成長無疑是     的。

  a.成長  作用  有利  b.成才  影響  有利

  c.成長  影響  有益  d.成才  作用  有益

懷疑與學問 篇12

  【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設立分論點分層次論述的方法。

  2.學習本文通過事例、道理和對比論證的方法進行論述;學習這些論證方法在論述中的作用。

  3.學習本文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自主閱讀,提取信息,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掌握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從而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

  2.認識懷疑和創造之間的聯系,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教學重難點】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設立分論點分層次論述的結構。

  2.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及作用。

  3.品味論證語言的特點,結合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明白懷疑和創造之間的關系。

  第1課時

  一、新課導入

  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產生了懷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體定律;瓦特因為有“水開了,壺蓋為什么會跳起來”的疑問,發現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對前人的成果不盲從,因而提出了地動學說;牛頓因為有“蘋果為什么會落地”的疑問,發現了萬有引力……這些創造都是從懷疑中來,那么懷疑和學問有什么關系呢?讓我們來學習顧頡剛先生的《懷疑與學問》。

  二、資料助讀

  顧頡剛(1893~1980),江蘇省吳縣人,歷史學家,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和歷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懷疑和辨偽,有不少創見。編有《古史辨》,著有《漢代學術史略》《史林雜識初編》等。

  三、朗讀課文,積累詞語

  1.學生自讀課文。

  2.師生共同正音。

  頡(jié)虛妄(wàng)停滯(zhì)大儒(rú)塾師(shú)

  3.學生積累詞語。

  虛妄:沒有事實根據的。

  墨守:舊中國時代的墨子善于守城。表示因循守舊,不肯改進。

  不攻自破:不用攻擊,自己就潰敗了。多形容觀點、情節等站不住腳,經不起反駁或責問。

  停滯:因受阻礙不能順利地運動和發展。

  辨偽去妄:辨別虛偽的,清除去掉不合理的。

  四、引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再讀課文,思考問題,然后回答交流。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中心論點是如何提出來的?

  明確: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名言“學者先要會疑”或“學則須疑”也可。)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引用古代名言,開門見山地提出來的。

  2.本文由兩部分構成,它們是通過哪一句話聯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間的關系如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第六段首句“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二者之間是層層深入的遞進關系。此句在文章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使全文結構自然分為兩大部分,前一個分句是第一部分的分論點,后一個分句是第二部分的分論點。

  3.什么是懷疑精神?它對做學問有什么作用?

  明確:事前經過一番思考,不隨便輕信的態度就是懷疑精神。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

  五、合作探究

  學生快速瀏覽文章,回答問題,小組內交流統一答案然后班級交流。

  作者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引用了哪些名言?又列舉了哪些具體事例?它們分別屬于什么論據?

  討論并歸納:

  明確:

  (1)道理論據:

  a.“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c.“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

  d.“我懷疑,所以我存在。”(笛卡兒)

  (2)事實論據:

  a.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

  b.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c.聽說“腐草為螢”……(b、c兩個例子論證“懷疑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d.戴震善問的例子。(論證“許多大學問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

  六、課堂小結

  本文論述了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的觀點,強調了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學者應有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本文圍繞著中心論點,分設了兩個分論點,分層次進行論述,條理清楚,中心明確。這種論證結構和方法值得同學們學習。

  第2課時

  一、#教案# 導語

  上節課我們分析了文章的論點、論據和文章結構,這節課我們來探討一下文章的論證方法和語言特色。

  二、合作探究

  學生細讀課文后思考,然后交流回答。

  1.第一、二段引用學者的名言以提出論點,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

  明確:既提出了中心論點,又將它作為道理論據,有力地證明了論點。

  2.舉例論證,是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道理論證,是用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來證明論點。試舉出課文中所用的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例子。

  (學生分組討論五分鐘)師生交流:

  (1)課文中所用的舉例論證:

  第4自然段為了論證對于傳說必須有懷疑精神這個分論點,列舉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為螢”的例子并連續多次追問清楚地告訴人們做學問時懷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樣以懷疑精神做學問。第6自然段為了論證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這個分論點,舉了清代大學問家戴震幼年讀書善疑多問的事例做論據,也很有說服力。

  (2)課文中所用的道理論證:

  開頭引用程頤和張載這兩位古代大學問家的經驗之談作為論點,也起到了論據的作用,很有說服力。第5自然段用關于“懷疑”“思索”“辨別”的闡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論證了“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第6自然段的說理是:“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地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論證了“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3.教師設疑:第三段第三句“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是舉例論證還是比喻論證?

  (相機提出舉例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概念,有利于學生多了解一些論證方法。)

  明確:這句是比喻論證,設喻以說明“事實和證據”的兩種“來源”,不是舉例論證。如果舉例論證,那就要舉出做學問的實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學問的實例。

  4.本文多次運用對比論證,一共有幾處?

  明確:(1)第4段“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從正反兩方面說理,闡明“我們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之因。

  (2)第5段“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通過正反兩方面的結果,闡明“我們對于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的重要性。

  (3)第6段“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地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先從反面說理,后從正面說理,闡明為什么“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4)第6段“古今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指“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要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起來的。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先從正面概述事實,后據此事實從反面作一推理,闡明“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三、研讀賞析

  再讀課文,品味語言。

  教師指出本文作為議論文,語言準確、精練。請同學們畫出相應的語句,朗讀體會。

  全班交流。

  明確:本文的語言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如:“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短短兩句,幾個字,把對傳說“信”與“不信”,“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的理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無可置疑。

  四、拓展遷移

  以“我嘗到了懷疑的甜頭”為題,向同學說兩三分鐘話。

  要求所舉例子能說明觀點。

  明確:本題旨在引導學生就實際生活進行思考,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及運用舉例論證的方法和口頭論述觀點的能力。多鼓勵學生對事物提出獨特的見解,鼓勵學生對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評論,課上學生演講,讓他們有了更多進行邏輯思維的機會,這樣,學生的認識與思維水平能得到充實和提高。

  五、課堂小結

  本文論述了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的觀點,強調了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學者應有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作者關于懷疑與學問之間關系的論述對今天的治學者或讀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懷疑與學問 篇13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先作論述后提出論點的寫法和層進式論證法、對比論證法。

  2.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教學要求

  1.指導預習,要求學生找出論證過程中講道理和舉事例的句子。

  2.學習本文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教學重點

  1.理解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      2.理解論證的層次和過渡句的作用

  教學難點 

  1.本文多次運用對比論證,一共有幾處?       (本文共有四處運用對比論證。

  一、第4段“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從正反兩方面說理,闡明“我們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之因;

  二、第5段“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通過正反兩方面的結果,闡明“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的重要性;

  三、第6段“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地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先從反面說理,后從正面說理,闡明為什么“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四、第6段“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指“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起來的。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先從正面概述事實,后據此事實從反面作一推理,闡明“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2.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本文的語言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 )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腦子里裝滿了問號的人。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們在學習中也應心存疑問,勇于提問,不恥下問,隨時反問,善于提問,只是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議論文談的就是這方面的問題,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啟發,很有價值的見解,學好這篇文章對我們很有意義。

  三、教師帶讀課文         幫助學生掃清字詞障礙

  四、布置閱讀思考題。

  為了有重點地學習這篇文章,我提出幾個閱讀思考題,同學們學習課文時考慮這  些問題應如何回答。      思考題一:本文的結構層次如何劃分?各部分的內容是什么?

  思考題二:文章的總論點是什么?總論點是如何提出來的?

  思考題三:分論點是什么?分論點的提出有什么特點?分論點與總論點之間有何聯系?

  思考題四:哪些地方用了對比論證?

  五、學生分組閱讀課文,考慮思考題的回答,著重考慮思考題一。

  六、講解文章的結構層次。

  這篇文章的結構層次如何劃分?各部分的內容是什么?

  講解:這篇文章有6段,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總論點。第1段是一句引用:“‘學者先要會疑。’——程頤”;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這兩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總論點到底是什么呢?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表達這個總論點,該怎么說呢?這兩個問題,大家課后再考慮考慮,下節課來回答。

  七、逐段講解課文。

  ㈠   第1、2段。

  1、 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總論點,這個總論點是什么?

  (本文的總論點是借用古代學者的名言提出的,總論點是“學者先要會疑”,或者是“學則須疑”。如果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表達,總論點是“研究學問必須有懷疑精神”。)

  2、  引用學者的名言以提出論點,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

  (這種寫法,既提出了論點,同時學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個證明論點的有力論據,這就使得論點的說服力更為增強。)

  ㈡    第3段。

  1、   對這段文章四句話之間層次關系怎樣理解?

  因果關系:因為①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②而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這種可靠;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這種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國難危急的時候……),所以④做學問所依據的材料也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這種材料最要緊最可靠;一種是別人的傳說,這種材料不一定可靠)。

  2、  第三句“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是舉例論證還是比喻論證?

  這句是比喻論證,設喻以說明“事實和根據”的兩種“來源”,不是舉例論證。如果舉例論證,那就要舉出做學問的實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學問的實例。

  3、  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個作用:

  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緊緊相聯。這段講了做學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依據是“靠別人的傳說”,自然就要出現一個問題——如何對待這“傳說”,而下文緊接著就談論這個問題。      二、形成層進,使文章論說深入一步,進了一層。這段講學問的基礎是什么,下面進一步講如何對待這個基礎,內容深入了。

  三、鋪石墊基,使文章的說服力增強。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這個關系到全篇中。動議題的問題,本段雖未加以論說,而“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這點已在本段得到說明,這就為后文論述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墊下了基石,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㈢     第4段。

  1、   第4段分三層意思,是哪三層?

  第一層(開頭到“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指出“懷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種“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懷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        第二層(“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學根據”)舉二例(“三皇、五帝”的傳說、“腐草為螢”的記載)具體說明如何以懷疑的精神對待傳說。

  第三層(末句“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懷疑的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2、  本段的中心在哪層?為何?

  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層。第一層提出文章的總論點:“懷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第二層是舉例說明在做學問中如何以懷疑精神對待傳說;第三層則是在第二層說明的基礎上作出結論,指出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在于攻破一切虛妄的學說。本文是在提出總論點后設立分論點加以論證,第3段以一個方面論證總論點,闡明為什么懷疑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這是第一個分論點的內容,本段第三層說的就是這個內容。

  ㈣    第5段。

  1、  第5段和第4段同是談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意義,為什么寫了第4段還寫第5段?兩段的內容有何異?         一、第4段說的是對于“傳說”要用懷疑精神對待,第5段則說“我們不論對干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各種各樣的書本,各家各派的學問,做學問者時時在評判,常常要棄取,這方面論及了,文章的論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將是缺陷。寫了第4段,又寫第5段,可見作者構思的周到。

  二、第4段側重說懷疑思索是為了取“是”棄“非”,攻破“一切虛妄的學說”,第5段側重說懷疑思索的三個步驟及其目的:“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

  2、  本段用了哪幾種論證方法?

  本段用了正反對比(“因懷疑而思索……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兩種論證方法。

  ㈤    第6段。

  1、  本段包含幾層意思?彼此如何聯系?

  本段包含四層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論點,即第二個分論點——“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二、(“對于別人的話……一切學問才會起來”)講道理論證論點。先從反面闡明:“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再從正面闡明:“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水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地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        三、(“許多大學問家……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舉實例論證論點。這一層分兩小層:第一小層是“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以清代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書向塾師發問的事例為證;第二小層概括指出“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干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

  四、(“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到段末)歸納總結,照應論點。先從正面作結:“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起來的。”再從反面強調:“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八、歸納中心

  本文論述了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的觀點,強調了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學者應有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作者關于懷疑與學問之間關系的論述對今天的治學者或讀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懷疑與學問 篇14

  懷疑與學問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先作論述后提出論點的寫法和層進式論證法、對比論證法。

  2.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教學要求

  1.指導預習,要求學生找出論證過程中講道理和舉事例的句子。

  2.學習本文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教學重點

  1.理解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      2.理解論證的層次和過渡句的作用

  教學難點 

  1.本文多次運用對比論證,一共有幾處?       (本文共有四處運用對比論證。

  一、第4段“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從正反兩方面說理,闡明“我們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之因;

  二、第5段“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通過正反兩方面的結果,闡明“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的重要性;

  三、第6段“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地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先從反面說理,后從正面說理,闡明為什么“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四、第6段“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指“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起來的。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先從正面概述事實,后據此事實從反面作一推理,闡明“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2.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本文的語言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 )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腦子里裝滿了問號的人。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們在學習中也應心存疑問,勇于提問,不恥下問,隨時反問,善于提問,只是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議論文談的就是這方面的問題,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啟發,很有價值的見解,學好這篇文章對我們很有意義。

  三、教師帶讀課文         幫助學生掃清字詞障礙

  四、布置閱讀思考題。

  為了有重點地學習這篇文章,我提出幾個閱讀思考題,同學們學習課文時考慮這  些問題應如何回答。      思考題一:本文的結構層次如何劃分?各部分的內容是什么?

  思考題二:文章的總論點是什么?總論點是如何提出來的?

  思考題三:分論點是什么?分論點的提出有什么特點?分論點與總論點之間有何聯系?

  思考題四:哪些地方用了對比論證?

  五、學生分組閱讀課文,考慮思考題的回答,著重考慮思考題一。

  六、講解文章的結構層次。

  這篇文章的結構層次如何劃分?各部分的內容是什么?

  講解:這篇文章有6段,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總論點。第1段是一句引用:“‘學者先要會疑。’——程頤”;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這兩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總論點到底是什么呢?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表達這個總論點,該怎么說呢?這兩個問題,大家課后再考慮考慮,下節課來回答。

  七、逐段講解課文。

  ㈠   第1、2段。

  1、 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總論點,這個總論點是什么?

  (本文的總論點是借用古代學者的名言提出的,總論點是“學者先要會疑”,或者是“學則須疑”。如果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表達,總論點是“研究學問必須有懷疑精神”。)

  2、  引用學者的名言以提出論點,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

  (這種寫法,既提出了論點,同時學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個證明論點的有力論據,這就使得論點的說服力更為增強。)

  ㈡    第3段。

  1、   對這段文章四句話之間層次關系怎樣理解?

  因果關系:因為①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②而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這種可靠;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這種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國難危急的時候……),所以④做學問所依據的材料也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這種材料最要緊最可靠;一種是別人的傳說,這種材料不一定可靠)。

  2、  第三句“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是舉例論證還是比喻論證?

  這句是比喻論證,設喻以說明“事實和根據”的兩種“來源”,不是舉例論證。如果舉例論證,那就要舉出做學問的實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學問的實例。

  3、  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個作用:

  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緊緊相聯。這段講了做學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依據是“靠別人的傳說”,自然就要出現一個問題——如何對待這“傳說”,而下文緊接著就談論這個問題。      二、形成層進,使文章論說深入一步,進了一層。這段講學問的基礎是什么,下面進一步講如何對待這個基礎,內容深入了。

  三、鋪石墊基,使文章的說服力增強。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這個關系到全篇中。動議題的問題,本段雖未加以論說,而“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這點已在本段得到說明,這就為后文論述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墊下了基石,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㈢     第4段。

  1、   第4段分三層意思,是哪三層?

  第一層(開頭到“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指出“懷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種“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懷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        第二層(“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學根據”)舉二例(“三皇、五帝”的傳說、“腐草為螢”的記載)具體說明如何以懷疑的精神對待傳說。

  第三層(末句“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懷疑的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2、  本段的中心在哪層?為何?

  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層。第一層提出文章的總論點:“懷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第二層是舉例說明在做學問中如何以懷疑精神對待傳說;第三層則是在第二層說明的基礎上作出結論,指出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在于攻破一切虛妄的學說。本文是在提出總論點后設立分論點加以論證,第3段以一個方面論證總論點,闡明為什么懷疑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這是第一個分論點的內容,本段第三層說的就是這個內容。

  ㈣    第5段。

  1、  第5段和第4段同是談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意義,為什么寫了第4段還寫第5段?兩段的內容有何異?         一、第4段說的是對于“傳說”要用懷疑精神對待,第5段則說“我們不論對干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各種各樣的書本,各家各派的學問,做學問者時時在評判,常常要棄取,這方面論及了,文章的論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將是缺陷。寫了第4段,又寫第5段,可見作者構思的周到。

  二、第4段側重說懷疑思索是為了取“是”棄“非”,攻破“一切虛妄的學說”,第5段側重說懷疑思索的三個步驟及其目的:“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

  2、  本段用了哪幾種論證方法?

  本段用了正反對比(“因懷疑而思索……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兩種論證方法。

  ㈤    第6段。

  1、  本段包含幾層意思?彼此如何聯系?

  本段包含四層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論點,即第二個分論點——“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二、(“對于別人的話……一切學問才會起來”)講道理論證論點。先從反面闡明:“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再從正面闡明:“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水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地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        三、(“許多大學問家……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舉實例論證論點。這一層分兩小層:第一小層是“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以清代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書向塾師發問的事例為證;第二小層概括指出“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干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

  四、(“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到段末)歸納總結,照應論點。先從正面作結:“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起來的。”再從反面強調:“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八、歸納中心

  本文論述了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的觀點,強調了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學者應有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作者關于懷疑與學問之間關系的論述對今天的治學者或讀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懷疑與學問(精選14篇) 相關內容:
  • 懷疑與學問

    一、教學建議【拋磚引玉】1.本文題目是關系性議論文,它們之間的關系要搞清楚: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才能辯偽去妄,才能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也即懷疑是學問的必要條件。2.理解文章的結構。...

  •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精選16篇)

    教學目的1.學習本文先作論述后提出論點的寫法和層進式論證法、對比論證法。2.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教學要求1.指導預習,要求學生找出論證過程中講道理和舉事例的句子,為研討本文的教學重點論證方法做準備。...

  • 《懷疑與學問》教案設計(通用15篇)

    課堂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先作論述后提出論點的寫法和層進式論證法、對比論證法。 2學習本文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3.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 《懷疑與學問》有講有練(精選16篇)

    【基礎知識及相關背景】一、字音及詞義:譬p 如:例如。虛妄:沒有事實根據的。不攻自破:不用攻擊,自己就破壞了。多指不正確的言論或謠言,未經批駁,就露出了破綻。盡信書不如無書:意思是完全相信書還不如沒有書。...

  • 《懷疑與學問》教案(精選12篇)

    【教學構想】《懷疑與學問》是一篇觀點鮮明、論證充分、說理透徹的議論文。因此,我想從議論文教學的結構人手,既注重課文的整體把握,又注重語言文字的教學,使兩者得到統一,從而使傳統教法與教學創新得以有機結合。...

  • 《懷疑與學問》同步練習(通用12篇)

    第一部分:1.根據拼音寫漢字。p()如虛wng()停zh()私sh()步zhu()2.根據你對文章的理解,說說下面兩句話的意思。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⑵盡信書不如無書。3.選出不是中心論點的一項()a、學者先要會疑。...

  • 《懷疑與學問》基礎訓練(精選14篇)

    一、選擇正確的一項1.對文章開頭兩段的特點概括得最完整、最準確的一項是[ ]a.引用了名言b.提出了中心論點c.提出了中心論點:治學必須要有懷疑精神d.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論點2.第四段中,“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中“這”指代的是[ ]...

  • 《懷疑與學問》練習測試(通用12篇)

    一 基礎知識1.給加粗的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國難(n4n) 步驟(zh^u) 顧頡(j0)剛b.大儒(r() 思索(su%) 腐草為螢(y0ng)c.辨偽去妄(w4ng) 塾師(sh*) 譬如(p@)d.虞舜(sh)n) 墨守(m8i) 融化(r$ng)2.沒有錯別字的...

  • 《懷疑與學問》綜合能力測試(精選14篇)

    基礎能力測試1.給下邊加粗字注音。①虛妄________ ②墨守 ________ ③辨偽去妄________④程頤________ ⑤朱熹________ ⑥腐草為螢________2.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下邊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做學問必須抱懷疑態度。...

  • 魯教版《懷疑與學問》教案(精選12篇)

    教學目的:一、領會“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才能辨偽去妄,才能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觀點;二、理解、掌握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教學重點:一、理解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二、理解論證的層次和過渡句的作用。...

  • 第18課《懷 疑 與 學 問》教學設計

    第17課《懷 疑 與 學 問》教學設計教學目的: 一、領會“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才能辨偽去妄,才能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觀點; 二、理解、掌握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 教學重點: 一、理解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

  • 《懷疑與學問》練習測試

    一 基礎知識1.給加粗的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國難(n4n) 步驟(zh^u) 顧頡(j0)剛b.大儒(r() 思索(su%) 腐草為螢(y0ng)c.辨偽去妄(w4ng) 塾師(sh*) 譬如(p@)d.虞舜(sh)n) 墨守(m8i) 融化(r$ng)2.沒有錯別字的...

  • 《懷疑與學問》綜合能力測試

    基礎能力測試 1.給下邊加粗字注音。①虛妄________ ②墨守 ________ ③辨偽去妄________④程頤________ ⑤朱熹________ ⑥腐草為螢________2.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下邊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做學問必須抱懷疑態度。...

  • 《懷疑與學問》《一個少年的筆記》教案及練習

    [三維目標] 1. 理清文章論證的結構,理解中心論點與分論點之間的關系。 2. 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重點明確事例論證、道理論證在論說中的作用。 3. 認識“懷疑”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勾聯學習和生活實際,培養懷疑精神和創造意識。...

  • 九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无码AV天堂二区网站 | 狠狠躁18三区二区一区传媒剧情 | 超碰高清在线 | 内地老熟女老少配视频 | 四虎网站| 欧美一性一交一乱 | 日韩欧美亚洲天堂 | 色呦呦网站入口 | 超乳爆乳上司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91av| 午夜a一级毛片亚洲欧洲 | 麻豆精国品国产2023 | 熟妇人妻无乱码中文字幕 | 亚洲最大的AV无码网站 | 久久国产色av老熟蜜臀av | 久久精品黄AA片一区二区三区 | 99久33精品字幕 | 福利片在线观看 | 欧美人与动牲猛交XXXXBBBB | 国产精品黄色影片导航在线观看 | 欧美午夜a级限制福利片 | 国产一级免费看视频欧美激情 | 亚洲码欧美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av人综合在线观看 | 天天舔夜夜 | 无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av |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美女免费精品高清毛片在线视 |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视频 | 精彩视频一区 | 91视频精选| 超清无码av丝袜片在线观看 | 草草地址线路①屁屁影院成人 | 亚洲精品毛片av | 91精品视频在线看 | 又大又硬又黄又刺激的免费视频 | 四虎在线网址 | 国产裸体裸美女无遮挡网站 | 国产激情视频在线 | 日本黄色录像 | 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抽搐免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