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初中語文教案 > 八年級語文教案 >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精選16篇)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10-24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精選16篇)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先作論述后提出論點的寫法和層進式論證法、對比論證法。

  2.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教學要求

  1.指導預習,要求學生找出論證過程中講道理和舉事例的句子,為研討本文的教學重點論證方法做準備。

  2.學習本文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教學重點

  1.理解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

  (本文是怎樣引用古人的話作為道理的論據來論證的?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們的作用,領會引用的精要,與論點切合和引用后闡釋等特點。除了引用,本文還運用了哪些方法?

  本文引用古代大學者的話作為論據,對于增強文章的說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開頭引用古代兩位著名的大學問家的話,既用他倆的經驗之談作論點,又作論據,頗具說服力。程頤的“學者要先會疑”和張載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兩句話的意思概括起來就是:做學問要善于提出問題。中間引用了孟子的“盡信書不如無書”,并作闡釋:“這也就是教我們要有一點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引話十分精當,與該段的分論點十分切合。

  除了道理論證,本文的舉例論證也用得很好。在論證對于傳說必須要有懷疑精神這個論點時,舉了古書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為螢”兩個例子,使人確信古書記載的傳說不一定可靠,懷疑確有必要。為了論證懷疑是建設新學說的基本條件這個分論點,舉了清代戴震讀《大學章句》敢于懷疑大儒朱高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學術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為大學問家,與他自幼讀書就善疑好問分不開。作者舉例時,還能擺出自己的經驗,如讀書時該怎樣懷疑與發問,列出了一系列尋根究底的疑問,給人以啟發和借鑒。總之,用這些事實論據來進行論證十分有說服力。)

  2.理解論證的層次和過渡句的作用

  教學難點

  1.本文多次運用對比論證,一共有幾處?

  (本文共有四處運用對比論證。

  一、第4段“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從正反兩方面說理,闡明“我們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之因;

  二、第5段“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通過正反兩方面的結果,闡明“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的重要性;

  三、第6段“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地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先從反面說理,后從正面說理,闡明為什么“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四、第6段“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指“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起來的。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先從正面概述事實,后據此事實從反面作一推理,闡明“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2.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本文的語言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如:“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短短兩句,幾個字,把對傳說“信”與“不信”,“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的理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無可置疑。“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這是一個長句,70余字,對“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的產生”,作了準確的精辟的論述,蘊含著豐富的內容。“一切學問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學問家,無一例外。“不但……,就是……”準確地表達了作者的意思;“抱懷疑的態度”,“和書中的學說辯論”,“評判書中的學說”,“修正書中的學說”,具體、細致、深入、有序地說明學問家是如何才把“新學說”“建設”起來的;四個“常常”,多次重復詞語,突出說明學問家是經常這樣做的,表明這樣做,這種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這句是對上面論述的一個精當的總結,準確指出“這樣”做是“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的必要條件,闡明了分論點“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更新”、針對“過去”的學說而言,“更善”,說明優于“過去”的學說,“更新更善”,精當地說明了“新學說”的發展性,優越性。這70余字的長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課時安排

  第1、2課時:通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理解文章結構

  第3、4課時:逐段分析文章,理解文章中心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新課。

  一個人學習,總是希望學有所獲,學有所成的。但是,從實際情況看,并非所有的求學者其最終收效都一樣,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卻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異,有的甚至差異很大,非常懸殊。無論歷史上,無論現實中,都存在這種情況。這是什么緣故呢?我們如何才能讓自己學習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這個問題,吸取有益的經驗,對我們搞好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懷疑與學問》這篇文章談的就是這方面的問題,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啟發,很有價值的見解,學好這篇文章對我們很有意義。

  三、教師帶讀課文

  幫助學生掃清字詞障礙

  四、布置閱讀思考題。

  為了有重點地學習這篇文章,我提出幾個閱讀思考題,同學們學習課文時考慮這  些問題應如何回答。

  思考題一:本文的結構層次如何劃分?各部分的內容是什么?

  思考題二:文章的總論點是什么?總論點是如何提出來的?

  思考題三:分論點是什么?分論點的提出有什么特點?分論點與總論點之間有何聯系?

  思考題四:哪些地方用了對比論證?

  五、學生分組閱讀課文,考慮思考題的回答,著重考慮思考題一。

  六、講解文章的結構層次。

  這篇文章的結構層次如何劃分?各部分的內容是什么?

  講解:這篇文章有6段,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總論點。第1段是一句引用:“‘學者先要會疑。’——程頤”;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這兩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總論點到底是什么呢?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表達這個總論點,該怎么說呢?這兩個問題,大家課后再考慮考慮,下節課來回答。

  七、逐段講解課文。

  ㈠   第1、2段。

  1、 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總論點,這個總論點是什么?

  (本文的總論點是借用古代學者的名言提出的,總論點是“學者先要會疑”,或者是“學則須疑”。如果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表達,總論點是“研究學問必須有懷疑精神”。)

  2、  引用學者的名言以提出論點,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

  (這種寫法,既提出了論點,同時學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個證明論點的有力論據,這就使得論點的說服力更為增強。)

  ㈡    第3段。

  1、   對這段文章四句話之間層次關系怎樣理解?

  因果關系:因為①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②而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這種可靠;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這種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國難危急的時候……),所以④做學問所依據的材料也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這種材料最要緊最可靠;一種是別人的傳說,這種材料不一定可靠)。

  2、  第三句“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是舉例論證還是比喻論證?

  這句是比喻論證,設喻以說明“事實和根據”的兩種“來源”,不是舉例論證。如果舉例論證,那就要舉出做學問的實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學問的實例。

  3、  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個作用:

  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緊緊相聯。這段講了做學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依據是“靠別人的傳說”,自然就要出現一個問題——如何對待這“傳說”,而下文緊接著就談論這個問題。

  二、形成層進,使文章論說深入一步,進了一層。這段講學問的基礎是什么,下面進一步講如何對待這個基礎,內容深入了。

  三、鋪石墊基,使文章的說服力增強。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這個關系到全篇中。動議題的問題,本段雖未加以論說,而“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這點已在本段得到說明,這就為后文論述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墊下了基石,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㈢     第4段。

  1、   第4段分三層意思,是哪三層?

  第一層(開頭到“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指出“懷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種“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懷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

  第二層(“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學根據”)舉二例(“三皇、五帝”的傳說、“腐草為螢”的記載)具體說明如何以懷疑的精神對待傳說。

  第三層(末句“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懷疑的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2、  本段的中心在哪層?為何?

  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層。第一層提出文章的總論點:“懷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第二層是舉例說明在做學問中如何以懷疑精神對待傳說;第三層則是在第二層說明的基礎上作出結論,指出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在于攻破一切虛妄的學說。本文是在提出總論點后設立分論點加以論證,第3段以一個方面論證總論點,闡明為什么懷疑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這是第一個分論點的內容,本段第三層說的就是這個內容。

  ㈣    第5段。

  1、  第5段和第4段同是談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意義,為什么寫了第4段還寫第5段?兩段的內容有何相異?

  一、第4段說的是對于“傳說”要用懷疑精神對待,第5段則說“我們不論對干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各種各樣的書本,各家各派的學問,做學問者時時在評判,常常要棄取,這方面論及了,文章的論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將是缺陷。寫了第4段,又寫第5段,可見作者構思的周到。

  二、第4段側重說懷疑思索是為了取“是”棄“非”,攻破“一切虛妄的學說”,第5段側重說懷疑思索的三個步驟及其目的:“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

  2、  本段用了哪幾種論證方法?

  本段用了正反對比(“因懷疑而思索……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兩種論證方法。

  ㈤    第6段。

  1、  本段包含幾層意思?彼此如何聯系?

  本段包含四層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論點,即第二個分論點——“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二、(“對于別人的話……一切學問才會起來”)講道理論證論點。先從反面闡明:“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再從正面闡明:“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水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地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

  三、(“許多大學問家……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舉實例論證論點。這一層分兩小層:第一小層是“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以清代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書向塾師發問的事例為證;第二小層概括指出“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干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

  四、(“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到段末)歸納總結,照應論點。先從正面作結:“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起來的。”再從反面強調:“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八、歸納中心

  本文論述了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的觀點,強調了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學者應有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作者關于懷疑與學問之間關系的論述對今天的治學者或讀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九、教學小結

  十、布置作業

  上一篇:《懷疑與學問》教案2

  下一篇:魯教版《懷疑與學問》教案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篇2

  一、選擇正確的一項

  1.對文章開頭兩段的特點概括得最完整、最準確的一項是

  [    ]

  a.引用了名言

  b.提出了中心論點

  c.提出了中心論點:治學必須要有懷疑精神

  d.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論點

  2.第四段中,“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中“這”指代的是

  [    ]

  a.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

  b.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

  c.對傳說提出問題

  d.不輕信傳說

  3.“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句中的“是”和“非”是指

  [    ]

  a.正確  不正確

  b.事實  非事實

  c.沒有所指,只是說明有一番事前思索

  二、閱讀下面的選段并回答問題

  ①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②對于別人的話,不經過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③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④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⑥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⑧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完善的學說產生。⑩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產生的。(11)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1.①句在文中起了________的作用。它恰好概括了前后兩個分論點:________和________。

  2.這段話中11個句子之間的關系如何?請用“/”在下面標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11)

  3.②③④⑤句同①句有什么關系?⑥⑦⑧句同①句有什么關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⑨句中“要這樣……”句中的“這樣”指代的是________

  5.舉例說明本段的論證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1.d  2.b  3.b

  二、1.承上啟下(略)

  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3.②③④⑤與①句是總分關系,層層深入  論證“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⑥⑦⑧句同①句是總分關系,⑥句敘,⑦⑧句舉例,敘例結合。

  4.“這樣”指代的是前面的“懷疑——辯論——評判——修正”四個步驟,缺一不可。

  5.(略)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先作論述后提出論點的寫法和層進式論證法、對比論證法。

  2.學習本文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3.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教學設想

  本文是歷史學家顧頡剛寫的一篇談治學方法的短文。他根據古代著名學者的治學經驗和自己的治學經驗寫成此文。文章寫得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短短的篇幅把幾個重要的道理講得清清楚楚,且有深度。

  本文有不少值得學習的東西。論點的提出,論據的使用,論證的特點,語言的特點,都有值得學習之處。這些方面,有的在第四單元議論文中見到過,有的則是本文中比較突出的或新出現的。

  教學重點可放在理清文章結構以整體把握文章、先作論述后提出論點、層進式論證、正反說理對比論證、語言特點等方面。

  用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教師:一個人從事學習,總是希望學有所獲,學有所成的。但是,從實際情況看,并非所有的求學者其最終收效都一樣,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卻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異,有的甚至差異很大,非常懸殊。無論歷史上,無論現實中,都存在這種情況。這是什么緣故呢?我們如何才能讓自己學習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這個問題,吸取有益的經驗,對我們搞好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懷疑與學問》這篇文章談的就是這方面的問題,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啟發,很有價值的見解,學好這篇文章對我們很有意義。

  2.布置閱讀思考題

  教師:為了有重點地學習這篇文章,我提出幾個閱讀思考題,同學們學習課文時考慮這些問題應如何回答。

  思考題一:本文的結構層次如何劃分?各部分的內容是什么?

  思考題二:文章的總論點是什么?總論點是如何提出來的?

  思考題三:分論點是什么?分論點的提出有什么特點?分論點與總論點之間有何聯系?

  思考題四:哪些地方用了對比論證?

  思考題五: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3.學生各自閱讀課文,考慮思考題的回答,著重考慮思考題一(結構層次)的回答。

  4.學生朗讀課文(叫兩個學生朗讀)

  5.講解文章的結構層次

  提問:這篇文章的結構層次如何劃分?各部分的內容是什么?(同學回答畢,教師酌情適當講評。)

  講解:這篇文章有六個段,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總論點。第一段是一句引用:“‘學者先要會疑。’棗程頤”第二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棗張載”這兩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總論點到底是什么呢?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表達這個總論點,該怎么說呢?這兩個問題,大家課后再考慮考慮,下節課來回答。

  第二部分(3?段)闡明總論點,這是本文的論證部分。這個部分分兩層寫:第一層是第3?段,第二層是第6段。這兩層各圍繞什么中心來寫?它們和總論點之間有何聯系?這兩個問題同學們在課后也考慮考慮,下節課來回答。

  布置作業

  完成思考題二一六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先作論述后提出分論點。

  2.層進式論證、對比論證。

  3.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教學過程

  1.逐段講解課文

  第1、2段

  提問一: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總論點,這個總論點是什么?

  講解:本文的總論點是借用古代學者的名言提出的,總論點是:“學者先要會疑”,或者是“學則須疑”。如果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表達,總論點是“研究學問必須有懷疑精神”。

  提問二:引用學者的名言以提出論點,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

  講解:這種寫法,既提出了論點,同時學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個證明論點的有力論據,這就使得論點的說服力更為增強。

  第3段

  教師:第三段在文章中是個重要段落,但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同學們閱讀時要多加思考。這段文章一共是四句話:“①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②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③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說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自己親自去觀察。④做學問也是一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但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了。”對這段文章,有幾個問題需要弄清楚。

  提問一:對這段文章四句話之間層次關系的理解,下面幾種看法哪種是正確的?為什么?

  a.①│② ③ ④ b.① ② ③│④

  (并列) (并列)

  c.①│② ③ ④ d.① ② ③│④

  (因果) (因果)

  講解:d是正確的。因為①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②而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這種可靠;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這種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國難危急的時候……),所以④做學問所依據的材料也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這種材料最要緊最可靠;一種是別人的傳說,這種材料不一定可靠)。

  提問二:第三句“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是舉例論證還是比喻論證?

  講解:這句是比喻論證,設喻以說明“事實和根據”的兩種“來源”,不是舉例論證。如果舉例論證,那就要舉出做學問的實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學問的實例。

  提問三:第三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講解: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個作用: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緊緊相聯。這段講了做學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依據是“靠別人的傳說”,自然就要出現一個問題棗如何對待這“傳說”,而下文緊接著就談論這個問題。二、形成層進,使文章論說深入一步,進了一層。這段講學問的基礎是什么,下面進一步講如何對待這個基礎,內容深入了。三、鋪石墊基,使文章的說服力增強。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這個關系到全篇中心議題的問題,本段雖未加以論說,而“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這點已在本段得到說明,這就為后文論述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墊下了基石,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第4段

  提問一:第四段分三層意思,是哪三層?

  講解:這段分三層:第一層(開頭到“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指出“懷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種“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懷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第二層(“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學根據”)舉二例(“三皇、五帝”的傳說、“腐草為螢”的記載)具體說明如何以懷疑的精神對待傳說。第三層(末句“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懷疑的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提問二:本段的中心在哪層?為何?

  講解: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層。第一層提出文章的總論點(“懷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第二層是舉例說明在做學問中如何以懷疑精神對待傳說,第三層則是在第二層說明的基礎上作出結論,指出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在于攻破一切虛妄的學說。本文是在提出總論點后設立分論點加以論證,第三段以一個方面論證總論點,闡明為什么懷疑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這是第一個分論點的內容,本段第三層說的就是這個內容。

  第5段

  提問一:第五段和第四段同是談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意義,為什么寫了第四段還寫第五段?兩段的內容有何相異?

  講解:一、第四段說的是對于“傳說”要用懷疑精神對待,第五段則說“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各種各樣的書本,各家各派的學問,做學問者時時在評判,常常要棄取,這方面論及了,文章的論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將是缺陷。寫了第四段,又寫第五段,可見作者構思的周到。二、第四段側重說懷疑思索是為了取“是”棄“非”,攻破“一切虛妄的學說”,第五段側重說懷疑思索的三個步驟及其目的:“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

  提問二:本段用了哪幾種論證方法?

  講解:本段用了正反對比(“因懷疑而思索……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兩種論證方法。

  第6段

  提問一:第六段第一句“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講解:這句在文章中起兩個作用:一、揭示第一個分論點,提出第二個分論點。第三、四、五段在總論點提出后,先作論述,然后在這句的前一分句揭示第一個分論點棗“懷疑”是“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這個分論點說明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的一個方面,從一個方面回答為什么說懷疑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闡明了總論點;后一分句提出第二個分論點棗“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這個分論點從另一方面回答為什么說懷疑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闡明總論點。二、承上啟下,使前后部分緊密相聯,全文渾然一體,而且使前后部分具有層進關系,論述深入一步。前一分句承上,是上文論述的總結,后一分句啟下,提出后文要論述的論點。“不僅……,也……”,分句之間是遞進關系,使文章前后部分具有層進關系,論述深入一步。

  提問二:本段包含幾層意思?彼此如何聯系?

  講解:本段包含四層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論點,即第二個分論點棗“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二、(“對于別人的話……一切學問才會起來”)講道理論證論點。先從反面闡明:“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再從正面闡明:“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三、(“許多大學問家……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舉實例論證論點。這一層分兩小層:第一小層是“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以清代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書向塾師發問的事例為證;第二小層概括指出“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四、(“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到段末)歸納作結,照應論點。先從正面作結:“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起來的。”再從反面強調:“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2.講解兩個重點

  提問一:本文多次運用對比論證,一共有幾處?

  講解:“本文共有四處運用對比論證:一、第四段“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從正反兩方面說理,闡明“我們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之因;二、第五段“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通過正反兩方面的結果,闡明“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的重要性;三、第六段“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先從反面說理,后從正面說理,闡明為什么“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四、第六段“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指“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起來的。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先從正面概述事實,后據此事實從反面作一推理,闡明“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提問二: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講解:本文的語言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如:“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短短兩句,15個字,把對傳說“信”與“不信”,“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的理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無可置疑。“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這是一個長句,70余字,對“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的產生”,作了準確的精辟的論述,蘊含著豐富的內容。“一切學問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學問家,無一例外。“不但……,就是……”準確地表達了作者的意思;“抱懷疑的態度”,“和書中的學說辯論”,“評判書中的學說”,“修正書中的學說”,具體、細致、深入、有序地說明學問家是如何才把“新學說”“建設”起來的;四個“常常”,多次重復詞語,突出說明學問家是經常這樣做的,表明這樣做,這種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這句是對上面論述的一個精當的總結,準確指出“這樣”做是“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的必要條件,闡明了分論點“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更新”、針對“過去”的學說而言,“更善”,說明優于“過去”的學說,“更新更善”,精當地說明了“新學說”的發展性,優越性。這70余字的長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上一篇:《我的“長生果”》教案及練習

  下一篇:《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3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設立分論點分層次論述的方法。

  2。學習本文通過事例、道理和對比論證的方法進行論述;學習這些論證方法在論述中的的作用。

  3。學習本文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透徹周密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自主閱讀,提取信息,提出疑問,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掌握方法。對于本文論證方法和論證語言的學習,采用小組探究,全班交流,師生總結的方式完成。

  情感態度:

  1。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從而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

  2。認識懷疑和創造之間的聯系,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重點難點:

  1。重點: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設立分論點分層次論述的結構。

  (2)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及作用。

  2。難點:

  品味論證語言的特點,結合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明白懷疑和創造之的關系。

  四、教學環節

  設計意圖

  一、導語設計: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產生了懷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體定律;瓦特因為有“水開了,壺蓋為什么會跳起來”的疑問,發現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對前人的成果不盲從提出了地動學說;牛頓因為有“蘋果為什么時候會落地”的疑問,發現了萬有引力;這些創造都是從懷疑中來,那么懷疑和學問和創造有什么關系了,讓我們來學習顧頡剛先生的《懷疑與學問》。(目的引用名人事例引發學生對懷疑的關注,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與課文對話的欲望。)

  1。作者簡介(學生展示搜集到的作者資料,說不全由其他人來補充。這也是對預習內容的檢查)

  2。自主閱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提示:按照寫了些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去閱讀。)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掌握閱讀一般議論文的方法,并提出質疑,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敢于質疑的語文習慣。從理清文本結構入手,盡量培養學生自己搜集整理信息的意識,在結構和基本內容整理后,提出問題。)

  3。討論交流:

  ①我讀出了什么?②我還想知道什么?

  學情分析:學生知道的可能有本文的論點,分論點,論證的方法,從中得到一些啟示。還想知道的如個別句子的含義,論據的作用。有些段落讀不懂,如最后一段等。

  (通過學生自由發言,呈現學生閱讀結果,把握重點,對于學生的疑難問題,可能會參差不齊,但仍需板書到黑板上,體現對學生勞動成果的尊重,保護學生質疑問難的積極性。

  學生互相補充,教師指導解答。補充重點、板書。

  4。合作探究:

  ①解決論點與分論點的關系,論證方法,理清文章層次結構,明確作者論述的思路。

  (通過采用三種方式,⑴小組討論解答;⑵學生幫助解答;⑶老師指導學生解答。直到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為止。)

  ②圍繞分層和“論證語言”兩方面進行。

  (1)討論文章第六段句與句之間的關系。

  (2)辨析第六段中的“一切”和四個“常常”能否去掉,四個分句能否調換順序。(設計意圖:對論證方法和論證語言的學習,采用小組探究,全班交流,師生總結的方式完成。以生為本,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適當指點語言研究的方法,讓學生加以體會。)

  5課后總結。: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高爾基曾經說過:“愛書吧,它是你知識的源泉”;對于過去的文化,毛澤東曾經說過:“要批判地吸收”;邦達列夫(原蘇聯)曾經說過:“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懷疑,在探索”。書上說的,難道還要懷疑嗎?懷疑與學問有什么關系呢

  6。拓展延伸

  你一定有過不少懷疑的經歷。請選擇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以我嘗到了懷疑的甜頭為題,寫一篇六百字左右的記敘文。

  7。板書設計:

  懷疑與學問

  中心論點:

  做學問“須疑”與“會疑”。

  分論點:

  1。懷疑是辯偽去妄的必要步驟。

  2。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論證方法:

  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引證。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本文的論證結構,理解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在論說中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把握中心論點與分論點之間的關系,理解“懷疑”與“創新”的重要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懷疑精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學習重點理清文章的論證結構,理解中心論點與分論點之間的關系,以及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在論說中的作用。

  學習難點體會本文語言的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特點。

  學法指導自主學習法;合作交流法。

  教學過程

  環節一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們在學習中要心存疑問,勇于提問,不恥下問,隨時發問,善于提問,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顧頡剛先生的一篇議論文——《懷疑與學問》。

  環節二

  一、助學資訊

  作者簡介:顧頡剛(1893—1980),字銘堅,江蘇蘇州人,歷史學家。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和歷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懷疑和辨偽,有不少創見。編有《古史辨》,著有《漢代學術史略》《史林雜識初編》等。

  二、字詞積累

  1.讀準字音。

  顧頡剛(jié)程頤(yí)虛妄(wàng)步驟(zhòu)懶惰(duò)

  啟迪(dí)停滯(zhì)折扣(zhé)

  2.理解詞語。

  虛妄:沒有事實根據的。

  墨守:戰國時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來就用“墨守成規”表示因循守舊,不肯改進。

  不攻自破:不用攻擊,它自己就破滅。形容論點站不住腳,經不起反駁或攻擊。

  辨偽去妄:辨別虛假的并除去不合實際的。

  停滯:指因為受到阻礙,不能順利地運動或發展。

  流俗:一般的風俗習慣(含貶義)。

  環節二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梳理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論點。

  第二部分:層層深入論證。

  第一層(3-5):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

  第二層(6):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2.文章的論點是什么?

  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環節三

  一、深層探究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怎么提出來的?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借用古代學者程頤和張載的名言提出來的。這種寫法,既開門見山提出了論點,同時名言本身也是證明中心論點的有力論據,增強了論點的說服力。

  2.本文分論點是什么?

  ①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

  ②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3.為了證明論點,作者運用了哪些論據?

  (1)事實論據:

  ①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

  ②聽說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聽說“腐草為螢”

  ④戴震善問的例子

  (2)道理論據:

  ①“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做學問的人首先要善于提出疑問。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存在可疑之處卻不能提出自己的疑問,這還不能算是學過了;治學就一定要善于提出疑問。

  ③“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

  完全相信書還不如沒有書。

  二、探究寫法

  1.舉例論證:

  第4自然段為了論證對于傳說必須有懷疑精神這個分論點,列舉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為螢”的例子并連續多次追問,清楚地告訴人們做學問時懷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樣以懷疑精神做學問。

  第6自然段為了論證“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這個分論點,舉了清代大學問家戴震幼年讀書善疑多問的事例做論據,也很有說服力。

  2.道理論證:

  開頭引用程頤和張載這兩位古代大學問家的經驗之談作為論點,也起到了論據的作用,很有說服力。

  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盡信書不如無書”的名言,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

  第6自然段的說理是:“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地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地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論證了“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3.正反對比論證

  第6段通過正反對比論證懷疑精神對治學的重要性。

  三、語言賞析

  1.本文語言準確、精練。請劃出相應的語句,朗讀體會。

  2.全班交流。

  (1)“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要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

  這句話中共有四個“常常”,多次重復使用,突出說明學問家是經常這樣做的,表明這樣做,這種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

  (2)“懷疑”“思索”“辨別”這三步驟能否前后對換?為什么?

  不能。因為這三個步驟是按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先對事物產生懷疑,再進一步思索疑點,辨明正確與錯誤。前后順序不能對換。

  環節四

  文章主旨本文論述了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的觀點,強調了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學者應有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作者關于懷疑與學問之間關系的論述對今天的治學者或讀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教學板書

  懷疑與學問顧頡剛

  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消極方面:懷疑是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

  分論點積極方面: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環節五

  “懷疑”是要有一定根據、一定的科學道理的“懷疑”。懷疑一切,打倒一切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請以《也談懷疑》為題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分,條理清楚。

  教學反思

  本文思路清晰,深入淺出,語言簡潔,由學生自主積極動筆讀書,圈點批注完成對課文內容和思路的初步自學,探究本文的論點;在教學中創設作者、學生、教師民主平等的對話交流氛圍,讓學生大膽質疑問難,培養學生探究合作的學習能力,在質疑和交流中明確懷疑與學問的關系,明確懷疑對學問的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樹立懷疑的學習精神。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篇6

  第一部分:

  1.根據拼音寫漢字。

  p (  )如  虛w ng(  ) 停zh (  ) 私sh (  ) 步zh u(  )

  2.根據你對文章的理解,說說下面兩句話的意思。

  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

  ⑵盡信書不如無書。

  3.選出不是中心論點的一項(  )

  a、學者先要會疑。

  b、學則須疑。

  c、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

  d、做學問時,我們應有懷疑精神。

  4.懷疑精神包括哪三步?

  5.懷疑與學問有著怎樣的關系?(用書中的原話回答)

  6.你在學習的過程中具有懷疑精神嗎?結合課文談談你受到的啟發。

  讀選文,回答問題:

  ⑴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⑵對于別人的話,不經過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⑶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⑷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⑸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⑹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⑺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⑻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⑼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是善的學說產生。⑩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產生的。⑾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7.請根據本段內容,推測并寫出前一段的論點。

  8.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  )

  a、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

  b、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c、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

  d、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產生的。

  9.第一句中談及“消極方面”的作用是     ,談及“積極方面”的作用是    。

  10.讀6至9句,回答問題:

  ⑴相呼應的兩句是     和     。

  ⑵舉事實論據的是     句。

  ⑶四個“常常”概括了     。

  ⑷“一切學問家”的“一切”和句中的四處“常常”可否刪去?為什么?

  11.第十句中三個“新的”作用是     。

  12.第十一句中“學術”和“文化”兩個詞為什么不能互換?

  13.語段2至5句與第一句之間的關系是   。

  14.第7、8兩句寫戴震好問,是事例論據,直接證明的觀點是(  )

  a、學者先要會懷疑。

  b、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

  c、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

  d、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

  第二部分: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人們總是很尊敬發現真理的人,以為只有天才才能發現真理。其實,要發現真理,說難也不難,說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邊,能不能發現它,就看你有沒有一雙敏銳的眼睛,有沒有一個善于思考的腦子,有沒有敢于堅持探求真理的勇氣。

  縱觀千百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學說的發現者、創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從細小的、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中看出問題,追根求源,終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來說,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謝皮羅教授,卻敏銳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時,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的。這是為什么呢?謝皮羅緊緊抓住這個問號不放,進行了反復的實驗和研究。1962年他發表了論文,認為這種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如果地球停止旋轉就不會產生這種漩渦,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旋轉,而美國處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北半路的臺風也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其道理與洗澡水的漩渦是一樣的。他還斷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渦將向順時針方向旋轉,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他的這種見解,引起各國科學家的極大興趣,他們紛紛在各地進行實驗,結果證明謝皮羅的結論完全正確。

  無獨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爾遜的生物學家,發現美國東海岸和歐洲西海岸同緯度的地區都有一種蚯蚓,而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這種蚯蚓。這是為什么?這個疑問,引起了當時正在研究大陸和海岸起源問題的德國地質學家魏格納的注意。魏格納認為,那小小的蚯蚓,活動能力有限,無法跨越大洋,它的這種分布情況,正好說明歐洲大陸和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后來裂開分成了兩個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為例證之一寫進了他的名著《大陸和海洋的起源》一書。

  最有趣的是一位奧地利醫生,他看到兒子睡覺時,忽然眼珠子轉動起來。他感到奇怪,連忙叫醒兒子,兒子說他剛才做了個夢。這位醫生想,眼珠子轉會不會與做夢有關?于是他以兒子、妻子、鄰居為實驗對象,進行了反復的觀察實驗,最后寫出論文,指出當人的眼珠子轉動時,表示睡者正在做夢。如今,人們研究夢的生理學,便用眼珠子轉動的次數、轉動的時間,測量人做夢的次數、夢的長短。

  洗澡水的漩渦、蚯蚓的分布、睡覺時眼珠子的轉動,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科學史上,這樣的事例豈止三個?它說明科學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遙遠,只要你見微知著,那么,當你解答了一百個問號之后,必能發現真理。

  15.請你概括本文的中心論點。

  16.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論證方法是    。

  17.本文談到發現真理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是:①   ②   ③    。

  18.第三自然段中加點的“發現者”與“創立者”的位置不能互換,原因是什么?

  19.第三自然段中劃直線的句子的含義是     。

  20.\'科學史上,這樣的事例豈止三個?\'在這句話中,\'這樣的事例\'是指怎樣的事例?

  第三部分:

  21.有時,當父母的往往喜歡這樣抱怨自家的孩子:“你看,人家的孩子……”這句話說得節省與含蓄,不過,個中滋味也只好由那“自家的孩子”慢慢地體會。如果你是“自家的孩子”,定會知道父母想要說的是      。假如你不是“自家的孩子”,聽到別人父母說出這樣的話來,你是怎樣理解他的言外之意的?(2004年梅州試題)

  22.下列各項中成語使用不當的一項是(  )(2004年瀘州試題)

  a.對于昨天發生的那件事,張三當時不在,一竅不通,就不必再問他了。

  b.為了籌建廣場,他嘔心瀝血,到處奔波。

  c、老師浯重心長地給我講了許多道理,列舉了大量名人的事例。

  d.在科學史上,一些科學發明往往源于異想天開。

  23.依次填入下面語句中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2004年內江試題)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而青少年     階段所受的教育對一個人一生的有著很大的     ,在青少年階段,知識、藝術的營養對他們的健康成長無疑是     的。

  a.成長  作用  有利  b.成才  影響  有利

  c.成長  影響  有益  d.成才  作用  有益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篇7

  一、清理梳理文章內容。

  1、 本文論點?學則須疑

  2、為什么說學則須疑?“懷疑不僅是……也是……基本條件”

  3、為什么說懷疑是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

  傳說必須懷疑甄別真偽(舉例論證)

  虛妄學說一追問就不攻自破。(舉例論證)

  學問都要經過懷疑才是自己的(道理論證)

  盡信書不如無書(道理論證)

  4、為什么說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只有常常懷疑、解答學問才會起來(道理論證)

  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來鍛煉出來(舉例論證)

  新發明、新理論、新作風都從懷疑中產生(道理論證)

  (教后:要對文章進行解剖之前都應該進行這種內容梳理,這樣后面的教學才有根基。

  學生按上述要求梳理內容會感到很困難,老師要耐心的引導,要求學生反復閱讀相關文字以解決這個困難。)

  二、鞏固文體常識(培養學生文體意識)

  論題:懷疑與學問

  論點:學則須疑

  論據:事實論據,如:戴震質疑《大學章句》從人、事、理、言、物幾個方面概括

  道理論據,如:“盡信書不如無書”

  論證:舉例論證:我們聽說三皇五帝、腐草為螢就應該質疑

  道理論證:邏輯推理:因為“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了。”所以“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

  三、掌握文章結構(為學生樹立一個議論文樣板,為仿寫作準備)

  分論點1:

  觀點1、傳說必須懷疑甄別真偽(舉例論證)

  觀點2、虛妄學說一追問就不攻自破(舉例論證)

  論點:

  觀點3、學問都要經過懷疑才是自己的(道理論證)

  觀點4、盡信書不如無書(道理論證)

  分論點2:

  觀點1、只有常常懷疑、解答學問才會起來(道理論證)

  觀點2、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來鍛煉出來(舉例論證)

  觀點3、新發明、新理論、新作風都從懷疑中產生(道理論證)

  四、總結本文優缺點(為使學生能夠結合《少年中國說》和本文的優點來寫出優秀的議論文)

  優點:結構清晰、文體特征鮮明。

  缺點:語言不夠形象生動。解決辦法:添加比喻論證(例如:為了說證明應試教育的摧殘講小壁虎掉到鱷魚池的笑話)情感不充沛。解決辦法:學習《少年中國說》的語言方式:語言規整,多用修辭,以情動人。

  五、仿寫(實踐中化知識為能力)

  參考題目:

  《女孩也是太陽》

  《陽光總在風雨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或自擬題。

  要求:

  1、結構本文,有鮮明的文體特點

  2、生動的形象、充沛的感情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先作論述后提出論點的寫法和層進式論證法、對比論證法。

  2.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教學要求

  1.指導預習,要求學生找出論證過程中講道理和舉事例的句子,為研討本文的教學重點論證方法做準備。

  2.學習本文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教學重點

  1.理解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

  (本文是怎樣引用古人的話作為道理的論據來論證的?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們的作用,領會引用的精要,與論點切合和引用后闡釋等特點。除了引用,本文還運用了哪些方法?

  本文引用古代大學者的話作為論據,對于增強文章的說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開頭引用古代兩位著名的大學問家的話,既用他倆的經驗之談作論點,又作論據,頗具說服力。程頤的“學者要先會疑”和張載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兩句話的意思概括起來就是:做學問要善于提出問題。中間引用了孟子的“盡信書不如無書”,并作闡釋:“這也就是教我們要有一點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引話十分精當,與該段的分論點十分切合。

  除了道理論證,本文的舉例論證也用得很好。在論證對于傳說必須要有懷疑精神這個論點時,舉了古書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為螢”兩個例子,使人確信古書記載的傳說不一定可靠,懷疑確有必要。為了論證懷疑是建設新學說的基本條件這個分論點,舉了清代戴震讀《大學章句》敢于懷疑大儒朱高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學術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為大學問家,與他自幼讀書就善疑好問分不開。作者舉例時,還能擺出自己的經驗,如讀書時該怎樣懷疑與發問,列出了一系列尋根究底的疑問,給人以啟發和借鑒。總之,用這些事實論據來進行論證十分有說服力。)

  2.理解論證的層次和過渡句的作用

  教學難點 

  1.本文多次運用對比論證,一共有幾處?

  (本文共有四處運用對比論證。

  一、第4段“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從正反兩方面說理,闡明“我們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之因;

  二、第5段“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通過正反兩方面的結果,闡明“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的重要性;

  三、第6段“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地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先從反面說理,后從正面說理,闡明為什么“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四、第6段“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指“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起來的。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先從正面概述事實,后據此事實從反面作一推理,闡明“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2.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本文的語言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如:“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短短兩句,幾個字,把對傳說“信”與“不信”,“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的理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無可置疑。“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這是一個長句,70余字,對“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的產生”,作了準確的精辟的論述,蘊含著豐富的內容。“一切學問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學問家,無一例外。“不但……,就是……”準確地表達了作者的意思;“抱懷疑的態度”,“和書中的學說辯論”,“評判書中的學說”,“修正書中的學說”,具體、細致、深入、有序地說明學問家是如何才把“新學說”“建設”起來的;四個“常常”,多次重復詞語,突出說明學問家是經常這樣做的,表明這樣做,這種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這句是對上面論述的一個精當的總結,準確指出“這樣”做是“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的必要條件,闡明了分論點“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更新”、針對“過去”的學說而言,“更善”,說明優于“過去”的學說,“更新更善”,精當地說明了“新學說”的發展性,優越性。這70余字的長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課時安排

  第1、2課時:通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理解文章結構

  第3、4課時:逐段分析文章,理解文章中心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  新課。

  一個人學習,總是希望學有所獲,學有所成的。但是,從實際情況看,并非所有的求學者其最終收效都一樣,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卻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異,有的甚至差異很大,非常懸殊。無論歷史上,無論現實中,都存在這種情況。這是什么緣故呢?我們如何才能讓自己學習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這個問題,吸取有益的經驗,對我們搞好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懷疑與學問》這篇文章談的就是這方面的問題,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啟發,很有價值的見解,學好這篇文章對我們很有意義。

  三、教師帶讀課文

  幫助學生掃清字詞障礙

  四、布置閱讀思考題。

  為了有重點地學習這篇文章,我提出幾個閱讀思考題,同學們學習課文時考慮這  些問題應如何回答。

  思考題一:本文的結構層次如何劃分?各部分的內容是什么?

  思考題二:文章的總論點是什么?總論點是如何提出來的?

  思考題三:分論點是什么?分論點的提出有什么特點?分論點與總論點之間有何聯系?

  思考題四:哪些地方用了對比論證?

  五、學生分組閱讀課文,考慮思考題的回答,著重考慮思考題一。

  六、講解文章的結構層次。

  這篇文章的結構層次如何劃分?各部分的內容是什么?

  講解:這篇文章有6段,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總論點。第1段是一句引用:“‘學者先要會疑。’——程頤”;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這兩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總論點到底是什么呢?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表達這個總論點,該怎么說呢?這兩個問題,大家課后再考慮考慮,下節課來回答。

  七、逐段講解課文。

  ㈠   第1、2段。

  1、 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總論點,這個總論點是什么?

  (本文的總論點是借用古代學者的名言提出的,總論點是“學者先要會疑”,或者是“學則須疑”。如果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表達,總論點是“研究學問必須有懷疑精神”。)

  2、  引用學者的名言以提出論點,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

  (這種寫法,既提出了論點,同時學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個證明論點的有力論據,這就使得論點的說服力更為增強。)

  ㈡    第3段。

  1、   對這段文章四句話之間層次關系怎樣理解?

  因果關系:因為①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②而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這種可靠;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這種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國難危急的時候……),所以④做學問所依據的材料也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這種材料最要緊最可靠;一種是別人的傳說,這種材料不一定可靠)。

  2、  第三句“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是舉例論證還是比喻論證?

  這句是比喻論證,設喻以說明“事實和根據”的兩種“來源”,不是舉例論證。如果舉例論證,那就要舉出做學問的實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學問的實例。

  3、  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個作用:

  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緊緊相聯。這段講了做學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依據是“靠別人的傳說”,自然就要出現一個問題——如何對待這“傳說”,而下文緊接著就談論這個問題。

  二、形成層進,使文章論說深入一步,進了一層。這段講學問的基礎是什么,下面進一步講如何對待這個基礎,內容深入了。

  三、鋪石墊基,使文章的說服力增強。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這個關系到全篇中。動議題的問題,本段雖未加以論說,而“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這點已在本段得到說明,這就為后文論述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墊下了基石,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㈢     第4段。

  1、   第4段分三層意思,是哪三層?

  第一層(開頭到“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指出“懷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種“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懷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

  第二層(“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學根據”)舉二例(“三皇、五帝”的傳說、“腐草為螢”的記載)具體說明如何以懷疑的精神對待傳說。

  第三層(末句“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懷疑的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2、  本段的中心在哪層?為何?

  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層。第一層提出文章的總論點:“懷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第二層是舉例說明在做學問中如何以懷疑精神對待傳說;第三層則是在第二層說明的基礎上作出結論,指出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在于攻破一切虛妄的學說。本文是在提出總論點后設立分論點加以論證,第3段以一個方面論證總論點,闡明為什么懷疑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這是第一個分論點的內容,本段第三層說的就是這個內容。

  ㈣    第5段。

  1、  第5段和第4段同是談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意義,為什么寫了第4段還寫第5段?兩段的內容有何相異?

  一、第4段說的是對于“傳說”要用懷疑精神對待,第5段則說“我們不論對干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各種各樣的書本,各家各派的學問,做學問者時時在評判,常常要棄取,這方面論及了,文章的論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將是缺陷。寫了第4段,又寫第5段,可見作者構思的周到。

  二、第4段側重說懷疑思索是為了取“是”棄“非”,攻破“一切虛妄的學說”,第5段側重說懷疑思索的三個步驟及其目的:“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

  2、  本段用了哪幾種論證方法?

  本段用了正反對比(“因懷疑而思索……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兩種論證方法。

  ㈤    第6段。

  1、  本段包含幾層意思?彼此如何聯系?

  本段包含四層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論點,即第二個分論點——“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二、(“對于別人的話……一切學問才會起來”)講道理論證論點。先從反面闡明:“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再從正面闡明:“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水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地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

  三、(“許多大學問家……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舉實例論證論點。這一層分兩小層:第一小層是“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以清代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書向塾師發問的事例為證;第二小層概括指出“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干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

  四、(“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到段末)歸納總結,照應論點。先從正面作結:“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起來的。”再從反面強調:“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八、歸納中心

  本文論述了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的觀點,強調了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學者應有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作者關于懷疑與學問之間關系的論述對今天的治學者或讀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九、教學小結

  十、布置作業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篇9

  【基礎知識及相關背景】

  一、字音及詞義:

  譬p 如:例如。

  虛妄:沒有事實根據的。

  不攻自破:不用攻擊,自己就破壞了。多指不正確的言論或謠言,未經批駁,就露出了破綻。

  盡信書不如無書:意思是完全相信書還不如沒有書。

  辨偽去妄:識別虛假的,去掉無事實根據的(多指理念或學說)。

  墨守:因循守舊、死守。

  停滯zh :停止。

  二、相關背景:

  1、關于作者:

  顧頡剛(1893~1980),中國歷史學家、民間文藝研究家。原名誦坤,字銘堅。江蘇蘇州人。1916年入北京大學本科哲學門。1920年畢業后留校當助教。同年冬應胡適之約標點姚際恒的《古今偽書考》,又標點崔述的《崔東壁遺書》,著手編纂《辨偽叢刊》,1922年到上海任商務印書館編輯。這段時間他與胡適和錢玄同通過信件討論群經辨偽問題,開始復興歷史上的疑辨運動,并把儒家的辨偽變成歷史家的辨偽。在1923年提出了“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學說,引起了一場古史大論戰。1926年,顧頡剛把論戰雙方的文章收集起來,編成《古史辨》第一冊,于是,中國史學界出現了一個以“疑古”為旗幟的古史辨派。1926~1929年在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和燕京大學任教。1934年創辦《禹貢》半月刊,由對《尚書·禹貢》的研究而倡導歷史地理和邊疆地理的研究。抗戰時期,在昆明、成都、重慶任教。同時潛心著述,編輯刊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華全國文聯委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等職。擔任《資治通鑒》校點工作的總校,完成了二十四史標點總其成的重任,繼續進行對《尚書》的研究,不斷發表研究古史、歷史地理及古籍考辨的文章。顧頡剛是中國現代民間文藝學、中國民俗學的學科開拓者之一。他在民歌、傳說、神話、民間風俗等方面的整理和研究均有較杰出的成績。著有《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吳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顧頡剛民俗論著集》、《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顧頡剛選集》、《顧頡剛古史論文集》等。

  2、相關知識:

  本文選自《通俗論集》,標題是一個關系型的題目,表面看二者是并列的,實際上重點在談“懷疑”的重要性,懷疑是一切學問的前提基礎和手段,沒有懷疑的精神就沒有新發明、新學說的產生和創立。

  【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本文運用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方法,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才能辨偽去妄,才能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

  二、文章脈絡

  全文共6段,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論證第一個分論點,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這部分可分兩層。

  第一層(3、4),論述對于傳說,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

  第二層(5),論述不論對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辨別是非。

  第三部分(6),論證第二個分論點,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三、寫作方法

  (1)層層深入論證,用分論點論證中心論點。

  文章開頭兩段引用我國古代兩位著名學者的話,提出中心論點。第三至五段先從消極方面作論證,第六段再從積極方面作論證。中間起承上啟下作用的一個遞進復句,恰好概括了前后兩個方面的分論點:“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而前一方面的論述,又分作兩層,有兩個段內小論點,一層進一層的論證中心論點。第三、四段先說對傳說要有懷疑精神,既然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而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別人傳說,而別人的傳說又不一定可*,所以對傳說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第五段擴展開去,又提出另一個段內小論點:不論對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辨別是非。這樣,本文議論的內容從對傳說的懷疑,進而擴大到不論對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的懷疑,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意義,進而論及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作用,層層深入論證,對懷疑的精神在做學問過程中的必要性和意義,作了全面而精當的闡述。

  (2)事理分析得透辟周密。

  文章為了論證對傳說必須有懷疑精神,首先說明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說明事實和根據有兩個來源,說明傳說不一定可*,而從傳說找證據又為治學所不可缺少,這樣就很自然地推論出對于傳說都應經過一番事前思考這個道理。又如對什么叫“懷疑的精神”,作者闡釋得十分明確。所謂懷疑,是指決不輕信,是經過思考,分清是非,決定信與不信;進而又把懷疑分析為“懷疑、思索、辨別”三步。在論證懷疑對建設新學說的作用時,又將懷疑到創新的治學過程分析為懷疑、辯論、評判、修正、創新五步。這些分析都是很透辟很周密的。

  (3)引名言、舉事例進行論證,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本文引用古代著名學者的話作為論據,對增強文章的說服力起了重要作用。開頭不只引了程頤的話,還引了張載同一觀點的話,而且這兩人都是古代著名的大學問家,用他們的經驗之談作論點,實際上也起了論據的作用,很有說服力。第五段中又引了孟子的話“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并作了闡釋,說這“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的意思,有力地證明了段首提出的論點。

  舉例論證也用得很好。為了論證對傳說必須有懷疑精神這個論點,第四段舉了古書上“三皇、五帝”和“腐草為螢”兩個例子,使人確信古書記載的傳說不一定可*,懷疑確有必要。作者舉例時,就讀書時該怎樣懷疑、追問,介紹了自己的經驗,列出了一系列尋根究底的疑問,給人具體的借鑒,對人很有啟發。第六段為了論證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又舉清代大學問家戴震讀書善疑的事例為證,講他幼時讀書善疑,先是向塾師提了兩個問題,塾師回答后,又發疑問,足見富有懷疑精神,而這正是他日后成為大學問家的基本條件。這一事例論證也是很有說服力的。

  四、重難點導析

  (1)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

  中心論點是全文的統帥、核心,分論點是為中心論點服務的,是中心論點的幾個方面,就實質而言它是中心論點的支撐,是論據。可作分論點的有兩種事物:一是不需要證明的現成的理論觀點,諸如已被公認的無需再加以證明的定理、公式、經典作家的論斷等;二是需再加證明的一些觀點或論斷。本文分論點屬于后一種。

  (2)對兩個分論點基本含義的理解

  “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這是個遞進復句,前半句中“消極”指的是被動接受別人的學說觀點,后半句中“積極”指的是主動創立自己的學說觀點。

  【練習解答】

  一、懷疑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懷疑能讓我們思索和辨別學問,避免盲從和迷信,是做學問的前提。

  二、因為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不一定可*,所以不能隨便輕信,因此,要對學問持“懷疑”態度。

  三、懷疑的價值體現在它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證明“懷疑”的價值主要為:一方面從消極方面以事例來論證,它是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另一方面是從積極方面論證,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因懷疑而產生和發展的,同時作者還選用了一些具體事例證明了它是一切“創新”的基本條件。

  四、人人在客觀事物面前,都不能回避這個“疑”字。科學上的重大突破,理論上的重大創造,技術上的重大發明,往往是從“疑”開始的。

  【類文品讀】

  富心有術

  民富方能國富,身富方能心富。

  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富了各省,從而富了中國,富了老百姓,從而富了國家;人富了,獲得一種成就感,身價提升;倘是“為富不仁”,違反社會“游戲規則”所致富,“偷來的鑼敲不得”,那心里的成就感就不穩定,身份也可疑;但即使是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操練,身富了,有時心里卻還難免空落落的,因為當面人家可能都奉承著你,背地卻把他的身富而心空當作笑話在茶余飯后一侃,風吹回來鉆進你的耳朵眼兒,終究還是不好受。

  身窮心富的例子,自古有之。孔夫子就贊揚過他的愛徒顏回,在“一簞食,一瓢飲”的條件下保持著精神富有的快樂。作為單個人的一種價值取向,這本是無所謂的事。在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也有那億萬富翁們過著一種物質上最樸素的生活。但問題是這不能成為一條道德標準,尤其不能成為一條全社會必須遵從的道德規范。就全社會而言,我們還是應當把身富心亦富視為一種最正常的生存狀態。

  對于社會上大多數人而言,是不可能“皆成堯舜”的,“衣食足而知榮辱”也是古訓(《史記·管仲列傳》里說的);“人窮志短”這句話也不是污蔑勞動人民的“讕言”。除非你在當中非加上個“必”字。對于社會上大多數人而言,身富方能心富,算不上個規律也總是個多見的現象吧!

  但身富和心富卻又有個互相制約的關系——心富的人會問:人需財幾何?多多益善么?怎么個多多益善?是不是該讓自己成為個裝滿了“發財發財發財”的瓶子,里頭什么別的都裝不下了?記得俄羅斯文豪列夫·托爾斯泰寫過一篇小說,叫《人需地幾何》,講一個人去買地,那賣地的人說,你只管在田野上跑,從太陽升起到太陽落山,不管你跑多大一個圈兒,只要你在太陽收斂最后一縷余光時跑回出發點,那些地就屬于你了。結果那買地的人太陽一升就開始狂跑,因為他心里頭只裝著“多點多點多點”的念頭,所以總不愿拐彎和回轉,到他終于不得不跑回原處時,在離終點只有幾碼的地方,那生命的瓶子便爆裂了。我記得老托爾斯泰在這篇小說的末尾寫了這么一句,算是回答了題中提出的問題:“從頭到腳,只需四尺。”那自然是按土葬的墓穴算,我們現代人實行火葬,所以現在來答還要再打折扣。

  世界上身大富而心亦富的人,一般總把所賺的錢,大部分用于再投資而不是個人的奢侈消費。現在且不去說他們,我們一般人的所謂富,只是追求個人小康,追到頭,無非是希望自己擁有一套或一棟住起來寬敞舒適的房子,或者還有一部私人小轎車,并且自己在工作期間和退休之后,都能負擔起房子、車子和別的方面較為像樣的消費,如此而已。在這樣的人生追求之中,身富與心富應同步進行。

  心如何富?我以為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讀書,讀正經書,讀傳知識的書,讀美文。別看如今這世界視聽文化如此之發達或者說囂張,微電子技術無孔不入,計算機已經進入了家庭,但傳統意義上的用紙印刷裝訂而成的書,至少在我們生命的存在之年里,絕對仍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或曰知識載體,或曰富心的工具。

  家里有書架嗎?書架和書架上的書是“富有”的最古典也最新潮的典型標志。建議你讀中外古今的文學名著,如今讀巴爾扎克的《歐也妮·葛朗臺》、狄更斯的《艱難時世》、托瑪斯·哈代的《卡斯特橋市長》那樣的書,應當感受更深,因為你會從中刻骨銘心地意識到,商品經濟不可回避,然而人性善美的光輝應超越商品經濟而世代相傳!

  1.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載體(  ) 讕言(  )

  2.從文中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3.你能概括出文章的第二段的內容嗎?

  4.“孔子就贊揚過他的愛徒顏回,在‘一簞食,一瓢飲’的條件下保持這精神富有的快樂。”請把這句話的意思用一個詞語來概括,并舉一個類似的例子。

  5.結合全文來看,作者認為“身富”和“心富”的關系如何?

  6.第五段引用托爾斯泰的《人需地幾何》的目的何在?

  7.作者認為“富心有術”的途徑是什么?

  (參考答案:1.略 2.身富也要心富。 3.僅僅身富是不夠的。 4.詞語意思接近即可,如:君子固窮、安貧樂道等。 5.可以分幾條來答:①身富亦心富才是正常的生存狀態。②身富才能心富,對社會而言,算不上規律也是個多見的現象。③身富心富互相制約。身富固然重要,心富應更充實。 6.論證心富和身富的關系,沒有心富,身富也是空的。 7.讀書,讀正經書,讀傳知識的書,讀美文。)

  【同步演練】

  一、基礎知識

  1.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譬如(  ) 虛妄(  ) 停滯(  ) 儒家(  ) 懶惰(  )

  2.解釋下列句子中詞語的意思:

  ⑴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

  不攻自破:

  ⑵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盡信書不如無書:

  ⑶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辨偽去妄:

  3.選詞填空,正確的一項是(  )

  經過   、   、   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

  a、思索、懷疑、辨別  b、辨別、思索、懷疑

  c、懷疑、辨別、思索  d、懷疑、思索、辨別

  4.關于本文的中心論點,下面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做學問必須抱懷疑態度。  b、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c、學者要會疑。  d、學則須疑。

  5.我們常說的“四書”除了課文中提到的《大學》之外,還有  、  、  三部。

  6.選出從反面論述的一項(  )

  a、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自己親自去觀察。

  b、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

  c、我們對于傳說的話應當經過一番思考。

  d、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地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

  7.讀課文,寫出下列加點代詞所指代的內容。

  ⑴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這:

  ⑵這是誰說的。這:

  ⑶都是這樣產生的。這樣:

  ⑷我們信它,因為它“是”。它:

  8.議論文的要素是論點、論據和論證,下列各條與恒心、毅力無關的論據有哪些?結合你掌握的知識,補充兩條與此有關的諺語、格言、名言或事例作為論據。(  )

  a、水滴石穿

  b、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c、馬克思堅持寫作四十年而成《資本論》

  d、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e、魯迅在書桌上刻上“早”字

  f、一生之計在于勤

  補充材料:

  二、同步解讀

  ①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②對于別人的話,不經過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③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④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⑥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⑧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⑩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產生的。⑾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9.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           。

  10.給這段文字劃分層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11.“對于別人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那么不懶惰的表現應該是        。

  12.第⑨句中的冒號能改為逗號嗎?為什么?

  13.第⑩句中三個“新的”作用是           。

  14.第⑾句中的“學術”和“文化”兩個詞能否互換?為什么?

  15.本段文字主要采用的論證方法是       和        。

  三、美文賞讀

  出世與入世

  1981年冬天我自北京大學畢業前夕,我的老師、美學大師朱光潛教授曾給我題辭: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我一生以此自勉,并用來勉四方學友。

  據我所知,朱先生這句贈言最早是他評價弘一法師李叔同的。李叔同一生歷盡曲折和坎坷,飽嘗了人間的悲歡離合,最后成為一代高僧。他抗戰時曾寫下了“念佛不忘救國”以警示世人。李叔同以其崇高的道德風范和人格力量以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吸引影響了一代知識者。

  不久我將朱老這一手跡向他的朋友、著名作家馮亦代展示,馮先生又欣然命筆,給我題寫了:

  唯有出世才能入世。

  朱、馮二先生的題贈使人回味無窮。

  人生在世,確實要很好地處理出世和入世的關系,只有用辯證的觀點看待這一問題,才能有正確的答案。朱、馮二先生的題辭確是這種辯證思想的結晶。

  一個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當局者迷,陷入繁瑣的生活末節之中,把實際利益看得過重,現實是現實了,但總是跳不出來,囿于成見,很難有什么大作為。這就需要有點出世的精神,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對有些東西看得淡一些。這樣才能排除私心雜念,以這種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業,就會事半功倍。

  從另一方面看,一個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觀,一味地看不慣,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間煙火,而不想去做一點實際的、入世的事情,到頭來也是“白了少年頭”。這正像自己揪著自己的頭發要脫離地球一樣。

  都說儒家主張入世,佛家、道家主張出世,其實也不盡然。就拿道家的莊子的思想來說吧,又何嘗不是入世的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丟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神干真正有價值的大事,他的心是冰冷的,因為他的心已是白熱化了。他為了深入這個世界,必須先走出這個世界,這就是道家的本色。

  文學創作上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也可以看成一個入世和出世的問題。現實主義主要是入世,浪漫主義主要是出世,在大作家、大詩人的身上實際上也是二者并存的。即使是被稱為浪漫主義的大詩人李白也有很現實的《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還有《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就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五柳先生陶淵明也會寫出很現實的情意綿綿的戀愛詩來,魯迅先生對他的《閑情賦》早有評論。

  16.文中“出世”指的是   ,文中“入世”指的是   。

  17.“出世”與“入世”是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如何正確地處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呢?朱光潛先生認為    ,馮亦代先生認為    。

  18.弘一法師李叔同“念佛不忘救國”,這是“出世”與“入世”的統一。其中,“念佛”是   的表現,“救國”是  的事業。

  19.“入世”太深或一味“出世”都是不可取的。下列現象分別屬于哪一類?

  a、斤斤計較  b.熟視無睹  c.袖手旁觀

  d.枉費心計  e.患得患失  f.好高騖遠

  入世太深的是  ;一味出世的是  。

  20.本文在論述“出世”與“入世”的關系時,首先闡述應有     的精神,然后再闡述要做  的事業,在此運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

  21.本文舉  的例子,是證明出世是為了入世這一觀點的,舉李白、陶淵明的例子,是證明    。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篇10

  一、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論點層層深入的寫法和層進式論證法、對比論證法。

  2.學習本文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二、作者簡介

  顧頡剛(1893-1980),歷史學家,江蘇蘇州人。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和歷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懷疑與辨偽,有不少創見。編有《古史辨》、著有《漢代學術史略》《史林雜識初編》等。

  三、生詞識記

  程頤(yí)譬如(pì)腐草為螢(yíng)

  虛妄(wàng)盲從(máng)停滯(zhì)

  腐草為螢:語出《禮記·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為螢火蟲。

  虛妄:沒有事實根據的。指一些不著邊際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擊就自動破滅,形容情節、論點虛謬,經不起反駁、攻擊。[來源:Z&&]

  盡信書不如無書:語出《孟子·盡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書》,倒不如沒有《尚書》,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書本。

  辨偽去妄:要善于辨別,分清真假。

  流俗:社會上流行的風俗習慣(含貶義)。

  盲從:盲目地附和隨從。

  墨守:固執拘泥,不會變通。

  停滯:受到阻礙,不能順利地進行或發展。

  四、整體感知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總論點,這個總論點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的總論點是借用古代學者的名言提出的,總論點是:“學者先要會疑”,或者是“學則須疑”。如果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表達,總論點是“研究學問必須有懷疑精神”。

  2.引用學者的名言以提出論點,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

  答案示例:這種寫法,既提出了論點,同時學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個證明論點的有力論據,這就使得論點的說服力更為增強。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案示例:

  ①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緊緊相聯。這段講了做學問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依據是“靠別人的傳說”,自己如何對待這“傳說”,而下文緊接著就談論這個問題。

  ②形成層進,使文章論說深入一步,進了一層。這段講學問的基礎是什么,下面進一步講如何對待這個基礎,內容深入了。

  ③鋪石墊基,使文章的說服力增強。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這個關系到全篇中。動議題的問題,本段雖未加以論說,而“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這點已在本段得到說明,這就為后文論述做學問應該如何對待傳說墊下了基石,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4.第4段可以分三層意思,是哪三層?

  答案示例:第一層(開頭到“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指出“懷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種“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懷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

  第二層(“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學根據”)舉二例(“三皇、五帝”的傳說、“腐草為螢”的記載)具體說明如何以懷疑的精神對待傳說。

  第三層(末句“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懷疑的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5.第5段和第4段同是談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意義,為什么寫了第4段還寫第5段,是否可以去掉第5段?兩段的內容有何相異?

  答案示例:第4段說的是對于“傳說”要用懷疑精神對待,第5段則說“我們不論對干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各種各樣的書本,各家各派的學問,做學問者時時在評判,常常要棄取,這方面論及了,文章的論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將是缺陷。寫了第4段,又寫第5段,可見作者構思的周到。

  6.第6段包含幾層意思?彼此如何聯系?

  答案示例:本段包含四層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論點,即第二個分論點“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二、(“對于別人的話……一切學問才會起來”)講道理論證論點。先從反面闡明,再從正面闡明。三、(“許多大學問家……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舉實例論證論點。四、(“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到段末)歸納作結,照應論點。先從正面作結,再從反面強調:“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7.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答案示例:本文的語言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論點;

  2、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3、學習本文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

  難點:理解論證的層次和過渡句的作用。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我國當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學家叫顧頡剛,他幼年讀的書多,知識面廣,并且讀書時就不肯盲從前人之說,敢于提出疑問。因此特別喜歡考證。有一次,他看見一個飯碗,上面畫著許多小孩,有的放紙鳶,有的舞龍燈,有的點爆竹,題為《百子圖》。他知道文王有100個兒子,以為這一幅圖畫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證一下文王的兒子。他從常見的書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幾個人。他很奇怪,為什么這樣一個名人兒子竟如此難考證。后來才知道文王百子說是從《詩經》中來,只是一種諛頌之詞,并非實事。這就是做學問。我們在學習中要心存疑問,勇于提問,不恥下問,隨時反問,善于提問,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顧先生的一篇議論文——《懷疑與學問》。 (板書課題)

  二、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布置閱讀思考題

  思考題一:文章的論點是什么?總論點是如何提出來的?

  思考題二:分論點是什么?分論點的提出有什么特點?分論點與總論點之間有何聯系?

  思考題三:試找出本文的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思考題四:文章用了哪些議論方法?

  (此環節指導學生通過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能力。)

  三、學生分組閱讀課文,合作探究,考慮思考題的回答 (學生通過交流討論領會作者的觀點,這一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學生自由解讀文本,這樣才能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教師以平等對話的形式加入學生的學習討論過程中。)

  四、師生共同討論并歸納

  1、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2、分論點:

  ①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

  ②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文章開頭提出中心論點之后,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從消極方面進行論證,第6自然段再從積極方面進行論證。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啟下的遞進復句,精當地概括了前后兩個分論點:“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而前一方面的論述,又分為兩層來論證中心論點:第3、第4自然段先說對傳說要有懷疑精神,既然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這種證據有時又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而這種傳說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對于傳說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亦即懷疑;第5自然段擴展開來,又提出“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的小論點。這樣,本文議論的內容從對于傳說的懷疑,進而擴大到對于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意義,進而轉到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作用,層層深入論證,對懷疑精神在做學問過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做了全面而精當的闡述。

  (在此環節中,尤其要注意鼓勵學生。此外,在評價時我們應采用多種方法,比如說讓學生自評、互評等,這樣更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也更能投入到學習中去。)

  2、試找出本文的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請學生各小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書,評出歸納準確、簡潔的學生,增加學生自學的興趣。)

  討論并歸納: ①事實論據: a、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

  b、聽說古代有三皇、五帝。c、聽說“腐草為螢”。 d、戴震善問的例子。

  ②道理論據: a、“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c、“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

  3、請編寫本文的閱讀提綱,并請同組互評,選出優秀的提綱板書。

  (這個步驟有利于學生梳理文章,理清思路。)

  五、小結

  本文論述了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的觀點,強調了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學者應有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本文圍繞著中心論點,分設了兩個分論點,分層次地進行論述,條理清楚,中心明確。這種論證結構和方法值得同學們學習。

  第二課時

  一、導語

  上節課我們分析了文章的論點、論據和文章結構,這節課我們來探討一下文章的論證方法和語言特色。

  二、舉例論證,是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道理論證,是用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來證明論點。試舉出課文中所用的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例子。

  (學生分組討論五分鐘)

  師生交流:

  1、課文中所用的舉例論證: ’

  開頭引用程頤和張載這兩位古代大學問家的經驗之談作為論點,也起到了論據的作用,很有說服力。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盡信書不如無書”的名言,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第4自然段為了論證對于傳說必須有懷疑精神這個分論點,列舉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為螢”的例子并連續多次追問清楚地告訴人們做學問時懷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樣以懷疑精神做學問。第6自然段為了論證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這個分論點,舉了清代大學問家戴震幼年讀書善疑多問的事例做論據,也很有說服力。

  2、課文中所用的道理論證:

  第5自然段用關于“懷疑”、“思索”、“辨別”的闡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論證了“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第6自然段的說理是:“對于別人的話,不經過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地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論證了“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事實論據比較容易理解,道理論據卻往往由于它與論證過程聯系得十分緊密而不容易辨認。因此,在分析道理論據時,我們要判斷這個道理是否正確、合適,要將道理與有關事實聯系起來,分析它們與論點之間的關系。例如文中說:“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這既是論證的過程,又是道理論據。聯系文章的中心論點“學者先要會疑”和文中所舉戴震的事例,就會覺得作者的這個道理論據不但與論點緊緊相扣,而且是很有說服力的。)

  3、教師設疑:第三句“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是舉例論證還是比喻論證?

  (相機提出舉例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概念,有利于學生多了解一些論證方法。)

  明確:這句是比喻論證,設喻以說明“事實和根據”的兩種“來源”,不是舉例論證。如果舉例論證,那就要舉出做學問的實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學問的實例。

  三、再讀課文,品味語言

  1、教師指出本文作為議論文,‘語言準確、精練。請同學們劃出相應的語句,朗讀體會。

  2、全班交流。例:“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這句話中,、四個“常常”,多次重復詞語,突出說明學問家是經常這樣做的,表明這樣做,這種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

  (議論文,也應重視語言的品味,這樣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四、拓展遷移

  以“我嘗到了懷疑的甜頭”為題,向同學說兩三分鐘話。

  要求所舉例子能說明觀點。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就實際生活進行思考,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及運用舉例論證的方法和口頭論述觀點的能力。我鼓勵學生對事物提出獨特的見解,鼓勵學生對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評論,課上學生演講,讓他們有了更多進行邏輯思維的機會,這樣,學生的認識與思維水平能得到充實和提高。)

  五、布置作業

  “懷疑”是要有一定根據、一定的科學道理的“懷疑”。懷疑一切,打倒一切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請以《也談懷疑》為題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觀點明確,條理清楚,論據充分。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構想】 

  《懷疑與學問》是一篇觀點鮮明、論證充分、說理透徹的議論文。 

  因此,我想從議論文教學的結構人手,既注重課文的整體把握,又注重語言文字的教學,使兩者得到統一,從而使傳統教法與教學創新得以有機結合。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論點層層深入的寫法和層進式論證法、對比論證法。 

  2.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3.學習本文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 

  難點:理解論證的層次和過渡句的作用。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國當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學家叫顧頡剛,他幼年讀的書多,知識面廣,并且讀書時就不肯盲從前人之說,敢于提出疑問。因此特別喜歡考證。有一次,他看見一個飯碗,上面畫著許多小孩,有的放紙鳶,有的舞龍燈,有的點爆竹,題為《百子圖》。他知道文王有100個兒子,以為這一幅圖畫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證一下文王的兒子。他從常見的書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幾個人。他很奇怪,為什么這樣一個名人兒子竟如此難考證。后來才知道文王百子說是從《詩經》中來,只是一種諛頌之詞,并非實事。這就是做學問。我們在學習中要心存疑問,勇于提問,不恥下問,隨時反問,善于提問,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顧先生的一篇議論文——《懷疑與學問》。 

  (板書課題) 

  二、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布置閱讀思考題 

  思考題一:文章的論點是什么?總論點是如何提出來的? 

  思考題二:分論點是什么?分論點的提出有什么特點?分論點與總論點之間有何聯系? 

  思考題三:試找出本文的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思考題四:文章用了哪些議論方法? 

  (此環節指導學生通過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能力。)     

  三、學生分組閱讀課文,合作探究,考慮思考題的回答  (學生通過交流討論領會作者的觀點,這一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學生自由解讀文本,這樣才能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教師以平等對話的形式加入學生的學習討論過程中。) 

  四、師生共同討論并歸納 

  1.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2.分論點: 

  ①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 

  ②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文章開頭提出中心論點之后,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從消極方面進行論證,第6自然段再從積極方面進行論證。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啟下的遞進復句,精當地概括了前后兩個分論點:“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而前一方面的論述,又分為兩層來論證中心論點:第3、第4自然段先說對傳說要有懷疑精神,既然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這種證據有時又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別人的傳說,而這種傳說又不一定可*,所以對于傳說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亦即懷疑;第5自然段擴展開來,又提出“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的小論點。這樣,本文議論的內容從對于傳說的懷疑,進而擴大到對于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意義,進而轉到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作用,層層深入論證,對懷疑精神在做學問過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做了全面而精當的闡述。     

  (在此環節中,尤其要注意鼓勵學生。此外,在評價時我們應采用多種方法,比如說讓學生自評、互評等,這樣更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也更能投入到學習中去。) 

  2.試找出本文的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請學生各小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書,評出歸納準確、簡潔的學生,增加學生自學的興趣。) 

  討論并歸納: 

  ①事實論據: 

  a.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 

  b.聽說古代有三皇、五帝。 

  c.聽說“腐草為螢”。 

  d.戴震善問的例子。 

  ②道理論據: 

  a.“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c.“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 

  3.請編寫本文的閱讀提綱,并請同組互評,選出優秀的提綱板書。     

  (這個步驟有利于學生梳理文章,理清思路。) 

  四、小結 

  本文論述了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的觀點,強調了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學者應有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本文圍繞著中心論點,分設了兩個分論點,分層次地進行論述,條理清楚,中心明確。這種論證結構和方法值得同學們學習。 

  第二課時 

  一、導語     

  上節課我們分析了文章的論點、論據和文章結構,這節課我們來探討一下文章的論證方法和語言特色。 

  二、舉例論證,是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道理論證,是用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來證明論點。試舉出課文中所用的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例子。 

  (學生分組討論五分鐘) 

  師生交流: 

  1.課文中所用的舉例論證:    ’ 

  開頭引用程頤和張載這兩位古代大學問家的經驗之談作為論點,也起到了論據的作用,很有說服力。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盡信書不如無書”的名言,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第4自然段為了論證對于傳說必須有懷疑精神這個分論點,列舉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為螢”的例子并連續多次追問清楚地告訴人們做學問時懷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樣以懷疑精神做學問。第6自然段為了論證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這個分論點,舉了清代大學問家戴震幼年讀書善疑多問的事例做論據,也很有說服力。 

  2.課文中所用的道理論證: 

  第5自然段用關于“懷疑”、“思索”、“辨別”的闡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論證了“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第6自然段的說理是:“對于別人的話,不經過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地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論證了“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事實論據比較容易理解,道理論據卻往往由于它與論證過程聯系得十分緊密而不容易辨認。因此,在分析道理論據時,我們要判斷這個道理是否正確、合適,要將道理與有關事實聯系起來,分析它們與論點之間的關系。例如文中說:“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這既是論證的過程,又是道理論據。聯系文章的中心論點“學者先要會疑”和文中所舉戴震的事例,就會覺得作者的這個道理論據不但與論點緊緊相扣,而且是很有說服力的。) 

  3.教師設疑:第三句“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是舉例論證還是比喻論證? 

  (相機提出舉例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概念,有利于學生多了解一些論證方法。) 

  明確:這句是比喻論證,設喻以說明“事實和根據”的兩種“來源”,不是舉例論證。如果舉例論證,那就要舉出做學問的實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學問的實例。 

  三、再讀課文,品味語言 

  1.教師指出本文作為議論文,‘語言準確、精練。請同學們劃出相應的語句,朗讀體會。 

  2.全班交流。例:“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這句話中,.四個“常常”,多次重復詞語,突出說明學問家是經常這樣做的,表明這樣做,這種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 

  (議論文,也應重視語言的品味,這樣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四、拓展遷移 

  以“我嘗到了懷疑的甜頭”為題,向同學說兩三分鐘話。 

  要求所舉例子能說明觀點。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就實際生活進行思考,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及運用舉例論證的方法和口頭論述觀點的能力。我鼓勵學生對事物提出獨特的見解,鼓勵學生對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評論,課上學生演講,讓他們有了更多進行邏輯思維的機會,這樣,學生的認識與思維水平能得到充實和提高。) 

  五、布置作業 

  “懷疑”是要有一定根據、一定的科學道理的“懷疑”。懷疑一切,打倒一切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請以《也談懷疑》為題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觀點明確,條理清楚,論據充分。 

  (學生學習了議論文后,就要引導學生實踐寫作簡單的議論文,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挖掘社會現象或問題的本質,提出新穎的見解,以培養創新能力。然后,再要求學生從一個角度立論,立論要新穎,有獨到之處,從中心論點中分解成幾個分論點,擺事實講道理,把現象或問題的本質逐一剖析,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從學生寫作的結果來看,這種嘗試達到了預期目的。)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篇13

  內容預覽:

  第17課《懷疑與學問》精品教案

  【教學構想】

  《懷疑與學問》是一篇觀點鮮明、論證充分、說理透徹的議論文。

  因此,我想從議論文教學的結構人手,既注重課文的整體把握,又注重語言文字的教學,使兩者得到統一,從而使傳統教法與教學創新得以有機結合。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論點層層深入的寫法和層進式論證法、對比論證法。

  2.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3.學習本文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

  難點:理解論證的層次和過渡句的作用。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國當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學家叫顧頡剛,他幼年讀的書多,知識面廣,并且讀書時就不肯盲從前人之說,敢于提出疑問。因此特別喜歡考證。有一次,他看見一個飯碗,上面畫著許多小孩,有的放紙鳶,有的舞龍燈,有的點爆竹,題為《百子圖》。他知道文王有100個兒子,以為這一幅圖畫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證一下文王的兒子。他從常見的書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幾個人。他很奇怪,為什么這樣一個名人兒子竟如此難考證。后來才知道文王百子說是從《詩經》中來,只是一種諛頌之詞,并非實事。這就是做學問。我們在學習中要心存疑問,勇于提問,不恥下問,隨時反問,善于提問,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顧先生的一篇議論文《懷疑與學問》。

  (板書課題)

  二、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布置閱讀思考題

  思考題一:文章的論點是什么?總論點是如何提出來的?

  思考題二:分論點是什么?分論點的提出有什么特點?分論點與總論點之間有何聯系?

  思考題三:試找出本文的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思考題四:文章用了哪些議論方法?

  (此環節指導學生通過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能力。)

  三、學生分組閱讀課文,合作探究,考慮思考題的回答(學生通過交流討論領會作者的觀點,這一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學生自由解讀文本,這樣才能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教師以平等對話的形式加入學生的學習討論過程中。)

  四、師生共同討論并歸納

  1.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2.分論點:

  ①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

  ②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文章開頭提出中心論點之后,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從消極方面進行論證,第6自然段再從積極方面進行論證。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啟下的遞進復句,精當地概括了前后兩個分論點: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而前一方面的論述,又分為兩層來論證中心論點:第3、第4自然段先說對傳說要有懷疑精神,既然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這種證據有時又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而這種傳說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對于傳說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亦即懷疑;第5自然段擴展開來,又提出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的小論點。這樣,本文議論的內容從對于傳說的懷疑,進而擴大到對于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意義,進而轉到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作用,層層深入論證,對懷疑精神在做學問過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做了全面而精當的闡述。

  (在此環節中,尤其要注意鼓勵學生。此外,在評價時我們應采用多種方法,比如說讓學生自評、互評等,這樣更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也更能投入到學習中去。)

  2.試找出本文的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請學生各小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書,評出歸納準確、簡潔的學生,增加學生自學的興趣。)

  討論并歸納:

  ①事實論據:

  a.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

  b.聽說古代有三皇、五帝。

  c.聽說腐草為螢。

  d.戴震善問的例子。

  ②道理論據:

  a.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c.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

  3.請編寫本文的閱讀提綱,并請同組互評,選出優秀的提綱板書。

  (這個步驟有利于學生梳理文章,理清思路。)

  四、小結

  本文論述了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的觀點,強調了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學者應有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本文圍繞著中心論點,分設了兩個分論點,分層次地進行論述,條理清楚,中心明確。這種論證結構和方法值得同學們學習。

  第二課時

  一、導語

  上節課我們分析了文章的論點、論據和文章結構,這節課我們來探討一下文章的論證方法和語言特色。

  二、舉例論證,是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道理論證,是用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來證明論點。試舉出課文中所用的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例子。

  (學生分組討論五分鐘)

  師生交流:

  1.課文中所用的舉例論證:

  開頭引用程頤和張載這兩位古代大學問家的經驗之談作為論點,也起到了論據的作用,很有說服力。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盡信書不如無書的名言,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第4自然段為了論證對于傳說必須有懷疑精神這個分論點,列舉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為螢的例子并連續多次追問清楚地告訴人們做學問時懷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樣以懷疑精神做學問。第6自然段為了論證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這個分論點,舉了清代大學問家戴震幼年讀書善疑多問的事例做論據,也很有說服力。

  2.課文中所用的道理論證:

  第5自然段用關于懷疑、思索、辨別的闡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論證了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第6自然段的說理是:對于別人的話,不經過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地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論證了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事實論據比較容易理解,道理論據卻往往由于它與論證過程聯系得十分緊密而不容易辨認。因此,在分析道理論據時,我們要判斷這個道理是否正確、合適,要將道理與有關事實聯系起來,分析它們與論點之間的關系。例如文中說: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這既是論證的過程,又是道理論據。聯系文章的中心論點學者先要會疑和文中所舉戴震的事例,就會覺得作者的這個道理論據不但與論點緊緊相扣,而且是很有說服力的。)

  3.教師設疑:第三句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是舉例論證還是比喻論證?

  (相機提出舉例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概念,有利于學生多了解一些論證方法。)

  明確:這句是比喻論證,設喻以說明事實和根據的兩種來源,不是舉例論證。如果舉例論證,那就要舉出做學問的實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學問的實例。

  三、再讀課文,品味語言

  1.教師指出本文作為議論文,語言準確、精練。請同學們劃出相應的語句,朗讀體會。

  2.全班交流。例: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這句話中,.四個常常,多次重復詞語,突出說明學問家是經常這樣做的,表明這樣做,這種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

  (議論文,也應重視語言的品味,這樣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四、拓展遷移

  以我嘗到了懷疑的甜頭為題,向同學說兩三分鐘話。

  要求所舉例子能說明觀點。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就實際生活進行思考,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及運用舉例論證的方法和口頭論述觀點的能力。我鼓勵學生對事物提出獨特的見解,鼓勵學生對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評論,課上學生演講,讓他們有了更多進行邏輯思維的機會,這樣,學生的認識與思維水平能得到充實和提高。)

  五、布置作業

  懷疑是要有一定根據、一定的科學道理的懷疑。懷疑一切,打倒一切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請以《也談懷疑》為題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觀點明確,條理清楚,論據充分。

  (學生學習了議論文后,就要引導學生實踐寫作簡單的議論文,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挖掘社會現象或問題的本質,提出新穎的見解,以培養創新能力。然后,再要求學生從一個角度立論,立論要新穎,有獨到之處,從中心論點中分解成幾個分論點,擺事實講道理,把現象或問題的本質逐一剖析,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從學生寫作的結果來看,這種嘗試達到了預期目的。)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的: 

  一、領會“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才能辨偽去妄,才能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觀點; 

  二、理解、掌握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 

  教學重點: 

  一、理解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 

  二、理解論證的層次和過渡句的作用。 

  教學難點: 

  一、理解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 

  二、理解論證的層次和過渡句的作用。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引入。 

  二、    新授。 

  (一)    背景及作者介紹 

  顧頡剛(1893—1980),江蘇省吳縣人,歷史學家,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和歷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懷疑和辨偽,有不少創見。編有《古史辨》,著有《漢代學術史略》、《史林雜識初編》等。 

  (二)    朗讀課文,了解內容,學習文中的生字生詞。 

  頡(    )滯(    )儒(    )塾(    ) 

  啟迪  墨守  虛妄  辨偽去妄 

  (三)再讀課文,熟悉內容,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歸納教學設計>文章各自然段的段義。 

  第1自然段:“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第2自然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第3自然段:傳說不一定可靠,但做學問有時只能靠它。 

  第4自然段:論述對于傳說,無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 

  第5自然段:論述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辨別是非。 

  第6自然段:論證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四)仔細閱讀課文,找出文中的中心論點和兩個分論點。 

  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或“學者先要會疑”,或“學則須疑”) 

  兩個分論點:1.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 

  2.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五)劃分教學設計>文章的段落層次。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或“學者先要會疑”,或“學則須疑”)的中心論點。 

  第二部分:論證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 

  第二部分第一層(3、4自然段):論述對于傳說,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 

  第二部分第二層(5自然段):論述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辨別是非。 

  第三部分:論證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小結:本文的結構是層層深入的遞進式結構。 

  三、作業:熟讀課文,記憶生字生詞。給本文列提綱 

  第二課時 

  一、    復習引入新課。 

  教學設計>文章的結構層次。 

  二、    新授 

  (一)    學習課文的第一部分。 

  1.破折號后注明作者,是完整的引用格式,體現了作者治學嚴謹的風格。 

  2.這兩句名言的作用是什么?(提出中心論點,并證明中心論點) 

  3.這兩節作為教學設計>文章的開頭,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為什么不把他們從文中刪去?[用了引用名的寫法。這兩節在全文中起了提出中心論點,并充當論據的作用,還使教學設計>文章開頭顯得活潑有新意,所以不能刪去。] 

  (二)    分析學習教學設計>文章的第3、4節。 

  1.朗讀課文,找出3、4節中舉的三個事例,說說它們要證明的內容分別是什么?[國難危急時刻有各種傳說的例子,“三皇”、“五帝”的傳說,和“腐草為螢”的傳說。第一個事例論證的傳說不,定可靠,不能隨便相信;第二和第三個事例,論證的是對于傳說要善于懷疑,告訴人們怎樣以懷疑精神做學問。] 

  2.我們怎樣才能正確對待傳說?[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 

  3.什么是懷疑精神?[經過一番事前的思考,不隨便輕信的態度就是懷疑精神。] 

  4.“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中的“這”指代的是什么?[懷疑精神] 

  5.給第四節課文劃分層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三)學習課文第二部分第二層。 

  1.細讀這節課文,想想這層內容與上一層的內容能否調換位置?為什么?[不能,因為這一層緊承上一層內容,也是更進一層的說明。相對于書本、學問來講,人們很容易對傳說產生懷疑,只有人們能對傳說產生懷疑,才有可能對書和學問產生懷疑,課文中的排列更符合人們的認知規律。] 

  2.“懷疑、思索、辨別”三步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不能。因為人之有先懷疑才可能思索,只有思索才可能辨別是非,三個步驟是按人對事物進行懷疑時的先后順序排列的,進行調整后就不符合人的認知規律了。] 

  3.作者是如何論證對一本書或一種學問進行懷疑的?[先從正面論證要對書和學問進行懷疑,再從反面論證對書和學問不懷疑就是盲從,就是迷信。] 

  4.文中引用孟子的話的作用是什么?[證明作者的觀點正確,使論證更有說服力。] 

  三、小結: 

  1.思考這部分課文用哪種論據證明作者的觀點?[用了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2.作者用兩個小層次論證了具有懷疑精神的必要性,它可以幫助人們消除迷信或盲從,進而也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 

  四、作業。完成課后第二題。 

  第三課時 

  一、    復習引入。 

  二、新課。 

  (一)學習課文第三部分。 

  1.朗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第一句在內容和結構上起的作用是什么?[在結構上是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內容上前半句歸結上一部分所論述的論點,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論點。] 

  ②文中第②③④⑤句與第①句的關系是什么?[第②③④⑤是用講道理的方法證明第①句提出的論點,第②③句從反面說理,第④⑤句從正面說理] 

  ③文中第⑥⑦○8句與第①句之間的關系是什么?[第⑥⑦○8句是用事例論證第①提出的論點,第⑥句提出一個小論點,第⑦○8句是用事例來證明第⑥句提出的小論點和第①句的全段論點。]  

  ④第○10○11句分別是從那什么方面論述的?[第⑩句是從正面論述,第○11句是從反面舉行論述] 

  2.思考第⑨句中“一切學問家”中的“一切”能否刪去?為什么?[不能刪去,因為“一切”包括所有的學問家,表示無一例外,有強調的作用,如果去掉就失去了這種強調作用] 

  3.第⑨句中的四個“常常”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么?[它們的順序不能調換,因為“懷疑”、“辯論”、“判定”、“修正”這四個詞的順序是人們對過去學說進行懷疑的全過程,如果調換順序就與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過程不相符合。] 

  4.這段文中共有三個“這樣”,把他們找出來,說說它們分別指代的是什么?[第一個“這樣”指到“對別人的話,不僅過思考,都不打折扣的承認;第二個和第三個“這樣”指代的事“對過去學者的學說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 

  5.第○11據中“學術”和“文化”這兩個詞語能互換嗎?[不能,因為“學術”是人類眾多“文化”活動的一種,文中的順序是從部分到整體,互換之后就講不通了。] 

  6.給這段文字劃分層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二)分析本文中論據的種類。 

  本文中共用了兩種類型的論據:到理論據和事實論據。事實論據體現在第4節和第6節。道理論據體現在第1、2、5、6中。 

  (三)分析本文的論證,各舉一例。 

  本文中為了突出論說的力度,是用了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和道理論證三種論證方法。舉例略 

  (四)總結擴展。 

  論點和論據是被證明與證明的關系,論點能統率論據,論據能緊扣論點。我們不僅要學習扣住論點選擇有說服力的論據,還要能夠從材料中準確的提煉論點。 

  完成下列擴展練習。 

  美國一家工廠的大型機器發生了故障,許多人都未能修好,老板請來一位專家。專家仔細檢查后用粉筆在機器的某個地方花了一條橫縣,機器很快修好了,老板為此付給這位專家一萬美元。有人不服氣,這位專家說:“畫一條線,只值一美元;知道在哪畫,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 

  1.從這則材料中提煉一個觀點,并用語言文字表述出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知識有價] 

  2.根據這則材料,寫一篇議論文。 

  三、作業:完成課后第二題和第四題。

  上一篇:《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3

  下一篇:《懷疑與學問》《一個少年的筆記》教案及練習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篇15

  課文

  「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證據。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證據。事實和證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事實和證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說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說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己親自去觀察。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己親自去觀察。做學問也是這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證據;但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了。做學問也是這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證據;但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了。

  我們對於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隨便輕信,便是懷疑的精神,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隨便輕信,便是懷疑的精神,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我們聽說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問:這是誰說的話?我們聽說古代有三有三皇五帝,便要問:這是誰說的話?最先見於何書?最先見于何書?書是何時人著的?書是何時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著者何以知道?我們又聽說「腐草為螢」,便要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飛動的甲蟲?我們又聽說「腐草為螢」,便要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飛動的甲蟲?有什麼科學根據?有什么科學根據?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

  我們對於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先經過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我們對于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先經過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個步驟以后,那本書才是我的書,那種學問才是我的學問。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個步驟以后,那本書才是我的書,那種學問才是我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就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獲得新發明,懷疑精神也是基本條件。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就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獲得新發明,懷疑精神也是基本條件。對於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躲懶。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躲懶。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做學問。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做學問。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進步,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鍊出來的。在不斷的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進步,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國的大哲學家笛卡兒也說:「我懷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學就建設在對於萬事萬物的懷疑和明辨上。法國的大哲學家笛卡兒也說:「我懷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學就建設在對于萬事萬物的懷疑和明辨上。一切學問家,不但對於流俗傳說,就是對於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要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要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來的。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來的。如果后來的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就停滯了,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如果后來的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就停滯了,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教案

  一、前端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懷疑與學問》是一篇觀點鮮明、論證充分、說理透徹的議論文。

  2、學習需求分析:

  本文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片訓練議論文朗讀的好范例。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習本文論點層層深入的寫法和層進式論證法、對比論證法。學習本文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朗讀、分析、總結、提升。

  3、思想與情感: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三、學習重點:理解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

  四、學習難點:理解論證的層次和過渡句的作用。

  五、課時安排:共二課時。

  六、教學策略:

  第一課時

  學習重點: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學習難點:

  教學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媒體使用

  語言導入。

  文章的結構層次分析。

  布置作業。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國當代有一位的史學家叫顧頡剛,他幼年讀的書多,并且讀書時就不肯盲從前人之說,敢于提出疑問。有一次,他看見一個飯碗,上面畫著許多小孩,有的放紙鳶,有的舞龍燈,有的點爆竹,題為《百子圖》。他知道文王有100個兒子,以為這一幅圖畫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證一下文王的兒子。他從常見的書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幾個人。他很奇怪,為什么這樣一個名人兒子竟如此難考證。后來才知道文王百子說是從《詩經》中來,只是一種諛頌之詞,并非實事。這就是做學問。我們在學習中要心存疑問,勇于提問,不恥下問,隨時反問,善于提問,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顧先生的一篇議論文—《懷疑與學問》。

  布置閱讀思考題:

  本文的結構層次如何劃分?各部分的內容是什么?

  文章的總論點是什么?總論點是如何提出來的?

  分論點是什么?分論點的提出有什么特點?分論點與總論點之間有何聯系?哪些地方用了對比論證?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朗讀課文。

  這篇文章的結構層次如何劃分?各部分的內容是什么? 

  第一段是一句引用:“‘學者先要會疑。’——程頤”第二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這兩段全是引用。第二段兩層各圍繞什么中心來寫?它們和總論點之間有何聯系?同學們考慮。

  完成思考題二。  

  聽講解。

  自讀課文。

  閱讀課文,考慮思考題的回答,著重考慮結構層次的回答。

  兩個學生朗讀。

  回答:

  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總論點。第二部分(3—6段)闡明總論點,這是本文的論證部分。這個部分分兩層寫:第一層是第3—5段,第二層是第6段。

  展示幻燈片1、2

  展示幻燈片3

  展示幻燈片4

  第二課時

  學習重點:先作論述后提出分論點。

  學習難點: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教學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媒體使用

  逐段講解課文。

  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總論點,這個總論點是什么?

  引用學者的名言以提出論點,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

  第三段在文章中是個重要段落,但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同學們閱讀時要多加思考。這段文章一共是四句話:“①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②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③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說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自己親自去觀察。④做學問也是一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但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了。”對這段文章,有幾個問題需要弄清楚。

  對這段文章四句話之間層次關系的理解,下面幾種看法哪種是正確的?為什么?

  A.①│② ③ ④(并列)

  B.① ② ③│④(并列)

  C.①│② ③ ④(因果)

  D.① ② ③│④(因果)

  第三句“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是舉例論證還是比喻論證?

  第三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第四段分三層意思,是哪三層?

  本段的中心在哪層?為何?

  第五段和第四段同是談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意義,為什么寫了第四段還寫第五段?兩段的內容有何相異?

  本段用了哪幾種論證方法?

  第六段第一句“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本文多次運用對比論證,一共有幾處?

  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回答:

  本文的總論點是借用古代學者的名言提出的,總論點是:“學者先要會疑”,或者是“學則須疑”。如果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表達,總論點是“研究學問必須有懷疑精神”。

  回答:

  這種寫法,既提出了論點,同時學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個證明論點的有力論據,這就使得論點的說服力更為增強。

  回答:

  D是正確的。因為①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②而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這種可靠;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這種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國難危急的時候……),所以④做學問所依據的材料也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這種材料最要緊最可靠;一種是別人的傳說,這種材料不一定可靠)。

  回答:

  這句是比喻論證,設喻以說明“事實和根據”的兩種“來源”,不是舉例論證。如果舉例論證,那就要舉出做學問的實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學問的實例。

  回答:

  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個作用: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緊緊相聯。二、形成層進,使文章論說深入一步,進了一層。三、鋪石墊基,使文章的說服力增強。

  回答:

  這段分三層:第一層(開頭到“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第二層(“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學根據”)具體說明如何以懷疑的精神對待傳說。第三層(末句“我們若能這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懷疑的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回答:

  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層。第一層提出文章的總論點(“懷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第二層是舉例說明在做學問中如何以懷疑精神對待傳說,第三層則是在第二層說明的基礎上作出結論,指出懷疑精神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在于攻破一切虛妄的學說。

  回答:

  第四段說的是對于“傳說”要用懷疑精神對待,第五段則說“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第四段側重說懷疑思索是為了取“是”棄“非”,攻破“一切虛妄的學說”,第五段側重說懷疑思索的三個步驟及其目的。

  回答:

  本段用了正反對比(“因懷疑而思索……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兩種論證方法。

  回答:

  這句在文章中起兩個作用:一、揭示第一個分論點,提出第二個分論點。二、承上啟下,而且使前后部分具有層進關系,論述深入一步。

  回答:

  本文共有四處運用對比論證。

  回答:

  本文的語言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

  展示幻燈片5

  展示幻燈片6

  展示幻燈片7

  展示幻燈片8

  展示幻燈片9

  展示幻燈片10

  七、板書設計:

  中心論點:“學者先要會疑”或“學則須疑”或者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分論點:1、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

  ①對于傳說,都應當經過一悉思考舉例的論證方法。②對于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經過自己懷疑。主要用道理論證的方法。

  2、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基本條件。主要用道理論證和對比論證方法。

  作者簡介

  顧頡剛(1893~1980),中國歷史學家、民間文藝研究家。原名誦坤,字銘堅。江蘇蘇州人。1916年入北京大學本科哲學門。1920年畢業后留校當助教。同年冬應胡適之約標點姚際恒的《古今偽書考》,又標點崔述的《崔東壁遺書》,著手編纂《辨偽叢刊》,1922年到上海任商務印書館編輯。這段時間他與胡適和錢玄同通過信件討論群經辨偽問題,開始復興歷的疑辨運動,并把儒家的辨偽變成歷史家的辨偽。在1923年提出了“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學說,引起了一場古史大論戰。1926年,顧頡剛把論戰雙方的文章收集起來,編成《古史辨》第一冊,于是,中國史學界出現了一個以“疑古”為旗幟的古史辨派。1926~1929年在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和燕京大學任教。1934年創辦《禹貢》半月刊,由對《尚書·禹貢》的研究而倡導歷史地理和邊疆地理的研究。抗戰時期,在昆明、成都、重慶任教。同時潛心著述,編輯刊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華全國文聯委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等職。擔任《資治通鑒》校點工作的總校,完成了二十四史標點總其成的重任,繼續進行對《尚書》的研究,不斷發表研究古史、歷史地理及古籍考辨的文章。顧頡剛是中國現代民間文藝學、中國民俗學的學科開拓者之一。他在民歌、傳說、神話、民間風俗等方面的整理和研究均有較杰出的成績。著有《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吳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顧頡剛民俗論著集》、《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顧頡剛選集》、《顧頡剛古史論文集》等。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 篇16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先作論述后提出論點的寫法和層進式論證法、對比論證法。

  2學習本文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3.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二、難點、重點分析

  1.本文是怎樣引用古人的話作為道理的論據來論證的?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們的作用,領會引用的精要,與論點切合和引用后闡釋等特點。除了引用,本文還運用了哪些方法?試舉例說明。

  分析:本文引用古代大學者的話作為論據,對于增強文章的說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開頭引用古代兩位著名的大學問家的話,既用他倆的經驗之談作論點,又作論據,頗具說服力。程頤的“學者要先會疑”和張載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兩句話的意思概括起來就是:做學問要善于提出問題。中間引用了孟子的“盡信書不如無書”,并作闡釋:“這也就是教我們要有一點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引話十分精當,與該段的分論點十分切合。

  除了道理論證,本文的舉例論證也用得很好。在論證對于傳說必須要有懷疑精神這個論點時,舉了古書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為螢”兩個例子,使人確信古書記載的傳說不一定可靠,懷疑確有必要。為了論證懷疑是建設新學說的基本條件這個分論點,舉了清代戴震讀《大學章句》敢于懷疑大儒朱表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學術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為大學問家,與他自幼讀書就善疑好問分不開。作者舉例時,還能擺出自己的經驗,如讀書時該怎樣懷疑與發問,列出了一系列尋根究底的疑問,給人以啟發和借鑒。總之,用這些事實論據來進行論證十分有說服力。

  2.本文談到要有懷疑精神,而《說謙虛》一文談到要謙虛,兩者之間有沒有矛盾?為什么?

  分析:“懷疑”與“謙虛”對于我們都需要,兩者并不矛盾。“懷疑”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為了求得真知而獨立思考,“謙虛”是指應承認自己的知識的不足而渴求新知。兩者之間的關系是謙虛才能求知,而求知須經懷疑,以力求真知。因此,兩者都是我們在認識世界過程中所需要的:我們既要有謙虛精神,又要有懷疑精神,這是唯物辯證法在治學觀點上的應用。

  3.本文多次運用對比論證,一共有幾處?

  分析:“本文共有四處運用對比論證。一、第4段“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從正反兩方面說理,闡明“我們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之因;二、第5段“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通過正反兩方面的結果,闡明“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的重要性;三、第6段“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地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先從反面說理,后從正面說理,闡明為什么“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四、第6段“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指“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起來的。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先從正面概述事實,后據此事實從反面作一推理,闡明“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4.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分析:本文的語言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如:“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短短兩句,15個字,把對傳說“信”與“不信”,“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的理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無可置疑。“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這是一個長句,70余字,對“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的產生”,作了準確的精辟的論述,蘊含著豐富的內容。“一切學問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學問家,無一例外。“不但……,就是……”準確地表達了作者的意思;“抱懷疑的態度”,“和書中的學說辯論”,“評判書中的學說”,“修正書中的學說”,具體、細致、深入、有序地說明學問家是如何才把“新學說”“建設”起來的;四個“常常”,多次重復詞語,突出說明學問家是經常這樣做的,表明這樣做,這種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這句是對上面論述的一個精當的.總結,準確指出“這樣”做是“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的必要條件,闡明了分論點“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更新”、針對“過去”的學說而言,“更善”,說明優于“過去”的學說,“更新更善”,精當地說明了“新學說”的發展性,優越性。這70余字的長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教師:一個人從事學習,總是希望學有所獲,學有所成的。但是,從實際情況看,并非所有的求學者其最終收效都一樣,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卻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異,有的甚至差異很大,非常懸殊。無論歷史上,無論現實中,都存在這種情況。這是什么緣故呢?我們如何才能讓自己學習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這個問題,吸取有益的經驗,對我們搞好學習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懷疑與學問》這篇文章談的就是這方面的問題,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啟發,很有價值的見解,學好這篇文章對我們很有意義。

  (二)布置閱讀思考題。

  教師:為了有重點地學習這篇文章,我提出幾個閱讀思考題,同學們學習課文時考慮這些問題應如何回答。

  思考題一:本文的結構層次如何劃分?各部分的內容是什么?

  思考題二:文章的總論點是什么?總論點是如何提出來的?

  思考題三:分論點是什么?分論點的提出有什么特點?分論點與總論點之間有何聯系?

  思考題四:哪些地方用了對比論證?

  思考題五:本文的語言有什么特點?

  (三)學生各自閱讀課文,考慮思考題的回答,著重考慮思考題一(結構層次)的回答。

  (四)學生朗讀課文(叫兩個學生朗讀)。

  (五)講解文章的結構層次。

  提問:這篇文章的結構層次如何劃分?各部分的內容是什么?(同學回答畢,教師酌情適當講評。)

  講解:這篇文章有6段,分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總論點。第1段是一句引用:“‘學者先要會疑。’——程頤”;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這兩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總論點到底是什么呢?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表達這個總論點,該怎么說呢?這兩個問題,大家課后再考慮考慮,下節課來回答。

  (六)逐段講解課文。

  第1、2段。

  提問一: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總論點,這個總論點是什么?

  講解:本文的總論點是借用古代學者的名言提出的,總論點是“學者先要會疑”,或者是“學則須疑”。如果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表達,總論點是“研究學問必須有懷疑精神”。

  提問二:引用學者的名言以提出論點,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

  講解:這種寫法,既提出了論點,同時學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個證明論點的有力論據,這就使得論點的說服力更為增強。

  第3段。

  教師:第3段在文章中是個重要段落,但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同學們閱讀時要多加思考。這段文章一共是四句話:①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②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③譬如在困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說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自己親自去觀察。④做學問也是一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但這種證據有時候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了。對這段文章,有幾個問題需要弄清楚。

  提問一:對這段文章四句話之間層次關系的理解,下面幾種看法哪種是正確的?為什么?

  講解:D是正確的。因為①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②而事實和根據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這種可靠;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這種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國難危急的時候……),所以④做學問所依據的材料也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見的事實根據,這種材料最要緊最可靠;一種是別人的傳說,這種材料不一定可靠)。

  提問二:第三句“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是舉例論證還是比喻論證?

  講解:這句是比喻論證,設喻以說明“事實和根據”

《懷疑與學問》教學設計(精選16篇) 相關內容:
  • 《懷疑與學問》教案(精選12篇)

    【教學構想】《懷疑與學問》是一篇觀點鮮明、論證充分、說理透徹的議論文。因此,我想從議論文教學的結構人手,既注重課文的整體把握,又注重語言文字的教學,使兩者得到統一,從而使傳統教法與教學創新得以有機結合。...

  • 《懷疑與學問》同步練習(通用12篇)

    第一部分:1.根據拼音寫漢字。p()如虛wng()停zh()私sh()步zhu()2.根據你對文章的理解,說說下面兩句話的意思。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⑵盡信書不如無書。3.選出不是中心論點的一項()a、學者先要會疑。...

  • 《懷疑與學問》基礎訓練(精選14篇)

    一、選擇正確的一項1.對文章開頭兩段的特點概括得最完整、最準確的一項是[ ]a.引用了名言b.提出了中心論點c.提出了中心論點:治學必須要有懷疑精神d.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論點2.第四段中,“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中“這”指代的是[ ]...

  • 《懷疑與學問》練習測試(通用12篇)

    一 基礎知識1.給加粗的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國難(n4n) 步驟(zh^u) 顧頡(j0)剛b.大儒(r() 思索(su%) 腐草為螢(y0ng)c.辨偽去妄(w4ng) 塾師(sh*) 譬如(p@)d.虞舜(sh)n) 墨守(m8i) 融化(r$ng)2.沒有錯別字的...

  • 《懷疑與學問》綜合能力測試(精選14篇)

    基礎能力測試1.給下邊加粗字注音。①虛妄________ ②墨守 ________ ③辨偽去妄________④程頤________ ⑤朱熹________ ⑥腐草為螢________2.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下邊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做學問必須抱懷疑態度。...

  • 懷疑與學問(精選15篇)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先作論述后提出論點的寫法和層進式論證法、對比論證法。 2.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教學要求 1.指導預習,要求學生找出論證過程中講道理和舉事例的句子。...

  • 魯教版《懷疑與學問》教案(精選12篇)

    教學目的:一、領會“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才能辨偽去妄,才能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觀點;二、理解、掌握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教學重點:一、理解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二、理解論證的層次和過渡句的作用。...

  • 第18課《懷 疑 與 學 問》教學設計

    第17課《懷 疑 與 學 問》教學設計教學目的: 一、領會“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才能辨偽去妄,才能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觀點; 二、理解、掌握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 教學重點: 一、理解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

  • 《懷疑與學問》練習測試

    一 基礎知識1.給加粗的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國難(n4n) 步驟(zh^u) 顧頡(j0)剛b.大儒(r() 思索(su%) 腐草為螢(y0ng)c.辨偽去妄(w4ng) 塾師(sh*) 譬如(p@)d.虞舜(sh)n) 墨守(m8i) 融化(r$ng)2.沒有錯別字的...

  • 《懷疑與學問》綜合能力測試

    基礎能力測試 1.給下邊加粗字注音。①虛妄________ ②墨守 ________ ③辨偽去妄________④程頤________ ⑤朱熹________ ⑥腐草為螢________2.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下邊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做學問必須抱懷疑態度。...

  • 《懷疑與學問》《一個少年的筆記》教案及練習

    [三維目標] 1. 理清文章論證的結構,理解中心論點與分論點之間的關系。 2. 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重點明確事例論證、道理論證在論說中的作用。 3. 認識“懷疑”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勾聯學習和生活實際,培養懷疑精神和創造意識。...

  • 魯教版《懷疑與學問》教案

    教學目的:一、領會“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才能辨偽去妄,才能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觀點;二、理解、掌握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教學重點:一、理解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二、理解論證的層次和過渡句的作用。...

  • 《懷疑與學問》教案

    【教學構想】《懷疑與學問》是一篇觀點鮮明、論證充分、說理透徹的議論文。因此,我想從議論文教學的結構人手,既注重課文的整體把握,又注重語言文字的教學,使兩者得到統一,從而使傳統教法與教學創新得以有機結合。...

  • 《懷疑與學問》有講有練

    【基礎知識及相關背景】一、字音及詞義:譬p 如:例如。虛妄:沒有事實根據的。不攻自破:不用攻擊,自己就破壞了。多指不正確的言論或謠言,未經批駁,就露出了破綻。盡信書不如無書:意思是完全相信書還不如沒有書。...

  • 《懷疑與學問》同步練習

    第一部分:1.根據拼音寫漢字。p()如虛wng()停zh()私sh()步zhu()2.根據你對文章的理解,說說下面兩句話的意思。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⑵盡信書不如無書。3.選出不是中心論點的一項()a、學者先要會疑。...

  • 八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 | 中文字幕日本人妻久久久免费 | 999亚洲国产996395 | 国色天香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 | 中文亚洲字幕 | 嫩草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最近更新中文字幕手机版 | 国产单亲乱视频 | 永夜星河在线免费观看 | 有码无码人妻视频在线 | 内射无套在线观看高清完整免费 | 日韩一二区| 午夜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 大地资源中文第3页 | 99久久免费精品国产男女高不卡 | 欧美性黑人极品hd另类 | 蜜桃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网址入口 | 夜夜草网| 久久久免费看视频 | 夜夜嗨av色一区二区不卡 | 久久中文骚妇内射 | 日女av在线 | 国产欧美成αⅴ人高清 | 可以免费看的毛片 | 日韩操人 | 黄色国产免费看 | 少妇人妻偷人激情视频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浪潮AV | 亚洲中字 | 青青热久久 | 日韩黄色免费在线观看 | 亚洲av制服丝袜日韩高清 | 亚洲永久免费视频 | 亚州精品av久久久久久久影院 | 麻豆传煤入口免费进入2023 | 丁香花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 久久中文字幕美谷朱里演员表 | 国产男女爽爽爽免费视频 |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 在线精品无码AV不卡顿 | 草榴色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