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與學問》有講有練
【基礎知識及相關背景】
一、字音及詞義:
譬p 如:例如。
虛妄:沒有事實根據(jù)的。
不攻自破:不用攻擊,自己就破壞了。多指不正確的言論或謠言,未經(jīng)批駁,就露出了破綻。
盡信書不如無書:意思是完全相信書還不如沒有書。
辨?zhèn)稳ネ鹤R別虛假的,去掉無事實根據(jù)的(多指理念或學說)。
墨守:因循守舊、死守。
停滯zh :停止。
二、相關背景:
1、關于作者:
顧頡剛(1893~1980),中國歷史學家、民間文藝研究家。原名誦坤,字銘堅。江蘇蘇州人。1916年入北京大學本科哲學門。1920年畢業(yè)后留校當助教。同年冬應胡適之約標點姚際恒的《古今偽書考》,又標點崔述的《崔東壁遺書》,著手編纂《辨?zhèn)螀部罚?922年到上海任商務印書館編輯。這段時間他與胡適和錢玄同通過信件討論群經(jīng)辨?zhèn)螁栴},開始復興歷史上的疑辨運動,并把儒家的辨?zhèn)巫兂蓺v史家的辨?zhèn)巍T?923年提出了“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學說,引起了一場古史大論戰(zhàn)。1926年,顧頡剛把論戰(zhàn)雙方的文章收集起來,編成《古史辨》第一冊,于是,中國史學界出現(xiàn)了一個以“疑古”為旗幟的古史辨派。1926~1929年在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和燕京大學任教。1934年創(chuàng)辦《禹貢》半月刊,由對《尚書·禹貢》的研究而倡導歷史地理和邊疆地理的研究。抗戰(zhàn)時期,在昆明、成都、重慶任教。同時潛心著述,編輯刊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華全國文聯(lián)委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等職。擔任《資治通鑒》校點工作的總校,完成了二十四史標點總其成的重任,繼續(xù)進行對《尚書》的研究,不斷發(fā)表研究古史、歷史地理及古籍考辨的文章。顧頡剛是中國現(xiàn)代民間文藝學、中國民俗學的學科開拓者之一。他在民歌、傳說、神話、民間風俗等方面的整理和研究均有較杰出的成績。著有《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吳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顧頡剛民俗論著集》、《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顧頡剛選集》、《顧頡剛古史論文集》等。
2、相關知識:
本文選自《通俗論集》,標題是一個關系型的題目,表面看二者是并列的,實際上重點在談“懷疑”的重要性,懷疑是一切學問的前提基礎和手段,沒有懷疑的精神就沒有新發(fā)明、新學說的產(chǎn)生和創(chuàng)立。
【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本文運用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方法,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提出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才能辨?zhèn)稳ネ拍芙ㄔO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
二、文章脈絡
全文共6段,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論證第一個分論點,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谋匾襟E。這部分可分兩層。
第一層(3、4),論述對于傳說,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jīng)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
第二層(5),論述不論對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jīng)過自己的懷疑,辨別是非。
第三部分(6),論證第二個分論點,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
三、寫作方法
(1)層層深入論證,用分論點論證中心論點。
文章開頭兩段引用我國古代兩位著名學者的話,提出中心論點。第三至五段先從消極方面作論證,第六段再從積極方面作論證。中間起承上啟下作用的一個遞進復句,恰好概括了前后兩個方面的分論點:“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谋匾襟E,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而前一方面的論述,又分作兩層,有兩個段內(nèi)小論點,一層進一層的論證中心論點。第三、四段先說對傳說要有懷疑精神,既然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jù),而這種證據(jù)有時候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別人傳說,而別人的傳說又不一定可*,所以對傳說都應當經(jīng)過一番思考。第五段擴展開去,又提出另一個段內(nèi)小論點:不論對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jīng)過自己的懷疑,辨別是非。這樣,本文議論的內(nèi)容從對傳說的懷疑,進而擴大到不論對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的懷疑,從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囊饬x,進而論及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作用,層層深入論證,對懷疑的精神在做學問過程中的必要性和意義,作了全面而精當?shù)年U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