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與學問》有講有練
四、人人在客觀事物面前,都不能回避這個“疑”字。科學上的重大突破,理論上的重大創造,技術上的重大發明,往往是從“疑”開始的。
【類文品讀】
富心有術
民富方能國富,身富方能心富。
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富了各省,從而富了中國,富了老百姓,從而富了國家;人富了,獲得一種成就感,身價提升;倘是“為富不仁”,違反社會“游戲規則”所致富,“偷來的鑼敲不得”,那心里的成就感就不穩定,身份也可疑;但即使是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操練,身富了,有時心里卻還難免空落落的,因為當面人家可能都奉承著你,背地卻把他的身富而心空當作笑話在茶余飯后一侃,風吹回來鉆進你的耳朵眼兒,終究還是不好受。
身窮心富的例子,自古有之。孔夫子就贊揚過他的愛徒顏回,在“一簞食,一瓢飲”的條件下保持著精神富有的快樂。作為單個人的一種價值取向,這本是無所謂的事。在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也有那億萬富翁們過著一種物質上最樸素的生活。但問題是這不能成為一條道德標準,尤其不能成為一條全社會必須遵從的道德規范。就全社會而言,我們還是應當把身富心亦富視為一種最正常的生存狀態。
對于社會上大多數人而言,是不可能“皆成堯舜”的,“衣食足而知榮辱”也是古訓(《史記·管仲列傳》里說的);“人窮志短”這句話也不是污蔑勞動人民的“讕言”。除非你在當中非加上個“必”字。對于社會上大多數人而言,身富方能心富,算不上個規律也總是個多見的現象吧!
但身富和心富卻又有個互相制約的關系——心富的人會問:人需財幾何?多多益善么?怎么個多多益善?是不是該讓自己成為個裝滿了“發財發財發財”的瓶子,里頭什么別的都裝不下了?記得俄羅斯文豪列夫·托爾斯泰寫過一篇小說,叫《人需地幾何》,講一個人去買地,那賣地的人說,你只管在田野上跑,從太陽升起到太陽落山,不管你跑多大一個圈兒,只要你在太陽收斂最后一縷余光時跑回出發點,那些地就屬于你了。結果那買地的人太陽一升就開始狂跑,因為他心里頭只裝著“多點多點多點”的念頭,所以總不愿拐彎和回轉,到他終于不得不跑回原處時,在離終點只有幾碼的地方,那生命的瓶子便爆裂了。我記得老托爾斯泰在這篇小說的末尾寫了這么一句,算是回答了題中提出的問題:“從頭到腳,只需四尺。”那自然是按土葬的墓穴算,我們現代人實行火葬,所以現在來答還要再打折扣。
世界上身大富而心亦富的人,一般總把所賺的錢,大部分用于再投資而不是個人的奢侈消費。現在且不去說他們,我們一般人的所謂富,只是追求個人小康,追到頭,無非是希望自己擁有一套或一棟住起來寬敞舒適的房子,或者還有一部私人小轎車,并且自己在工作期間和退休之后,都能負擔起房子、車子和別的方面較為像樣的消費,如此而已。在這樣的人生追求之中,身富與心富應同步進行。
心如何富?我以為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讀書,讀正經書,讀傳知識的書,讀美文。別看如今這世界視聽文化如此之發達或者說囂張,微電子技術無孔不入,計算機已經進入了家庭,但傳統意義上的用紙印刷裝訂而成的書,至少在我們生命的存在之年里,絕對仍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或曰知識載體,或曰富心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