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與學問》《一個少年的筆記》教案及練習
[三維目標]
1. 理清文章論證的結(jié)構(gòu),理解中心論點與分論點之間的關(guān)系。
2. 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重點明確事例論證、道理論證在論說中的作用。
3. 認識“懷疑”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勾聯(lián)學習和生活實際,培養(yǎng)懷疑精神和創(chuàng)造意識。
[預習導引]
1. 目標點擊
(1)理清文章論證的結(jié)構(gòu),理解中心論點與分論點之間的關(guān)系。理解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在論說中的作用。
(2)勾聯(lián)學習和生活的實際,培養(yǎng)懷疑的精神,要敢于懷疑,善于研究。
(3)理解文章在“懷疑”觀點上的獨創(chuàng)性,結(jié)合課外的文史知識,弄清“懷疑”與“學問”、“創(chuàng)造”之間的關(guān)系。
2. 學法指導
(1)揣摩本文理論論據(jù)、事例論據(jù)的代表性和說服力。
事例作為論據(jù)出現(xiàn)時,應具備兩項要求:第一,事例本身要有代表性和說服力。比如,本文所舉的“三皇五帝”,說法很多,除非親自考證,很難輕信某種說法,故而用于文中非常恰當。再如文中所舉戴震之例也很有代表性:其一,他是公認的大學問家;其二,他善于動腦,敢于懷疑前人的說法;其三,他請問塾師的幾句話都很在理。因此,這個例子能恰當?shù)刈C明觀點。第二,敘述事例的語言要力求簡潔、生動。戴震之例正是如此,整個例子突出了大學問家幼年治學過程中的一個“疑”字。假如把它講成一個故事,那生動的情節(jié)也許就淹沒了文章的觀點。
(2)注意領(lǐng)會文章論證的層次和語言的嚴密性。
學習本文時,要在把握文章論證結(jié)構(gòu)的基礎上,認真體味一些重點段落的論證層次,理解前后的邏輯關(guān)系與語言的嚴密性。比如文章最后一段共有10句話,①句是論點,②③④句是用道理去論證:②③為一個小層次,以反面說理,④是另一個小層次,從正面說理。與這四句相輔的是⑤⑥⑦三句是用事例去論證①,其中⑤是一個小層,⑥⑦是另一個小層。⑧⑨⑩三句仍然是論證①,它們帶有總結(jié)的性質(zhì)。⑧⑨為一個小層次,正面總結(jié),⑩為另一個小層,從反面補述。這段文字層次清楚,說理井然有序。
最后一句是假設推理,用語極為嚴密。仔細體味,定會有大的收益。
(3)認真思考,培養(yǎng)分析能力。
[知識鏈接]
1. 作者簡介
顧頡剛(1893—1980),我國當代史學家。江蘇蘇州人。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先后任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通信研究員和院士。解放后,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和學術(shù)委員,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文學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委員,主持《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的標點工作。
2. 背景資料
這篇文章論述的是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作用。顧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懷疑和辨?zhèn),有不少?chuàng)建。據(jù)說他幼年讀書就不肯盲從前人之說,敢于提出疑問。顧先生讀書總喜歡把自己的主張批注在書上,書端上寫不下了,便記入筆記本里。
3. 題目解說
“懷疑與學問”是這篇文章的論題,全文就是圍繞這個論題展開議論,闡明了“懷疑”與“學問”之間的關(guān)系。
4. 議論文的論證方式一般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的事件或問題正面闡述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如《想和做》,《談骨氣》等。駁論,就是通過反駁錯誤或反動觀點,從而樹立起自己的正確論點。反駁的方法主要有:駁對方的論點,駁對方的論據(jù),駁對方的論證。如《“友邦驚詫”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