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與學問》《一個少年的筆記》教案及練習
品析:這句話采用設問的手法,說明世界上的事物都各具形態,各具個性。要想學習寫作,就應仔細觀察每一個事物的獨到之處,并能準確地描寫出來。
(2)我覺得這種情形是詩的材料,可以拿來作詩。
品析:“這種情形”指“我”看到美麗的荷花、牽牛花、金魚,陶醉其中,浮想聯翩的情形。這句話的意思是,生活中的事物都可以作為寫詩的材料,只要你側耳細聽,仔細觀察,并能展開想象,就可以進行創作了。
4. 寫法探究
(1)聯想想象,豐富美麗。如《詩的材料》一文,作者由荷花的多姿多態聯想到隔壁張家掛著的四條齊白石老先生的畫;由荷花迎風舞蹈聯想到電影《天鵝湖》里許多天鵝齊舞蹈的場面;進而由觀荷“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聯想到以前也有過“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牽牛花”,“覺得自己仿佛是一條金魚”的情形。在自然的聯想之中又產生了美好的想象,在想象自己是荷花、牽牛花、金魚的文字中,充滿了一個陽光少年的清純、開朗和活潑的美麗情懷。
(2)語言充滿情趣。如《三棵老銀杏》中,兩個文學少年就詩歌創作的話題談得這般投機。樸實流暢的對話,沒有深奧玄妙的大理論,有著對詩歌創作的初步感悟——“詩不一定要詩人作。咱們學生也不妨試作。不懂得什么叫詩,沒關系,作幾回就懂得了。”即作詩要敢于嘗試。少年的交談,還閃爍著聯想、想象的火花,飽含著熱愛家鄉的感情和對詩歌創作的濃厚興趣。
(3)觀察細致,描寫生動。如《爬山虎的腳》一文描寫爬山虎的葉子在不同生長階段顏色的變化:剛長出來時,葉子是嫩紅色,不幾天就變成嫩綠色,長大了就更加新鮮了;還描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在靜態、動態下給人的不同感受:那些葉子鋪在墻上“均勻”、“沒有重疊也不留一點空隙”、“一順兒朝下”、“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尤其是爬山虎爬墻的情形“觸”、“巴”、“拉”、“貼”、“爬”,有動感,有力度。
5. 難點探究
《爬山虎的腳》、《詩的材料》和《三棵老銀杏》三篇短文之間的內在聯系。
從文章內容上看,《詩的材料》和《三棵老銀杏》兩篇的內容都與寫作有關。《詩的材料》寫自己從生活中、從美麗的大自然中發現寫作材料的體會:觀察大自然美好的景物時產生的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就是寫詩的材料。可是,光有寫詩的材料,沒有大膽嘗試的勇氣,也是寫不好詩的,于是,《三棵老銀杏》就針對這一話題,以兩個少年聊天的形式,探討了這一問題。兩個少年聊天的內容是比較豐富的,既談到“詩不一定要詩人作。咱們學生也不妨試作”的大膽設想,也具體地討論了以“三棵老銀杏”為題的詩歌應該怎么往下寫的計劃,言談中還透露出寫作的一些基本原則:諸如要由眼前的事物想開去,要聯想和想象事物的發展狀況,要抓住事物的特點,要考慮主要事物與背景的關系等等。不過,重點還是要由寫詩的沖動和嘗試的膽量。這樣看來,《詩的材料》和《三棵老銀杏》兩篇短文之間的聯系是比較緊密的。從表面上看,《爬山虎的腳》既不是與前兩篇文章同時寫的,內容上又沒有談及與寫作有關的事,作者怎么會將它們組合在一起的呢?可是只要仔細地想一想,不難發現這個材料也是暗合在寫作這一話題里的。看到美麗的爬山虎,不由得想要看看它們是怎樣爬上墻的,就會去仔細地觀察和思考,觀察的內容與思考的結論自然就是最好的寫作素材了。另外,爬山虎的攀援過程也能給人以啟迪:做什么事都應該像爬山虎那樣,一步一個腳印地往上走。有了這些體會,就很容易聯想到,寫詩也是如此,做人也是如此。這樣一來,三篇文章也就統一到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