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與學問》《一個少年的筆記》教案及練習
其次,文章運用大量具體事例證明論點,令人信服。在論證對于傳說必須要有懷疑精神這個論點時,列舉古書上“三皇五帝”和“腐草為螢”兩個事例,并連續多次追問,使人確信古書上記載的傳說不一定可靠,懷疑確有必要。為了論證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又以清代大學問家戴震幼年讀書善疑多問的事例做論據,提出“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煅煉出來的”,極具說服力。
此外,還反復運用對比論證,有力地證明了論點。第4段“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從正反兩方面說理,闡明“我們對于傳說的話,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之因。第5段“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是盲從,是迷信”,通過正反兩方面的結果,闡明“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的重要性,第6段“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是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地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在正反對比中強調了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重要性。而“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產生的。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也就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又先從正面概述事實,后據此事實從反面作一推理,闡明了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3)語言準確、透辟周密。
本文語言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例如“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一句,短短幾個字,就把對傳說“信”與“不信”,“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的理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無可置疑。又如“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一句,蘊含豐富,論述精辟。其中,“一切”強調古今中外的學問家,無一例外;“不但……,就是……”的句式,準確恰當,便于語意的表達;“抱懷疑的態度”、“和書中的學說辯論”、“評判書中的學說”、“修正書中的學說”,細致、深入、有序地說明了學問家如何把“新學說”“建設”起來;四個“常常”的重復使用,突出學問家是經常這樣做的,表明這樣做,這種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中,“更新”,針對“過去”的學說而言,“更善”,說明優于“過去”的學說,兩者準確地說明了“新學說”的發展性、優越性,這一句精當地總結了上面的論述。以上這一長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足見語言的透辟周密。
3. 句段品鑒
(1)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