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與學問》《一個少年的筆記》教案及練習
[教學過程]
一、預習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 字音認讀
顧頡剛(jié) 程頤(yí) 螢火(yíng)
塾師(shú) 停滯(zhì)
2. 字形辨識
3. 詞語補注
不攻自破:不用攻擊,自己就破滅或站不住腳,比喻事物的荒謬。
停滯:受到阻礙,不能順利地進行或發(fā)展。
啟迪:導、啟發(fā)。
盲從:盲目地附和隨從。
二、課文內容講解
1. 內容解析
這是一篇談治學方法的文章。文章的標題揭示了本文的論題。表面看,“懷疑”與“學問”是并列關系,實質上文章是在說“懷疑”的重要性。作者根據(jù)經(jīng)驗,提出并論證了這樣的觀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這樣才能辨?zhèn)稳ネ拍芙ㄔO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
文章開頭兩段,引用名言,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治學必須要有懷疑的精神。作者完整的引用格式,體現(xiàn)出治學的嚴謹。
接下來的第3~5段,論證第一個分論點: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谋匾襟E。這一部分可分為兩個層次,分別從如何對待傳說和如何對待書本、學問兩方面進行論述,其中第3、4段,論述對于傳說,不論信與不信,都應當經(jīng)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第5段論述無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jīng)過自己的懷疑,辨別是非。
結尾一段,首句承上啟下,前半句歸納第3~5段論證的觀點: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谋匾襟E;后半句提出本段論點: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作者先從反面說理,后從正面說理,闡明為什么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再舉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書善疑多問的事例進行論證,然后由點到面,指出一切學問家都具有懷疑的精神,且以“常常懷疑”、“常常辨?zhèn)巍薄ⅰ俺3Tu判”、“常常修正”等四句概括出懷疑精神在治學中的重要體現(xiàn)。在此基礎上,又從反面論述了“墨守前人舊說”惡習的嚴重后果。
2. 特色賞析
(1)思路縝密、層層深入。
文章開篇引用名言,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后,分別從消極與積極兩方面進行論證。第6段首句是承上啟下的遞進復句,概括了前后兩個分論點。在論述前一分論點“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谋匾襟E”時,先說對傳說要有懷疑精神,既然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jù),而這種證據(jù)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而別人傳說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對于傳說都應經(jīng)過一番思考;再擴展開去提出無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jīng)過自己的“懷疑”“思索”來辨別是非。這樣,本文論證的內容從對于傳說的懷疑,進而擴展到對于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的懷疑;從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囊饬x,進而從積極方面論及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作用。文章論述由淺入深,層次清晰,全面而精當?shù)仃U述了懷疑精神在做學問過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
(2)論證充分,說理透徹。
首先,文章多次引用古代著名學者的名言,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開篇以程頤和張載這兩位大學問家的經(jīng)驗之談代為立論,開門見山,先聲奪人,既擺出論點,客觀上也起到了論據(jù)的作用。第5段又援引孟子的名言,略作闡釋,有力論證段首的分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