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與學問》《一個少年的筆記》教案及練習
第四題:人人在客觀事物面前,都不能回避這個“疑”字。科學上的重大突破,理論上的重大創造,技術上的重大發明,往往是從“疑”開始的。
附:結構圖示
第18課 《一個少年的筆記》
[三維目標]
1. 理解“詩意”發生、形成的美妙過程,懂得文學創造來自生活的道理。
2. 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學習觀察的方法,積累優美的語言。
3. 培養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預習導引]
1. 目標點擊
(1)繼續培養在規定的時間里閱讀比較長的文章的能力。
(2)激發仔細觀察身邊事物、展開聯想、想象的興趣,理解文學與生活的關系。
(3)培養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高尚情感。
2. 學法指導
(1)調動已有的學習和生活經驗,運用聯想和想象豐富文本內容。
(2)充分發掘文本資源,準確、快捷地篩選信息,處理信息。
(3)在生活中運用課文教給自己的學習方法,嘗試觀察、聯想、想象和寫詩。
(4)學習作品的主人公寫觀察筆記,積累生活素材。
[資料鏈接]
1. 作者簡介
葉圣陶(1894—1988),江蘇蘇州人,名紹鈞。語言學家、教育家。
1912年中學畢業后,開始當小學教師并從事文學創作。1921年,與沈雁冰、鄭振鐸等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1923年起,在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任編輯。1930年到開明書店任編輯。“九一八”事變后,積極參加愛國民主運動。建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副署長兼編審局局長、教育部副部長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和總編輯、教育部顧問、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等職,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從事編輯出版工作,曾參與創辦、主編或編輯的雜志有《蘇州評論》、《小說月報》、《婦女雜志》、《中學生》、《開明少年》、《中國作家》等,著有長篇小說《倪煥之》等。
2. 背景材料
《一個少年的筆記》生動地呈現了一個少年成長的精神世界。一池荷葉荷花、三棵老銀杏和墻上爬山虎的腳,引起了少年的聯想、想象和思考,從而找到了“詩的材料”,下定嘗試作詩的決心和悟出了生活要腳踏實地的道理。
3. 題目解說
文章借用“一個少年的筆記”這一形式,以孩子的語氣告訴我們青少年學生,要關注生活,觀察生活,思考生活。以這樣的文學樣式寫兒童作品,通俗生動,可讀性強。
4. 文體知識
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的抒寫見聞、感受的文體。它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謂“形散”是指選材、結構、表達方式、語言運用靈活自由;“神不散”是指無論形式表達怎么自由,都必須緊緊圍繞一個中心。以聯想、想象為橋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見的寫作手段。
[教學過程]
一、速讀全文,掃清課文中的字詞障礙
1. 字音認讀
胸鰭(qí) 漾起(yàng) 枯萎(wěi)
2. 字形辨識
3. 詞語補注
舒坦:心里感到很舒服。
空隙:中間空著的地方;尚未占用的時間。
祈禱:一種宗教儀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