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第四框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四框題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本節概述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了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走過的曲折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一國兩制”的基本含義及其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新中國巨變的學習,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知識的學習,認識到“一國兩制”的基本含義及意義,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中國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變這一段歷史,認識到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深刻意義,進而使學生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更加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
2)結合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所走過的曲折道路,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這樣的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復雜性。使學生理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具有的偉大歷史性轉折意義。
課程標準
教學內容
1、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3、“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意義。
基本要求
識記:按照"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最終完成祖國的統一大業。
活動:
1、從國家的獨立、統一、民主、富強等方面,展示社會主義新中國發生的巨變。
2、結合圖文資料,通過調查、訪談活動,對改革開放以來的重大成就發表并交流各自的感想。
教學重點
社會主義本質
教法設計
1、找一些視頻資料,如《陳毅市長》、《林家鋪子》等,學生看完之后討論分析,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可行性和重要意義,得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歷史必由之路。對比與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的不同,并用圖片、視頻等資料進一步說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和社會主義的本質。
2、在教學中,可以穿插使用圖片、電影、錄像輔助教學。比如《龍須溝》反映人民在新舊制度下截然不同的生活;還有反映中國建國后曲折歷史的影片《活著》、《芙蓉鎮》,反映香港、澳門回歸的記錄片等等。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調查分析,用數字或照片或知情人的描述來對比新舊中國的變化,改革開放前后的變化,從而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更深刻的了解。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四框題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新中國巨變的學習,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結合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所走過的曲折道路,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這樣的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復雜性。
課程標準
教學內容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教學重點
社會主義本質
教法設計
1、找一些視頻資料,如《陳毅市長》、《林家鋪子》等,學生看完之后討論分析,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可行性和重要意義,得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歷史必由之路。
2、對比與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的不同,并用圖片、視頻等資料進一步說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和社會主義的本質。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勝利以后,國內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文道路之間的矛盾。 只要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已經具備,就應該先進行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然后再去發展生產力,改變經濟文化落后的面貌。P47
講解新課
第二節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板書)
一、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板書)
1、走歷史必由之路(板書)
1)建國后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板書)
2)新中國已經具備了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主客觀條件。(板書)
①工人階級掌握著國家政權。②人民政權有能力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③人民群眾
政治條件 | 工人階級掌握著國家政權 |
經濟條件 | 沒收官僚資本轉變為社會主義性質的國有經濟 |
群眾條件 | 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農民要求走社會主義道路 |
特別是廣大農民要求走社會主義道路。
鞏固題:建國初期,中國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與資本主義發展國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在這種條件下,是不是一定要等到資本主義充分發展以后再去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呢?請運用課文有關知識對你的結論加以分析說明。
2、最廣泛最深刻的變革(板書)
1)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板書)
到l956年底,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完成了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使生產資料私有制被社會主義公有制取代,消滅了幾千年的剝削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
鞏固題:
到1956年,全國90%以上的農戶參加農業合作社,同時90%以上的手工業者也參加農業合作社。在農業合作化的高潮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也出現了高潮,到1956年底實行公私合營的工業企業占年初工業總戶數的99%。以上材料反映我國建國初期的哪一歷史事件?這一事件的重大意義是什么?
復習預習題:
1、觀察P49圖,思考該圖反映的是哪一歷史事件,請簡要敘述其內容。通過該圖的歷史事件所確立的生產關系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2、為什么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能夠促進我國生產力的發展?P49
2)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主要特點(板書)
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關系,對個人消費品實行按勞分配原則。
生產關系具體內容 | 原始社會 | 奴隸社會 | 封建社會 | 資本主義社會 | 社會主義社會 |
生產資料歸誰所有 | 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 | 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和奴隸 | 封建土地所有制 | | 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 |
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 | 人們在共同勞動中結成原始的平等與合作的關系 | 奴隸毫無人身自由,在奴隸主強制下從事最繁重的體力勞動 | 地主階級不完全占有農民 | | 互助合作 |
產品(消費品)如何分配 | 平均分配消費品 | 全部產品歸奴隸主占有和支配勞動成果 | 地主階級通過地租、高利貸等占有農民的大部分 | | 按勞分配 |
3)社會主義的本質(板書) P50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鞏固題:鄧小平“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就要消沒貧窮“這句話揭示了什么道理?揭示了社會主義本質,即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對比內容 | 資本主義社會 | 社會主義社會 |
所有制 | 資本主義私有制——不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 | 社會主義公有制——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 |
勞動者地位 | 工人處于受雇傭、被剝削的地位 | 勞動者在生產中是平等互助的關系 |
分配方式 | 按資分配——兩極分化嚴重 | 按勞分配——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
生產目的 | 最大限度榨取剩余價值 | 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
鞏固總結
1、到l956年底,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完成了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使生產資料私有制被社會主義公有制取代,消滅了幾千年的剝削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變革。
2、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布置作業
做練習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