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課 新中國的科技成就 教學設計
講授新課
一、科技成就
設計思路:請同學們用多媒體展示自己課下的準備,從原子能、航天技術、生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等四方面說明建國后的科技成就的相關知識。每一部分都用圖片和材料說明三個內容:成就、背景、影響或作用。通過讓學生課下準備的方式,促進學生得到個性特長的充分發展,真正實現讓學生自主學習。采用討論法、問答法等方式讓學生自己創設情景,從而得到價值體驗。
(一)原子能方面
請第一小組同學們出示有關原子能的資料。一名同學講解。
生:首先看這兩幅圖片,展示的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爆炸成功的景象。
圖片講解:1966年10月27日,北京時間9:00正,隨著指揮員一聲“發射”口令,頃刻間核導彈騰空而起,按預定程序準確飛向靶區。9:09分14秒,核彈頭在靶心上空距地面569米的高度爆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毛澤東接到報告高興地說;“誰說我們中國人搞不成導彈核武器,現在不是搞出來了嗎!”
10月27日的這一聲巨響,表明中國有了可用于實戰的準中程導彈核武器,也取得了核彈頭研制定型的完整經驗,對加快戰略導彈核武器的研制速度,增強國防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看到的這兩位老者是我國的兩彈元勛——鄧稼先和錢學森。
還有很多科學家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一起閱讀下面的這幾則材料。(課件展示)
材料一 我帶了幾雙眼下中國還不能生產的尼龍襪子送給父親,還帶了一腦袋關于原子彈的知識獻給祖國。——鄧稼先
我在美國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學習,后十幾年是工作,所有的一切都在作準備,為了回到祖國后能為人民做點事。——錢學森
材料二 在建國初期我國比較落后的情況下,中國用最少的研究經費、最短的時間創造了奇跡。在相當長的時間里,那些創造了如此輝煌成就的功臣們卻一直默默無聞:王淦昌,當時參與研制核武器的科學家中年齡最大的一位,此前,他因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而轟動世界,到研究所報到后,由于保密需要,化名“王京”,而王淦昌這個名字從此消失17年之久;在“兩彈一星”科研剛剛起步時,蘇聯撤走了專家,是鄧稼先帶著一批從全國各地調來的大學畢業生,在京城北郊的灰樓里,用4臺手搖計算機運算,開始了艱辛的攻關;還有錢學森、周光召、朱光亞、錢三強、趙九章、姚桐斌、郭永懷、錢驥、于敏、王大珩、王希季、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楊嘉妮、屠守鍔、黃緯祿、彭桓武、程開甲、陳能寬等。1999年,黨和政府隆重表彰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當時,他們中已有7位科學家去世了。
生總結:我們找的材料主要就是從原子能成就和這時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兩方面入手。老一輩科學家那種艱苦創業、報效祖國的奉獻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探究] 結合我們了解的歷史知識,分析研究原子能的原因。
師:一組同學準備得非常充分。請大家閱讀課本提供的材料,思考:二戰即將結束時,美國在日本的廣島、長崎投了兩顆原子彈,給當地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為什么建國初期我國還要研究原子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