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通用16篇)
自相矛盾 篇1
自相矛盾(課本劇)
泰山小學 侯永芬
題材:根據蘇教版第九冊《自相矛盾》一文改編
時間:早市時間
地點:一條繁華的街市上
人物:賣矛和盾的人(稱藝人)、賣羊肉串的人(稱攤主1)、
賣花布的人(稱攤主2)、賣包子油條的人(稱攤主3)、 一群圍觀
的人
道具:制作精致的矛和盾若干個、布匹、包子、油條
第一幕
(幕啟。沿街擺滿了各式攤點,攤主們各自叫賣自己的商品)
攤主1:賣羊肉串啰,又香又嫩的羊肉串,正宗的新疆子羊串,快來瞧一瞧
,嘗
一嘗吧。
攤主2:賣花布啰,手工紡織的花布又美麗又環保喲,老奶奶穿上變年輕,
大姑
娘穿上更俊俏,小孩子穿上結實耐磨,小伙子穿上也不賴,出口轉
內銷,
價廉物美,機會難得莫錯過呀!
攤主3:正宗的天津狗不理包子,又香又大的包子,味道可口,包你吃了還
想吃。
油條色香質脆快來買呀!
藝 人:(肩上扛著幾根長矛,手中拿著幾個盾牌,徑直走到攤主3旁的一
塊空地上,放下矛和盾,從懷中拿出一個銅鑼敲起來,邊敲邊吆喝道)在
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有錢的出錢,沒錢的捧場。
攤主3:(大聲嚷道)你這人怎么回事?竟和我搶起了生意去!去!去!
藝 人:(拱手作揖,賠笑)老兄,小弟有禮了,常言道和氣生財,你是賣
包子的,我是賣兵器的,咱倆的生意是風馬牛不相及,說不定還能為你帶
來人氣生意呢!
攤主3:你這人還挺能說會道的,好吧,托你的口福,你就在此擺攤吧。
藝 人:(狠敲一下鑼,大聲說)多謝了。(隨后又猛敲了一陣鑼)快來看一
看,瞧一瞧,祖傳的工藝。
(一群人圍了上來。)
第二幕
藝 人:(拿起一根長矛獨自耍了一陣后,指著手中的長矛)本人的祖先一
直以打鐵造兵器為生,曾多次為朝廷打造過許多作戰長矛,看這長矛是純
鋼制作,又尖銳又耐用,什么盾都能戳穿!這長矛的桿子是正宗紅木刷漆
的,光滑又美觀。
觀眾1:(上前)東家讓我瞧一瞧,(接過長矛仔細打量了一番)多少錢一個?
藝 人:頭批生意,你就給4兩銀子吧。
觀眾1:再少點行嗎?
藝 人:長官,我這已經是最低價了。
觀眾1:那我就買一個吧(邊說邊伸進衣兜中掏出了4兩銀子交給藝人準備走
)。
藝 人:長官,我家的盾也不錯,(說著雙手拿起了一個虎臉形的盾牌,遞
到眾人面前說)我家打造的盾牌非常堅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它。
觀眾2:那你就用你的矛戳你的盾,試試看,怎么樣?
眾 人:對!試試看,試試看。
藝 人:這……這……
眾 人:哈哈!哈哈!怎么不說話呀?
觀眾1:看來,你是個騙子,你的話,根本不可信,什么祖傳工藝,我看純
粹是 在騙人,還給你,退錢吧!
眾 人:對,退還別人錢。
藝 人:(滿臉愧色,從兜里掏出錢來)這位大爺,對不住了。
(眾人搖頭,紛紛離去)
藝 人:(滿臉懊悔樣,狠狠地跺了一下腳,抽了自己一巴掌,長嘆道) 本
以為可以多賣樣東西,多賺點錢,誰知卻說出了前后矛盾的話,讓人識破
了,害得到手的買賣化為烏有,唉!
落幕
聯系地址: 江蘇寶應縣泰山小學
聯系電話:456
郵政編碼 225800
自相矛盾 篇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理解文章中有關詞語的意思。
3、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這則成語故事包含的意思。
4、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新課
1、同學們,在我們幾年的學習中已經知道了很多的寓言故事,能說幾個故事的名字嗎?
2、那你能說說這些寓言故事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
3、今天我們就再學習一篇則新的寓言故事,指讀課題:自相矛盾。
二、提出要求、自讀課文
1、打開課本,提出自學要求
a、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順課文。b、想想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c、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2、檢查自學效果
a、請同學讀書,其他同學評價。b、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c、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三、扣詞、精讀課文
“張口結舌”的教學
在同學質疑過程中扣住“張口結舌”,問:什么叫張口結舌?課文中講了誰張口結舌?他為什么會張口結舌?
“夸口”的教學
通過張口結舌的教學引出兩次夸口的內容?
a、他夸口之下說了什么話?b、那你能讀好夸口的語氣嗎?c、引導學生用“隨你……都……”說幾句話。d、這兩句話一起說出來你會想些什么呢?
四、聯系生活、揭示文章意思
1、同學們,現在你知道那個人為什么“張口結舌”了吧?(指名回答)
2、在生活中你有過這樣的經歷或者聽說過這樣的事例嗎?
五、讀古文,進一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1、這個故事和這么多的事例確實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其實早在2200多年前《自相矛盾》這個故事就已經流傳開了,它是我國法家學說的杰出代表韓非子所作,想去讀讀2200多年以前韓非子的《自相矛盾》嗎?
2、出示古文《自相矛盾》學生自讀。
3、指名學生讀,教師范讀學生根據課文說說古文大概的意思。
4、小結:同學們我們剛剛分別讀了現在《自相矛盾》和2200多年前的《自相矛盾》你們發現了什么嗎?
六、小結
同學們,在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長河中,還有很多像《自相矛盾》一樣流傳了幾千年的寓言故事,我們可以利用課外的時間去讀一讀,不光可以拓寬我們的視野,也會使我們在今后的人生的道路上走的一帆風順!
七、作業(略)
八、板書設計:
自相矛盾
夸口
張口結舌
夸口
自相矛盾 篇3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自相矛盾》一文內容淺顯、寓意深遠。對于這樣的課文該如何教學呢?我想:反復誦讀這篇文章沒有必要的,仔細分析那更是無病呻吟了。而成語故事浩如煙海,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成語故事,走進成語的世界,了解祖國燦爛的文化,體會祖國語言的博大精深才是最主要的。
在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看了一分多鐘的視頻,2010年春晚上一段姜昆的《和誰說相聲》,孩子們都被他前后矛盾的語言逗笑了;然后就出示了《自相矛盾》的原文——“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無不陷也。”人應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學生很喜歡這樣的文字,但由于認識水平較低,不能正確理解文章的意思。于是,我讓學生把原文和現代文相對照再來理解關鍵字“鬻”“ 譽” “陷”“ 弗”,解決了這些詞語,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文。接著,我引導學生再次閱讀課文,觀察插圖,展開想象,進一步探究文章內容,品味出寓意。當最后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拓展的時候,學生能找到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但都不能流暢表達。為此,我先出示了一些范例,引導學生表達,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具體表達。最后再來讀讀古文,學生整堂課興趣盎然。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自相矛盾》是篇傳統教材,傳統的教法也許就會止于讀懂寓言故事內容,領悟寓言故事的啟示意義。對于這類故事易讀懂的課文,如果還只是將理解教材內容就作為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的話,這也許是對學生知識智力潛能的開發、挖掘是一種滯后的做法。所以,教什么,怎么教,自然成了困擾于每位語文教師心中一個很頭疼很棘手的問題。那么,像這樣的傳統教材,如何憑借教材去進行改造、創造,挖掘教材中潛藏著可以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發展學生智慧的探究學習點?我就將這則寓言故事的教學目標擬定為:借助寓言故事,進行朗讀感悟,發展學生的開放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續寫故事,促進學生智慧的發展。這一目標,不僅關注了學生知識技能的形成、情感體驗的過程,更將著眼點放在了學生智慧的生成,是學生智與知、智與情的多向整合。教師為學生創設情境:那個賣矛和盾的人,什么也沒有賣出去,回到家后對家里人說……學生想象豐富。這一教學目標的實施,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老師而言,都是一次智慧的考驗、增長過程。學生學的不是教材內容,而是學習如何從多角度去思考去辨析去發現,在充分的讀書體驗、行為思辨、互相啟發、積極思維中增長自己的智慧;而老師也充分經歷著一場用心傾聽、適時啟發誘導的積極思維過程,這樣的課對于情感體驗課型是一次豐富,更是一次挑戰!
《自相矛盾》教學反思
那天教學了《自相矛盾》一課,其中有這樣一個問題: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課前,我查了一下成語詞典,“自相矛盾”的意思是“言行相抵觸”。不就是說的和做的不一樣嘛,這樣的例子很多啊,所以也沒有去好好琢磨。
課堂上提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快就有同學舉手了,和我預想的一樣,真好!我不禁暗自竊喜。“有一次,我和爸爸去買葡萄,那個小販說他的葡萄又大又甜,于是我們就買了。沒想到到了家里一看,那些葡萄居然酸得無法入口,我們都很氣憤,那個小販真是自相矛盾。”粗粗一聽,覺得很有道理,他說的和做的相抵觸啊。但再又想一想,又似乎有問題。但一時之間又說不出哪里有問題,只得匆匆了事。接下來還有同學說:“自己鄭重承諾過要好好學習,但轉眼又貪玩了,真是自相矛盾!”覺得有同樣的問題,但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
回到辦公室后,游老師也和我提到了這個問題。我們商量了一下,覺得學生舉的那幾個例子有問題,不對,但又說不出哪里不對,上鳳凰語文網看了一下,也沒有什么大的突破,真是郁悶中!這可真是茶壺里煮餃子----滿肚子的話說不出來。回家后,我又仔仔細細地讀了一遍這個成語再熟悉不過的成語故事。故事中楚國人說的兩句話是矛盾的,這無可厚非。但學生舉得例子中他說的話和做的事也是自相矛盾的啊!突然,我茅塞頓開,言與言想抵觸,言與行抵觸,大概問題就是出在這里。言與行相抵觸,我們可以說他言行不一,不守承諾,甚至撒謊,但不可以說他矛盾。只有言與言,行與行才能算是矛盾。小販說水果好,但我們買到的卻是不好的,只能說他是王婆賣瓜-----自賣自夸,是騙顧客;同樣,同學沒有按照自己的計劃做,只能算他不守承諾,說話不算數,但不能說是自相矛盾,因為他們是言和行相互抵觸,只有言和言相互抵觸或行和行相互抵觸,才能說是自相矛盾。比如:我經常對別人說:“我特別不喜歡吃甲魚。”所以每當家里煮甲魚,或酒席上有甲魚時,我從來都不吃。但有一次,我在酒席上看到甲魚做得色香味俱全,令我垂涎三尺,所以忍不住吃了一口,被家人看到了,他們就會說我“自相矛盾”。在這里,“吃”和“不吃”是矛盾的,也就是行與行矛盾。
不知道我這樣理解是否正確呢?
自相矛盾 篇4
教學要求:
1.理解故事內容;
2.懂得賣矛和盾的人為什么回答不出別人的問話;
3.理解寓意,懂得言行要前后一致。
教學重點:
理解寓意
教學板書:
①我的矛銳利得很,無論什么盾都戳得穿。
夸口
②我的盾堅固得很,無論什么矛都戳不穿。
自相矛盾
戳穿盾:
①對
②錯
用矛戳盾
戳不穿盾:①錯
②對
道理:說話、做事要前后一致。
教學步驟:
一、檢查復習
1.檢查預習情況。
2.復習生字詞語。(略)
二、新授
1.組織學生自由地讀寓言。
2.指名讀,其他學生評價。
3.領讀課文。
4.組織學生交流:你讀懂了什么?
5.交流小結。
6.組織學生討論:
賣矛和盾的人是怎樣向人夸口的?
用矛戳盾,會出現怎樣的結果?
他為什么回答不出別人的問話?
7.組織交流,并進行小結。
8.精講:首先讓學生展開想象,矛戳盾會怎樣;再分析結果與賣矛和盾的話。
完成板書
9.揭示道理:
①組織討論:
賣矛和盾的人錯在哪兒?
我們說話做事應該怎樣?
②總結,并完成板書。
10.結合課文,舉例對學生進行思品教育。
三、鞏固練習
1.讀課文和板書;
2.組織背誦競賽。
四、課堂小結
五、作業
從生活中找出一兩個自相矛盾的例子來
自相矛盾 篇5
一、教學內容
北京市21世紀教材第五冊 26 寓言二則 自相矛盾
二、教學目標
1、學習《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詞,理解“夸口”、“啞口無言”的含義。
2、讀懂寓言故事的內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了解中國古代寓言的特點,滲透學寓言的方法。
4、通過說、問、演等活動,使學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礎上受到教育。
三、教學重、難點: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從中受到教育。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猜畫謎,激發學生學寓言的興趣。
2、引導學生通過發現,了解什么叫“寓言”,滲透學寓言的方法。
(二)初讀課文《自相矛盾》,學習生字詞。
1、請學生自己讀故事,注意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確。
2、同桌同學互讀課文,在互幫互助中,把故事讀通順。
3、指名讀文,進行反饋。
4、學習生字詞。
(1)讀詞:矛、盾、銳利、堅固、拿、賣、啞口無言
①演示象形字“盾”的演變過程,幫助學生記憶生字,讓學生感到學漢字非常有趣,并指導書寫這個字。
②讓學生把“矛、盾”兩個字和“銳利、堅固”連起來說說,進行詞語搭配的訓練,鼓勵學生求異表達。
③用上“矛、盾、銳利、堅固、拿、賣”這些生字詞,圍繞課文內容說一、兩句話,進行連詞成句的句子訓練。
④通過選擇,讓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啞口無言”的含義。
(三)再讀課文,指導學生讀懂故事的內容。
1、請一個人讀故事,其他同學說說他是用什么語氣來讀那個人叫賣的兩句話的。
2、有層次的指導學生用夸口的語氣讀一讀這兩句話,并體會其中重點詞句的含義。
3、分角色讀故事,然后說說自己對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
4、默讀課文,說說自己為什么這樣看這個人。
(四)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圖示幫助學生理解、分析,通過文本對話,揭示寓意。
一個人拿矛和盾的圖
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銳利 堅固
什么盾 什么矛
戳得穿 戳不穿
(五)通過表演,深化對寓意的理解。
1、創設情景,指導學生分角色全員參與表演。
2、有層次的幫助學生深入的理解寓意,讓學生在幫助別人的時候,自己受到教育。
(六)延伸練習。
1、鼓勵學生根據本課內容提出問題,用“寓言百寶箱”激發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寓言的興趣。
2、根據學生的興趣,老師做重點知識的講解。同時,把知識卡送給學生鼓勵學生課后自學。
課后評析:
在崇文區教研室老師的支持幫助下,這節課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著實動了一番腦筋,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們在課上收獲頗豐,課堂上,許多教學環節都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
(一)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在教與學方式的轉變上有所嘗試。
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正確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是每個老師都在研究探討的問題。在本節課教學設計中的以下幾個環節體現得很充分:
在這套教材中,“寓言”是第一次出現在課題中。什么是“寓言”,老師沒有生硬的灌輸給學生,而是借助電腦的幫助,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寓”里藏著道理,“言”是用言語講述的故事。
在朗讀指導中,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感悟,鼓勵孩子進行個性化朗讀。不管他突出強調哪一個詞語來體現夸口,老師都給予肯定。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的評價,在評價中加深對句子內容的理解,在評價中增加孩子的自信。
為了幫助學生深化對寓意的理解,教師設計了表演這一環節。表演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選角色。而老師呢,與學生是平等的,也參與到學生的表演當中順勢而導,導在點子上,導在關鍵處,使表演不是對課文內容的機械重復,而是有延伸、有升華。
(二)充分開發、利用教材,注重語文三維目標的訓練。
語文課就要上出語文課的味道來。訓練的味道要弄,育人的意識要強,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也要體現。
例如:在導入環節,老師不光是告訴學生什么是寓言,還交待了學習寓言的方法,并把這一方法滲透在整節課的教學之中。
在生字學習中,盡可能的擴大學生學習的信息量。“盾”字的演變過程,展示了漢字造字的魅力,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趣味性。“把詞語連起來說一說,連詞成句,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這些設計既體現了語文基本能力訓練,又滲透了學習方法的指導。
為了突破難點,老師將這個人夸口叫賣的兩句話以結構圖的方式出現,引導孩子抓住這兩句話中的質問點進行文本對話。師生合作的學習方式降低了學生表達的難度,有效的幫助學生將零散的思維進行梳理,為寓意的理解搭設了橋梁。
寓言百寶箱,更是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將課內外知識有機結合的同時,培養學生勤學好問的品質,讓學生感受祖國文化的源遠流長。
(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多種功能,為教與學服務。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信息技術的多種功能都得到了體現。猜謎導入、課文動畫、“盾”字的演變過程,都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文本對話和寓言百寶箱兩個環節,媒體的交互功能又為學生的學習搭設了平臺。
在理解“啞口無言”的含義和“寓言百寶箱”兩個教學環節,老師充分利用學易這套設備的反饋功能,使學生能夠全員參與教學。同時,它的統計功能又可以使教師掌握每個孩子的學習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總之,上述教學設計體現了教育新理念,較好的達到了教學目標,使課堂真正成為了孩子自主學習的天地。
自相矛盾 篇6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61
成語故事《自相矛盾》教學有感
沈曉英 發表
1、演一演,體會夸口之意。
文中楚國人,說話夸大其詞,比黃婆買瓜還厲害,要體會這一點,必須讀出夸口的語氣,然后讓學生拿飾物表演,再現情景,體驗表達夸口之意。
2、點一點,體會矛盾之處。
“用你的矛戳你的盾,結果會怎樣呢?”文中結果沒有寫出來,教學時,可以點撥一下,“同學們,猜猜結果會怎樣?”結果無非三種,一是矛斷了,盾沒破;二是矛沒斷,盾破了;三是矛斷了,盾破了。三種情況與楚國人說的話相抵觸,不一致了。進而體會“矛”、“盾”延伸來的“矛盾”之意。
(第一范文 www.jcsycorp.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矛盾)
自相矛盾 篇7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十一個生字新詞,認讀四個字
2、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3、了解寓言故事內容,感悟語言包含的道理
4、演一演這則故事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內容
2、難點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學過程:
導入: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長桿的一端裝有青銅或鐵制的槍頭;盾,盾牌,用來防護身體、遮擋刀矛槍箭。用來比喻語言、行動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觸。(自相矛盾)同學們!請你根據這段話的意思用一個詞語概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則寓言故事,(板書:自相矛盾)誰知到什么是寓言?(生說,如說的不對,可以在學完這則寓言后告訴老師答案)
一、自讀課文
這則寓言共有五句話,第一句話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在叫賣矛和盾。第二、三句講他夸口的情形,兩個“不論……都”是他的話陷入了前后矛盾、不能自圓其說的尷尬境地。4、5句講的是,當別人問他:他卻啞口無言了
二、進一步理解課文
解釋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長桿的一段裝有青銅或鐵質的槍頭:盾,盾牌,用來訪呼聲體、遮擋矛槍箭。自相矛盾,比喻語言、行動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觸。
三、演一演,加深記憶
四、明道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說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過其實,否則,就會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來相容諷喻說話、做事相互抵觸,互不相容的現象。
自相矛盾 篇8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本課生字,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義。
2、能力目標:初步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能通過課文弄懂古文的意思。
3、情感目標: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古文的意思,故事的寓意。
三、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明確學習方法。
1、同學們,今天我們又將開始新的學習。通過以前的學習,我們已經積累了許多成語。提起成語,我想你的腦海中一定會涌現出許多吧?能說幾個嗎?
我們來個成語填字大比拼,看看誰掌握的成語最多?(師出示)自( )( )( )
小組處代表展示后,大屏幕投影展示:有關“自”的成語20個。
自給自足 自覺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奮勇 自強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我陶醉
自相殘殺 自高自大 自作聰明 自吹自擂 自不量力
自暴自棄 自鳴得意 自以為是 自欺欺人 自相矛盾
師:中華民族的悠久燦爛的文化之中,成語又是其中璀璨瑰寶,我們要多多學習成語,積累成語并能夠在今后的實踐中靈活地運用,增加語言的藝術性。今天我們就再學一個成語:自相矛盾。 (課件演示)
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種防護身體,擋住敵人刀箭的牌。
矛:長柄尖刀,古代一種用來進攻刺殺的武器。
師:簡要介紹作者韓非子
韓非,先秦時期韓國公子,是我國 先秦時期著名政治理論家,卓越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子:古代對有學識男子尊稱。
師:讓我們來看看原文是怎樣寫的: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師:同學們,這是一篇寓言,以前我們學過那些寓言?是怎樣學習的?(使學生知道學習語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講的道理。)
師:這篇寓言與以前學過的有哪些不同?
(課件演示)這是一篇文言文,學習文言文要先把語氣讀通順,再借助注釋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個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達到熟讀成誦。
(二)、讀通語句,整體感知課文大意(課件演示)《自相矛盾》
1、教師范讀,提醒學生注意讀準字音,知道如何隔詞斷句,讀出句子的語氣。
2、學生練習把語氣度通順、讀流暢,然后整體猜想寓言大意。
(三)讀懂,對照注釋自悟句意文意
1、喜歡這個故事嗎?那誰愿意來讀讀課文?
2、小組交流不好理解的語句和說不通順的語句。
3、全班交流,師重點檢查難句:“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導學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課件演示)
師:誰能告訴大家,這個故事講的是一件什么事情?(用現代語言表達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靈活些,不必強求說法一致,意思不錯即可。)
[寫]古代一個賣矛與盾的,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問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樣?那人啞口無言。
4、文中是誰在說大話?他說的是什么大話?指名朗讀,學生評議。誰來學著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5、如果你是圍觀的人,你會怎樣想?怎樣說?
指導讀好問話。(品味語氣、語調。)
6、在大家的追問中,那個楚國人只能——“張口結舌”是什么意思?(張著嘴巴說不出話來。)他為什么張口結舌?
師:我們來看一看(課件演示)flash動畫,通過看flash動畫,進一步理解原文。
7、學生分小組表演:如果你是那位賣矛與盾的人,現在你會怎樣推銷自己的矛與盾?(四人一小組,商量商量,演一演。)
(四)明確寓意,聯系實際談受到的啟發
小組討論:通過學習課文和他們的表演中,賣矛又賣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幫那個人總結一下教訓。
做事不能互相抵觸,說話、要前后一致。(說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前后一致。)
師:那個人買東西時說話前后矛盾對他會有什么后果?
東西賣不出去,失去信用。
班級交流討論:你身上有過自相矛盾的現象嗎?你悟出什么道理
師指導點撥:(課件演示)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說話不顧事實,把事實夸大到絕對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尷尬的境地的人。告訴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講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五)總結學習方法,表演加深理解
1、師:同學們,上面我們學習了《自相矛盾》這篇寓言故事,大家說文言文好不好學?下面我們再看一下怎樣學習文言文:(課件演示)先把語氣讀通順,再借助注釋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個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達到熟讀成誦。
2、學生到講臺上表演本課,加深對原文的理解,體會賣矛盾先炫耀夸口,后張口結舌的語氣、神態。
自相矛盾 篇9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養學生學習成語,積累成語的興趣。
初步按觸文言文,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
4、培養學生學習成語故事的興趣,發展學生想象思維能力及模仿寫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體會成語故事的寓意
教學準備:課件自相矛盾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積累成語,揭示課題。
成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簡單的幾個字濃縮了深刻的道理。其中還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你能說幾個以自開頭的成語嗎?(幻燈片)
1、同學們,大家說了這么多“自”字開頭的成語,老師今天也給大家帶來了許多這樣的成語。
(幻燈片展示:有關“自”的成語20個。)
自給自足 自覺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奮勇 自強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不量力 自欺欺人 自暴自棄 自鳴得意 自以為是
自我陶醉 自相殘殺 自高自大 自作聰明 自吹自擂 自相矛盾
2、齊讀成語。
3、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自相矛盾”這則成語。
板書課題:自相矛盾
二、初讀《自相矛盾》,了解課文
1、請大家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幻燈片)
2、同桌互讀,把每個句子讀通順。(幻燈片)
3、出示:楚國 賣 矛 盾 戳穿(幻燈片)
夸口 銳利 堅固 張口結舌
對這些字的記憶和運用你有什么好方法或建議。
4、試一試: ( )盾 ( ) 矛 銳利的( )(幻燈片)
5、誰能說一說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什么?(古代一個賣矛與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問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會怎么樣?那人啞口無言。)
三、理解課文內容:
(一)、品讀夸口話,理解矛盾之緣由
1、齊讀全文
2、師:推銷自己的產品,要盡可能展示產品的優點,本文商人賣什么產品?他是怎么推銷的?
理解“夸口”
板書:我的矛 我的盾
什么盾 什么矛
戳得穿 戳不穿
3、師:你了解矛和盾嗎?(幻燈片)結合圖簡介矛與盾,在戰爭中,它們有什么作用?(矛:長矛,古代用于攻擊對手的的盾;盾:盾牌,古代用于擋住別人矛的進攻。)
4、你這個小商人是怎樣宣傳他的矛與盾的呢?(抽生讀)
5、小組竟讀:
(1)你覺得他的話有問題嗎?
(2)為了突出矛的銳利,盾的堅固,他把矛與盾與誰比?
(3)一般人買矛與盾都是成對購買,用來防守別人的矛與盾
(幻燈片)他知道商品要打廣告才能賣出去,他聰明,但他夸_________________,他不明智,所以,當有人圍觀的人問他________________,那個楚國人____________,那個人的表現是?這是什么描寫?
出示: 那個楚國人____________,回答不出來了。
(4)你認為,這個商人錯在哪里?
(夸大事實,前后抵觸,考慮不周)
(5)這個人的矛銳利,盾堅固,如此好的商品不賣出去,實在可惜,讓我們來幫幫他修改廣告詞。
小組討論一下
7、通過學習課文和他們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
說話、做事不能相互抵觸,要前后一致。(說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過自相矛盾的現象嗎?如果有會有怎樣的后果?你應該怎么辦?
四、初識古文,激發興趣。
1、我們知道有些成語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歷史書籍,今天我們學習的一則成語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韓非子寫的一本書里。
韓非子簡介
韓非,先秦時期韓國公子,是我國 先秦時期著名政治理論家,卓越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子:古代對有學識男子尊稱。
讓我們來看看原文是怎樣寫的: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2、練讀原文
3、對比讀現代文。
4、看著原文復述課文。
五、教師總結。
自相矛盾 篇10
《自相矛盾》是篇傳統教材,傳統的教法也許就會止于讀懂成語的故事內容,領悟成語故事的啟示意義。對于這類故事易讀懂的課文,如果還只是將理解教材內容就作為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的話,這也許是對學生知識智力潛能的開發、挖掘是一種滯后的做法。那么,像這樣的傳統教材,如何憑借教材去進行改造、創造,挖掘教材中潛藏著可以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發展學生智慧的探究學習點?
第一:激趣導入
細細咀嚼,文中賣矛又賣盾的楚國人與周圍發話的人正好是兩類不同的人,而學生都有想讓自己聰明起來的自信心與好勝心理,于是激起學生爭當“聰明人”的學習興趣。
1、師激趣:同學們,生活中的人形形色色,如果按智慧劃分的話,大概可分為這么三類人:
一類是傻瓜,思維力低下,愚蠢可笑;
一類是平凡人,思維力一般,平平常常;
還有一類自然就是聰明人,思維力超常,善于動腦思考,會跳出一般人的思考方式。
同學們,你們想成為哪類人?
2、師:要做聰明人,就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發現。(板書:學會思考,學會發現)
3、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一則成語故事:自相矛盾。(揭題齊讀)
讓我們一起經歷一場思維大碰撞,看誰會思考會動腦,學完后發現自己變聰明了,好嗎?
這一導入,將學習目標和方法悄悄融入在了每位同學爭當聰明人的積極情緒中。
第二:評價賣矛盾之人的智慧。
1、先讓學生打開課本,先找出描寫這個賣矛盾之人的語句讀一讀,再評評他屬于哪類人。
學生自由、指名、集體朗讀,讀中評議并表現其“夸口”的感覺。
這里,經歷了一個對描繪賣矛盾之人的語句的充分朗讀、感知、體驗過程,只有充分讀懂讀透,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智慧評價。
2、師組織評價:你們覺得他屬于哪類人呢?你是怎么想的,說出你的理由來。
學生最初都會在“夸口”上發現問題,隨機引導領悟“賣東西是要夸口,可是矛與盾是兩樣相克之物,不能同時來夸,必有一句是假……滿口夸贊兩相克之物,傻!”充分談過自己的見解發現后,再引導讀悟第一句中“賣矛又賣盾”,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想想:如果你去做買賣,會考慮到什么?交流中認識此人賣矛盾選擇的時機、場所、對象都不合理。
摘錄片段:
生1:我感覺這人是個傻瓜,他既夸自己的矛又夸自己的盾,可是矛與盾是兩相克之物,要是拿他的矛去戳他的盾,根本是沒有結果的!
生2:他這兩句話等于沒有說,兩個都最好,究竟哪個更好?他的話語中明顯有漏洞!
生3:同時夸兩個相生相克的東西最好,明顯在吹牛!
生4:他應該今天賣矛,過兩天再喬裝改變一番,再去賣盾!
生5:我感覺這人既是聰明人,因為他懂得作生意得夸得做宣傳;可是他又是個大傻瓜,夸矛又夸盾,誰會來買呀?
師:你的想法真是與眾不同,但是很有道理啊!再讀讀描寫他言行的其它語句,你又發現了什么?
生1:他賣矛又賣盾,我感覺不太合理。
師:同學們可以聯系一下要是你去做生意,會注意些什么?
生2:賣東西要看看自己的東西適合賣給誰?我發現圖上都是些文弱書生,我感覺賣給他們不合適。
生3:他應該去賣給軍營或是衙門,這樣生意才好做些。
生4:現在又不打仗,誰需要呢?他該在打仗的時候再拿出來賣武器。 ……
這個過程即是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辨析過程,老師的評價性語言重在鼓勵肯定那些有自己想法的同學,以期調動其他同學積極投入進思維中來;點撥性語言重在啟發引導,讓學生往深處思考,或形成自己新的見解,或在模糊處漸清晰明朗起來,思維也更為開放。
第三:評價圍觀人的智慧。
1、指讀出示描寫圍觀人表現的句段,評價他的智慧。
2、師:同學們,如果此時你也是圍觀的人,當這賣矛盾之人話音剛落,我們也許還沒有反應過來,那人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了。你對這個圍觀人產生了什么想法呢?
引導交流:此人很善于傾聽辨析,思維很敏捷,善于抓住別人說話時的漏洞與缺點……
摘錄片段:
生1:他是個聰明人,能夠聽出他人說話中的破綻!
生2:他很會聽,會動腦筋,別人還沒反應,他就有自己的注意了,真是個聰明人!
生3:我感覺這人很狡猾,明明知道這人是在吹牛說假話,還讓他當眾出丑!
……
再次引導朗讀其發問的話語,感受其含蓄的語言藝術:雖已聽出他人漏洞卻是沒有當面戳穿,而是運用了發問的方式讓他人自己去明白……
生1:我感覺此人是善良的聰明人,他雖然已經聽出了破綻,但他沒有明說,而是讓賣矛盾之人自己從問話中明白。
生2:這人說話喜歡拐彎抹角,這樣就保護了那個傻瓜的自尊心! ……
3、學習回顧:同學們的感受發現真是豐富多采,想一想,你們是怎樣產生了那么多的想法的?
學生就朗讀、思考、傾聽、思辯等方面總結出學習經驗和方法,這是他們經歷了一場智慧考驗后。
第四:想象描繪賣矛盾之人若變得聰明起來會怎么想怎么做?
師:這賣矛盾之人被圍觀者一說,羞得張口結舌,無言以對。要是他還有點聰明的話,他心里會怎么想怎么做?交流過后再寫下來。
教學的著眼點,不是草草完成預設的課堂教學設計,而更應關注課堂上的學生,簡潔清晰的課堂教學設計設計,更有待于學生在積極的智慧體驗中使之豐富,讓他們在各自個性化的思維碰撞中更會思考更會發現,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我們的孩子也會變得越來越聰明的!
自相矛盾 篇11
教學目標:
1、指導書寫生字“矛、盾”和理解“夸口、張口結舌”等詞語。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指導學生精讀課文,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成語的寓意,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通過具體語言材料,理解成語的寓意,養成良好的積累知識的習慣。
教學準備:
投影片 教學過程 :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已經積累了不少成語了,你能說幾個給大家聽聽嗎?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來讀幾個成語故事。(板書:8、成語故事) 誰來告訴大家,什么樣的詞稱為成語?引出《自相矛盾》。
二、初讀指導
1、布置課內預習。
★輕聲讀成語故事《自相矛盾》,邊讀邊圈出文中的生字。
★拼讀生字表中生字,想辦法記住字音、字形。
★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畫出文中不理解的詞,在有疑問的地方做上記號。
2、檢查自學情況,指導書寫。
三、精讀與感悟《自相矛盾》。
1、自由輕聲讀課文,想一想這個故事講的是件什么事。
(寫古代一個人賣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問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樣?那人啞口無言)
2、成語中的矛和盾僅僅是指那個楚國人買的兵器矛和盾嗎?
3、細讀課文,抓關鍵詞句,在交流討論中感受人物形象和文章寓意。
預設: “夸口”是什么意思?(說大話)文中是誰在說大話?他說的是什么大話呢? 指導朗讀好人物語言。
這個楚國人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結果怎樣? “張口結舌”是什么意思?(張著嘴巴說不出話來) 那人為什么張口結舌說不出話的呢? 周圍人怎樣看他?
你又怎樣看他? 你能說說“自相矛盾”的意思嗎? 文章為什么到這就結束了? „„„„
4、聯系實際說說自己有沒有犯過與此人同樣的錯誤,你周圍有沒有人犯過這樣的錯誤,讀了這則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小結
五、拓展與延伸
1、用今天學到的學習成語故事的方法,學習《濫竽充數》和《畫龍點睛》這兩個成語故事。
2、閱讀《成語故事》,積累更多的成語。
板書設計:
成語故事
盾堅固 都戳不穿 自相矛盾 矛銳利 都能戳穿
說話前后抵觸 矛戳盾 會怎么樣
自相矛盾 篇12
(一課時)
畫一畫
1.讀課題
2.圍繞“矛盾”展開教學
(1)見過矛嗎?干什么用的?請同學上來畫一畫。再請同學畫一畫盾,說說用處。
讀一讀
(2)文中賣矛又賣盾的楚國人是怎么向圍觀的人推銷自己的矛和盾的?
“我的盾堅固得很,隨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我的矛銳利得很,隨你用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輕聲讀讀這兩句話,比較比較,說說自己的感受、想法。
你們都是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破綻,可那個楚國人認識到了嗎?他還在那兒——(夸口)指名讀出“夸口”的語氣。
(3)就這么洋洋自得地夸口著,可后來怎么張口結舌了呢?
相機出示:“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會怎么樣呢?”
言外之意是什么?
(4)楚國人張口結舌的一剎那,心里在想什么?
(5)現在你知道什么叫“自相矛盾”了嗎?
(6)這個故事是要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說一說
你周圍的人有沒有犯過類似的錯誤呢?你打算怎樣勸導他?
編一編
這是一個靠賣矛和盾為生的楚國人,因為這件事情,他的生意變得非常冷清,他在家中好好想了一想,決定改變自己以往的言行,他后來會怎樣做生意呢?他的生意怎么樣呢?聰明的孩子們,你能把這個故事接著往下編嗎?
演一演
編完故事演一演。
課后練習:
1.用“自相矛盾”說一句話。
2.修改前后矛盾的語句:
3.讀讀自己平時的練筆,有沒有類似的問題,嘗試修改。
自相矛盾 篇13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289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本課生字,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義。
2、能力目標:初步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能通過課文弄懂古文的意思。
3、情感目標: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1、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古文的意思,故事的寓意。
三、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明確學習方法。
1、同學們,今天我們又將開始新的學習。通過以前的學習,我們已經積累了許多成語。提起成語,我想你的腦海中一定會涌現出許多吧?能說幾個嗎?
我們來個成語填字大比拼,看看誰掌握的成語最多?(師出示)自( )( )( )
小組處代表展示后,大屏幕投影展示:有關“自”的成語20個。
自給自足 自覺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奮勇 自強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我陶醉
自相殘殺 自高自大 自作聰明 自吹自擂 自不量力
自暴自棄 自鳴得意 自以為是 自欺欺人 自相矛盾
師:中華民族的悠久燦爛的文化之中,成語又是其中璀璨瑰寶,我們要多多學習成語,積累成語并能夠在今后的實踐中靈活地運用,增加語言的藝術性。今天我們就再學一個成語:自相矛盾。 (課件演示)
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種防護身體,擋住敵人刀箭的牌。
矛:長柄尖刀,古代一種用來進攻刺殺的武器。
師:簡要介紹作者韓非子
韓非,先秦時期韓國公子,是我國 先秦時期著名政治理論家,卓越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子:古代對有學識男子尊稱。
師:讓我們來看看原文是怎樣寫的: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師:同學們,這是一篇寓言,以前我們學過那些寓言?是怎樣學習的?(使學生知道學習語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講的道理。)
師:這篇寓言與以前學過的有哪些不同?
(課件演示)這是一篇文言文,學習文言文要先把語氣讀通順,再借助注釋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個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達到熟讀成誦。
(二)、讀通語句,整體感知課文大意(課件演示)《自相矛盾》
1、教師范讀,提醒學生注意讀準字音,知道如何隔詞斷句,讀出句子的語氣。
2、學生練習把語氣度通順、讀流暢,然后整體猜想寓言大意。
(三)讀懂,對照注釋自悟句意文意
1、喜歡這個故事嗎?那誰愿意來讀讀課文?
2、小組交流不好理解的語句和說不通順的語句。
3、全班交流,師重點檢查難句:“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導學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課件演示)
師:誰能告訴大家,這個故事講的是一件什么事情?(用現代語言表達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靈活些,不必強求說法一致,意思不錯即可。)
[寫]古代一個賣矛與盾的,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問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樣?那人啞口無言。
4、文中是誰在說大話?他說的是什么大話?指名朗讀,學生評議。誰來學著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5、如果你是圍觀的人,你會怎樣想?怎樣說?
指導讀好問話。(品味語氣、語調。)
6、在大家的追問中,那個楚國人只能——“張口結舌”是什么意思?(張著嘴巴說不出話來。)他為什么張口結舌?
師:我們來看一看(課件演示)flash動畫,通過看flash動畫,進一步理解原文。
7、學生分小組表演:如果你是那位賣矛與盾的人,現在你會怎樣推銷自己的矛與盾?(四人一小組,商量商量,演一演。)
(四)明確寓意,聯系實際談受到的啟發
小組討論:通過學習課文和他們的表演中,賣矛又賣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幫那個人總結一下教訓。
做事不能互相抵觸,說話、要前后一致。(說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前后一致。)
師:那個人買東西時說話前后矛盾對他會有什么后果?
東西賣不出去,失去信用。
班級交流討論:你身上有過自相矛盾的現象嗎?你悟出什么道理
師指導點撥:(課件演示)這則寓言諷刺了那些說話不顧事實,把事實夸大到絕對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尷尬的境地的人。告訴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講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五)總結學習方法,表演加深理解
1、師:同學們,上面我們學習了《自相矛盾》這篇寓言故事,大家說文言文好不好學?下面我們再看一下怎樣學習文言文:(課件演示)先把語氣讀通順,再借助注釋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個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達到熟讀成誦。
2、學生到講臺上表演本課,加深對原文的理解,體會賣矛盾先炫耀夸口,后張口結舌的語氣、神態。
(第一范文 www.jcsycorp.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矛盾)
自相矛盾 篇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會4個會認字和5個會寫字。
情感目標:通過閱讀課文,理解寓言的內容。能夠聯系實際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能力目標:朗讀并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讀懂課文內容,理解寓意。
教學難點:掌握結合注釋及查字典理解重點字詞的方法,進而讀懂課文內容。
教學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猜畫謎,激發學生學寓言的興趣。(出示一些經典寓言故事的圖片)
2.教師引導學生:低年級時,我們學過不少寓言故事,還記得嗎?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淺顯而生動的小故事,向人們講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兩則寓言故事與以往的表達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開書,快速瀏覽,你發現什么?——是兩則文言文。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以前我們學過一些古詩,怎樣才能將文言文讀準確,有什么方法嗎?請學生嘗試自己讀故事,注意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確,同時注意斷句。
2.指名讀生字、詞語。“矛、盾、銳利、堅固、祠、遂、弗”
請學生到黑板前,板書第一則寓言的題目。教師強調“矛盾”二字書寫并字面解題。
3.教師范讀課文。
4.同桌同學互讀課文,在互幫互助中,把故事讀通順。
三、細讀課文,深入體會。
1.指名讀文章,講一講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呢?學生讀第一句。
教師出示:楚人有鬻盾與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從前楚國有一個人賣矛和盾。”“鬻”的理解學生是通過書下的注釋了解的。在此提示學生學習文言文要善于運用書下注釋幫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賣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別請學生讀那個人叫賣的兩句話的。學生解釋句子大意。
——理解過程中“堅、利、于”等詞語學生在注解里無法找到解釋,可引導學生翻閱字典或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并給予肯定和鼓勵。
②學生帶著理解讀一讀這兩句話,并體會其中重點詞句的含義。
③他為什么要這樣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會想什么?叫賣時的語氣、神態、動作是怎樣的?周圍的人聽會又會有哪些表現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體交流,四人小組內可以演一演。
④指導學生有感情講一講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4.人群中,有這樣一個人,他不僅在聽,更在想,于是他問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指名讀,談理解。楚國人的反映怎樣?——“應”:回答。“弗能應”:不能夠回答。能用一個詞語表達嗎?——無言以對、啞口無言。
5.為什么“弗能應也”?——這個楚國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結果出現了自己說話相互抵觸的情景。
6.那么,你怎樣理解“自相矛盾”這個成語呢?——比喻說話、做事相互抵觸。
四、生活中有沒有“自相矛盾”的時候呢?或者你覺得這個成語用在什么情況下合適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嘗試背誦。用現代漢語講一講這個故事。
板書設計:
寓言二則之自相矛盾
一個人拿著矛和盾的圖
我的矛 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 無不陷也
銳利 戳得穿 堅固 戳不穿
自相矛盾 篇1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養學生學習成語,積累成語的興趣。
初步按觸文言文,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
4、仿編成語故事,培養學生學習成語故事的興趣,發展學生想象思維能力及模仿寫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
體會成語故事的寓意,創編成語故事
教學準備:課件自相矛盾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課前活動:分兩組比賽,說一說“自”字開頭的成語。
一、積累成語,揭示課題。
1、同學們,在課前的比賽中,大家說了許多“自”字開頭的成語,老師今天也給大家帶來了許多這樣的成語。
(燈片展示:有關“自”的成語20個。)
自給自足 自覺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奮勇 自強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不量力 自欺欺人 自暴自棄 自鳴得意 自以為是
自我陶醉 自相殘殺 自高自大 自作聰明 自吹自擂 自相矛盾
2、齊讀成語。
3、引入課文,板書課題,簡介矛與盾(矛:長矛,古代用于進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器。)
4、播放《自相矛盾》的flash
二、精讀《自相矛盾》。
1、喜歡這個故事嗎?那誰愿意來讀讀課文?
指名讀課文,正音。
2、誰能說一說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什么?(古代一個賣矛與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問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會怎么樣?那人啞口無言。)
3、“夸口”什么意思?(說大話。)文中是誰在說大話?他說的是什么大話?學生勾畫相關語句,指名朗讀,學生評議。
師:誰來學著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4、如果你是圍觀的人,你會怎樣想?怎樣說?
指導讀好問話。(設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讓學生品味語氣。)
5、在大家的追問中,那個楚國人只能——“張口結舌”是什么意思?(張著嘴巴說不出話來。)能換一個詞語來替代嗎?(啞口無言)他為什么張口結舌?
那個人售物時說話前后矛盾對他會有什么后果?(東西賣不出去,失去信用。)
6、現場表演:如果你是那位賣矛與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東西賣出去,你會怎樣推銷自己的矛與盾?
(四人一小組,商量商量,說一說,最好演一演。)
7、通過學習課文和他們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
說話、做事不能相互抵觸,要前后一致。(說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過自相矛盾的現象嗎?如果有會有怎樣的后果?你應該怎么辦?
三、初識古文,激發興趣。
1、我們知道有些成語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歷史書籍,今天我們學習的一則成語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韓非子寫的一本書里。
韓非子簡介
韓非,先秦時期韓國公子,是我國 先秦時期著名政治理論家,卓越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子:古代對有學識男子尊稱。
讓我們來看看原文是怎樣寫的: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2、練讀原文
3、對比讀現代文。
4、看著原文復述課文。
四、仿編成語故事。
1、播放自相矛盾現代版
2、四人小組編成語故事。
3、交流,評價。
五、教師總結。
自相矛盾 篇16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53
一堂課上下來覺得前緊后松。
經過反復修改教案,應該說整堂課的思路還是比較清晰的。我一開始讓學生說說你知道的成語故事來導入新課,接下來讓學生自學生字詞,自由朗讀課文。在檢查自學成果這一步驟,在學生不能準確讀準“戳”時,沒能及時糾正,直到學生讀準為止。這就導致接下來糾正時不能馬上改正過來。
理解詞意“盾”和“矛”時,學生不能立刻講解出來,經過引導,讓學生回憶電視中見過的才能說出是古代防衛和攻擊的兵器。課后經幾個老師的指點,覺得應該結合書上的圖來理解,這樣比較直觀形象,學生易懂。
最后讓學生講寓意的時候,在學生講不出的情況下,我只是反復強調盾堅固、矛銳利。這里應該讓學生自己來分析那個楚國人說的話,如果盾堅固說明矛不銳利,如果矛銳利說明盾不堅固。這樣一來學生就更能明白這個故事所要告戒我們什么。還有就是我在小黑板上出示:這個成語比喻一個人說話、做事前后相互抵觸。其實這里學生只要說出自己的理解就好,不需要硬性規定。否則扼制了學生的個性。
知道學生寫“戳”字時上面的羽字頭鉤是不出頭的,犯了一個科學性的錯誤。
通過上課看到了自己的許多不足之處,今后要多聽優秀老師的課,多看教育教學方面的書。
(寫了很久了,一直沒發上來)
(第一范文 www.jcsycorp.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