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語文課堂充滿智慧——《自相矛盾》教學談
讓語文課堂充滿智慧——《自相矛盾》教學談
《自相矛盾》是篇傳統教材,傳統的教法也許就會止于讀懂成語的故事內容,領悟成語故事的啟示意義。對于這類故事易讀懂的課文,如果還只是將理解教材內容就作為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的話,這也許是對學生知識智力潛能的開發、挖掘是一種滯后的做法。所以,教什么,怎么教,自然成了困擾于每位語文教師心中一個很頭疼很棘手的問題。那么,像這樣的傳統教材,如何憑借教材去進行改造、創造,挖掘教材中潛藏著可以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發展學生智慧的探究學習點?在洪校長的指導下,我們就將這則成語故事的教學目標擬定為:借助成語故事,進行朗讀感悟,發展學生的開放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促進學生智慧的發展。這一目標,不僅關注了學生知識技能的形成、情感體驗的過程,更將著眼點放在了學生智慧的生成,是學生智與知、智與情的多向整合。這一教學目標的實施,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課堂中的老師而言,都是一次智慧的考驗、增長過程。學生學的不是教材內容,而是學習如何從多角度去思考去辨析去發現,在充分的讀書體驗、行為思辨、互相啟發、積極思維中增長自己的智慧;而老師也充分經歷著一場用心傾聽、適時啟發誘導的積極思維過程,這樣的課型對于情感體驗課型是一次豐富,更是一次挑戰!
教什么既已確定,怎么教,即教學目標的一步步展開實施,這又是重點所在。學生的智慧不是教出來的,或是幾句言語所能給予的,這只能是他們在自己的語文實踐中一點點形成、一點點提高,在他們的自主學習、情感體驗、探究發現中逐漸生成,是一個從不會思索到逐漸學會思考發現,思維越來越深刻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學生對事物、現象的認識能力是在思維互相啟發、互相碰撞而逐漸豐富深刻起來的。所以,引導學生充分經歷讀書感悟,積極動用已有經驗去思考分析人物的智慧,并進行想象練習,從而增長自己的智慧,這一過程便成了這節課學習活動的主旨。
這一目標的展開過程分為以下幾個板塊:
第一板塊:激趣導入
細細咀嚼,文中賣矛又賣盾的楚國人與周圍發話的人正好是兩類不同的人,而學生都有想讓自己聰明起來的自信心與好勝心理,于是激起學生爭當“聰明人”的學習興趣。
1、師激趣:同學們,生活中的人形形色色,如果按智慧劃分的話,大概可分為這么三類人:
一類是傻瓜,思維力低下,愚蠢可笑;
一類是平凡人,思維力一般,平平常常;
還有一類自然就是聰明人,思維力超常,善于動腦思考,會跳出一般人的思考方式。
同學們,你們想成為哪類人?
2、師:要做聰明人,就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發現。(板書:學會思考,學會發現)
3、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一則成語故事:自相矛盾。(揭題齊讀)
讓我們一起經歷一場思維大碰撞,看誰會思考會動腦,學完后發現自己變聰明了,好嗎?
這一導入,將學習目標和方法悄悄融入在了每位同學爭當聰明人的積極情緒中。
第二板塊:評價賣矛盾之人的智慧。
1、學生打開課本,先找出描寫這個賣矛盾之人的語句讀一讀,再評評他屬于哪類人。
學生自由、指名、集體朗讀,讀中評議并表現其“夸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