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教學實錄(精選2篇)
自相矛盾教學實錄 篇1
《自相矛盾》是蘇教版國標本第九冊《成語故事》中的一篇,課文篇幅不長,內容簡單,但是故事所闡明的道理非常深刻,對于理性尚處“休眠期”的小學生來說,如何讓他們理解故事的意義,獲得思想上的啟迪,進而用來指導自己的生活?筆者認為,必須處理好形象與意義的關系,把情趣與理趣結合起來,讓語言和思維共同生長,讓學生在閱讀思考中得到發展。
一、故設矛盾,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今天我校的語文老師全部大部分來聽課了。
(生疑惑)
師:怎么啦?
生:“全部”和“大部分”兩個詞矛盾。
師:噢!?我說錯了。我重新來說一句,(看看外面)今天天氣真好,是個布滿陰云的晴天。
(生笑)
師:又出問題啦?
生:晴天是有太陽的,布滿陰云的天氣怎么可以說是晴天?
師:這里也有矛盾,是嗎?
生:是。
師:(板書“矛”和“盾”并進行書寫指導)“矛”是什么東西?
生:是古代的一種兵器。
師:“矛”是一種兵器,頭上用青銅器或鐵器做,非常銳利。“盾”又是什么呢?
生:是防身用的盾牌。
生:現在有的警察也用。
師:是的,防暴警察要用盾牌。(指著“矛”和“盾”)把“矛”和“盾”合到一起,就不再是兩件東西了,它產生了新的意思,那意思就是老師剛才說的那種句子。其實,自相矛盾的事例還有很多,課前老師讓大家收集了這方面的例子,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生:有個廣告說:“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這就是前后矛盾,既然不收禮了,為什么還收腦白金呢?
生:“葉公好龍”也是自相矛盾。葉公嘴上說喜歡龍,但是當龍來見他時,它嚇得躲了起來。
生:有個人看到墻上有人亂涂亂畫,他寫在墻上寫了一行字——“不準亂涂亂畫”。可一看,心想,我寫的這些字該算什么呢?
……
師:自事矛盾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自相矛盾”的“老祖宗”是誰呢?“自相矛盾”出自《韓非子·難一》,今天我們就來“尋根”——學習《自相矛盾》這個成語故事。
[評點:對于“自相矛盾”是怎么回事,學生其實并不陌生,以前做過不少“前后矛盾”的病句修改練習,生活中也常常能聽到,或者碰到“自相矛盾”的情況,從他們課前收集到的大量“自相矛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這一點。教學中,把交流“自相矛盾”的事例放在課伊始,而把課文的學習當作“尋根”來處理,符合“教學基于學生現有發展水平”的發展性課堂教學的基本教學要求。教師以“自相矛盾”的話來引出教學內容,引起學生思考,把學生的學習情緒激發出來,教學因此便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這是走向成功的關鍵一步。]
二、扣住夸口,理解內容
師:(板書:夸口)“夸口”是什么意思?
生:夸獎自己。
生:驕傲的意思。
……
師:請大家看看“夸”字,“夸”的上面是什么字?
生:是“大”字。
師:“夸口”就是說大話。楚國人到底說了什么大話呢?
生:他說:“我的盾堅固得很,隨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還說了一句:“我的矛銳利得很,隨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出示句1:我的盾堅固得很,隨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師:讀句子,要讀出“大”的語氣。
(自讀,指名讀,齊讀)
師:現在我們來把句子變一變,加上一組關聯詞說一說。
生:我的盾堅固得很,無論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師:現在我們再來變句子,改用第三人稱轉述來說句子。
生:他說,他的盾堅固得很,隨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師:能不能再變一下,用我們自己的話來說出句子的意思。
生:我的盾非常堅固,隨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生:我的盾太堅固了,隨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生:我的盾可堅固了,隨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
(出示句2:我的矛銳利得很,隨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師:剛才學習句1時,我們是按哪個步驟學的?
生:先讀句子,再變句子。
(出示:1、讀出“大”的語氣。2、一變句子,加上關聯詞。3、二變句子,改成第三人稱轉述。4、三變句子,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師:按上面四步同桌互相讀一讀,說一說。
(在學生準備的基礎上進行交流,過程與上面類似,故略)
[評點:楚國人說的兩句話是構建“自相矛盾”意義的兩個輪子,互相支撐,缺一不可。句子的意思并不難懂,教學的重點主要放在句義的強化上面,使學生對這兩個句子有深刻的印象——楚國人到底說了兩句什么話,他說的話主要意思是什么?為達到這個目的,先讓學生“讀”句子,通過指別讀、齊讀等朗讀方式讓學生讀熟句子,讀出“夸大”的話氣,讀懂句子的意思。再讓學生“變”句子,通過變換句式,一方面進行語言訓練,另一方面,通過反復呈現句子,使句子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后是用自己的話說句子,在反復說的過程中,再次強化認識——楚國都把話說絕了。學習句2是在句1的基礎上進行的,先歸納學句1時的學法,然后把學法遷移運用到句2的學習。有效地達到了讓學生學會學習的目的。這個過程中比較巧妙的地方是從“夸”中拆出“大”字,幫助學生理解“夸口”的意思,并按著“大”的要求,讀出“夸大”的語氣。]
三、提出問題,引發思考
師:說大話好不好?
生:不好。
師:(遮住“夸”字上半部分)“夸”的下面是什么字?
生:“虧”字。
師:“虧”字可組什么詞?
生:吃虧。
生:虧損。
生:盈虧。
生:虧待。
……
師:說大話要吃虧,現在楚國人說了兩句大話,就要吃大虧了。細讀課文,想想楚國人吃了怎樣的大虧?
生:當人們問他“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會怎么樣”時,他張口結舌,回答不出來了。
師:(板書“張口結舌”,先讓學生做“張口結舌”的動作,再讓學生說“張口結舌”的意思)那個楚國人剛才會說得不得了,現在一下子沒話說了。我們把圍觀的人的問題劃出來,并試著回答他的問題。
生:因為用他的矛來戳他的盾,可能矛還是好好的,盾卻壞了。
生:可能盾好好的,矛壞了。
生:還有可能矛和盾都壞了。
……
師:也就是說,他夸口說的兩句話不可能同時成立,要么前一句話不對,要么后一句話不對。我們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那課文為什么不把問題的答案寫出來呢?
生: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不需要寫出來。
生:不寫出來可以引起讀者的思考。
師:而且從行文的角度看,不寫出來語勢更加緊湊。
[評點:承接上一部分的教學,這里再次利用“夸”字,從“夸”字中拆分出另一個字——“虧”字,利用“虧”字引出“吃虧”的意思,進而提出“楚國人吃了什么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本文學習的重點——楚國人為什么會“吃虧”?(用課文中的的原話來講就是:“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會怎么樣呢?”)學生回答了這個問題,就基本弄懂了“自相矛盾的關鍵。之后,進行寫作技巧的分析:想想課文為什么不把答案寫出來。這樣,把“寫什么”與“怎么寫”有機結合起來。整個過程環環相扣,一步緊接一步,每一步都是自然而然地發生。發展性的課堂教學既要發展學生的語言,包括語言的理解,語言的運用,學習課文中的語言表達方法。]
四、代寫反思,提升認識
師:那楚國人回到家后,想到今天發生的事,覺得很丟臉,決定寫一篇反思日記。他會怎樣定呢?我們來幫他寫一寫。
(給學生十分鐘時間寫反思,然后起來交流。)
生:看來我不應該說大話,讓人笑話了。如果今天只說了一句大話,還可以,說了兩句大話,就出問題了。
生:我應該謙虛一點才對呀,世界上怎么可能有“最”的事物呢?就是有,也要注意謙虛一點呀。
師:是的,我們不應該說大話,說大話會“吃虧”。但從深層次上看,楚國人的根本性錯誤不在于說了大話,而在于他說的兩句話前后抵觸,前后矛盾,前后兩句話打起架來了,請同學們繼續寫反思。
生:今天我真是太丟臉了,我怎樣可以這樣說大話呢?說了一句還好,第二句再說,就自相矛盾了。有了最鋒利的矛,就不該有最鋒利的盾了。
生:我以后說話可得小心點,先想好再說了,不能說滿口話,要注意前后相符合,不然會鬧出笑話的。
生:早知如此,我就不該如此說話了,本想夸耀一下,讓自己的生意做得好一點,沒想到反而露餡了,沒人來賣了。這都是“自相矛盾”惹禍啊。
……
師:不僅僅是說話,我們做事也當心前后矛盾。
師:(出示:讀了這個故事,我們知道了,說話和做事不要 ,要 )
生:讀了這個故事,我懂得了,我們說話做事不能前后抵觸,要前后一致。
師:生活中怎樣避免“自相矛盾”,能否舉些例子?
生:答應借書給人家,就要借給人空,不然的話說的話和做的事前后矛盾了。
生:我們是少先隊員,我們做的事要和少先隊員的稱號相符合,不然也是自相矛盾。
生:我們作文寫好后多檢查,把自相矛盾的地方改過來,不然人家會讀不懂。
……
[評點:學習這個故事,必須讓學生明白點什么,這是本堂課教學至關重要的一步。這里借用“寫反思”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思考意識和寫作欲望。“寫反思”與“懂得了什么道理”其實是一回事,但是形式不同,效果也不同。幫楚國人寫反思形式新穎,學生樂于去做,寫得還算精彩,但是剛開始,學生的認識而停留在表層,只認識到說大話不好,這就需要教師繼續引導,把學生引導到思想的深處,接近“自相矛盾”的本源之處:楚國人的根本性錯誤是前后兩句話自相矛盾,前一句是對后一句的否定,后一句是對前一句的否定,兩句話有你無我,有我無你,不可能同時成立。至此,才算真正理解了“自相矛盾”的意思。通過教師的引導,接下來的發言學生就比較到位了。]
自相矛盾教學實錄 篇2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生:(課前,根據老師的提示將黑板分為左右兩個版面,一部分學生用簡筆畫在左面畫了一些“矛”,另一部分學生在右面各畫了一種“盾”)
師:同學們,黑板的左面是——
生:矛!
師:右面是——
生:盾!
師:(對著畫“矛”和“盾”的學生)現在,你們就是賣“矛”的和賣“盾”的,能夠夸夸你們“矛”和“盾”各有什么用處嗎?注意:是“夸”,不是一般的介紹。
生:我的“矛”尖銳無比,能夠戳穿任何東西,不買是要后悔的!
生:我的“矛”天下無雙,誰見了我不乖乖讓路!所以,要想打勝仗,趕快掏錢買!
生:別吹破了吧。你看,我的“盾”你就不怕你。所以,要想保性命,抓緊時間買吧!
生:我的可厲害了,就是子彈都穿不透,更不用說你們這些原始性的兵器“矛”了!
生:夸得好!不過,我要告訴大家的是:我的“盾”更堅固!哪一位要是請了我的“盾”做保鏢,哈哈,他就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你們說是不是?
師:同學們,他們“夸”得怎樣?
生:(情不自禁地鼓掌,有的高聲喝彩)
師:“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是用來——
生:(齊)進攻的!
師:“盾”呢?
生:(齊)防守的!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故事,講的是有一個人既夸“矛”,又夸“盾”。故事的題目就是——
生:(齊)自相矛盾!
二、抓住重點,引讀導悟
生:(自由朗讀課文,在朗讀正確、流利上下功夫)
師:剛才同學們讀得很是投入。現在組內讀一讀,聽一聽,互相糾錯。如果伙伴有困難,就幫他練一練。
師:誰來讀一讀這個故事?
生:(展示將課文讀正確、流利情況,同學評議,教師適當點撥)
師:這個楚國人是怎樣來賣自己的“矛”和“盾”的呢?
生: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說:“我的盾堅固得很,隨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又舉起自己的矛夸口說:“我的矛銳利得很,隨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師:你覺得怎樣才能讀好這段話呢?
生:我覺得,應該用夸口的語氣讀。我來試一試。
師:讀得怎樣?
生:不錯!他重讀了“堅固得很”“銳利得很”。
生:重讀“堅固得很”,突出了“盾”的堅固;重讀“銳利得很”,顯示了“矛”的銳利。這樣讀,還顯示了這個楚國人的得意忘形。
生:我覺得也可以重讀“我的盾”“我的矛”,因為突出“我的”,充分地表現了這個楚國人的得意洋洋、狂妄自大!我來示范一下。
生:我覺得,還可以重讀“隨你用什么矛”和“隨你什么盾”,說明他的“矛”和 “盾”都是天下獨一無二的。他是“王婆賣瓜,自賣自夸”,可自己還不知道!
師:請同學們再將這兩句話讀一讀,好好地體會一下這個楚國人的心理狀態。
生:(自由朗讀體會;齊讀)
師:他這樣“夸口”說能賣得出去嗎?為什么呢?
生:(大家異口同聲)“賣不出去”!
生:如果用他的“矛”來戳他的“盾”,戳不進去或穿不透,這只能說明他的“盾”還說得過去,但“矛”就談不上銳利了。
生:如果用他的“盾”來擋他的“矛”,“盾”被矛戳穿,就說明他的“盾”并不堅固。
生:如果用他的“矛”來戳他的“盾”,“矛”斷了,“盾”也被戳穿了,只能說明他的“矛”和“盾”,沒有一樣是好兵器。
生:他在叫賣時,說的話前后不一致,這就叫“自相矛盾”,當然沒有人會相信他,更加不會上他的當!
生:這個賣“矛”又賣“盾”的人,說話自相矛盾,還在自吹自擂,實在是太可笑了!
師:所以,當有個圍觀的人問他話時,他的反應是——
生:(齊)那個楚國人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了。
師: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注意抓住“夸口”,想象人物的動作、神態、心理,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
生:(自由朗讀體會→小組朗讀交流→全班朗讀展示,教師適時組織評議)
三、表演展示,評議深化
師:現在我們來演一演,有興趣嗎?(學生們興趣盎然)先請組長分配好角色,在組內練習。(小組內根據角色要求進行練習)
師:我們請第二小組為大家表演,掌聲歡迎!
生:(表演者興致勃勃,高度投入;觀眾們津津有味,全神貫注)
師:(當學生演到其他圍觀的人質問楚國人時)這位將軍經常帶兵打仗,聽楚國人這樣夸口說“矛”又說“盾”,會對他說什么呢?
生:這位生意人,你竟然夸下如此海口。我縱橫沙場多年,可謂見多識廣,但從來沒見你所說的的矛和盾啊!你能告訴我,它們交鋒后,會出怎樣的情況嗎?
生:(表演楚國人的學生,先是目瞪口呆,接著抓耳撓腮,急得渾身直抖)
師:看他那啞口無言的樣子,真可憐!(對著一位“圍觀的人”)這位老爺爺,你來提醒提醒他。
生:(捊了捊“胡子”)年輕人,以后說話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做生意嘛,講究的可是誠信啊!
師:你們也是做生意的,快來幫幫同行吧!
生:像你這樣說話前后不一致,誰還敢來買你的東西呢?你這不是不打自招嗎?以后還是實在點兒好啊!
生:以后說話做事可要動腦想想,千萬不可以不切實際地說大話。知道了嗎?
師:“楚國人”,你別再啞口無言,急得腦門兒上直冒汗了。也來說跟大家說兩句吧。
生:(演楚國人的那位學生):謝謝大家,謝謝大家!大家教訓的是,以后我說話、做事,一定會實事求是、注意前后一致的!請大家看我的行動吧!
四、適度拓展,以寫促讀
師:這個有意思的故事,是古代思想家韓非子寫的。愿意看看原文是怎樣寫的嗎?
生:愿意!
師:(掛出小黑板)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生:(借助拼音讀通原文→小組里交流讀正確情況;老師指兩名學生朗讀,并糾正讀音)
師:能夠讀懂原文的意思嗎?
生:(邊讀邊想,不是與課文對照;小組里交流)
師:古文講了一個楚人在干什么?
生:賣矛又賣盾。
師:他先吹什么?
生: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
師:又吹什么?
生: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師:有人問他什么?
生:以子這矛,陷子之盾,何如?
師:同學們真不簡單,這段本來比較深奧的文言文,一會兒就讀懂了。真的懂了嗎?
生:(非常肯定地一齊高喊)懂了!
師:老師來考大家幾個字,就可以知道有沒有真正讀懂。“鬻”字什么意思?
生:賣!
師:“譽之曰”中的“譽”呢?
生:夸口!
師:“陷”呢?
生:戳穿!
師:“其人弗能應也”,“弗”什么意思?
生:不!
師:同學們真是好樣兒的!讓我們再來讀一讀原文吧。
生:(齊讀)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了一個故事,又懂得了一個道理。我相信那個楚國人也一定受益匪淺。如果他再次來到集市上賣矛和盾,會出現怎樣的情景呢?請同學們編一個故事,題目自定。
(學生練寫后先小組交流,再全班展示,教師適時組織評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