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教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養學生學習成語,積累成語的興趣。
初步按觸文言文,能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憑借課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使學生在理解寓意的過程中受到啟發教育。
4、仿編成語故事,培養學生學習成語故事的興趣,發展學生想象思維能力及模仿寫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
體會成語故事的寓意,創編成語故事
教學準備:課件自相矛盾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課前活動:分兩組比賽,說一說“自”字開頭的成語。
一、積累成語,揭示課題。
1、同學們,在課前的比賽中,大家說了許多“自”字開頭的成語,老師今天也給大家帶來了許多這樣的成語。
(燈片展示:有關“自”的成語20個。)
自給自足 自覺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奮勇 自強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不量力 自欺欺人 自暴自棄 自鳴得意 自以為是
自我陶醉 自相殘殺 自高自大 自作聰明 自吹自擂 自相矛盾
2、齊讀成語。
3、引入課文,板書課題,簡介矛與盾(矛:長矛,古代用于進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器。)
4、播放《自相矛盾》的flash
二、精讀《自相矛盾》。
1、喜歡這個故事嗎?那誰愿意來讀讀課文?
指名讀課文,正音。
2、誰能說一說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什么?(古代一個賣矛與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問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會怎么樣?那人啞口無言。)
3、“夸口”什么意思?(說大話。)文中是誰在說大話?他說的是什么大話?學生勾畫相關語句,指名朗讀,學生評議。
師:誰來學著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4、如果你是圍觀的人,你會怎樣想?怎樣說?
指導讀好問話。(設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讓學生品味語氣。)
5、在大家的追問中,那個楚國人只能——“張口結舌”是什么意思?(張著嘴巴說不出話來。)能換一個詞語來替代嗎?(啞口無言)他為什么張口結舌?
那個人售物時說話前后矛盾對他會有什么后果?(東西賣不出去,失去信用。)
6、現場表演:如果你是那位賣矛與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東西賣出去,你會怎樣推銷自己的矛與盾?
(四人一小組,商量商量,說一說,最好演一演。)
7、通過學習課文和他們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
說話、做事不能相互抵觸,要前后一致。(說話辦事必須實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過自相矛盾的現象嗎?如果有會有怎樣的后果?你應該怎么辦?
三、初識古文,激發興趣。
1、我們知道有些成語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歷史書籍,今天我們學習的一則成語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韓非子寫的一本書里。
韓非子簡介
韓非,先秦時期韓國公子,是我國 先秦時期著名政治理論家,卓越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子:古代對有學識男子尊稱。
讓我們來看看原文是怎樣寫的: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2、練讀原文
3、對比讀現代文。
4、看著原文復述課文。
四、仿編成語故事。
1、播放自相矛盾現代版
2、四人小組編成語故事。
3、交流,評價。
五、教師總結。